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0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导处范文之教育科研培训资料(三)
一、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这一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的简化形式。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是国家坚定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换一次教科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课程改革必须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标志,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实质性突破的新阶段。
我国的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被认可,并在学校里推行,可以说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基本上还处在浅层次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上,以致许多学校出现了“课上搞应试教育,课下搞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正如李岚清所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课改就是扭转这种肤浅化、简单化;片面化倾向的根本性措施,就是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构建起能够有效实施素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改革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理念呼唤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际课改工作中自觉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对这次课改要给以高度重视,将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主动“洗脑”,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育理念。第二,弄清课改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课改。要知道,课改的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课改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又要有一定的超越性,要更广泛地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从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三,一定要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本次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方法作支持,课改的美好目标就难以实现。第四,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调一致,深入细致地、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建立起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重新教育中国人的理念
重新教育中国人这一理念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影响巨大。其核心内容主要有:素质教育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种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振兴国家、培养造就能够创造幸福人生和能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理论,具有以往任何教育理论所没有的新理念、新属性和新措施;素质教育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论,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中的一切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成为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破旧立新,就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和改造,就是要针对时代的新需求实施创新教育。广大教师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课改为新的起点,以开拓创新的新姿态,尽快确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并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新要求,积极主动地探索高效的培养一代新人的新方法。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中国的教育在壮大中国人的生命、开发中国人的潜能、培养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等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只有如此,中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兴国人才”的“兴国教育”。其次,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加入WTO、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时代潮流和历史使命正在呼唤着中国人自身的创新。按照时代的要求“重新塑造自己”、“重新教育下一代”正在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重新教育中国人”
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第三,素质教育作为我国20多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的总结,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代表最先进的教育文化,必须消除中国传统教育重学习轻生活、重接受轻发现、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新、重考试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等弊端,以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尺度进行大胆创新。第四,在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在这次课改中,教师确实要有一种重新创业的勇气和虚心学习的态度,以及重新做一次教师的决心;确实需要重新认定自己的角色、重新看待我们的学生、重新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以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努力学习和不断成长;确实需要重新制定评价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的标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教育中国人”绝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教育。其实,否定传统既不科学也不可能,更不应该!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具有许多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我们需要的是擦亮眼看清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现代政治理念,也是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它的实质含义就是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人积极愉快地进行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实现更大的发展。以人为本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率地进行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效益。以学生为本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而且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要他们学得好,而且要他们活得好,活得积极健康。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入的主体地位。贯彻“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就要突出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就要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就是“两个主体”间的合作、服务与对话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应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负起教育主体的责任。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更高的水平上,更科学更艺术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处理好教师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之间的关系。本次课改既强调“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又强调教师不要成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奴隶,而要成为它们的主人。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三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说,教师应确立起“客户观”,即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客户”,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客户就是上帝”,一旦“上帝”不愿意听、不会做,或“上帝”的作业出现了问题,不要去责怪“上帝”,因为“上帝”无过错,而要进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的服务质量是否出了问题。
四、丰富学生生活的理念
这一理念揭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就是当今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是生活太单调。单调的生活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单调的生活压抑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欲全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千方百计地丰富学生的生活——这是根本。
第一,“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具体地说,“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二),288页)。同样,过单调的生活就受片面的教育,过丰富的生活就受全面的教育。第二,进行什么活动就形成什么素质。生活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种各样的活动,生活对教育的决定性影响,具体地表现为活动对人的素质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在被动静听的活动中就形成了服从、记忆的素质;在接连不断的考试测验中,就形成了应试的素质。只有在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发现、创新的素质;只有在经常化的艺术活动中,才能提升人的艺术修养。第三,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学校生活的丰富程度和性质基本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发展。依据这一原理不难发现,中国学生之所以普遍具有“两高两低”
的现象,即基础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高,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生活太缺乏创新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就在于学生整天都忙于周而复始地听讲、记结论,以应对接二连三的各种考试。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新课程在编写中贯彻了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和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及增进学生的生活体验等原则。对此,广大教师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努力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现象教学,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注重以下三点:一是依法执教,坚决上好《课程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对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决不能轻视和对付;二是在学科教学之外,努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组织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三是要大力开发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资源,通过留作业和提建议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过既健康又愉快的生活。
五、少讲多学的理念
少讲多学中的“少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少地进行给予式的讲解。5分钟能讲明白的,绝不讲6分钟,学生自己能够研究明白的,教师绝不要讲,从而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多学”
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活动多,即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口说、读,动手写、摸、做,动情感受、领悟、体验的时间多,机会多,也就是得到的锻炼多;二是学到的知识多,信息量大;三是学生的收益多,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高,学习效益好,也就是学得更扎实更有效,相关素质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少讲”是手段,“多学”是目的。只有“少讲”,才能真的“多学”;只有达到“多学”目的的“少讲”,才是高水平的“少讲”。讲是为学服务的,究竟讲多少为好,完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我们不可能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要以保证学生“多学”为标准来确定讲的内容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只要能保证学生“多学”,教师的讲解越少越好。
