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9 发布

英语(心得)之全新视觉大学英语教学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英语论文之全新视觉大学英语教学 ‎ ‎[摘要]本文就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等了一整天》中“打猎”一节,运用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认知语义学理论中的视觉法、提纲法,功能语言学的篇章与语境理论,多视觉地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与解读。目的是把语言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新的教学途径。  ‎ ‎[关键词]视觉法 情节 提纲法 篇章与语境  ‎ ‎  ‎ 一、引言  ‎ ‎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修订本精读第三册{College English * Intensive Reading }选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等了一整天》。讲的是一个九岁小孩,患了流感,发烧高达102度(华氏),由于混淆了摄氏与华氏度,误认为自己马上将要死去。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就故事中的一个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  ‎ ‎(1)故事中间的打猎情景,似乎与整个篇章衔接不紧密,是过渡还是离题?  ‎ ‎(2)假如两者都不是,那怎样解释?它的作用是什么?  ‎ 我们将以全新视觉即结合语言学的方法,解读《等了一整天》打猎一场在整篇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  ‎ ‎  ‎ 二、视觉一——应用认知语义学进行分析  ‎ ‎  ‎ 认知语义学家Langacker 提出“建构场景”的方法来确定结构和语义的关系。其中包括视觉法, 提纲法。任何故事都应该是一个整体,所有成分应该相互联系,对主题做出贡献。所以我们用以上方法对本篇故事组成进行描述。  ‎ ‎(1) 视觉法  ‎ 把事件分为中心物和目的物,《等了一整天》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我”时而作为一个观察者,时而作为参与者。孩子在此作为活动中的一个目的物,“我”同时又是事件中的中心物,因为我是随目的物而动作的。故事中的孩子是作者选择的焦点,这是故事内部语义的结构。  ‎ 问题是当我们随着中心物移动时发现,在中心物本应围绕目的物运动时,中心物自己却游离于目的物之外——即打猎,此场景与整篇故事的语义发生了偏离。  ‎ 通过上述结构和语义之间关系的分析,“打猎”‎ 一场似乎是多生的枝节,根据塔尔美的焦点选择的不同暗示作者对意义的选择不同理论及视觉法分析的结果,打猎一节暂时成为焦点,如此详细地描写打猎的过程,如寒冷的天气,溜滑的地面,多次的摔倒,作者并未因此放弃打猎,并且对来日的打猎抱有希望。这一节中心物的转移,正暗示了本故事的主题意义忍受与勇敢。所以打猎一节并未与目标物偏离。相反它对主题却具有加强作用。  ‎ ‎(2) 提纲法  ‎ 这是一种“把在一个场景中观察到的相互关联的动作做以明晰的分析的方法”。目的也是区分场景与其发生事件之间的联系,确认那些成分可以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建立视点, 识别动作的模式。本故事的动作模式为(如下图):  ‎ ‎  ‎ 显然,“读者”看到的情景是一个动作的典型的模式,由施事(agent )生发能量向工具(instrument) 转移,此后再向目标(patient)集中。“我”是故事的能量的发出者,因孩子生病而邀请大夫,此时我和大夫作为工具,目标是孩子。《等了一整天》的打猎一节,表面在结构上不能作为动作模式里的一个成分,语义也有很大的牴牾。可是作者不但在故事中添加了这一场,而且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怎样解释?  ‎ Saeed:(2005:191)在论语境与推断时介绍了由Clark 提出的“搭桥推断法”,指的是读者根据上下文创造连贯,推断其中的意义。从故事的结局,结合前边情景,得到一定的背景知识,‎ ‎ 依此可做出推断:打猎定与故事篇章和主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结构上,它作为行动链中的一环,是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组织。  ‎ ‎  ‎ 三、视觉二——应用功能语言学来分析  ‎ ‎  ‎ Halliday (2003:60)认为,篇章是语言意义的一个基本单位它是一个情景语义组织单位,是一个在语境中产生的围绕衔接的语义关系构造的连续体。篇章离不开情景语境。  ‎ 胡壮麟先生(2003:1)认为,篇章指的是一段有意义,能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它依赖于情景,在此可以说“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 Brown Yule(2005:37)在话语分析时介绍了Firth总结的一个模式,称它为情景语境,包含以下几部分。  ‎ A: 参与者的相关特征:人物,性格特征:  ‎ 参与者的言语行为  ‎ 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  ‎ B: 相关事体C: 言语行为效果  ‎ Firth认为这个情景语境作为系统化构件模式最适用于语言事件。我们将《等了一整天》的情景划分为四个部分(利用视觉一的标记)。“生病——请大夫——打猎——结局” 。  ‎ ‎1.参与者的相关特征:人物,性格特征: 本故事的开头的人物:he =Shatz=you =ill ; we (I=the author =one of the parents ?)  ‎ 参与者的言语行为:发现生病  ‎ 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询问孩子  ‎ ‎2.有关事体:illness=headache =fever  ‎ ‎3.言语行为效果即故事的下文:but when I came downstairs ——  ‎ Halliday(2003:22-23)吸收了前者的思想,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个成分和语域概念。  ‎ ‎(1)话语范围。指整个事件,在此篇章与作者或者讲话者的意图共同发生作用,主题是其中的一个成分。  ‎ ‎(2)话语方式。指的是在此事件中,语言通过什么渠道-书面或者口头来表达-即兴还是已经准备的,它的样式修辞方式如叙述,说教,劝说,寒暄等等。  ‎ ‎(3)话语基调指话语角色互动的类型,他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  ‎ 这三个组成篇章的情景语境,语言特点与这三个成分就构成语域。  ‎ 用Halliday 的情景语境来分析《等了一整天》:  ‎ ‎1.话语范围:生病—发烧,作为语篇产生的中心议题  ‎ ‎2.话语方式:叙述体——本篇是一个故事文本。  ‎ ‎3.话语基调:孩子、父亲、大夫  ‎ 张德禄、刘汝山先生(2003:195)认为,无论Firth还是Halliday 的语境论,表明篇章是由语境决定的。篇内的衔接服从于语篇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篇内衔接方式取决于情景语境类型,语境实现的意义优先于语篇实现的意义。《等了一整天》的顺序属于自然顺序,其中,打猎一节与Firth的情景语境和Halliday 情景语境无论是语义还是结构的衔接表面存在明显的断裂。打猎一节可以说是Martin所称的“行动语言”即作者未曾用任何与主题(疾病)有关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心理,而是直接呈现打猎的情景,这时,语篇和情景语境就结合了起来,从而使语篇在语境中发挥作用,让读者从现场的情景语境来读取打猎一场的含义。这样语篇成为情景的一部分,使意义成为一个整体。  ‎ ‎      ‎ 参考文献:  ‎ ‎[1]Saeed,John L, Seman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5.191,328.  ‎ ‎[2]Hallid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23-25.  ‎ ‎[3]Brown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5.37.  ‎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  ‎ ‎[5]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6]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