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学金牌教师事迹材料原创五篇
【篇一】
屈指算来,不知不觉间,我在教学一线已经干了近30年。从教以来,坚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待教书育人丝毫不敢懈怠。近5年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10余门,年教学工作量200多学时,指导学生获国内外及行业学科竞赛奖60多项,学生评教均在98.5分以上。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学生的肯定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所在。
甘当“段爸爸”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我认为真正的教学不是知识的讲述,必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热爱学习、快乐学习、掌握知识。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但个性强,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加强德育与思想引导,将最前沿的知识融入课堂,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一般不爱点名,怕浪费时间。绘画培养了我善于观察的能力,每次上课打眼一望,从班级整体“大型”就能看出少没少人,但一般学生很少缺课,这种风趣幽默的教学管理方式深受同学们喜爱,拉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课堂上气氛轻松活跃,学生们开开心心地来上课,明白为什么学、学了干什么以及怎么学,让我作为老师感到十分有成就感。
现代的信息技术十分发达,我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不断使用新的教学手法,用自己的方法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善用身边的一切有利条件去学习。就拿手机来说,现在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我会对学生们说课堂上不需要背景音乐,请大家把手机收起来,该用手机的时候我会用干你们的流量。这样一说大家很高兴,而且很期待老师说把手机拿出来.....。
作为教师,我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立德树人,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关心关爱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进行悉心指导,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态度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选择、保研考研、出国和就业等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帮助他们正确把握人生方向……
从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关怀关爱学生及时给予无私帮助的做法,赢得了他们的爱戴,“段爸爸”的称呼让我感到亲切和自豪。甘心、用心当好他们的“段爸爸”,也为我赢得了学校师德标兵、教学标兵、教学名师、“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以及**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甘当改革者 在提升培养质量中不断创新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根据专业特点,我认真调研国内外有关著名高校,系统分析,认真研究,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效果良好。
虽然是一名老教师,但我坚持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景观规划设计与艺术创作。将科研及项目成果以典型案例、专题报告、分析评判的形式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提升了教学效果。以我每年都在讲授的《环境速写》为例,但除基本理论未变外,课堂所列举案例、所采取模式、所讨论内容、所训练的题材、所采用的方法等均不相同。我还把自己设计构思的草图和收集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的手稿等和具体的表现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速写与设计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微课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我创新的“批判式汇看”“以展、赛促学”“专题研讨”、创业训练、实战训练、答辩式教学实习汇报等教学模式改革已被借鉴应用于风景园林、园林专业的相关实践教学课程中。深化实施“多向式”实践教学方法过程中,培养、训练乃至塑造学生的思维机制和动手能力,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因材施教,不同授课对象不同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采用示范理论结合法,针对艺术类专业采用问题突破教学法;针对研究生课程的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对造型类课程,采用示范写生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对造型类课程,采用示范写生与理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示范和拆解绘画和设计过程,完整展现从构思、构图、到完成等全过程,并在示范的过程中将应用到的理论进行讲解。
对于理论型课程,采用案例导入,讨论结合讲授,均取得了良好效课;在毕业设计中,我创新的“2+1”三段式毕业答辩,举办毕业设计展,优秀毕业设计展等得到校内其它专业及国内艺术类兄弟院校的普遍认可与借鉴。其中,“艺术设计大赛”“插花展赛”“秋叶设计大赛”“添爱杨凌景观小品设计大赛”“包装设计大赛”等已成为学科竞赛的品牌,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战平台。近5 年,学生每年获校内外各种竞赛奖近100 项,近年来我所指导学生获校内外及行业学科竞赛奖 60 多项。
甘当“领头羊” 在学院的发展中担当作为
课程教学促进了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00 年,学校决定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完成了新上专业的申报工作,带领所在教学团队完成了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2002 年艺术设计专业(现环境设计专业)开始招生并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生源和毕业生就业一直很好,受到了社会和兄弟院校的关注。
作为专业负责人与带头人,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环境设计专业与园林学科交叉融合,借力我校农林学科的优势,将生态学与植物学知识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构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的理念。以该理念为指导,经过15 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形成了显著的专业特色,专业优势日益凸显,专业影响力逐年提升。近5 年,环境设计专业第一报考志愿率1:10 以上。
