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班主任治班方略九章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班主任的个人魅力是优秀班集体得以形成的灵魂
第二章 爱心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石
第三章 优秀班干部队伍的造就是班级有效管理的可靠保证
第四章 以“正”治班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第五章 “宽严相济”、“赏罚并举”是实用的治班技巧
第六章 成功的班级,学生必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第七章 在参加各类组织、各种活动中提升班级的整体战斗力
第八章 慎借家长之力
第九章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方法、原则
教育是人类精神的伊甸园,教人求真、向善、寻美;班主任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促学生立志、养德、成才。班主任是学生人生航向的引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涵育者,是学生知识文化的传输者,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者,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作为班主任,只有拥有正确的教育管理方法,才能撑起普渡的方舟,将全班学生送抵德才兼备的彼岸。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呢?经多年的摸索探究,笔者总结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实用治班方略,愿与广大班主任分享。
第一章 班主任的个人魅力是优秀班集体得以形成的灵魂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支部队,没有一个出色将领的领导、管理,很可能是一盘散沙,缺乏战斗力,遇有困难或敌情,往往一触即溃。同样,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级的“将领”——班主任。
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又是班集体的灵魂与核心,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学生在接纳他的同时,也是对其个人魅力的肯定,其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当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学生对自己和班集体寄以较高的期望值,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或者奋斗目标,都会易于为学生接受,并积极付诸行动,从而使班集体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相反,一个缺乏个人魅力的班主任,学生对其失望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班集体的期望值,这不仅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也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及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执行。
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包括其道德风范、外貌、性格、气质、人格以及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等综合因素。孔明说“
古今统兵者,皆以为将也,岂不知将帅之道乃非勇悍之武夫所能通也。”班主任个人魅力的塑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以身作则、品端行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实践证明,班主任能否得到学生的拥戴,首先决定于其“德”行。纵观那些治班有方、成绩显著的班主任,无一不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魅力的。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赏罚分明;能深入实际,密切联系学生,多为学生办好事、实事;能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随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在工作实践即社会生活中要能遵守普通人的道德规范,千万不能以“恶小”而为之。这是班主任建立威信之大忌,一旦“东窗事发”,其威信将迅即扫地。
《论语》所说:“子师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班主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服从管理、教育收效的根本保证。
二、博学多才、能力出众
如果说班主任的品德是决定班主任威信的根本性因素,那么班主任的“才”可以影响威信的大小。
孔子推崇六艺,所教学生礼、乐、射、御、书、数皆能,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更是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我们常看到那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老师、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如讲课洒脱,文笔生辉,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首好曲,能与学生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这些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与好感,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和威信,由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转为自觉服从老师的教导。
此外,班主任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驾驭全班的能力、善于分析综合的决策能力、知人善任的组织能力、创新开拓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一个才疏学浅,缺乏应有能力和知识的班主任,是很难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魅力的。
三、行端仪美,谈吐文明
班主任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在美的外在表现,无声地传播着文明与美,向学生暗示着对人生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与充满信心。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虽然是个心地善良、治学严谨的好教师,却因为经常衣冠不整而倍受本国学生嘲笑,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衣着打扮潜在的教育功能对教师魅力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交流的工具,班主任的语言艺术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文明礼貌、亲切温柔的用语的适时、适当使用,会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善解人意、亲切友好。
学生正处在一种“热衷效仿”的年龄,班主任仪表和语言的“潜移默化”
的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教育无小事,只有把仪表、语言这样的小事做好、做细,班主任的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
