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必须要首先切入到学生的认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一、“又是‘PPT’,又是老一套”有一次我去听一节语文公开课。刚一上课,我就听到一个学生在低声抱怨:又是‘PPT’,又是老一套,记都记不下来,烦!同样是一次公开课,一学生的言论是:可以睡觉了,反正与我没关系了。二、作业量与信息量成正比增长,而负担量也与信息量成正比增长我常在想,学生为什么对游戏很着迷呢?而对课堂就那么的讨厌呢?我们该反思些什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到各领域,学科教学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又面临着一次新的选择。选择的阶段大概是这样:用还是不用──一定要用──
如何更好的用这三个阶段。有很多人认为,现在已不是用不用的阶段也不是一定要用的阶段而是如何更好的用的阶段。我认为目前这三种阶段是同时存在的。作为研究者来讲主要解决如何用得更好;作为管理者目前还在强调一定要用;一线的教师们却处在用也可不用也没关系的状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有其本身的特点,它用于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而目前的现状又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在哪?整合点要是找的准,飞越的起跑点、速度和动力都将能得到保证,就像火箭发射,我们如果直接就从第三节燃料箱点火,也许开始的速度很快,因为前两节燃料箱会原地不动而减轻系统的重量,但卫星是上不了天的,因为动力不足。我们现在有的人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有点像这样,短期内、表面上教学有很好的收获,那时学生觉得很新奇,还处在新奇阶段。一个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了: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反感教师用电脑上课了。原因很简单,老师讲得比以前更多更快了,学生是眼晕耳乏手闲脑子空,作业量与信息量成正比增长,而负担量也与信息量成正比增长,而学生的能力和自由思考的时间却没有成正比的增长。这是不是我们该反思的问题呢?三、我的认识和尝试那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整合点究竟在哪?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否与教学方式结合得完美。我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手段、方法或媒介,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培养思维的一种全新的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它对学生的认知倾向、认知习惯、认知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明白这些影响,自觉地利用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而这些影响的理论研究是理论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学、教育学要解决的。所以,我觉得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首先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整合,其次就是要和教学方法、方式的整合。在信息技术没有大量运用于教学中之前,学科教学就有了很完善的理论和比较成熟的方法。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强化“学生找答案”的教学而不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教学,我认为最好不要用信息技术,否则只能南辕北辙。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平台、环境要素,它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它对学生的认知促进日益显著。在工作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探索。实例一:WEBQUEST不是什么新的软件,而是基于网络环境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需求,我在高一地理“自然资源与灾害”的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用任务或问题驱动学生进行专题或系列学习。教学中,我把资源与灾害分成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以任务和角色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任务,每人的任务又各有角色差异,他们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合作学习和完成任务。最后交流展示,达到知识学习和情感交流的双重目的。交流展示有多种形式,一是方式上有网络上的间接交流、课堂上直接交流;二是内容上有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小组间的评价交流。在
执行任务过程中,每个学生角色不同,其面临的问题不同。他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就有差异。例如台风灾害,小组总任务是介绍台风的形成、分布、影响、减灾措施,角色分记者、政府官员、灾民、科普工作者、气象预报员。角色既要出色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协作使小组的任务出色完成,对学生来讲不仅是合作意识、学习能力的挑战,也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教师角色就是策划、提供背景舞台、引导评价、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学生不再只是找答案,而是在完成角色任务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设备承担了教材、资源库、作业本、交流平台、沟通通道等综合功能;同时,它使每个人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独特的体验过程。第一,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式的技术化给自己带来的快捷、方便,在观念上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和学习的信息化的重要性。第二,学生体会到在信息时代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会获取、辨别和取舍、处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学生学会的是想办法解决好问题,而不仅是用手段找到答案。第四,学生们一致认识到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
的交流。实例二:AUTHWARE、FLASH等是程序软件,而不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要么借用他人制作得很科学、实用的现成积件,要么自己编制积件,主要用于解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和等高线等课程内容。在讲课中,我把它们有机的组合在PPT、MINDMAP、INSPRIRIT课件中。比如讲述等高线,我是用模型和课件结合的策略,先让学生看模型、想办法设计在平面图上表现模型的方法;再演示,让学生看清楚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图做模型。在这类课中,软件要解决的不是教师全部的教学内容,而是那些对学生来说可能很抽象、很宏观、很微观的难以想象、难以表述的内容。教师既是学科专家又要兼任技术工程师,学生此时是我们完全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例三:PPT是应用软件,本来不是教学方法、也不是教学方式、更不属教学模式,但却是现在很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和方式,几乎变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规课型了。我的绝大多数课件都是演示文稿。这个软件很好用也实用,好用是因为易学,实用是因为一是能满足目前要求,二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好结合。可能也正是有好用和实用,以至于有点滥用,学生有点意见了。前面现状中提到的种种现象都出自于PPT课堂。四、我的思考(一)不同学科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有所差异在文科教学中,需要大量的事实性材料、依据作为支撑,信息技术要解决的事首先是提供事实材料的资源库,其次是在呈现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体现学科的思路。在理科教学中,需要把教材中前人总结的理性规律,还原到原始状态,再通过师生的问题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思维提炼这些理性规律,信息技术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更好地解决教师用语言、静态的图片等难以还原的理性规律到原始状态的过程,比如把宏观微观化、微观宏观化,把长时间缩短、把瞬间拉长,尽可能缩小学生思考能力与原始状态的距离,同时提供一种成熟的思维程序。
(二)不同的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整合有所不同讲述式课的信息技术切入学生思维:图片、录像的资料,提供事实依据,缩短学生想象与实施的差距,引发联想,进行有意义的思考。讲述课的特点就是教师以语言为交流工具,学生必须要在头脑中把老师的语言信息在转化还原为事实状态,这个转化状态就是理解,属于分解、解构环节,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梳理、储存,此过程属于综合、建构环节。信息技术在学生的分解、解构环节是能发挥积极正向作用的。比如,地理课的等高线、大气运动等,物理课理想实验、化学课的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等,都是教师语言信息传输与学生信息解构之间存在障碍的地方,学生不容易建立有意义的表象或概念。像这种课,我们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音、图、形、色等综合优势切入学生的思维。探究式课的信息技术切入学生思维:探究课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思考,引导课行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在问题中不断地寻找材料或解答问题或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要切入学生的思维就是提供与问题一样复杂或丰富的材料、线索。我认为这种课的形式应该像游戏。在游戏中有很多种路可以走,每条路也有自己的终点和结果,学生在每条路上走的时候都具有挑战性和期待性。我认为教学要比玩游戏更有可选择性和挑战性,因为学生不仅可以按教师设计的思路走,也可以自己设计路线、方案。合作式课的信息技术切入学生的思维:合作的前提是共同的任务,解决方式是合作,它往往和探究难舍难分。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是围绕问题提供充量资料和恰当表达、交流和展示的途径。五、结论学生为什么喜欢游戏?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游戏中学生能综合所有的感官、过程与思维紧密结合。为什么能综合调动所有感官呢?一是内容情景化,二是呈现方式立体化多样化,三是目标的可期待性和挑战性,四是主体参与全过程。如果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也像参与玩游戏时的状态,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