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7 KB
  • 2021-04-12 发布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与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3篇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与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3篇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坚持不懈改善营商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发展电子政务、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区以服务便企利民为导向的政务环境已见雏形,政务服务环境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全面动员部署,完善营商环境制度和工作措施。区人民政府召开了xx年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对全区作风建设,特别是优化为民服务与营商“两个环境”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任务的工作安排》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以确保“两个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与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3篇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坚持不懈改善营商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发展电子政务、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区以服务便企利民为导向的政务环境已见雏形,政务服务环境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全面动员部署,完善营商环境制度和工作措施。区人民政府召开了xx年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对全区作风建设,特别是优化为民服务与营商“两个环境”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任务的工作安排》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以确保“两个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制定了《改进工作优化“两个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针对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的17个部门,26个窗口开展为期4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对窗口部门违反工作纪律的个人进行通报公示,并与进驻部门审批科长签订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承诺书》,通过制度约束,营造“两个环境”良好氛围。对1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3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流程、要件、时限的再梳理,同时编制了《办事指南》和《制度汇编》手册,进一步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逐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横向并联审批和纵向联动审批服务机制,充分利用“xx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督管理平台”,同时建设微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推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全面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制定出台了《xx区投资促进优惠政策》、《xx区项目招商落地引荐人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xx区招商工作、争取资金、扶持服务企业培植税源收入任务考核办法》,确保优质项目在xx区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 四是主动跟进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着力加强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开辟服务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加快重点项目审批速度。积极主动服务企业,与上级审批部门沟通对接,了解政策最新信息;与企业主动联系,收集审批过程中需要市直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邀请市政务服务中心有关领导召开项目审批推进会,进行审批科长“面对面、一对一”答疑解惑。全力加快铝业园区项目审批异地受理点建设,目前大厅建设、管理制度、事项汇编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拟于近期有关部门入驻铝业园区大厅。‎ 二、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从办事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看,我区营商环境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区人民政府在重视程度、政策帮助、资金支持等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例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的落实及时性不强,人社、教育、科技、房管等部门在营商软环境工作上还需发力。‎ ‎(二)政务服务政策宣传不到位。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对当前有关营商建设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也没有对国家及地区的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在企业手续办理、项目引进落地、要素保障协调方面都存在服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对我区的百年老店,自治区、市级的名优产品,非遗项目内容,商务、文化等部门没有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积极广泛宣传,以提高我区传统优秀品牌在全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三)政务服务质量不高。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与企业的协调沟通方面做的还不够,企业在审批、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帮助解决,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及态度还需提高。企业项目落地、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所需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水、电、气等基础保障方面,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细化的不具体、解决的力度不强,服务的方式、水平、质量、效率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效、便捷的政务办理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四)简政放权的程度不高。有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的不配套、不同步,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仍显繁多,例如规划和国土等部门,每次企业审批不止跑一两趟,造成企业上下奔波。同时,审批和监管流程界限不明,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造成审批困难,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五)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力度不强。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虽然建立了网上和APP政务服务平台,但是功能不健全,只能查询办理程序,政务审批系统使用率低,没有真正实现网上审批。‎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安排。区人民政府要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营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和分析营商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从清明的政治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大气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科学规划。要学习和借鉴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经验,加大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理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对我区营商环境有关的政策、制度、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适应当前发展的形势要进行完善,不适应新形势的应予以修改或者废除。