第二章 爱心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石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心,是班主任教育成功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学生的一切优秀品质的形成,都源于爱心意识的生发。
中华文明的三大支柱——佛、道、儒家思想都将“善”行放在首位。佛家《涅磐经》中曰:“大慈大悲,名为佛性。”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儒家经典《论语》中说:“仁者,爱人也”。
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把“仁爱”之“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的思想,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最高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一个人只要怀有仁爱之心,便能爱己爱人,乃至推人及物,由此对整个世界怀有感恩与谦让之心。仁爱教育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班主任构建和谐班级最为重要的任务。
一、热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是班级管理成功的核心。
孙子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表明了带兵打仗需要对士兵的“真爱”。
班主任感情投资越多,对学生越爱,学生的心灵就会越容易被征服,学生就越有可能言听计从。相反,如果教师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双方心理隔阂严重,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育,而且还会对教师产生抵制心理。当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爱,就是得到了赞许,得到了奖励。这种爱会进入学生的心灵,会在他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美好的情绪体验,会激起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会使他对人对事怀有友善、博爱之情。爱心更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依恋,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在教师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主动改正自身的缺点,他会把努力上进看作自发的愿望。
全国模范班主任李镇西老师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这是教育的关键,其余都是次要的。拥有“爱心”的班主任,才有可能实施“爱心教育”。即以“爱心”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班主任只有在关心、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技巧,找到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班主任对学生无私的爱,定会开启学生的心扉,将他们托浮至理想的彼岸,这种爱将成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伟大的力量,将成为学生人生前程的行路指南。
二、爱心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取决于全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普遍具有,而爱心意识的形成则是良好道德观塑造的基础。
当学生受到班主任爱心教育及仁爱行为的影响后,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感情,就会逐步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学生就会由单纯接受别人的爱,转变为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集体、爱公物、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和信念。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学生懂得了“仁者爱人”的道理,就会主动帮贫扶困、照顾孤寡、捐资助学、扶老济弱;懂得了“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仁民爱物”的道理,就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爱惜小动物;懂得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就会主动帮助同学,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风;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就不会去做危害他人,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懂得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道理,就会远离不良环境,向品质优秀的人看齐;懂得了“刚毅、木讷,近仁” 的道理,就会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作风严谨;懂得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道理,就会为了正义的事业而舍生忘死。
学生有了爱“师长”的意识,会更加珍惜、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了 “爱班级”的意识,就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为集体奉献;有了 “爱学校”的意识,对于学校交给的任务,就会全力以赴,精心准备,牺牲小我,付出心血,为校争光。
意大利作家但丁曾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心是其它一切美好品质的基础,当一个班级的学生人人都拥有爱心时,一个充满浩然正气、积极进取的班集体也就形成了。
第三章 优秀班干部队伍的造就是班级有效管理的可靠保证
班主任对班级的成功管理,常常要依靠班干部的核心力量来实现,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如果说班主任是支撑一座房屋的大梁,那么班干部就是房屋里的一条条柱子。因此,班干队伍的建设与稳定,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可靠保证,在协助班主任管理班集体的过程中,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容忽视。
毛泽东同志曾说,“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才能得心应手。优秀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总的指导思想是老师发现培养、学生自荐和学生民主选举相结合,具体办法为:
一、选准对象,从严要求。
在民主评选、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一是选择敢于管理的同学;二是选择成绩好且有一定能力的同学。
班级干部确定后,班主任应对他们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一是行为规范上,凡是要求一般同学做到的,班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处处给同学们做出表率,言谈举止不能让普通同学抓把柄。二是工作态度上,要具有吃苦耐劳、敬岗爱业的精神。三是学习上,以自己的刻苦精神去影响同学,学习成绩排名应在班级前三分之一。四是穿着打扮上,应保持朴素整洁的形象。五是不结朋党,关心爱护每一个同学,进行班级管理时必须排除个人感情因素。