随着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我的努力下,2014
年艺术学硕士授权点获批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学校决定成立风景园林艺术学院。作为学院筹备工作组组长,我永挑重担,竭诚奉献,圆满地完成了新学院筹建的各项工作。学院成立后,我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主持起草学科研究平台与实验室建设规划2 个,主持申报实验室建设项目 4 项,组织完成了实验室空间布局调整工作,组织完成了“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设计”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等工作,联系建立“园林植物实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习”“环境设计写生实习”“研究生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实习基地 19 个,外聘校外指导教师 12 名。
甘当“垫脚石” 在学术梯队的培养中尽心尽责
作为老教师,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是责无旁贷的义务。我采取“帮、教、学、练、研”的方法,从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设计、授课方法、试卷批改、科学研究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悉心指导,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学术梯队快速成形成长。
我先后担任15 名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经常了解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帮其找准个人发展中困惑、不足与缺项,准确定位,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扶。对教学或科研能力不足者,通过支持其攻读学位或出国访学、开展教学方法与水平系列培训、进行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等对其进行培养。每年选派3至5 名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和设计企业进行学习,每年经常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对个人发展方向或科学研究方向不明晰,迷茫困惑者,帮其找准定位、目标与方向,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带”着其“跑”起来。先后指导青年教师获全国微课比赛二等奖和**省微课比赛2等奖及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等。
作为教学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和构建以知识与能力模块化培养为培养单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2015 年,所主持的“综合型环境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获批**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征求国内兄弟院校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组织修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质量标准 107 门,使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环境设计专业获批**省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 近100 多项,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95.8%以上。
为了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带领团队和兄弟院校一起率先在国内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林高校设计艺术联盟(已有近40 所农林高校加入),得到了国内兄弟院校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带领团队先后完成科学研究项目10 多项,承担景观规划设计项目20 余项,发表专业论文30 多篇,发表美术作品近100 幅,主编教材和出版个人作品专著11 部,其中一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一部获学校优秀教材奖获,省部级以上专业和教学成果10
余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这些科学研究及成果都成为教学的生动素材。
【篇二】
我从1987年6月底到校任教,一直从事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工作。工作初始,在教研室安排下以助教身份逐一跟随多位教授开展教学活动,培养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任教31年来,传承化学治学传统,始终怀揣立德树人、启人大智的职业操守,努力探索创渐理论与实践、基础化学与专业(农林)、化学与生物的“三结合”,持续开展教学建设改革,稳站讲台,执着行进在培育创新人才的征程中。
构建中文、双语和全英文有机化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新格局
如何真正培养适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我认为,要从素质、学识、技能三方面同步进行,切实推进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等化学教育改革。
“坐而论道十年,不如起来先行一步”。我作为教学骨干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步探索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多元化教学,积极推进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农林院校化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知识载体,构建起以同课异构(质)为特色的面向不同层次发展需求的中文、双语和全英文有机化学课程多元教学格局。
2003年我刚回国不久,面向基地班,就筹划开设有机化学双语试点。在获批有机化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组建双语小团队,于2015年面向创新班开设全英文试点。引入原版教材新理念和概念,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英语语言构词能力和应用能力。我利用Science、Nature中一些交叉学科案例,培养学生运 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生命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风方面,将我校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获得者等立德树人案例融入课程教学,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2016年起,我以暑期课程形式引进外教。我们开设了《生命与有机化学》(Life and Organic Chemistry) 素质拓展课,引导学生研讨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分子化学本质,反响较大。通过调查回访,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大,不仅英文交流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而且能快速厘清专业论文脉络和观点,素质拓展效果非常明显。