要在政策宣传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全方面的宣传,让企业和群众深入了解国家及地方的优惠政策、服务政策、审批政策等内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氛围。各职能部门间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加强沟通,推进信息、数据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为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保障能力。区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深入研究分析我区企业的现状,在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抓住招商引资新项目与现有企业的需求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和态度,积极想办法解决我区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通过定期协调上级部门,进行现场办公等措施,有针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引进项目的快速落地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要努力搭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获取科技信息,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在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要加大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特别是要解决好铝业园区水、电、气、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完善商业综合体、职工公寓、文化体育、学校、医院、交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营商公共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及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企业安心落户,让人才踏实创业。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多样化需求,积极协调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让企业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条件,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为企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四)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管理制度。区人民政府要以简化办事流程目标为牵引,建立完善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拓宽简政放权程度,特别是国土和规划等重要审批环节,要明确审批和监管的界限,要确定先审批后监管的流程制度,主要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难题,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在监管中严格强化管理措施,把事前监管的重点转移到事中和事后监管,通过制度的优化,服务的跟进,在推动企业引进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涉企工作人员的培训监督,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树立大局服务理念,让企业办事便捷,让企业家办事顺心。‎ ‎(五)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服务综合效能。区人民政府要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社保大厅等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及职能进行认真梳理,确保把一般性审批事项在窗口直接办结,逐步实现入驻数量最多、办理事项最全、办理效率最高、办理质量最好的服务大厅,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要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需求,推进网上大厅业务事项延伸服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对企业注册登记、资质认定、商标专利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最大程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进一步优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整合配套功能,让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逐步形成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网上办理为载体,两者互相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要积极争取与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对接,打通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篇二】‎ 一、我市深化政府监管体制改革、优化营商投资环境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以来,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对表”、与发达地区对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一)深化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方面 ‎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近年来,我市承接落实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51项,对应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99项、中介服务事项37项和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1项。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已经完成编制和公布,涉及16个部门,保留实施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2项,明确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0项。在大幅清权减权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依法确权,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先后公布和出台了“一清单”、“两张图”、“两办法”(即:xx市政府部门权力与责任清单,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和廉政风险防控图,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办法和行政职权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市级共保留行政职权事项3081项,精简率70%;编制职权运行流程图775张,编制廉政风险防控图775张。今年,再次拟调整行政职能事项160项,其中增加40项,取消58项,下放11项,调整51项,目前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已经结束,下一步将递交市政府常务会研究。‎ ‎2、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了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力推进了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全面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和“双告知”工作,实行新设立企业名称核准全程电子化和网上注册工作。在原“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又将社保证、统计证与营业执照合一,形成工商、质监、税务、社保、统计“五证合一、一照一码”。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截止xx年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5081户,其中企业29968户、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51户、个体工商户79362户。在现有市场主体中,xx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后新增的市场主体量有5万余户,而改革前市场主体总量约为6万户,增量几乎赶上改革前的市场主体总量,政策措施的实施带来的成效明显。‎ ‎3、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内容和措施,各级各部门也相应出台了本级本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目前,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从规范市场主体活动资格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一是推行日常监管。对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进行了细化分解,目前正在编制我市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的“一单两库”。