二、提出目标,教以方法。
班主任给班干部提出的目标是:愿意管事-敢于管事-管好事情-会管事情-尽量不要老师管事。这个目标包含着班干部由被动到主动管理的过程,包含着老师由主角慢慢成为幕后指挥的过程。在整个目标中,干部会管事情是关键。
班主任教授的方法为:
1.从全局考虑问题:班干部是为全班同学服务的,班长应统筹安排工作,各班委考虑问题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应从全局着眼,协调互助,以利于推动整体班级工作。
2.预则利:布置工作、组织活动、总结工作必须严肃对待,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布置工作要言简意明,组织活动要严谨有序,总结工作要全面深入。
3.抓大放小:班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布置安排工作、统筹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工作,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4.请示汇报有度:大事必须请示汇报,小事自己处理或协同其他班委解决。
5.工作过程留有痕迹:对工作的时间、地点、方法、过程、参与人员、效果、经验等要有详细的记录,以利于工作方法的改进、成果的保留以及对同学和自己的总结、考核。
三、激发热情,树立威信。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激发他们当班干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当干部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评优、评先、分配奖学金时,依据班干部为班级贡献的大小给予合理考虑,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此外,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在班上树立班干部的威信,促使他们更好地工作:
1.赋予班干部一定的权力,如班干有权加减同学的操行分数,有权对全班同学进行期末鉴定,有权掌握班费开支,有权评定入团人员,有权评选优秀学生。
2.对班干部取得的成绩,应在班上及时予以表扬、肯定。
3. 对班干部付出的辛苦要告知全体同学,赢得学生对班干的感激、尊重。
4. 对防碍班干部履行权力的学生要及时批评、处罚。
四、交流经验,重在讲评。
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干部经验交流会,引导他们总结自己工作的经验教训,同时将有效经验加以推广。此外,对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要定期讲评,一般两周一次。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关键是教以解决问题方法,使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能够日有所长,以推动整个班级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不仅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而且使先进学生锻炼了的能力,同时推进了整个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建设好班干部队伍是班主任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四章 以“正”治班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一、以“正”治班才能班风纯正
《道德经》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指的是以正直的教化来治理国家。理国要道,在于公正平直。
治班与治国道理同一。班主任对学生的一切要求,必须符合“正”的原则。即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合理、规范,对学生的任务布置、纪律要求必须明确、具体,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批评、奖励、处罚必须公开、公正、公平。班主任对班级、对学生做出的一切决定必须明确地向学生讲明原委,以赢得学生的支持,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不明就里。
《董仲舒传》对策曰:“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无有邪气奸其间者。”以正治班的前提是班主任的身正,只有身正,班主任说话才有底气,才能做到言正,只有言正,才能让学生没有疑虑地、自觉自愿去执行班主任的要求。
在碰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班主任应迅速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能采取回避、忍让的态度。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直面的勇气。对于一些班级中不良的倾向和不好的苗头,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班主任坚持以正治班,是塑造纯洁、端正班风的前提保证。
治班绝不能用“奇”。 唐太宗时期,有人上书给太宗,请求清除谄媚的臣子。太宗问:“可谁是善于谄媚的臣子呢?”上书的人回答说:“我住在偏僻的乡野,不能完全清楚谁是这样的人,您可以考验他们,在与大臣们谈话时,假装生气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真理而不屈从于您生气的人,就是正直的大臣;而那些看到您生气,惧怕您的威严,依顺您的旨意的,就是谄媚的大臣。”太宗听完他的话,说:“国君好比水源,大臣好比水流,水源要是浑浊,而要水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国君自己作假,怎么能要求大臣们正直呢?我相信用至诚之心能治理天下,所以不愿意像以前帝王那样用诡诈的手段对待臣下,您的法子虽然很好,可惜我不能采用。”
对敌斗争,可以以奇用兵,兵不厌诈,而学生与班主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统一体,奋斗的目标、所处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班主任应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正面引导、说理,堂堂正正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而绝不能采用巧诈之术赢得学生对班主任的支持或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再巧妙的伪装时间久了都会被学生识破,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不是一年两年,一旦学生发现真相,班主任也就威信扫地了。《道德经》云:“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以“奇”治班将导致学生对班主任缺乏信任,并易在学生中滋长不诚实、不守信的作风。
二、班规明确才能班纪严明
在坚持以正治班的同时,班主任要建立班级的规章制度,为班级发展打下一个合理的框架。既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又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学校的课程设置、纪律要求,班级的日常管理规范,班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机制,每天的作息制度,校园和班级的环保规定等一旦定下来就相对比较稳定,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一定要使学生充分明确各项要求,严格遵守各项要求。
要使班级管理稳定有序,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符合学校规定、切合班级实际、并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之作为班级管理的准则。
