- 44.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提供全新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现代教育常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朝着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它在教育领域词益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和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多媒体的交互性超越时空,扩大了师生交流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虚拟性将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简单明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识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最近由美国教育部资助的一项课题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改善学习、教育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尊心,掌握信息技术技巧,胜任更复杂的任务,加强与团体的合作,提高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设计者文化素养。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效能工具、信息获取工具、情节创设工具、交流工具、认识工具、评价工具,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供了技术平台。 2、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要求提高教学实效
面对时代的挑战,教育部启动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那么教学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教学段不改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思想积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一些误区:首先是重技术、轻理论,出现“唯技术论”的倾向,忽视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导致由“人灌“转向“机灌”。过分注重课件的制作与开发,认为只要运用“高质量”的课件,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导致课件“喧宾夺主”,显得花里胡哨;其发是重形式,轻内容,教学内容服从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导致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简单的内容复杂化,并未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再次重手段轻模式,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学手段的变化,而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教育思想。所以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我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无线电语音系统、教学管理监控系统,装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和电子备课室,建成校园网,并且学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每一间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每个教师全部配备笔记本电脑,这一切为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优越条件;在软件建设上:不少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并且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外语组积极开展《电化教育促进英语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研究》,语文组努力开展《建设校园文学网站,探索语文教学新型模式》,政治组进行《图电导学——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研究》、物理组探索《高中物理“四步疑”教学法》。我校将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二、研究概况(一)、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结合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将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二)、研究内容首先在以下几个学科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然后推进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不断提高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实效:1.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2.利用网络改变历史教学模式的尝试。3.现代教育技术在劳技课中的应用。4.探索网络环境下中学政治教学模式。 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化学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三)、研究目的总目标
1、构建网络环境各学科新型教学基本模式。 2、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目标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技术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2、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 4、建立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5、开发适用性、交互性强的教学课件。(四)、研究步骤课题实验研究时间为2003年1月~2005年7月,经历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1月~2003年3月为准备阶段 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并对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2、发动各学科积极申报课题研究子课题。 3、理清现有实验设备,添置新设备,完善实验研究条件。 4、作好课题宣传动员工作。 5、确定好实验管理机制,保证有力、有效地开展。 第二阶段:2003年4月~2005年3月为实施阶段 l、实施实验计划,探索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规律方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理论修养。 3、每学期举办网络教学质量周,开展“三优”联评活动(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和优质课)。 4、各子课题认真组织研讨活动,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形成阶段性成果,汇集存档。 5、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6、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 第三阶段:2005年3月~2005年7月为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论文,汇编最终实验成果。 3、收集整理实验所有材料,接受总课题组的验收和评审。4、做好实验经验和成果的推广工作。(五)、研究原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教学因素,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运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由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特性决定的。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加强师资理论学习,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教学应用上。只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落到实处。 2、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但在起始阶段全面普及显然有一定的困难,也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将采用“重点扶持”和“全面推广”相结合的举措,以点带面,滚动发展。3、因“科”制宜原则:因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一,教学的风格相对各异,所以,在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中,力求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与学科教学风格相吻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六)课题组成员简介 成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工作单位及职称 专长 组长 王建华 男 41 研究生 中高 长郡中学校长 学校管理 课程理论与实践 中学地理教学 副组长 高晓苏 女 52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党委书记 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主 要 研 究 人 员 陈来满 男 42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副校长 教育教学管理、数学教育 罗方龙 男 41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副校长 学校管理、化学教育 徐 林 男 40 本科 中高 湘郡中学校长 学校管理、语文教育 刘 欣 男 42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教科室主任 中学教研管理、化学教育 翁光龙 男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教导处主任 教育教学管理、化学教育 徐铁刚 男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教导处副主任 中学教学管理、物理教育 张京明 男 35
本科 中一 长郡中学教育处主任 德育、语文教育 周小青 男 30 本科 中一 长郡中学教科室教研员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刘建琼 男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 肖 杨 女 本科 中二 长郡中学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 刘勇峰 男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劳技教研组长 劳技教学理论和实践 吴根深 男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政治教研组长 政治教学理论和实践 梁 琪 女 本科 中二 长郡中学政治教师 政治教学理论和实践 张成荣 男 本科 中二 长郡中学政治教师 政治教学理论和实践 许富生 男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历史教研组长 历史教学理论和实践 刘 宇 男 本科 中二 长郡中学历史教师 历史教学理论和实践 姚建明 男
本科 中高 长郡中学化学教研组长 化学教学理论和实践 李 莉 女 本科 中二 长郡中学化学教师 化学教学理论和实践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一)、创设网络化环境,畅通教育新渠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校实施数码校园发展规划,进行构建网络资源库的研究和硬件的滚动发展,目前已经实现计算机、广播、电视、电话四网畅通,多媒体进入初高中每个教室,并给每个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我校积极组织各教研组制作学科组网站,使师生能共享数字化资源,目前已经开通的有语文组、政治组、体育组和历史组。(二)、加强信息化培训,树立教师新理念面对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在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同时,也转变了教师的观念。现在我校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讨、探索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提高了对优化教学过程的理性认识:1、拓展了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我们认为现代教学不是单向(线性)的封闭系统,而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学科与兴趣等都相互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不断有信息交流、活动交流,甚至可进行角色的交换—学生讲、学生听。 2、明晰了师生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给予者,不是全知、万能的专家和权威,不是唯一的单向的教学者、思考者、讲演者、训导者、选择者、行动者,不再是评分的裁判,学生也不再是被满堂灌的听众和观众,不是简单的学习者、倾听者、应声虫、跟随者和被管束者,不再是被评出等级和贴上标签的商品,教师和学生应是认知和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和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寻找和实现自我。
3、现代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不管技术、手段如何先进,它的宗旨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一堂优质课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它要求生动、恰当、适度,不滥用,不呆板,其辅助作用在于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以最少时间获取最大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情感。如果只是手段、技术先进,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明显的学习效果,那么此技术、手段不用也罢了。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分层次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为课题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三)、积极开发新课件,认真探索新课型我校教师现在积极利用笔记本电脑进行备课,同时制作了大量的精美教学课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思考新的课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Ⅰ、语文组初步探索了“节点(知识点)支撑-网络(计算机网络,人际网络,语文知识结构图)串联-各因素(人、知识、课堂、网络)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图): 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结构图“节点支撑-网络串联-各因素协同发展”语文网络教学模式 社会生活 节点 节点 节点 节点 节点 节点 人 [师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