同时,推广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通过摇号等方式,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二是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出台了《xx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xx-2020年)》、《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和《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全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项目进行了信用信息“双公示”。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社会公众和政府各个部门、行业组织都可以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有效扩大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三是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和方式,通过举报受理平台、互联网、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实现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加大了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提高了行政职权运行的透明度。四是强化市场监管。重点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假冒、传销、广告违法等9个领域的违法行为。五是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去年12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省政府部门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对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管理、流程管理、服务、受理场所建设与管理、监督检查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标准化的规 范,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省里的标准进行对号落实。我们将通过行政许可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二)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方面 ‎1、提振企业家信心。为认真实施“转型突破工程”和“增长培育工程”,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我们制定印发了《xx年度“1533”工业行动转型升级攻坚年行动方案》,从投资额、投资强度、科技含量、上市挂牌等方面进行扶持奖励。今年的2月15日我们召开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动员大会,专门对xx年度“1533”工业行动中的32家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共兑现奖励4513万元。同时,以“小升规”企业培育和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就业机会,去年共培育“小升规”企业19家,净增数(12个)在全省居第一;认定省级创业基地5家,市级创业基地5家,新创办企业5664家,新增就业岗位9277个。‎ ‎2、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东向融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推动xx参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 ‎3、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条件和手续。进一步充分释放我市更多的场地资源,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我们在全省率先草拟了《xx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通过该办法的实施,对企业的住所(经营场所)进行了规范、简化,尤其“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的措施,丰富了我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使我市闲置场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4、实行企业名称核准电子化和企业设立登记电子化。xx年5月1日,我们实行企业名称核准全程电子化,xx年6月17日起,实行企业设立登记电子化。通过这两项举措,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名称核准和设立申请,免去了申请人因补充、修改材料而造成的不停往返,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 ‎5、做好平台建设。一是启动“企业通”平台。xx年3月,我们与工商银行xx分行正式签订“企业通”平台合作协议;6月,又同建行、招行签订了代理企业注册协议,进一步扩大银行代理企业注册的范围。通过将工商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前移到银行网点,使企业注册登记渠道从政府部门向银行网点延伸,从纸质审核向电子审核、互联网渠道延伸,实现公司设立登记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极大方便了创业者。二是搭建“双创”平台。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成功培育了米粒儿众创空间等4家省级众创空间,并首次组织了8家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星创天地”,其中xx天创梦工厂获科技部公示备案。三是建立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我市通过两年努力,建成了上下通达、左右沟通、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并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上线运行。该网络涵盖1个市级综合服务平台、3个专业应用平台(金融、人才、互联网)、2个产业服务平台(泽州装备制造、高平食品加工)和130余家小微企业服务站,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找得见、用得起、有保证”的公共服务。四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定期举行“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座谈会,围绕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制定、扩大民间投资及资金投向等方面征求民间企业加大意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国有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6、加强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一是完成海关国检机构、兰花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目前,海关国检机构和兰花保税物流园区,已分别于xx年10月和xx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二是推动开发区建设。近3年来,我们通过理顺发开发区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园区升级,不断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规划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全区现有各类工商企业1313户。xx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1%)和各类园区15个,xx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测评中都名列前茅,发展态势良好。‎ ‎7、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一是预列招商引资项目的年度供应需求。每年度初,我们根据签约项目情况,认真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为招商引资项目储备用地规划,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和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推进招商引资项目的年度督查工作。针对项目存在的发展问题、难点,尤其是土地瓶颈进行重点调研,我们每年重点开展两次招商引资调研督查,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尤其是xx年度,我们开展了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的三方(市招商局、市重点办、市统计局)联合督查,截至目前进行了三次专题督查,对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土地问题情况进行上报,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政策有效性有待加强。