班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班级的组成、班级各组织的形成办法、班级各组织职责、各组织负责人的职责、座位的规定、班级成员考核办法、班委值班制、宿舍自我管理条例、班级一日常规考核细则等。材料准备包括过程性的记录表,考核用的统计表、记分表以及每周、每学期进行汇总的表格、文字材料等。
班级应采用班长监督下的班委值班考核制,班委一日或一周一轮,全面负责当日班级每位同学的纪律考评。每个学生每日的基本分为10分,按《一日常规考核细则》从德、智、体、技、劳等几方面进行加分或扣分,实行量化管理。班主任应调动全体班委的积极性和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定期公布每位学生的常规考核分。每学期末进行分数汇总,作为学生操行评定的依据。通过对班级实施科学管理,形成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在全班学生中形成争先创优,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邓小平同志曾说,“好的制度,坏人也可以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能做坏事”,可见制度的重要性。学校、班级是不是有法可依,是不是有法必依,班主任是不是赏罚分明,学生是不是有榜样激励,班级中是不是正气压倒邪气,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应该是能够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的。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纪律一定是严明的,制度一定是健全的。
第五章 “宽严相济”、“赏罚并举”是实用的治班技巧
宽与严是班主任治班的风格,赏与罚是班主任治班的手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科学、能动地展示宽与严的风格,合理、有效地运用赏与罚的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班效果。
一、宽严相济,宽严有度
宽是班主任的一种风度,一种雅量,班主任对学生不可无宽,无宽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严是一种威仪,一种力量,班主任对学生不可不严,不严则不能立威,不能立威则政令不行,班级管理就不能成功。宽严的运用必须把握好火候与尺度,做到宽严相济、宽严有度。
1.先严后宽
《菜根谭》中讲到,“先严后宽者,人感其恩;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初接触学生时,班主任一定要示学生以威严。无威不能立望,学生如果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学校的规章制度便难以严格落实,难以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而班级的初始班风一旦偏斜,今后再想扭转,恐怕非一日之功可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带班之初形成良好的班风可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班级的一切工作走上正轨之后,班主任应逐渐亲善学生,针对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宽严的尺度。要善于容学生之短,宥学生之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班主任以宽松的方式处理为佳。因为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成长中的错误,是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逐渐意识到以往的幼稚可笑之处,回想到以前不懂事时犯的错误,班主任宽以待之,他们必会心存感激,而以奉献于班级作为对班主任的回报。
2.整体严,个体宽
面对班级整体,班主任应明确宣布规章制度、布置工作任务,严格落实班主任的各项要求。对于班级出现的不良事件,要面向全体学生讲明问题的严重性,深入挖掘,指出厉害,强调指出事件对班级造成的恶劣影响。针对具体情况,可点名或不点名地对犯错学生加以斥责,以对全班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面对学生个体,班主任可私下与之交流,可多站在学生角度为之分析违纪的危害,讲明班主任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批评处罚他的原因,相信他今后可以改正缺点,也希望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也会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意图,让犯错学生在明理中规范行为,避免因班主任的批评处理严厉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
3.严后必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场合,学校的规章制度、班主任的“师道尊严”都必须维护,对于违规、违纪学生,班主任为达到教育警诫全班学生的目的,必须对其严肃处理,即使学生当时不认可班主任的处理方式,甚至痛恨班主任,从大局考虑出发,班主任也必须“有法必依”, 否则不足以正班风、树正气。
对问题学生进行纪律处理只是第一步,后面的第二步工作是万万不可少的,即对被处理学生的安抚工作。《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学生的思想境界毕竟还未达到“依理不依情”的地步,不管班主任如何正确,学生只要失了颜面,心中总会有郁结之气。存有郁结之气,早晚会寻机与班主任对立。因此,班主任事后一定要找被处理的学生谈心,做好善后工作。此时班主任应以和缓的语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挖掘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闪光点,鼓励他改正错误,并让他理解班主任怒其不争的心情。
在班级管理中,无论宽与严都应饱含着爱的深情,以教育好学生为根本目的。严是责任,严而不酷;宽是智慧,宽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赏罚并举,赏罚分明
《孙子兵法?计篇》中讲:“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从古至今,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都把合理赏罚看作是激励士气、惩诫不法、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治班亦是如此,没有赏罚不足以明制度、立规矩,没有赏罚不足以励士气、扬正气。班级管理必得有赏罚,赏罚必得有依据、讲方法。
1.赏罚有据
所谓“赏罚有据”,是指“赏罚”必须有事实和规章的依据。“赏”,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罚”
,一定要给予主观上有过之人,不能随心所欲。无论是赏还是罚,班主任一定要在全体学生面前充分讲清赏罚的理由。若赏罚无据,赏罚不当,不但班主任的威信会下降,而且会使受赏的学生会遭到其他学生的排斥,受罚的学生会赢得其它学生的同情。这样校纪班规就不能正常推行了。
要使赏罚公正,班主任一定要事先多了解情况,弄清事实原委,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只要做到客观公正,一般就不会出问题。
2.赏罚有信
所谓“赏罚有信”,是指该赏则赏,该罚必罚,全班学生概莫能外。在赏罚中班主任必须一视同仁,绝不能将个人的感情因素掺杂在赏罚之中。
对于班级的优秀学生犯错误,班主任要给学生讲明,尽管他是优秀班干,犯了错误同样也要接受处罚。但同时要说明,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希望大家能够看人以长,今后还要支持这位班干的工作,绝不能拿他这次受罚作为不服从他管理的理由。
对于不喜欢的学生班主任也要做到该赏则赏,这样反而能增加全体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也会化解该生对班主任以前的抵触情绪。
3.赏罚有度
不管是赏还是罚,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赏过头,会造就受赏学生的傲慢心理,同时也会激起其它学生的忌妒心理;赏不足,会导致当事学生的失落心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同时丧失了一次在全班树立典型教育形象的机会。罚过量,会导致受罚者对班主任的愤恨及全班学生对班主任的疏远;罚不足,今后就仍会有效尤者。因此,赏罚适度是班主任必须要慎加考虑的。