开展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建设
大学教育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我在实验教学方面,主导全校农林生物类有机化学实验整体内容体系改革,集结教研室力量,开展了以递升性能力培养为标志的教学内容新体系建设,致力解决“基本科学素质、实验知识和实践动手技能”三位一体的递升性能力同步培养问题。
我们完善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了5模块3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单元实验数目由15个增加到18个;在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应用项目中,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每个学生大型仪器应用能力,学生受益面大。同时,我们借助虚拟网络实验室、实验视频、微视频等新媒体和手段辅助教学,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递升性能力训练,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农林人才未来发展需求。这些改革举措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看到他们获益进步,我也非常欣慰。
持续进行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建设和推广实践
积极更新知识载体和相关教学资源是我们的又一个教改抓手。近年来,我以理论课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为教材建设三条主线,持续进行了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建设和推广实践,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我们在实验教材中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堂和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如引入以国家科技进步奖成果内容之-苦皮藤素为代表的科研成果转化的系列创新性选择实验,将骆驼蓬生物碱的多级质谱测定作为新增大型分析仪器质谱仪器测定实验内容,并编入新出版的第2、3版《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等等。设计性实验内容经多年试点后,延伸校典型成果案例进教材;最近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有7所高校参与,模块完善,内容更新,新增操作微视频资源14个,资源形态多样化,影响面扩大。同时组织编译了国外最新有机化学教材中跨学科拓展材料,进行素质拓展教育。2004年以来我主参编教材和教辅17本,其中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等4部,获省优秀教材奖4本。
借他山之器,细琢学子璞玉。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我们注重在不断调查反馈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加强与兄弟院校主动交流,以师生教学讨论会、书面问卷调查、网络、评教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前、课中、结课和后续等常态化教学调查反馈,全面掌握学生群体学习有机化学的动态,更好地面向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分类教学。在教学学术交流方面,我每年牵头组织化学骨干教师参加大学化学化工课程论坛报告等全国性会议,并代表我校报告交流化学教改新进展。作为发起人,目前,我们已组织全国农林院校教学创新研讨会2届,从组团参会、主持会议到发起全国性教学创新研讨会,学校化学教学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确立有机化学课程在国内农林院校的领先地位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是教育教学永久的发展主题
多年来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送走了一批又批的学子,留校的学子也成长为专家教授。国际植物营养委员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院士曾这样评价,认为我们团队的教学成果:“对后来所从事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成果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成效显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通过学校多年培养,我先后获第十一届省级教学名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杨凌示范区十大杰出青年、校教学名师计划、校级先进教师等荣誉。同时从2003年至今获校以上教学成果奖13项
(次),列第一的5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面对学校给予的金牌教师荣誉,我激动惶恐,又深感责任重大。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永久主题,面对流人才培养新挑战,我们教学团队骨干在研究总结近30年教改得失的基础上,以有机化学慕课开放教学为新起点,以“面向未来生物创新人才化学素质需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主题,开始实施分子研讨、素质拓展、小班化、实验“2+X”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创新系列内容,开启从教学方法创新到教学内涵质量提升的新转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篇三】
自15年前走上英语教学岗位,**就从未停止过对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她自创了一套英语课堂教学的“秘笈”,通过建立老师与学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快乐的课堂“革命”
2004年,**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来到我校外语系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近5年年均本科教学工作量422学时。
面对教学这个“良心活”
,**不是简单完成50分钟的课程任务,而是坚持用创新的方法上好每一堂课。
“我想让我的课有趣,不想我的课堂还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刻板样子,那样我也会觉得很无聊,”**说。在她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们眼中的“新鲜玩意”,比如蓝墨云学习近平台,这是**推荐给学生使用的。
学习近平台能够突破课时、课堂的限制,利用课下时间给学生推送学习素材,督促学生强化练习,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的“泛在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看来,教学工作实质上是创造性的工作。15年来,她总是不断求实求新求变,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效果与效率、方法与步骤的统一。