虽然我市在简政放权、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商事制度改革、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是在国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我市也存在相关政策引导不足、力度不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例如传统产业占用过多的生产要素,挤占新产业新项目成长空间;人才匮乏,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不断流失;改革创新缺少试验田和着力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客商的经济发展信心和发展潜力,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等的优惠政策有待加强。‎ ‎2、工作衔接畅通性不强。一是上下级机构衔接不畅。近两年,上级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xx年,省政府下达《关于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晋政发【xx】55号)文件,将所有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到市级部门。但我们在承接上级下放权力过程中存在接受上级最新产业政策滞后,机构人员与职责倒挂,人员编制少,属地监管任务繁重,承接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例如,我市县级工商局和质监局已经合并为一家,沁水县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家合并为一家,市县两级工商机关的业务工作衔接不畅;金融机构也不健全,从各县(市、区)情况看,只有高平市单独设立了金融办,城区、泽州县挂靠在中小企业局,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挂靠在经信局,开发区挂靠在发改局。除阳城县外,其余县(区)从事金融工作的科室和人员均为兼职。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畅。例如,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后,证照衔接面临困难。目前,还有前置审批34项,后置审批201项,部分企业取得营业执照以后,很难取得相关许可证,陷入“有照无证”“无证经营”的境地。‎ ‎3、法律支持有待补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与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例如,地方金融办的监管职能定位与作用发挥不匹配,缺少法律支撑。在政策层面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提出了任务要求,但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地方金融办在行政执法方面缺少法定依据;申请人取得营业执照时,究竟取得了许可没有或者应当在什么期限内取得许可,以及对于长期未取得许可的营业执照应当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 ‎4、土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土地从长远来看,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而良好的土地储备和预先规划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项目用地的重要前提。从我市土地使用实际看,存在着县区间储备和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城区、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但土地储备不足,尤其是大块待开发土地少,很多项目不能落地;而其他县区则存在着土地用量使用不完的情况。‎ ‎5、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宏观形势不佳、下行压力加大,造成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融资难问题也更加凸显。企业融不上资,首先是由于企业自身问题,如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难于搭建良好的银企互信关系。此外,外部环境不宽松也是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信贷环境差。近年来,由于金融风险加大,银行开始收紧银根,出现了限贷、惜贷、压贷、抽贷现象,同时银行审贷权限上划、周期延长,导致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难于得到银行贷款。二是货款回笼难。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较为普遍,这一问题在涉煤企业包括煤机配件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三是企业担保难,能享受信誉担保的企业凤毛麟角;企业间互保因为自顾不暇而流于形式;抵押物担保资源日渐减少,民间担保公司因为利润薄、风险大逐渐萎缩;政策性担保机构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担保也十分慎重,这些情况导致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对象。‎ 三、工作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在国务院清理、纠偏招商优惠政策的当下,充分理解、运用好宏观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从政策层面给予市场、企业信心,引导企业投资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目前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有序推进,这对国企是个挑战,对民营企业却是个机遇。建议通过省政协的呼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新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有条件的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活力,共同发展。‎ ‎2、加强基层机构和人员建设。为高效承接上级下放权限,建议省、市政府在下放权限之前,完善机构设置和编制,加强人员力量,统筹兼顾,并有计划、有要求、有布置地组织培训学习,通过汇编政策文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研讨交流、建立网络沟通渠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相关部门及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 ‎3、创造良好金融生态。一是完善市场金融法律体系。加快政府监管、投融资、土地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步伐,使相关条款能尽快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相匹配,为监管体制改革,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优化环境缓解融资难。建议省、市出台一系列帮助企业贷款融资相关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股改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规范化改制,进而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建议省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呼吁驻省金融机构改善信贷环境,给予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多支持:一方面在信贷审批上,给予下级支行一定权力,以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满足金融机构风险评估的续贷业务,直接进行滚动融资,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三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建议省政协可以呼吁和协调省里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担保机构特别是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提升担保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四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业要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是创优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其中信用体系建设是关键。目前由发改委牵头实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建议社会信用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同时加快进度,加强部门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营造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奠定基础。‎ ‎4、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建议省、市国土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年度用地指标时,要加强上下沟通,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合理确定用地计划,解决县区用地不平衡等问题。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依法合规用地。依法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已占用土地、但未办理用地手续等遗留问题。三是鼓励节约集约用地。如对建设3层以上标准化生产线的厂房,在保证设施专用的前提下,给予一定补助。