尤其是对于同一类型事件的首次赏罚,班主任一定要慎重对待,因为这将成为日后每次遇到这一事件时学生心中的处理参照,如果以后的赏罚与此差距较大,学生必会拿第一次的处理方式与班主任论争,那么班主任将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4.赏罚有方
赏罚一定要讲究方法与策略,方法掌握不好往往会影响赏罚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1)赏罚并举
战国军事家吴起曾说:“进有重赏,退有重刑”。有罚必要有赏,重罚必有重赏。赏与罚都不应单独存在。只罚不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抗拒心理,即使最终达到了目的,隐患也定然潜伏了下来。只赏不罚,会降低班主任的威力,受赏的没有深刻感受到特殊的礼遇,未受罚的也依然会我行我素。
赏罚并举,甚至是同时进行,对学生将会起到最好的触动作用。在处罚犯错学生之后,最好立刻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行赏。罚之前一定要明确表明班主任对此事件的态度,并强调今后累犯者将从重处罚。赏之前一定要讲明赏的原因,并大肆表扬受赏学生。这一冷一热的瞬间变化达到的效果有二:第一,教育中间学生去恶趋善,找准自己的方向。第二,赏罚同时进行,互相印衬,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加强了教育效果。
(2)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身体处罚与精神处罚并行
“赏”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物质奖励一定要有,因为实物是直观的,效果是直接的,学生拿在手里,心里是满足的。兵法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指的就是物质奖励。
但比物质奖励更有价值的当是精神奖励。士为知己者死,虽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的例子古往今来大有所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缺吃少穿,贫病交加,但仍愿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前提是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起来,物质的作用是一时的,而精神信念的作用是长久的。所以班主任对学生长期而有效的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前提。
对于问题学生,批评教育、纪律处分虽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但身体处罚也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学生之所以会犯错误,就是因为思想上有偏差,认识上还未达到高层次,纯“理”的说教往往还难以让他受到触动,这时辅以身体的处罚就很有必要了。
对于身体的处罚,最有效、最可靠的做法就是令犯错学生罚站。罚站算不算体罚呢?注意了,这里有个前提和度的把握。前提是:一、该生确实有错。二、该生屡犯此错。三、该生错而态度不好。度的把握是:一、该生身体健康、四肢健全,无精神性疾病,能够长时站立。二、该生当天无身体不适症状。三、罚站时间一次不宜过长,以半小时内为宜。四、罚站时未剥夺该生听课的权利。五、罚站后学生身体无不良反应。
符合以上前提和度的把握,就是对违纪学生的正常惩诫而非体罚。
(3)表扬的作用永远大于批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重视,自己的行为被认为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够被充分被激发,潜在的能量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运用。研究还表明,对学生而言,表扬的作用大于批评,批评的作用大于漠视。
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及时表扬与阶段总结性表扬结合。二、当众表扬与私下表扬结合。三、实事求是性表扬与适当夸大性表扬结合。四、物质表扬与精神表扬结合。
学生取得了成绩或进步,通过表扬加以巩固,可促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4)罚点赏面
既然赏的作用大于罚,班主任就应坚持“罚点赏面”的原则。缩小罚的面,扩大赏的面。当部分学生同时犯错误时,找出“首犯”
重点处理,即所谓“擒贼擒王”,毕竟法不责众,打击面不可过广。
对于“赏”,则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普遍的“赏”不一定级别很高,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光荣榜上的红五星,一个小奖品都可令学生心满意足。
(5)赏不逾时,罚不过夜
无论是赏还是罚,都要及时处理。《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逾期赏罚,赏罚所达到的效果会打折扣。尤其是“罚”,如果拖得太久,会使学生怀疑班主任处置的公正性,至少会阶段性地造成“军心”不稳。
(6)先赏后罚与先罚后赏
赏罚宜并举,这里就存在一个赏罚先后顺序的问题。
对学生个体而言,宜先赏后罚。当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批评,一味地批评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班主任应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批评之前先肯定其优点,用表扬与肯定作为铺垫,这样学生对批评也就容易接受了。
对学生整体而言,宜先罚后赏。罚在前,以突出校纪班规的严肃性。赏在后,作为缓冲,让全体学生明辨识是非,看到希望,有利于学生去恶趋善,寻求进步。
5.罚之禁忌
“罚”虽然是学生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罚”
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会造成学生与班主任的直接对立,让班主任今后的工作陷于被动。以下几种惩罚方式是应该严厉禁止的。
(1)讽刺贬损:即对学生讽刺挖苦,用语言贬损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当众讽刺挖苦学生。
(2)打骂: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打骂学生,再有理的班主任也会变成无理。
(3)体罚:如让违纪学生头上顶椅子罚站,蹲马步等。
(4)侮辱性惩罚:如给学生嘴上粘封条,让学生学狗叫等。
(5)公布隐私:如将学生的日记、信件、情书、两性行为等公之于众,此种情况的严重后果甚至会导致学生轻生。
(6)孤立犯错者:令全班学生不许和犯错学生说话。
(7)剥夺参与权:令犯错学生不得参与运动会、春游等集体活动。
(8)剥夺求知权:如不给犯错学生批改作业,不解答犯错学生学习上的疑问。
(9)学生“连坐”: 一个学生犯错,全小组甚至全班学生受罚。如一人未打扫卫生,要求全组罚扫。不知教室玻璃是被谁打碎的,要求全班学生赔钱。
(10)家长“连坐”:学生有错,殃及家长。如讽刺贬损家长,让家长在全班当众检讨等。
(11)无关联惩罚:学生在此事上犯了错误,在彼事上受惩罚。如学生顶撞老师,老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打低。
“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以为戒,改正错误,再行进步,班主任切不可以不当的惩罚方法使学生走向教育目的的反面。
综上所述,“宽严相济”可有效地树立班主任的威望,“赏罚并举”可令班级迅速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二者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的重要风格与手段。班主任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同时,只有科学、合理、得体地使用“宽严相济” 、“赏罚并举”的风格与手段,充分发挥二者的重要作用,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上追求进步、趋向光明的道路!
