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4-28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家访:调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心理的纽带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家访:调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心理的纽带 ‎ ‎  南京市江东门小学   朱纯祥 ‎  江东门小学是一所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占全校总人数的90%,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背景差异较大。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校适应性心理问题,因此,关注学生心理,注重调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心理是因流动儿童占绝大多数公办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 ‎  一、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心理现状:‎ ‎  流动儿童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特征。如何教育好这些流动儿童,使他们真正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各级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流动儿童因为“流动”的身份和经历,他们在学习、生活、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等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心理现状:‎ ‎  1、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 ‎。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个别“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  2、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了解父母对他们期望很大,学习压力大,存在着对学习的过分担忧,对人的焦虑、自责倾向和心理冲动等。如学习成绩不好,会提心吊胆,怕老师、家长批评;受到批评,总认为自己不好;和同学吵架,总认为自己错,宁愿自己玩;觉得同学老在背后议论自己,常想大喊大叫,有过突然想哭的情形等等,占有一定的比例。‎ ‎  3、存在心理问题的多数学生属于发展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从调查情况分析,由于流动儿童所处客观环境特殊性的影响,例如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租借民房,缺乏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从外地转学来插班,居住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特别是来到新班级面对的几乎都是全新的……有的知识衔接不上,有的受方言限制,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导致上进心丧失,对学校、班里的活动漠不关心或者不主动,缺少信心和勇气,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  二、家访在调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心理的特征和作用 ‎  1、新时期家访的特征 ‎  ①“现代家访”已延伸为家校多样化沟通方式 ‎  由于现代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导致生源来自“五湖四海”‎ ‎,逐一上门进行家访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流动性大,外地人口居多,教师往往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不熟悉,因此,教师往往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表彰家长活动、联谊活动、家长接待日以及使用家校通讯、便条、校报、学区通讯、家校热线、家校合作指导手册、教师家访 、MSN、QQ、电子邮件、博客等电子通讯工具等方式,和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实现角色的转变,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局外人”。此外,请家长听教师上课,参与评课,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及成果展览等都不失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过去的家访对象着重“问题学生”,现在的家访注重“点面结合”,无论是家访者还是家访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从班主任到科任老师 “全员参与”,从个别家庭到大多家庭。当然,现在的家访有更多元的形式做辅助,不过,不论是什么形式,家访的本质没有变,这就是扮演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  ②“传统家访”还是最具质感的家校联系方式 ‎  在信息交流日益发达的今天,关于家访的话题,在全国各地都有争议,特别是传统家访(入户家访)到底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传统家访很有必要,它是最好的一种家校联系形式。因为这个方式最传统又富于感情色彩,最具有“质感”,它提升着家校的“亲密指数”,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 ‎  2、新时期家访的作用 ‎  流动儿童家长基本上能关心孩子的读书,尽管他们的工作或家务繁重——绝大部分家长是个体户、出租车司机、中巴司机或打杂工。多数家长想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但苦于生计,无暇顾及。学校教育总是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在彼此联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排弃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  ①通过家访增进感情,提升家校关系中的“亲密指数”‎ ‎  家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功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佩服老师,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然而,失败的家访也会使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会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给老师增添新的烦恼。因此,家访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失去了家访的意义,达不到家访的目的。通过家访,老师可以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增进与家长的感情,同时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  ②传统家访适时跟进,解决其他沟通形式不能达到的效果 ‎  首先,传统家访人人都能接受。有的家庭没有电话,也没买电脑,家长不会上网,“电子化”‎ 家访方式有其局限性。其次,传统家访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没有距离感,最为温馨而且生动。第三,传统家访最能反应老师的教育水平和方式,面对不同的家长,交流的方式不是单一的。第四,传统家访最能体现老师的职业道德。因此,传统家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老师如果不亲自上门家访,就了解不到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在学校教育中就难以对症下药。”‎ ‎  三、新时期学校家访的策略 ‎  1、真想:拉近家访的心理距离 ‎  教师和家长由于所处角色的不同,在家访交流中自然会多一层隔膜。彼此都会有独立的“心理范围”。家长常会想“教师教学生理所当然”。教师也会想:“学生在学校不出事。我的工作只要对得起良心就行”。这样势必会造成“教育的盲区”。究其原因,是教师丢不下自己的尊严,似乎家长最听学生的,学生最听老师的,所以家长也最听老师的。