‎ ‎5、完善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一是搭建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创建更多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通过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办公、生活等共享设施,商务、后勤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创业环境和条件。三是建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引进、经营管理和生产咨询等服务,为中小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四是组织中小企业家参与高层次商务培训考察,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6、夯实园区基础,强化招商引资。一是要夯实园区基础建设,突出园区招商主阵地作用,走“园区招商”之路。应根据发展实际,给予园区相应鼓励政策。同时,有重点、有创意地运作园区的招商活动,发挥园区政策服务、综合功能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集成优势,积极吸引客商参与园区开发。二是明确发展定位,推进产业链条补足、补强式招商。针对部分园区定位不清的症结,要根据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势,开展科学调研和规划,对园区投资强度、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做针对性引进,切实遵循园区发展规律,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三是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注重调整产业结构,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小散低”的产业类型向规模、集中、中高端转变;由同质化的产业布局向差异化发展;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智转变;由重视硬环境向软硬环境并重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篇三】‎ 民营经济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xx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始终把民营经济发展及改善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街镇、园区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辖区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此次调研以xx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开展专项民主监督为契机,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作为主题,加强与对口街镇园区的走访调研,通过面对面听取企业家心声、了解企业发展实情,征询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各街镇园区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情况,同时,结合民主党派外出开展考察、组织培训等机会,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其他城市的交流,了解周边城市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借鉴特色经验,打开视野、对标先进、排查问题,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实实在在地推动xx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政府引领,搭建发展平台 在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区各街镇园区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并将之列为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积极探索、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更优质的平台。如,xx街道研究制定本辖区企业财政扶持、商务楼宇(特色楼宇)奖励、产业园区奖励、产业基金集聚区建设方案等产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新桥镇建立了“四会共商”机制。通过书记碰头会、党委会、党政班子联席会、镇长办公会共同协商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九亭镇成立xx硕亭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全权委托九里亭街道管理,作为九里亭街道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车墩镇积极参与建设联东U谷科技企业创新港,打造G60科创走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让民营企业能更加便捷地获得要素支撑。‎ ‎(二)龙头带动发展,招商引资重效 各街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例如,泗泾镇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智联元件三大领域,全力推动“3+X”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xx街道除了成功引进以巨人集团、飞科集团、中联重科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更是引入了启迪漕河泾科技园(清华科技园)、临港xx新城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平台以及海尔智谷的COSMOPlat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凯悦、凯悦嘉轩、希尔顿欢朋等科创型民营企业以及商业配套项目,将民营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加快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1、盘活存量资源,推进产能调整。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发展的最大瓶颈,各街镇园区将盘活存量资源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办法。如,叶榭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建设用地减量、环保督查、违法违规项目整治,推进产能调整,完成清退劣势企业88户,盘活存量土地168亩。通过环保、拆违等综合执法手段,推进落后产能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浜镇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加大腾笼换鸟力度,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增量和质量。洞泾镇将战略留白区规划进行调整,释放出9.8公顷的面积,为优质企业提供空间。目前已有42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落户洞泾,上半年共实现产值7亿多。经开区建立了存量资源数据库,将空置多年的“杨协成”厂房引进了“百事食品”;运用结余土地分割的新政策将“味之素”空余土地82亩分割于上市公司顺络电子,鼓励其建立总部、研发、生产基地。‎ ‎2、严把优质产业,打造产业集群。目前,许多街镇已由传统的“供土地”模式转向“打造产业集群”模式,从而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如,佘山镇秉承可持续、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保留龙头产业企业,去掉高污染低产耗企业,立足于一廊九区、2+1产业模式,背靠洞泾人工智能发展模块,引入“脑子项目”——生物医药产业链。小昆山镇坚持“四个论英雄”,贯彻“三个一批”,对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准入评估标准和企业保证金制度,引进瑞延集团、威特力等符合“6+X”产业导向的优质项目。石湖荡镇着力打造海尔卡萨帝制造基地,形成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为大规模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形成示范。‎ ‎3、聚焦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松街道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建设,发挥双创集聚区效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基地+基金”模式产业政策,以泰晤士小镇天马论道、光与盐众创空间、电子商务园区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浜镇围绕G60科创走廊3.0规划,推动智慧物流功能区分区规划落地,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能,推进产业布局向智慧物流、智能制造转型。新桥镇制定管理办法指导195地块产业转型,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企业发展。目前正开始推动亦馨仓储公司转型九里工坊。‎ ‎(四)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在服务民营企业的过程中,各街镇园区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店小二”作用,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1、建立政策宣传和落实机制。各街镇园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与企业面对面解读相关政策。通过微信公众号、民营企业微信联络群宣传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民营经济27条”,将减税减负优惠政策宣传到每家企业,让企业及时享受政策优惠。