在教与学的比重关系上,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精讲多练”阶段,即教师的讲解要精炼,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讲完之后,要领着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期熟能生巧。二是“精讲精练”阶段,即不仅教师要精讲,学生也要精练,避免陷于文山题海之中,加重学生的负担。现在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少讲多学”阶段。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自己讲得怎样,而是学生学得怎样;教师讲多少、怎样讲、什么时候讲完全取决于学生学的需求,即因学定讲。
第二,讲授只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之一,绝不是全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引起研究、组织研讨、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提供信息、激发竞争等等,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教师教学技能必须多样化。在一节课中,究竟使用哪些教学技能,这些教学技能怎样组合,也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即因学定教,没有固定的模式。
第三,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讲得怎样,也不是教师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技术,而是学生学得怎样,是不是达到了“多学”的目的。如前所述,这里的“多学”不仅是获得的知识多,而且包括得到的锻炼多、体验多、学习的质量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益好。这一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学评教”。
“少讲多学”是素质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这次课改在教学法上的新要求。它将引发一场课堂教学法的重大变革,它将进一步地激发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也只有如此,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贯彻落实,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六、改变学习方式的理念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有很大的影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生动愉快的学习过程,也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等素质。改变不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广大教师在课改中应坚定地追求以下五个方面的改变:一是改变“在听中学”一统天下的单一方式,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二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三是改变学生总是进行接受式学习的习惯,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这里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把学习对象当做研究对象来对待,自己动脑研究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规律,接受事实性知识,探索发现原理性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包括《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的探索性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四是改变学生机械模仿的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让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帮助下的意义构建过程。五是改变单一的向书本学习的现状,创造、设计更多的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在这方面,留研究性作业和上好研究性学习课是非常必要的。
七、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确立这一教育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和发展”目标。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算是有效的教学,所以,有效教学也有不同的水平。另外,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应该能够通过常规手段检测到或被观察到。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精彩、多么生动、多么辛苦,也不管是学生不愿意学,还是学不会,或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一定要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特别是要做符合课改要求的正确的事情,一定要确立正确的预期目标,千万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已有的不良习惯。其实,许多教师在很多时间里都在为已经不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而辛劳。第二,要在已有的质量观的基础上,确立起效益观,要讲究教育教学的效益,要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果的“奉献”,因为这种“奉献”
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化,应特别关注那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目标具体,措施才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好。第四,要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实践证明:经常反思的教师,进步就快;不经常反思的教师,进步就慢;不会反思的或不进行反思的教师就难以取得进步。第五,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技能。需要指出的是,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要给以高度注意,并尽快按照新的要求去充实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例如,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的基本功、帮助学生积极进行“意义构建”的基本功等。
八、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平的理念
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是:①教育教学既是一种科学行动,也是一种艺术创作;②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和创造性教学的水平;③只知“奉献”和苦干,不讲科学和艺术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已经落后了,现代教师需要完成一次由“体力消耗型工作方式”向“智力创新型工作方式”的转变。
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一新理念,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思想上真正把教育教学当做一项科学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工作,刻苦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学习近年来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有关新课改的解读与辅导材料。二是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
之路,把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谈话都当做应用、验证、体会所学理论的机会,并以实际效果为检测标准,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逐渐提高科学施教和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水平,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三是避免“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科学轻艺术,重具体的方法和技术轻思想和理念,重经验的学习和模仿轻自主的研究和创新。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是比文学创作更充满变数、更复杂、更需要创造性的艺术,只讲科学不讲艺术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也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具体的方法和技术需要正确的理念和思想来指导,否则高效的方法和技术也可能用来做错误的事情。任何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都不能穷尽真理,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一定要有教育机智,一定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对于个人来说,此时此地的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只存在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四是要常年坚持,把教育教学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干,让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水平成为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人生追求。
九、运用与开发多元智能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为多方面高效率地开发和培养人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学基础,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运用这一理论思想和已取得的成果。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融人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中。运用与开发多元智能的理念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运用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教育教学;二是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当做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既作为手段得到呼唤和锻炼,又作为目标得到培养和发展。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要确立多元智能观,明确关于智能的六个新认识:①
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人人都至少具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只要开发及时,方法科学,每种智能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那种把智能局限在语言与推理范围内的传统智能观已经过时了。②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潜力不同,其生活经验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智能组合都不一样。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不仅取决于各种智能的水平,更取决于智能结构的整体效能。开发智能不仅要提高各种智能的水平,还要在构建合理有效的智能结构上下功夫。要打破“直线式学习方式”,转向“辐射式学习方式”。③在多种职能中,相对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智能被称之为优势智能,每个人的优势智能都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培养起来的,并在优势智能方面会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④各种智能相对独立,同等重要,不要有偏见。⑤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顺序和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在人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锻炼方式形成。⑥多数人一生只能在一两种智能上有出色的表现。首先,教育教学应把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职能与培养优势智能结合起来;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安排呼唤和锻炼学生多种智能的活动与场景,在单调的活动中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种职能;再次,要加强学生多元智能的评价,只谈教育和培养,不进行评价,其效果就难以保证。
十、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改的明确要求。以评价促发展作为一个理念,其内容主要就是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引导肯定、区别选拔等功能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好地实现课改的目标,更有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发展性评价体系有五个最基本的特点:①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强调自我和同伴的评价;②把评价当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③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特别重视评价在过程中的激励与导向作用;④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中,更注重质性评价;⑤不仅评价学业,同时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目前,在素质教育评价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矛盾,强调了科学化,就导致了可行性的复杂化,加大了评价的工作量,在实践中行不通;为了可行,就得大幅度地简化内容和程序,结果又导致了不科学。实践证明,在我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一些做法是行不通的,必须针对我国学生多、教师工作负担重、升学考试压力大的实际情况,研制简单可行又有较高促进作用的发展性素质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