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4-28 发布

关于端午节的心得体会范文赏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端午节的心得体会【1】 端午又将临近,街上到处弥漫着粽香。连日的阴雨,预示着又将 要涨“端午水”了!闻着粽香,漫步资江河边,又想起了小时在老家过 的端午节来…… 小时候在家乡老家,正值上世纪中国农村改革初期,过端午时, 刚好是青黄不接的时日。在我们那小山村,乡邻们填饱肚子都成问题, 也没有粽香,能呷上一顿白米饭就不错了。平时的饭中总掺和有干薯 丝、蚕豆、“大头萝卜”之类的杂粮,这季节里,呷“洋芋”、“桐籽叶 麦粑”是每餐的主粮了。 所以,村里的孩子们特别盼望着过节、过生、过年什么的。 端午节这天,大清早的天空中就下起了大雨,母亲好高兴,说是 风调雨顺的日子真好!薯又可扦下去了。因为是过节,我和姐也起得早, 一看天气我也好高兴,下雨就不要出门去扯猪草了,听母亲这么一说, 心想,今天又得累上一天了。 果然不出所料,母亲对我姐说:“今天下雨,我带你弟在家扦薯藤, 你担 30斤麦子和隔壁的三妹姑姑她们去街上县粮站兑面条回来过节 吃”。好像当时整个隆回县城也就只有县直属粮站的大米厂加工面条, 面条每 2斤、3 斤一扎,又黄又粗,用粗土纸把面条拦腰捆好,但能 吃上这样的面条也够舒服的了。 姐高兴地答应了,虽然是要走 30多里远的山路的,但总算有机会 可以上一回街。我本不高兴,但有 30斤重的担子,路途又远,无可奈 何,也只好作罢。 母亲给姐准备好挑担,本想拿 30斤麦子去兑面条的,装好后,母 亲又从每边的袋子里减了些出来,说是一怕我姐担不起,二是呷面条 划不来,吃麦粑合算些。过了一会儿,三妹姑姑她们几个大姑娘就来 我家约队了,母亲一再叮嘱她们几个要照顾好我姐(我姐比她们小很 多)。 目送她们远去后,母亲要我在家办早饭,说是办早饭,其实就是 把“洋芋”切片煮汤吃,她去种薯地里割薯藤回来。 不一会工夫,母亲就担着满满的一担薯藤回来了,吃了早饭后, 就开始剪薯藤了,母亲要我搬一根小凳子过来先看她剪几根,她边剪 边教:一般 4个叶节一截,下面第一个节的叶片要剪掉,尽可能沿靠 叶柄基部处剪下,剪时要斜剪,这样容易成活些。道理反正当时我不 懂,试着剪了几根,动作也就娴熟起来,把剪好的薯藤一把一把地用 稻草扎好,放簸箕里码好,只等雨下小些或雨停歇时,就可去扞了。 雨一直下着,母亲很着急。待雨小一点儿时,母亲说不能再等了, 如果再等下去,怕薯藤扦不了,错过了季节就会错过了“阳春”。母亲 挑着剪好的薯藤,我跟在后边,冒着雨往我家的黄豆地里走去。 来到地边,放眼望去,地里黄豆苗长势喜人。母亲早就在晴天时 把黄豆地里的每行间的地翻好并开好了“行子”,只等下雨时机来时来 扦了。母亲利索地在地边向每行之间抛下些薯藤把,然后要我看她扦 几蔸试试,告诉我每扦一蔸要用手指捏一下周围的土泥巴,让湿泥团 和薯藤靠紧些,间距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窄,并一再叮嘱不能损伤黄豆 苗,母子俩都把鞋脱了,打着赤脚弯着腰在地里顺着黄豆苗的行距一 行一行地扦着…… 待扦完工时,才挺起腰子来,再看一眼自家的黄豆地,在朦朦细 雨下,郁郁葱葱的一片,景色甚是可爱。虽我们一身全湿透了,但看 到母亲脸上满意的笑容,我也忘了没同姐去上街的不快,心情也舒畅 了起来。回家时,母亲说把鞋子放簸箕里收起算哩,打赤脚回去还好 些,估计母亲是担心怕鞋子沾泥巴太多,走起路来费劲,同时也怕把 鞋弄坏了。 回家后,隔壁的二祖母对母亲说,上午时有个打屠的到院子里来 卖猪肉了,她看到我家的门锁着,就给我家代秤了一斤猪肉,要母亲 去她家拿,二祖母是我家同宗近房长辈,一向对我家关照有加。还说 她也在等三妹姑姑她们的面条了,三妹姑姑就是她的女儿,带着我姐 一起去县城街上兑面条去了。 到下午 3点多时,姐她们几个一路笑语地回来了,也都全身湿透 了,都满身是泥,但面条都保护得很好。 母亲马上去准备猪肉炖面条,我就在听姐和三妹姑她们说着街上 的趣事:县大米厂排着长长的兑面条的队伍啦、街上的人怎哪有那么 多啦、包子店里的包子怎那么白啦……然后姐才脱下鞋去挤脚上打起 的血泡。 待吃饭时,满院子是猪肉炖面条的香味。 现在想来,人呀,不在于你吃什么,穿什么,拥有什么,关键是 你曾经历过什么。 关于端午节的心得体会【2】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 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 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 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 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 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 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 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 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第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 —《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 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 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 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 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 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 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 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 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 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 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 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 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 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 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 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 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 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 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 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 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 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 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 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关于端午节的心得体会【3】 轻盈的时间,消失在指尖隙缝里,空留刹那间的模糊的背影,蔓 朔了我伫立的张望的季节。 