例如,永丰街道为扩大稳固发展经济为企业提供沉浸式服务,细分企业类型,加强信息沟通,每月进行政策传达培训。佘山镇政府采用精准化服务理念,每半年举行一次系统化培训,使得政府与企业信息沟通渠道顺畅。‎ ‎2、深化“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为深化“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各街镇积极响应,为企业提供各类一条龙专业服务项目。例如,经开区成立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泗泾镇进一步整合各类行政资源,启动企业服务中心装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石湖荡镇建立“一窗式”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办证一条龙服务。新桥镇设置专人对接重点优质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推进企业分类管理。‎ ‎3、深入走访调研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各街镇园区结合大调研工作,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不断深化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做好产业要素、金融要素、人才要素对接。例如,叶榭镇强化应急处置,解企业燃眉之急,针对年纳税较高企业协助其解决厂房改扩建、置换或寻找合适厂房等事宜,进一步扩大产能。洞泾镇加大对规上企业,特别是受到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深的外向型经济企业的关心力度,通过“大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小昆山镇对税收下降明显的企业由镇经发办、镇G60推进办、投资公司、税务等部门联合上门走访,深入了解企业和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实行精准服务。‎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专项民主监督,可以看到我区各街镇园区在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但是,同时也发现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归结如下:‎ ‎(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例如,九里亭街道规上工业企业9家,上半年产值56206万元,同比下降30.4%,税收5516万元。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企业6家,产值42244万元,同比下降7.7%,税收409万元。泗泾镇受减费降价的影响小税收企业出现普降。根据测算,增值税减少10%,个税减少30%,房土两税减少23%,综合下来,泗泾镇民营税收受此影响下降11.5%。‎ ‎(二)用工难状况日渐显现。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违法无证建筑的拆除,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离开xx,导致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适合企业员工生活配套规划尤其是居住配套严重短缺,成为企业人才落地的“大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导致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例如,xx街道目前在建的公租房,由于建设周期较长,无法有效解决眼前人才居住的大量、迫切需求。同时,部分企业反映,本市各级政府或不同条线对新入驻企业政策优惠幅度较大,但该政策未惠及已经入驻、发展老企业。‎ ‎(三)扶持政策落地率低。政府对于小微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已有不少扶持政策,但在实际落地执行中,很多小微企业对于政策依旧一知半解或信息不对称,导致没有最大化利用政策减轻企业一部分负担。民营企业主要还是通过官方媒体了解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但是,官媒对政策细化标准的解读、具体操作指导不够;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常没有专人研究政策,导致主动申请较少。同时,政府对民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城建、环保、卫生、计量、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缺乏协调、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四)工业用地指标紧张。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近几年的土体政策趋紧,用地审批趋紧,土地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也为企业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困扰,影响了各街镇招商引资及民营企业发展。例如,叶榭镇地处浦南,全镇工业厂房、工业用地除198地块外,无证土地居多,近十年无新增土地指标影响了实体型企业的落地和产税。方松街道地处xx新城核心区域,在发展中存在商业空间拓展与土地资源匮乏的矛盾,辖区房产开发、商业服务设施和楼宇建设已趋近饱和,除绿庭广场地块尚未开发外,无可供新的商业和商务发展的土地资源,导致部分企业流失。‎ ‎(五)融资难情况持续加重。融资难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大难题,特别是小微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各个银行目前的贷款门槛都较高,对抵押资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他们处于初创阶段,固定资产少,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没有资金就没有发展,企业成长被遏制。‎ ‎(六)招商引资竞争加大。随着周边各区及嘉兴各县招商政策加码,特别是xx、xx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招商竞争压力较往年增大。以小昆山镇为例,虽然xx年上半年共招商1234户(其中实体型16户),招商数量增长较快,但招商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合作招商较多,政府招商比例较小。合作招商的企业和招商单位联系紧密,但和街镇联系相对较小,后期稳定性较弱,容易随招商政策的差异而容易流失。新进企业普遍弱小,优质项目不多,新增企业户均纳税额较低,虽说招商户数较多,对各镇目前税收提升还不理想。‎ ‎(七)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够完善。通过调研发现,有些街镇产业结构尚趋同,过度竞争现象仍比较突出,受考核机制等因素限制,各街镇园区在招商时无法有效落实产业地图导向。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整体优势的发挥。同时,行政界限的阻隔,分割了市场体系,造成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进而影响了空间、环境、人力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项属地化政策指标带来实体经济的流失。‎ ‎(八)政府执法方式有待转变。在调研中,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环境、安全、消防等政府执法部门轮流上门执法检查,企业疲于应付、压力巨大,不能将主要精力用于经营管理;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有意愿按法律法规做好对应措施,但由于相关法律条文太多,而企业人力成本较高,不能安排专人专岗对应相关工作,这造成相关专业知识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疏漏;执法部门工作中存在“以罚代管”的简单粗暴方式,一旦发现问题即进行处罚,导致企业经营记录污点,缺少补救的途径。‎ ‎(九)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xx区已经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调整,但部分区域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改造更新进度远远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一是生产区生活配套设施集规模偏小,公租房不足,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需求;二是商业服务仅限于最基本的吃住需求,缺少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社交娱乐体育文化设施,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缺少交际场所,许多企业反映员工婚恋难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交通不便,虽然开通了轻轨和部分公交,但线路有限,尤其是经开区区块分散,缺少相互衔接的线路。从轻轨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的交通不便,使得企业员工上下班和到主城区解决业余生活娱乐存在困难。‎ ‎(十)缺乏信息互通平台。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受资金、规模的影响,不同程度缺乏设备、人才、信息和管理方法,需要互通有无,互相扶持,共同成长。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就在同一园区内,且产品具有上下游关系,但缺少联系渠道,没有形成合作。还有的企业在研发上遇到瓶颈,没有和区内相关科研机构对接的平台。部分研发实力和设备较强的企业,表达了愿意开放共享的意愿却不知如何实施。而且,由于机制上的缺失,大学城、科研机构与xx本地的企业缺少直接有效的合作渠道。许多企业代表提出要充分发挥xx大学城的人力资源高地的优势,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平台。