对于不同届的相同课程,她总要反复琢磨,重新制作或修改课件,把每一堂课都作为第一次课来上;她还尝试把研究性教学运用到课程改革之中,让学生形成由兴趣点到知识点再到研究点的学习回路,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机电学院16级学生邓瑞民在说到**老师的课堂时说:“刘老师的课堂很有趣,她会站在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替我们着想,不会让我们觉得上课很无聊。”
“我发现刘老师的PPT做的很好,很容易让我们抓住重点,她很早就开始用网络学习近平台,督促我们课上课下的学习,所以我的英语成绩进步很快,大一结束就达到了选修英语拓展课的标准。”园艺学院16级单泓睿对**老师的课如此评价。
一个都不能落下
孔夫子在2500年前有句话“有教无类”。无独有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4年提出“全纳教育”的教学理念,两者的意思都是说要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课堂内部教育平等的理念。这一理念也一直指导着**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运用合作教学和差异化教学,引导和帮助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有效地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对所承担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从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先从“课堂提问”入手,在每个班教授一段时间后,逐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了解。在提问题的时候,她会把稍简单的问题留给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较难的问题就找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以此来“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我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出彩’,绝不能只当观众。”
信息学院16级学生黄仁杰,现在回想起大一时候的英语课还记忆犹新,“刘老师会给我们每个人进行提问,不论是用学习近平台还是普通口语表达,提问都很有针对性,让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上。而且,在口语展示上,刘老师还会把每个人的问题记录下来,再一一反馈。这样,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使我们一下就能记住自己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提问,**通过情景创设、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设计以话题为主线、交际为目的的实用型课堂,让同学通过大量的言语活动提高英语综合技能。
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设置的话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外搜集文字、影音等资料,轮流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做汇报,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中。同时,并定期设题检测大家学习情况,并及时批改进行讲解,很好避免大家知识疑点、盲点的积累。
学语言更学文化
语言是人类传递文化的工具。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与结果,都需要通过语言体现出来,从而进行交流和传递。实现国际化、全球化的首先就是要掌握语言工具。作为一名教授语言的老师,**力图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民族宗教、社会制度、饮食习惯等,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气息,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她从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入手,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来设计改良课程,以文化导入来辅助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实现以文化内容结合语言教学的双效合一,有意识让学生去深入了解每节课学习主题后的文化背景。
她以任务教学法为抓手,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学练结合,能用、会用、敢用、乐用英语这个工具,有效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经管学院16级学生马贤樟说:“刘老师上课会以历史线索为主线,把教材内容贯穿始终,并以中国与英国、美国历史的比较来阐述观点,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更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会从课文辐射到茶文化、风筝的起源等。而且,刘老师讲课幽默,时常用英语故事带出知识点,使我们在快乐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特别是,她还会不时把自己英国教学研修的宝贵经历与我们分享,听她的课就是一种享受。”
对马贤樟而言,**老师的影响不仅是让他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英语水平,还激发了他凭借语言工具主动尝试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意识。现在的马贤樟已经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的帮助那些有沟通障碍的在校留学生。
从教15年来,**先后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外语系优秀党员”等称号,同时获得全国高校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省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荣誉。
作为共产党员的**,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向着“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看齐。对于未来的教学工作,她也会倾注更多,用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心诠释教育的温度。
【篇四】
3月22日,对于**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学校首届金牌教师评选结果揭晓,5名教学新秀中,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从2011年兰州大学博士毕业来**工作,到今天成为一名教学新秀,**用8年时间完成了由学生到教师的成功转身,用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也用汗水回答了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秘密。
爱心对学生
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1班学生申静雯和李鑫提起**老师满怀感激。入校第一年,他们跟舍友及同学相处不佳,情绪低沉。班主任**发现后,第一时间找他们谈心开导,找其他同学了解情况,沟通解决问题,消除隔膜,同时给予他们学业规划指导和专业方向分析,使得两位同学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学习。