这种“三推论”的想法不仅不利于彼此的沟通,反而会加深误解。如果作为教育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则不然。‎ ‎  ①、为之所想 ‎  教师的职业虽然人们给予了各种赞语,但不能因此而高高在上,应放下架子和家长相处,把自己当作家长或未来家长的一员,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然后运用“换位”‎ 思想,以家长的心境、时机和条件,想他们需要的,能接受的话题进行交流。社会的进步,暗含了教师也是服务性行业(现代教育管理学中,就把学校归在了服务性行业当中)。站在和家长平等的角色上,才有可能思考彼此有共性又有冲突的问题。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每到一个新的学校和新的环境,都希望能够很快地融人新的同伴群体,他们渴望得到同伴的接纳和欢迎,渴望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因为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家访前教师要明确家访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了解,才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不同的家长进行交谈。‎ ‎  ②、想之所需 ‎  家长涉及社会各阶层,彼此素质高低不一。有些家长学问高,但教育方法不一定得当。有些家长会教,但没有时间,更有些家长文化知识不够,根本不能教或引导。这时我们作为帮家长的服务者,就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协助家长教育孩子,把教育孩子的有关知识及时传给他们。如素质较高的,更多的从信息和观念上加以沟通,素质较低的,就多说些具体操作的细节,让他们能做,从而达到共同探索教育的最佳途径。‎ ‎  2、巧说:营造家访的心理氛围 ‎  家访应该说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主要渠道。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表现,采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因材施教。可处之不妥,却会带来学生畏惧家访。以为老师是到自己家向父母告状,等老师一走就必然要受皮肉之苦。而家长也害怕家访以为孩子肯定又犯错,老师解决不了,需要自己出面,甚至部分家长害怕老师连同自己和孩子一起挨批。所以,带来某些家访时家长弄虚作假,生怕丢面子,从而丧失了家访真正的意义。因此,偶尔性的家访造成了教育规律的偏离。如果家访时教师注意说的技巧,以孩子为中心,带着欣赏的眼光,则能“事半功倍”。‎ ‎  ①、学会肯定。‎ ‎  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不可避免地带有随意性、分散性等心理特征。他们注意事物常常以无意注意占主导,经常会被一些新异的事物,对比度强的事物以及刺激度强的事物所吸引,引起分心。如果因为这些而完全否定他们是根本不科学的。所以在家访前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老师也要留意作为肯定的材料。想好学生的优点,哪怕再差的学生也要找出其闪光点和优点,在随意交谈中用赞许的语气告知家长,觉得他们具有这样的条件,应该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便能易于和家长情感沟通和交流。‎ ‎  ②、学会观颜 ‎  选择适当的家访时机是家访能否成功的关键。家访时,时常也会碰到一些尴尬的事。如有时家访的对象家突然发生了一件急事,需要处理;家长应生意上的债务心情烦躁或应工作不顺,满腔怒气以及家庭不和等许多隐性之事,我们就不能一意孤行坚持原定计划。这时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家长的反映和举动,有的放矢地处理,依据他们的心理状态,面部表情,果断地停止或改变话题,选择双方感兴趣的话题或巧妙地退出,再选时机,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  ③、学会表达 ‎  要尊重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不要以偏概全 ,一好百好,一差皆差。应该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的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特别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告诉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学生。向家长提及孩子的学校生活时,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不谈论别的家长或者他们的孩子,尊重所有家庭的秘密;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不要语调生硬。 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可针尖对锋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 ‎  3、乐听:尊重家访的心理平衡 ‎  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是一种良好的素养。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尤其是当家长向教师倾述时,他们时常会滔滔不绝,讲个没完。其中不乏过激之语,伪科学推理的故事。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就必须听。可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老师又会从心里感到厌烦,所以无论如何只要家长在说,我们还是要洗耳恭听。‎ ‎  ①、洗耳恭听。‎ ‎  洗耳恭听是指心情愉悦、认真地听。主要是指教师在聆听家长的讲解说理时,不应该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家长。也许家长的倾诉是为了让你更全面的了解情况,也许家长的倾诉是为了向你证明他的能耐,也许家长的倾诉是为了和你拉拢关系等等。这些谈话内容,我们只能站在家长的角度上,以家长为中心,理解他们的心情,调节自己,听完他们的陈述。‎ ‎  ②、去伪存真。‎ ‎  能认真听家长的倾述,这是作为服务性行业的特点。可由于家长的素质、水平不一样,在谈话时,总是存在事物的两极性。要么偏强,要么偏弱;要么过激,要么不问;要么无法,要么有法。他们时常会以自己的观点来要求老师。此时,教师应注意从他们各自极少或极多的语言中应该去伪存真,抓住问题的本质,相机利诱。‎ ‎  4、善做:提升家访的心理期待 ‎  榜样是无声的教材。教师和家长相处,教师的人格的魅力会使教师在家访过程中树立威信。而这种威信往往来源于和家长接触的第一感觉。所以在家访的过程中应当要做到:‎ ‎  ①、不卑不亢。‎ ‎  无论跟什么样的家长相处,都是一种平等、服务的态度。家庭经济、文化差的家庭,可能家里比较乱,比较脏,难以生脚,由于家长文化低,语言贫乏,方言重,教师千万不能坐不住。家庭经济、文化、人际好的家庭,可能家里装潢气派、干净,待人热情,关系网大,办事能力强,教师想讨好,就低三下四去谈判,找相互利用的条件也不行。教师应一事同人,不丢自己的人格进行交流。家访不是套关系,捞好处,求办事。任何一次家访如果带有这样的出发点,很显然遭来家长的非议。我们不妨努力做到:不收礼物,不在被家访对象家吃饭,不受邀请赴宴或参加娱乐活动等等,就事论事,决不放弃原则。只要“身正”何怕“影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处处为人师表,家访过程中,老师的衣着、言谈举止都要体现一个老师的身份。有的家长出于感激之情,送些礼物给去家访的教师,对此要婉言谢绝,不要接受家长馈赠的任何礼物;家访时选择恰当的时间,切不可在饭时上门,并且不要在学生家中用餐。‎ ‎  ②、家长培训 ‎  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这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  ③、细水长流。‎ ‎  家访不是做给谁看或者说是土政策必须要完成,才迫不得已临阵磨枪去家访。这种功利性的家访只会是形式而已。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很好地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的概念,充分发挥家访在时间上的继时性,运用不定时间隔强化和不定比间隔强化来处理家访工作。如果家访间隔时间不长,教师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便于教育。在开学初期教学问题发生之前与家长开始交流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  因此,重提家访,决不是守旧,这是一种服务观念,这是一种“以生为本”,在家访中的遵循原则和策略,既可以让我们在传统家访和现代多元化家访中找到平衡点,又能让我们对流动儿童有更好的认识,促进他们适应性心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