些许的怅惘,些许的蜜意,交织在淡蓝日渐依稀可辨的紫陌。纷 至沓来的是,荷韵的清凉,蚕豆的淡甜,粽子的飘香。 而你,踏着深深浅浅的梦行,飘香四溢行歌,裹着碧绿的心事, 永恒不变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于端午节邂逅而牵念。满嘴的香溢于 唇齿相依,盈满开来。不知不觉,走进了不管是屈原的记忆,抑或是 伍子胥悲壮的历史,与此同时民间加以丰富而传奇,些许期盼驱邪些 许警示,无不共同灿烂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蕴含。期待中沐浴了, 去年刚成为法定的国家休息日。翘首,以湖北‘端午申遗’取得初步 进展,虽然比韩国“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样说明了 我们中国对待非遗的进一步的重视。 告别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铁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团大团 的樱花迫不及待烂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红,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 芳香,萦绕于烟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记忆深处,守望中滑入了夏 的荷韵。在经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张望,不忍心的回首,蓦然。相 识,相知,珍惜,内疚参差不齐。忘不了飘香摇曳的约定,如是用永 恒的遥远跋涉生命的长河。 知道么,我们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浅浅的来,淡淡的释放 五月的阳光,呼吸潮湿的干燥空气。涟漪了层层叠叠折射忧郁的蓝色, 只是去怀想六月飞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学会用蓝色,挽留,弥补缺陷 的完美。 其实,五月是温馨的,随手掬得的阳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过 了岁月的枝摇叶蔓,倒映守望的繁华,情亲的牵挂,解读着每逢佳节 倍思亲的蕴涵。 于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风,风的背后也篆刻了温柔的 背影,拂拭着你容颜的沧桑。别忘了,只是让我们别忘了,曾经的美 丽,曾经的那些牵手的相约,点点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一分 悸动,心跳的声音需要我们去聆听,知道么?心瓣的律动,如诗的平仄, 倾泻在笨拙的指尖,与你收拾。 我们,也许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长度,但是, 我们知道,用心走过的五月,一直记录着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 不管,你在我梦里,还是在梦外,同样值得我们回味。 或许如此,嘴角扬起的笑容,会阅读沧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 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 丽。 关于端午节的心得体会【4】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 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 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 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 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 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 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但 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那颗婉约而柔软的心会被谁的情丝所牵,竟让我 为之沉迷,而梦里的影像会是前世的再现吗? 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 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 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关于端午节的心得体会【5】 有一种习俗,灵魂处生长,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 那是儿时的记忆,最温暖的时光。阵阵糯米香,艾叶插门廊,粽叶飘 香,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风尚。 ——题记 轻拈光阴的命脉,淡出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的焦灼中静待,待一 朵夏花,热烈的开,开到茶靡,开到绝败,仍不愿离开,执意演绎一 场足够自我的精彩。雨水灌溉,突卷而来,来不及躲避,来不及感慨, 目瞪口呆,任其肆意的豪迈,深情的告白。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一首儿 歌,脍炙人口,记忆的河床,打开缺口。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总 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小小的身影,跟前跟后,蹦蹦跳跳,忙忙碌 碌,泡粽叶,腌咸肉,各种馅料,准备的稳稳妥妥,碧绿的粽叶,在 母亲的手掌,弯成形形色色,八角六角,各有特色,糯米的香味,在 特大的锅里蒸煮,不断考验你,是否经得起引诱。椭圆形的鸭蛋,令 人记忆深刻,黄乎乎的蛋黄,是高邮的特色 用七彩的丝线,编织网兜,放入鸭蛋,挂在胸前,晃晃悠悠,那 份满足,那份骄傲,任谁也带不走。还有手脚系上的彩线,说是为了 驱邪避佑。 长大后,一到端午,就想起那个时候,想起母亲灵巧的手,通话 里的问候,是真真切切的等候,包好的粽子,裹进的是母亲对我们浓 浓的牵挂与不舍。时光的刀刃,快得没有理由,一年一年,一月一月, 流年辗转,容颜篆改,青丝染成了白发,母亲的年华已溜走,那份无 私的关爱,一直伴着我,留在胸口,温温热热。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抱石投江的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 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不朽的传说。端午的谚语,更是种类 繁多,“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轻轻读来,是那么的朗朗上口。 如今的端午,有些许忙碌,速成的粽子,在超市里成为了宠物, 生活的节奏,好似快得,有闲下来的时候。我喜欢端午,喜欢可以放 假的时候,可以丢下繁忙的工作,离开网络,只在节日的氛围里,感 受亲情的脉络,陪着年迈的父母,聊一聊,左邻右舍,谁对谁错。 端午,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是一种情怀,厚重而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