2016年毕业之际,申静雯和李鑫同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深造,校外媒体报道这个励志故事时称他们为“学霸情侣”。两个学生到了北京后每年教师节都会给**发邮件,申静雯曾在邮件里说:“非常感谢在**的那些日子里您对我和李鑫的指导、教诲,以及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对我们心态的疏通和帮助。”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很多老师对我的关爱至今历历在目,有一位老师对我的关爱甚至改变了我的命运。”**说,老师这个角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将心比心,我也要用爱心对待我的学生。”
心暖则柔。**第一次给《植物生理学》重修班授课,就思考怎样对待这些“不起眼的”“不发声的”的学生,他推出“建立健全评价标准”“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刚柔相济”等一系列举措,让这些学困生重拾信心,不断进步。农学院一位重修生后来在朋友圈写道:“这可能是我遇到最善良的老师之一了,特别亲切,跟我之前学这门课的感觉完全不同。”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爱心收获了很多赞誉,也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他所带班级就业率达到100%,有8名学生保送至北大、浙大等国内一流大学,成为本专业保送研究生数量最多的班级。
虚心向教学
2011年9月入职生命科学学院后,**就在胡景江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听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课,直到2012年3月,他才正式走上讲台,为本科生讲授《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和《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
有一次,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生命科学学院老教授张继澍走进**的课堂听课,“平常很少有机会见到老先生。”**说,下课后,他就主动走过去向张继澍教授请教,一老一少两个人从北校区8号教学楼一直聊到五台山上,老先生挥手告别后,他才返回到西南区宿舍,“仍然感到意犹未尽”。
“张继澍教授教我认真对待小细节,小问题要讲透,胡景江教授教我PPT制作和课堂结构设计。”**从植物生理教研室老一辈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他们的共同特点——
严谨认真,也希望自己能当好这种精神的传承者。
2015年,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积极参加,从学院的初赛到学校的正式比赛,他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各路专家的建议,学习青年同行的优点。看到了其他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稿编写得非常精美,他意识到要重视教案的编写,完善各个章节的教学设计,写好这“课堂的剧本”。
一遍遍修改教案,精雕细琢每张PPT,认真思考每一句话,在复赛和决赛时,**感觉到讲台下学生对自己表现的肯定,得到了沉甸甸的成就感。比赛结果揭晓,他获得一等奖。第二年参加**省教学竞赛,又获得三等奖。他在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意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在这门艺术里获得快乐,获得成长,实现价值。”
忠心于教育
美国生物化学家梅尔文·卡尔文与他的同事们研究一种名叫小球藻的藻,以确定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如何固定CO2,经过十二年艰苦探索,最终发现了光合作用中碳同化的机理,由此产生著名的“卡尔文循环”;我校许晓东副教授追踪二十年,与研究生一起首次发现病毒中存在朊病毒,为病毒领域的研究者们打开一扇门,有望为老年痴呆病的防治带来一线曙光……
这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像春夜之雨,随着讲课内容经常出现在**的课堂中,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自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立德树人不是简单的口号。” **主持“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参加学校课程思政大练兵。他还重视“知”与“行”的价值引领,创新不断:从2015年开始,他积极采用互联网等新颖教学手段,应用微信平台、课堂派等教学软件,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当发现学生们有闪光点的创意和想法时,他鼓励和指导他们撰写论文或者申请专利,目前学生申请专利5项,已授权一项。
**没有把做科研写论文当成出人头地的“终南捷径”,但也没有放弃科研,“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只有把科研融入到教学中,让课程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让教学成为有源之活水。”他先后主持或参与纵向横向研究课题7项,每年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都补充最新的知识。
2017年12月初,**在运动中踝骨骨折,他拄着拐杖坚持上完该学期课程。有一次,上课的教室在7楼,那天由于水管爆裂,电梯停运,**就拄着拐,连扶带跳地往7楼走,“当时心里就一个念想,一定不能迟到。”当他准时赶到教室时,衣服从里到外已经被汗湿透,“但我看到每个同学等待的眼神,我觉得值。”
**的坚持和付出迎来累累硕果:2014 和2017学年学生评教达到满分100分,学院排名第一,其余学年均排名前列; 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教学质量津贴;2014、2015、2016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2015、2018年获评学校优秀教师。此次获评学校历史上首个教学新秀,校内外“打call”声一片。
“我的教坛人生路还长。”**说,“我一定要珍惜这份荣誉,任何工作都要对得起‘金牌教师’
这四个字。”
【篇五】
飞扬的短发、爽朗的谈吐,阳光朝气、乐观干练,这是青春活力的她;四十余万字的一册册自制反思总结,密密麻麻的手写教学札记,厚重完整、认真有序,这是严谨勤奋的她;连续五年学生评教平均99.52分,斩获理学院综合评比第一;2015年第十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校级一等奖,2016年**高等学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这是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的涵义。
她,就是刚刚被评为我校首届“金牌教师”教学新秀奖的理学院物理教师**。
三个层次的变化
