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8 发布

其他(心得)之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探索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探索 ‎ ‎  一、养成教育 ‎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  德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同学们做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同学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  下面是广大同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  1、习惯影响。不少中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  2、观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学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损坏公共财物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待续)‎ ‎  3、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也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殊不知这种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变得野蛮。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很难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对群体生活的规矩理解不够,以为跟家里一样,遇事有父母撑腰,所以就敢于大胆违反纪律。相反,在家经常受父母批评和打骂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就会灰心失望,自暴自弃,这就更容易形成执拗的性格。‎ ‎  4、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校内骑车等。‎ ‎  5、品质不良。少数高年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盗窃、敲诈、勒索、打架斗欧、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采取了下述措施:‎ ‎  1、激情明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 ‎  所谓激情明理,就是让同学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同学们的认识态度,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进行内在激励。其目的是使同学们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们每年把九月份定为常规教育月,组织入校新生系统地学习“三规”等各项规章制度,其他年级重温常规的内容,结合内容自查问题,制定措施,巩固成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心中有规范,然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宣传规范,让学生理解规范,接受规范避免抵触情绪,如召开主题班会,中学生一日常规知识竞赛等。举办活动有针对性,讲究实际效果。本学期,政教处协同团委准备举办“雷锋在我心中”征文、“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我为萌中添光彩”‎ ‎、植树护绿等系列活动,目的就是激发广大同学对母校的热爱之情,让同学们感到萌中的今天来之不易,是广大师生奋斗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我们全体师生的血汗,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当然要珍惜、爱护,那随意毁坏公物、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是否还应继续?‎ ‎  2、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一日常规》和《中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要求,《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升降国旗的暂行规定》、《违纪学生处罚决定》、《校园卫生管理制度》、《自行车管理规定》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学们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而每一次制度规范,要求都非常具体细致、丝毫马虎不得,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实践证明:规范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实际,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规范大而空,当然可操作性差,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  3、养成*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  养成教育的内涵是要通过训练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规则的制度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同学们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我校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检查制度,形成了“政教处→班主任→学生干部--班干部→学生”‎ 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政教处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岗巡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值勤学生干部早、中、晚上岗执勤,课间在校园巡视,检查学生的违纪现象及课间操的质量,政教处负责检查楼道,教室、卫生区、花圃、草皮、的卫生情况,以及课间纪律,自行车摆放等,检查时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决不迁就,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做到处处有人查,定时有人查,时时有抽查,检查有密度,有力度,让同学们不能有侥幸与松懈心理,久而久之,才能变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学生有《规范》的约束,检查人员有检查制度的约束,检查的时间,次数、标准、反馈、评价都有具体规定,马虎不得。总之,我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督促,要做到于局长的五字方针“严、细、精、恒、实”,“恒”字是规范的贯彻,养成教育的好与坏,提高学生遵守规范自觉性的有力保障。‎ ‎  4、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  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如我们利用“校园之声”广播,校园橱窗展览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年,我们在全校评选区、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等,不只是注重学生、班级体的学习成绩,而是全面衡量一个同学一个班级,是否具备优秀的资格。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榜样,有努力方向,同时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  邓**同志提出培养“四有”‎ 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