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信息技术论文之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要】 当前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所存在的问题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怎样进入日常课堂教学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误区。要充分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作用,必须重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及其整合方法。从新理解课程的概念、教学概念、学习的概念以及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
【关键字】 多媒体技术;课程整合;认识误区;教育关系
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教育并导致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过程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教育的信息化也改变了课程概念、教学的概念、学习的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最终全面改变了教育模式。随之而来,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加工、获取、传递方面的落后局面。能用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引导学习者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传递立体化,符合认知理论模型,对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和认识误区。比如在理论上显的超前和乐观。把多媒体技术会带来的优质课堂教学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同时片面的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多媒体教学模式
难以发挥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黑板搬家”
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其他教学方法依旧。老师眼不离显示器,手不离鼠标、键盘。成为无章法的机械式教学模式。
2 “电灌”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它起到的作用成了替代板书。对技术问题讨论的很多,而对教育本身却淡化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讲得天衣无缝。要使学生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引用大量信息。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
3.有“肉”就不吃“豆腐”
完全抛弃了传统,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决不考虑传统教学手段。忘了“豆腐”中含有“肉”不具备的营养成分。殊不知,“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理论”≠“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虽然本身具有一些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良的特性,但是在带来优良特性的同时,信息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局限。比如,网络教育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分离。这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但同时也打破了面授教学所特有的师生交互性强、学习氛围佳的特性。研究证明,在所有的沟通形式中,面对面进行沟通的形式影响最大,也最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之间相互知识建构、社会建构。可见,只吃“肉”而不吃“豆腐”也会造成“营养不良”。
4.“血”不溶于“水”
教师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下,一般均能表现出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这里的“信息技术环境”指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虽然通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也能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但是并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观看或操控用flash或3Dmax制作的实验动画完全替代了实物操作。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人的经验从直接经验、代替经验到抽象经验,依次排成一个“经验之塔”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到抽象,而真实的实验经验属于直接经验,不进行真实试验而直接播放试验录相或课件,违背了“经验之塔”所蕴含的教学原理。
有的教师甚至在实验网络教学时,即使与学生近在咫尺,却非得通过BBS对话方式才可以交流,认为这才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其实恰恰相反,人为地拉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在199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考察团就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作了实地考察。发现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是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等工具。教学几乎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美国在九十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其教育部门的高层主管还承认有较大程度的削弱。”
有人撰文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势有目共睹,模式不再单调,案例不乏精彩,推广却不理想”,发出了“整合课程为何叫好不叫座”的疑问。
可见,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而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比较匮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二、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进入日常课堂教学无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在课堂教学中为何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情况,不是多媒体技术的问题,而是理念上,使用方法上的不当而引起的,应将多媒体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抓住其切入点,扬长避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1、教育现状的反思
回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历程。可以发现任何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理论作指导。南国农教授曾在电化教育的定义中明确提出“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已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所以,我们应首先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多媒体技术只能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是教育本身。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可以发现,目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但是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3、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4、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5、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三、应对措施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殊功能。不存在一种”全能媒体“传统教学中教师书写板书所特有的亲和力、口头讲解及形体语言所特有的感染力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并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传授系统和科学知识。不足之处是: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如,教学仪器的配置、资源的管理、开发等这与”有效学习“相违背。
因此,我们认为应积极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设计的原则。在保留”传递——接收“
式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知识内化和外化的机会及条件,促进学习者学习动力系统和原认知技能的发展。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实施网络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应和普通课堂一样进行直接交互,这样才能交流更流畅。此时并不排斥信息技术手段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应该用在能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设计中。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交互、可操作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上述所说)。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
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孙长忠。基于建构主义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模式探究[A].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张鹏。整合课程为什么叫好不叫座。[N].中国教育报,2004-3-29.
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