**,1984年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2011年7月入职我校理学院,担任物理教师。这位看上去还有着学生气的80后,在三尺讲台不知不觉已走过了8年,而这8年,也是她对教学工作思考探索奋进的8年。
“我入职以来对教学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变化,最终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说。开始时,她认为身为教师就是讲好课,只要尽力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讲授能力上下功夫,就能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后来我发现,这样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她开始注重教好,包括去做好课堂管理,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努力营造学习环境等。“每一次的改进,教学效果都有所提升,但很快又会遇到瓶颈”。通过不断地学习,她认识到,无论是讲好还是教好,关注的核心都是“教”,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学,最终是要落在“学”上,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和学习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而这一理念,早已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
她开始聚焦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行为表现,关注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效,减少平时的说教,将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关注到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效果上来。
“能走到大学教师岗位上的人大多都会学习,也学得好,但做好一名教师就不仅仅只是自己会学、善学了。”她说。
爆发小宇宙
外表瘦削的**,内心却有着强大的小宇宙。教学理念明晰后,她的小宇宙爆发了。
她开始从四个方面尝试构建农林类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一是注重课堂引学导学,活跃课堂气氛,通过问题导学、互动交流、分组研讨等形式丰富课堂活动形式与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二是注重运用蓝墨云班课和BB FlashBack Pro
软件等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三是注重课下助学督学,抓严抓实学生作业、期中测试、答疑等环节,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经常性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期末集中进行知识梳理和辅导;四是强化过程性考核和评价,将学生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环节日常表现情况纳入学生考核,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工作以来,她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坚持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上全情投入,教学档案齐全,教学设计方案撰写规范;对学生教育背景和认知起点判断比较到位,并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主动记录自己每一次课的得失和优缺点,形成了除ppt之外累计超过 250 篇、40 余万字的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的讲稿、反思和总结等资料,并依据上年度反思结果,以记事本格式重新修改重点内容讲稿。
一摞摞厚厚的自制课后反思手稿,或自行打印、或一笔一划手写,符号、图形,不同颜色的勾画,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包含着这位年轻80后对事业的多少挚爱与追求?正是这,深深地打动了全体“金牌教师”评委组的老师!
担心学生怕自己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上课时老师讲得行云流水,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过后却仍然什么也不会。而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的大学物理课,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我当学生时特别怕老师,现在当老师了,很怕学生怕我!”**笑道。
8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朴实大方、注重实效的教学风格,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从学生体验和教学实效的角度来考虑,得到了各届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大家原来觉得学物理很难,学了很多但没能掌握,遇到问题拿着公式乱套一气。这学期,觉得物理不难学了,遇到问题也知道该怎么分析了!” 2013 级环境科学专业的苗月霞同学代表班上同学说。
功夫不忘初心人。连续五年间,**承担了4门通识类必修课任务,涉及14个专业40个班级1243人次,年均教学工作量316学时,学生评教成绩均在99分以上,2017年春更是得到满分
100 分,综合排名位列学院第一,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她还主持1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和3项校级教改项目,参与校级优质课程《大学物理(农林生物类)》建设,作为副主编编写并出版的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别看80后**年纪不大,却是19岁就入党、至今已有16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多年的党性修养、党性原则、政治站位,让她的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她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在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学会做人做事。立足授课实际,详细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物理学相关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让学生在物理课上感受到中国自信和中国力量,不断提高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将物理课讲出理、讲出彩、讲出思政味道。
她还坚持担任学生班班主任,在各类活动中,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志愿服务意识培养,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班风。作为指导老师,所带服务队获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称号,本人也两次获得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
目前,**担任了学院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副主任,积极投身教学团队建设,为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她还参加了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班、秀槐教学工作坊、复旦大学《以学为中心的的课程设计》培训等学习交流活动。
“2017年学校新闻网发表了王迺信教授的文章《学习教学法的点滴体会》,对我启发极大。王国栋教授也常说,以学生为中心说起来容易,但做到不易,他至今还在不断探索。前辈们的优良教风是我穷尽所能去努力的方向。感谢学校的厚爱,金牌教师的荣誉只是过去,我还年轻,教学之路还很长,我将踏实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