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德育论文
德育观念即人们对德育活动的概括性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
进步,人们对道德教育要求的标准及个体道德显性行为会在不同社会环
境影响下或接受道德教育的程度均会发生变更,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的
高速发展增强了人的思维敏捷度,信息网络的建立拓宽了人的视野,导
致人在自主意识上体现为对接受内容的选择性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国
家的改革开放, 许多纷繁复杂的文化传媒信息不可避免的给青少年学
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一些西方不良的文化传媒文化使不具备辨
别能力的中学生难以避其污浊,存其纯净,再加上在我们中小学德育工
作中许多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仍存在着传统思维的惯性,难免在道德教育
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教育理念上的错误。因此,如要构建为了每位学生发
展的学校德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历史发展需求,不
断学习,更新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德理念。对此,个人认为在更新
德育观念中必须正确认识三个关系,即现代德育观念与传统德育观念关
系认识、开放式德育与“封闭式”德育关系认识,德育的指导性与个体
自主性关系认识。
一、 现代德育观念与传统德育观念关系的认识
当前的学校德育无论在学校的内部关系,还是在学校的外部关
系方面都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从内部关系而言,长期以来,强调德育为
智育服务,而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重视德育对智育起直接作用的
德育功能,忽视对学生的社会动机、社会行为准则和评价教育,重视围
绕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进行的道德教育,却忽视了在社会信息冲击下进
行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学生一方面处于被动的接受教育和被管理的地
位;另一方面错误的以为智育好,一切都好,“一好遮百丑”忽视了教
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再一方面学生人格方面的最大缺陷——以我为中
心,缺乏同情心、感激心,对学校老师的以及家长的教育存有极大的逆
反心理。对外部关系而言,主要表现在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
响缺乏有力的积极反馈能力,显得单调、薄弱。如社会上的“网吧”的
出现,学校教育引导该从何下手才行之有效,使学生不至于过于迷恋而
荒废学业,影响前途。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却惯于坚持传统
观念,因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价值取向,跟教育者有
一定的差距。学生常常用“我们这一代与你们这一代”的口吻来表明教
育者与他们的代沟,拒教育不理,对传统教育极为反感。
我们知道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比
如,通过新旧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过去,热爱现
在,并奋力于未来,同时把理想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树
立崇高的理想,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培养高尚的
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又如,通过防腐、抗腐、防止和
平演变的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本质,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也是非常
重要的思想教育手段。再如,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验树立学生的劳
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习惯和形成节俭意识等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
效应。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校德育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思想精神有许多值得保留和发扬光大的。但是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社
会性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
被动的地位,他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服从,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传统教育重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效能。其次
传统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意了高标准、严要求,但缺乏德育过程的阶段
性、层次性、系列性;注重说理引导,基本观点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培
养,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注意了现实性,忽视了滞后性。由此
说明传统的德育优劣各有,我们在更新德育观念中,应该扬长避短。
新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合理的,传统的也不一定是陈腐的、无
理的,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者的德育观和要求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和学生
的思想取向才能提出符合教育的大方向,才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要求和目
标,才能采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吸收健
康的新观念、新准则。接受优良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美德,真正掌握教育
的主动权。
德育观念的更新,并不是对传统观念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存在
的不合理的东西加以辩证客观的分析,并用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丰
富我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充实改进德育工作方法,达到批判的传承和吸
纳地发展目的。从而使德育观念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推动
社会的进步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开放式德育与“封闭式”德育关系的认识
开放式的德育,是指学校针对社会现状的思潮对学生所产生的
影响来确定德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学生
自身活动来启迪他们,增强其是非观念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封闭式”
的德育,是指学校把学生置于社会影响的隔离状态中,只是通过学校老
师的道德灌输和制度纪律约束下的活动来实施教育。开放式德育和“封
闭式”德育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是开放、是采
取回避还是正面引导的不同方式。“封闭式”德育强调禁堵,禁止学生
做这做那,开放式德育强调疏导、循循善诱。但从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
规律来看: 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服从到自觉的过
程,作为青少年学生来讲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其最大特点是缺乏一定的
自我约束能力,任其自由发展显然是不可行的,德育管理工作就是通过
规章、制度、法制等强制性要求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具有禁堵的作用,
而思想教育工作又不能仅靠管理就能深入受教育者心灵,必须晓之以
理、动之以情,通过疏导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自觉规范,形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封闭的德育不可能把学生置于社会的隔绝状态。
“5+2=0”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学校 5 天接受的教育,与
他们在双休日的所闻所见,其自身感受与教育者的差异太大,他们在其
学校 5 天受到的教育就将付之东流。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只有不
断增强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本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放式并
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指导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多
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提高识别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思想
和品德素质。
因此德育管理工作要建立在思想疏导的基础上,思想疏导也需
要德育管理工作来强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对统一。这是因为,德育首
先是以人为本,是在提高人的认识基础上通过情感体验,逐歩实现良好
行为的形成。强调疏导作用,对于淫秽的、反动的、非法的等社会严格
禁止的学校必須禁止,有些社会上被允许的,但与中学生成长格格不入
的学校也要禁止。强调堵的作用要堵得合情合理,令人心悦诚服。总之,
我们不能由于主张开放式和强调疏导的工作,就排斥禁堵的作用,否则,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学校德育功效也将失去作用。
三、德育的指导性和与个体发展主体性关系的认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发生
了很大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在我国综合国力明显上升的同
时,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必然会伴随着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负面影
响对德育产生误导作用,使德育工作产生了某些困惑和迷惘,特别是对
青少年学生悄然发生的思想变化,对新时期学校德育也未能做出正确的
应对策略,致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在完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实施
“制造标准件”教育。人格心理学原理认为:个体主体发展的标志和程
度的体现方式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水平,因此主体意识在青少年学生健
全人格形成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素质发展的
真正动力。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能促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成为创造和
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主体,使之有效的形成自觉排除各种
错误思潮的影响,抵御各种污泥浊水的侵蚀,形成一道良好的自我防护
墙。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在德育过程
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又是自我判断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
的生活实践来认识和理解道德准则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取向,学生
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独立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个体,教育
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通过采取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策略,发
挥他们的自主性,有层次地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机智,才能更有力的发挥
指导作用。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