第六章 成功的班级,学生必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主义意识的具备是学生完善人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班级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形成坚强战斗集体的必备条件。孙子在《谋攻篇》中谈“知胜之道”时写到:“上下同欲者胜”。因此,班主任必须注重通过集体教育来影响每一个人的思想,用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用和集体的意识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在集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关键的环节。
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人人向上,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集体荣誉感培养的方法
1.思想教育为先导
思想问题解决了,才能落实到行动上。从根本上说,学生应当服从的并不是某一个个人,某一个集体,而是某一条原则,某一条真理。对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班主任必须通过令人信服的理论及实例让学生懂得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对于集体及个体的益处。
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白,英雄的集体才能产生英雄的个人,英雄的个人往往来自英雄的集体。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只有搭上集体这条大船,个人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
2.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人格得到尊重,从而使学生力求在今后的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荣誉。班主任应注意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据学生的能力所长、兴趣所在,尽量安排每一个学生参加到不同的活动中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凝聚全班向心力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会体验到因自己的努力而为班级争得荣誉的愉悦。
3.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事务中的主体性
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活动方案的制定,班级事务的处理,应广泛征询、采纳全体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集体出力,为集体的问题分忧。另外,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负有适于他们的具体责任,这样就能够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当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时,自主管理的过程就会成为强化荣誉感的过程,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荣辱与班级联系在一起,处处维护班级的荣誉。
4.让学生不断体验到集体荣誉感
首先,每当班级在学校获得集体荣誉时,班主任都应抓住这个机会对全班同学进行大力表扬,讲明集体的荣誉来自每一个同学的努力,告知学生每个个人都将从集体的荣誉中获益,都将获得全校同学赞赏的目光,使学生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和荣耀。
其次,班主任应建立班级的“闪光墙”。将班级集体、学生个体获得的各种奖状、荣誉证书、获得荣誉的过程性图文资料张贴在墙壁上,让学生时时能感受到自己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集体,让学生为拥有这样的集体而自信、自豪,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生发出更加向上的动力。
二、集体荣誉感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小集体服从大集体
对学生来说,集体利益分为班级利益、学校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白,一切集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小集体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大集体的利益,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从集体利益中受益。
因此,当班级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班级必须服从学校,甚至班级要为学校的整体工作做出牺牲。切不可纵容学生为了班级的“小我”而对抗学校的“大我”。“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反之,当学生养成了不愿为学校“尽忠”的习惯时,服从于班主任、服务于班集体的意识也会大大降低。
2.正确看待班级之间的竞争
对于班集体之间的比赛或竞争,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当本班暂时落后于其它班级时,要鼓励学生寻找差距,迎头赶上,绝不可着眼于其它班级的短处,甚至怀疑学校的公平与公正。这种做法不仅影响班级之间的团结,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一旦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
3.集体中的个体之间应互相赏识、互相帮助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大小不同,对集体做出的贡献、所获得的荣誉也必然不同。作为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多地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学会赏识集体中的其它成员,不但要把他人取得的成绩看作集体的共同荣耀,也要包容他人的不足,使集体成员在相互支持、相互勉励中共同为集体奋斗。
4.集体活动班主任应躬亲参与
集体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增强师生亲密感的绝好机会。事实表明,活动有没有班主任的参加,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遗憾的是,有些班主任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自己却不闻不问,这样就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集体活动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全情投入,作为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的带头投入,会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越强,集体凝聚力才会越大。
第七章 在参加各类组织、各种活动中提升班级的整体战斗力
学校的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技能小组等组织可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创作、文体、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中来。促使学生加入各级各类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班级的有效管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应积极鼓励并推荐学生加入各类组织,参加各种活动。
一、加入团队组织、参加集体活动的意义
(一)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团委、学生会等执能部门中,对学生干部的要求不但比普通学生高,而且比班级干部还要高。要求干部除了能完成日常的工作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促使加入其中的学生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具有较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社团自主管理权,参加其中的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满足与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社团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求其成员具有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考察、实验、探究、动手、合作、创新等方面要有优于常人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整体团队的活动任务。在活动中,每个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自我认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组织同样是一个小社会,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其态度、情绪、心境、价值观等方面会得到组织整体有益的调整与纠正。在团队组织中锻炼成长的学生将比一般学生更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学生在团队组织中参加工作及活动,首先要求其具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作为执能部门的干部,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徇私,不违规,敢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维护学校荣誉和利益,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社团组织中的成员要做到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热心为全体成员服务。坚持集体观念和责任心,积极努力、任劳任怨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团队奉献,为学校争光。
经常参加组织生活与集体活动的学生,责任意识明显优于普通同学,这对加强班级管理,形成文明、守纪、乐于奉献等良好的班级风气是大有裨益的。
3.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加集体活动是学生心理调节的有效渠道。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造成的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偏执,在班级成为不稳定因素。参加集体活动,可使这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合作、理解与沟通,懂得关心他人、宽容他人,具有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通过活动,这些学生将会走出心理的樊篱,获得自信与快乐的体验,重新走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样也就减少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对班级整体的意义
1.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学生社团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班级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提高了班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水平,培养了学生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激发了学生好学上进的热情,对班集体起到了教育导向作用,对塑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能够产生深厚的影响。
2.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学生执能部门、社团组织中担任干部的同学,在工作实践中增长了经验、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批同学将经验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与实绩,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参加学生组织、集体活动的普通学生,也是班级后备干部的可靠来源。班级干部在学生组织、学生活动中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培养,也减轻了班主任培养班级学生干部的工作量。
3.为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拓宽了渠道
班级学生广泛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使班级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一方面来自对所参加的组织、活动的努力、付出及收获,一方面来自对所在班级的归属感及荣耀意识。当文学社的报纸上、艺术节的颁奖台上、体育比赛的领奖台上总是出现同一个班级的名字,当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团委主席、文学社社长、校庆主持人、国旗班领队、舞蹈社社长都来自于同一个班级,那么这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会为之自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自然也就增强了。
4.为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创造了条件
在集体活动中,班级学生之间有了更多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之间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学生之间增进了友谊,化解了矛盾,学会了体验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班集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级的凝聚力也就在集体活动中增强了。
二、参加组织与活动的原则
学校组织的或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正常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原则,以涵养品质、锻炼能力、交流思想,提高技艺,启迪智慧,增进友谊为目的。各种组织开展的活动应利用艺体课时间、自习课时间、课余时间或双休日进行,反对停课训练、停课比赛、停课排节目的做法。
第八章 慎借家长之力
请家长配合教育问题学生的做法,一向被看作是加强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有效手段。但此种做法是否真能对学生的转化起到积极作用,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应考虑一下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什么?联系的本意是请家长配合,教育、监督、帮助学生,与班主任一起共同纠正问题学生的错误思想、行为。而有一个问题我们却可能忽略了,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终身的教师,父母长期以来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与学生只有几年接触的班主任,也超过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这由身处同一环境下的学生仍然可分为三六九等便可见一斑。
犯罪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导致犯罪的更多因素是遗传,而不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外因,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内因)。犯罪遗传基因不存在的人,即使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也不会去偷、去抢。因此,问题学生的出现,首先源于对其影响最大的家庭,问题学生首先出现在问题家庭中。忠臣出于孝子之家,父母才是对学生品格影响的最重要因素。
问题父母对孩子不良品格的形成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不良品格的父母将不良品格直接传输或潜移默化给学生;二是由于家庭困顿,父母忙于生计,或父母离异而将孩子交于祖辈看管,或由于其它原因不能长期与子女接触,从而忽视或无力对子女进行教育管理,这时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第二位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才会产生作用。
如果是由于前一个原因——即“上梁不正下梁歪”造成的,班主任希望通过不正的“上梁”来教育歪斜的“下梁”,恐怕是缘木求鱼。如果是由于第二个原因造成的,父母则很难能从养家糊口的生计中分身将教育时间赋予子女,当家长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听到老师打来的控诉电话,她最大的可能则是对孩子大发雷霆或将孩子打一顿,或面对无能为力的孩子叹息不已,而此时学生对班主任的怨恨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班主任向家长告一次状的后果,一、可能与教师的愿望南辕北辙,二、可能在家长的威慑下暂时会起作用,三、家长在牺牲家庭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分身于孩子也可能会较长期地起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状态不变,或学生的思想未受到本质的触动,这种“靠家长配合教育”的方式从长远来看绝不会对学生产生质的作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办公室里常有被喊到学校的家长,家长面带愧色(这羞愧之怒回到家还得发泄到学生身上),学生则侧立一旁低眉垂首,听候老师、家长的双重训斥。而家长第二、第三次被喊到学校时,学生的神态就会从低眉垂首转为满不在乎。家长第四次、第五次被喊到学校时,学生就敢昂首挺胸地据理力争了。而家长在办公室出现次数最多的学生的最终命运,往往是自动退学。
我们假定联系家长的结果是第三种,即较长时间地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却仍存在着一个隐性的极端不利的因素,即班主任的威信将大大降低。
班主任对班级的有效管理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学生素质再差的班级在一个有能力的班主任手里也能妙手回春,再好的班级交给一个没有能力、没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也会让它走向没落。一个集团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这个集团的最高领导者的能力,项羽最初手下战将如云,而由于他没有领导能力,最后张良、韩信、陈平都跑到刘邦那去了。海尔靠的就是张瑞敏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非凡的经营理念。正如拿破仑所说,“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只绵羊领导的一群狮子”
。一个班级的好坏基本取决于班主任的领导能力,而较少取决于学生的素质。
班主任的威望越高,学生越钦佩他,班级就越容易管理。而班主任的威信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诚实、信任上的,是在师生长时间心与心的碰撞中形成的。班主任由业务精湛、博学多才、赏罚分明、关爱学生建立起了道德威信和人格魅力,却会因一件向家长告状(也可美其名曰让家长配合教育,但好学生是无须家长配合教育的)这样的小事,让学生认为你是一个对他另眼相看、不信任、想整他或拿他没有办法,对他束手无策的教师,班主任长期建立起来的威信就会因为这样一件小事件而大打折扣。
那么,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是应该尽力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对学生耐心负责的态度。我们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了解其家庭背景、智力与道德水平,从而找出应对办法,更重要的则是应坚持不懈地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去影响学生。当班主任的付出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的时候,当学生对班主任充分信任、尊重时,班主任说的话他自然就听了。我们应亲手将歪斜的幼苗扶正,亲手去摘取播种的果实。既然家长将孩子交给了我们,既然我们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应把孩子再交还给家长。
那么家长的作用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忽略呢?不是,我们要借助家长的“虚力”,而不要指望家长的“实力”。老子说“有无相生,虚实相应,恒也”
。什么是虚力呢?例如一个幼儿在不断地啼哭,妈妈喊一声:“再哭狼就来了。”小孩立刻就不哭了,这利用的就是虚力。当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说要告诉他家长时,他怕不怕呢?他当然怕。当学生在任课老师那犯错误了,任课老师说要告诉班主任时,她怕不怕呢?她当然也怕,她会反复哀求不要告到班主任那去。这说明家长、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具有首轮威慑力。
什么叫首轮威慑力?警察、派出所对于初犯的小偷是较能起到威慑力量的,而对于惯偷来说,则很少能有威慑力量,因为惯偷对法律制裁的刺激已经不敏感了,他知道只要偷得不多,抓进去就会被放出来,他习以为常了。因此,我们对待学生要始终让他保持对这种“虚力”的敏感度,要在他头上始终高悬着一把剑,时时警告他不得犯错,而这把剑又永远不能砍下来,一旦砍下来,这把剑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果任课老师总是把学生往班主任那送,班主任总是喊家长来,久而久之,这样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将对学生没有任何威慑力。
所以孙子兵法说,国家的军队要“能而不用”,要保持强大的武力,而保持这种强大的武力的目的是对敌国起到威慑作用,却不可轻易用兵,一旦用兵,双方皆有损耗。
我们与家长联系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找出学生性格中受家庭影响的因素,以利于对症下药。此外,应是对学生家庭的慰问,让家长放心孩子在学校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再有,就是对孩子在校良好表现的表扬,通过家长的传达,让学生对班主任心存感激。有时家长到学校来,当着家长的面我们更应该对学生多加赞扬,深挖优点,使学生低眉含笑,心花怒放。试问学生受到如此礼遇,她还好意思再犯错误,再顶撞老师吗?她必然怀着感恩的心对老师视若知己,支持、服从班主任的工作。当我们以平等心来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时,学生是能体会到并发自内心地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的。
可能也有老师会说,不与家长联系,万一学生的不良事态进一步发展,酿成严重后果,我们负不起责任。我想,对于学生犯错误,我们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切实关心、爱护、扭转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应一味考虑如何回避责任。
当然,具体问题还须具体对待,假如学生出现了犯罪行为或重大人身安全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还是必要的,但毕竟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如果到位,能够防患于未然,将不良事态控制在事发初期,这种情况还是可以避免的。
第九章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一个著名的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老子?三十七章》中写到:“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人以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是一种消极的处世观,实则不然。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
。也就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同时,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忘我的思想观念,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当我们按照万事万物自身的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发展,万物自能“各复归其根”、“天长地久”、“没身不殆”,这样就达到了“无不为”的境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便是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成功实践。
改造自然如此,治国安邦如此,对班级的管理同样如此。班主任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从于教育管理的原则,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采用科学正确的管理手段,才能使学生达到“民自化”、“民自正”的境地。
二、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1.行不言之教
《老子?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班主任身教的作用自不必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的道理每一个班主任都懂得,关键是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班主任有没有认识到自身言行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成为学生品评、模仿的对象,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作用,是班主任达到“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
对班主任的道德要求,首要的是“无私”,无私才能富有爱心,无私才能爱岗敬业,无私才能处事公正。无私的班主任才能造就大公无私、品行高尚的学生。所以《老子?五十七章》中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三十七章》中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同时,班主任考虑一切问题均应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老子提出,最理想也就是德才最好的领导人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班主任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学生的心为自己的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都会非常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班主任应该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领导人,即圣人也就是实行“无为之治”方针最彻底的领导人。
2. 治人之术在于治心
佛家的《论心》里有这样一句话:“心乃万相之主宰。”
治人之术,在于治心。心正则行正,每个学生的心态端正了,行为也就端正了,整体班风也就纯正了。因此,思想教育是达到“无为而治”的根本。
《老子?十九章》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所谓“弃智”,并不是指抛弃智慧,这里的“智”指的是阳奉阴违、玩弄心术、阴险狡诈、损人利己等不良心态。老子倡导回归到纯洁的本心,回归到一种安宁有序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秩序中来,消除争强好胜、尔虞我诈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
“弃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首先,班主任自己应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正面引导、说理,堂堂正正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而绝不能采用巧诈之术,骗取学生对班主任行为的支持。其次,班主任应该由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来消除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坦诚相见、互相信任,友好合作,这样班级才能和谐,班级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即“治心”之术应从何处入手呢?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入手。仁爱之心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厚德以积福”, “爱人者,人恒爱之”“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理,并能身体力行时,人心何愁不正?班风何愁不纯?
3.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势篇》谈到“择人而任势”,即挑选适当人才,充分利用形式。
班主任治理班级,不能事无巨细一概亲自过问,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又不能充分发挥班干的能动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泯灭了。聪明的班主任是“善假于物”的,他懂得提纲挈领、抓大放小的原则,他懂得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利用班级整体力量的道理。
《老子?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认为,要做到“无为而治”,领导者要善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爱惜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世上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能做到这点,就是一个高明的领导人,也叫做顺应自然之理了。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带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这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我管理的成功案例。
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利用两种力量达到“自治”的平稳。
一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要在班级树立班干部的权威,给予班干部大胆管理的权力。班干部制定的管理措施只要是合理的,班主任都应予以认可。日常班级管理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学生干部轮值制、重大事件班委会集体讨论制。班干部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全班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二是全体学生。由全班学生共同制订《班级公约》,落实班级管理的各项措施,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成立班级管理监督小组,负责检查值日班长、班委会成员的工作情况,定期对全体班干进行考核与民主评议。
依靠学生民主自治管理,班主任的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增强了,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