‎ 三、建议对策 ‎(一)因地制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各街镇园区要因地制宜,明确地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特色,重点行业政策及时调整,政税体制与行业变化发展相配合,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自主积极性,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探索可行的产城融合体系,培育和创建品牌名片,打造一个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配套专业服务机制。契合企业转型路径,引导商业街区特色发展,加速聚集优化。将优质服务打造成为园区招商的金字招牌,特别是针对历史遗留的工业企业,更可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其开展转型过程中的定位招商,盘活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升级初期就将业态周边交通问题、供电供水保障进行同步配套调整,以强化产业发展根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推进精细化管理,政府服务要从“店小二”升级为“企业经纪人”。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要从“店小二”的角色转变为“企业经纪人”的角色,对接上级政策导向,以企业视角思考服务,融入式精细化管理。一是发布政策的同时要更多地提供政策解读,通过更多媒体和渠道来宣传乃至是路演推广;二是整合工商税务等企业的经营情况的大数据,通过智能分析手段,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主动提示和询问,做好相关政策与企业的对接与落地;三是政府工作人员要掌握所负责区域内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加强为企业匹配各类要素的意识和能力。‎ ‎(三)多渠道扩大土地储备,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撑。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园区运营商的作用,规范园区招商、运营,提供土地的有效供给。通过对存量企业排摸,充分利用政策支撑,激活、释放存量土地资源。要加大低效、空闲土地资源的二次配置、调整,一方面引导、协调多家企业共享、共用存量工业厂区,提高现有厂区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撑,提高厂区容积,改造、扩建旧厂区,提升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对不符合环保、财税、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关停并举,淘汰一批,盘活一批。严格遵守、依照法律、法规,多管齐下,激活、释放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建设效率,为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土地要素支撑。‎ ‎(四)对接高校资源,构建产学研平台。建立辖区企业人才、技术、服务等信息平台。定期与高校召开联席会议,对具有合作前景的高校可先选派专业对口的年青教师赴企业调研,在形成较为充分的供需方信息情况下,再组织召开校企对接专题会议。在人才合作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从高校聘请对企业发展有作用的人才进行兼职,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技术开发。企业可以提供创业见习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或创业提供指导,形成双赢。同时,建议政府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技术转化中介机构和人才,提升产学研平台的实际转化效果。‎ ‎(五)转变执法理念,完善执法手段。一是政府安全、消防、环境执行部门实施联合检查、企业集中接待,避免轮流上门造成频次过高,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二是执法部门转变“以罚代管”工作方式,各类检查以辅助企业成长为目标,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整改要求,处罚作为最后的手段应慎用。三是大力发展和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应对方案和长效的安全环保措施。‎ ‎(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人才提供基础支持。一是加大对街镇、居住区公园、广场建设,加强对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的分类投放管理,优化、美化、绿化街镇环境,利用好产业园区内零散用地和推动土地转性,完善生活、商业、体育、文化设施,使得配套设施位置、规模、种类更加合理。二是充分利用政策窗口期,对工业企业配套用房、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升级,进行公租房建设,以解决居住紧张的问题。三是规划完善从轻轨、地铁到园区的配套公交线路,区政府、镇、园区三方统筹协调,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区域公交系统完善。四是“工、青、妇”等组织要研究和打造长效机制,在精准匹配企业未婚男女比例、收入、地域等信息的基础上,举办有针对性的活动,建立长效的婚恋平台,解决企业青年婚恋难的问题,帮助企业留人。‎ ‎(七)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管家式服务。成立园区管理公司,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提供园区内各种资源、设备、仪器互相租用;二是互通园区内各企业的信息,牵线搭桥,促进园区内企业合作,成为互相的客户和供应商;三是大力发展管家式、一站式服务,挖掘企业需求,提供深度服务。四是建立各类园区内文化、体育社团和协会(对参加企业根据会员人数适当收费,或按活动次数和人数分摊,以不营利为目标),促进民营企业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 ‎(八)托底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帮扶企业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给予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托底支助。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化政银企对接,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同时,要创新金融服务。银行业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民营、特别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认真落实信贷倾斜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的授信工作。要不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加快发展创业贷款,以及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订单合同、集体土地使用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充分运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远期外汇等各种表外金融工具,不断满足民营中小企业差异性融资需求。‎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3篇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3篇 ‎【篇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营商环境优劣与世界资本流向和经济发展快慢呈现同向和正比,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对此,国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省于今年5月1日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立法形式保障营商环境提升。按照中省部署,我市迅速行动,成立了以优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八办四组”为主的工作机构,制定了以“十大行动”“八大突破”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方案,扎实推进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各县区在全市统一行动中认真部署,统筹推进,初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作为承接“放管服”改革和具体落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责任主体,全市9县1区政府及高新、瀛湖管委会自4月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后,立即组建机构,强化配套措施,创新推进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1.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各县区均成立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机构,专题召开了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制定了行动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职责分工,有力推进了工作落实。xx县形成了“十大行动”+三个配套(政务提升、新闻宣传、专项督查)+两项机制(第三方评估、监察协作)的“10+3+2”模式。xx县制定了“10+2”行动方案,新增《xx县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创新行动方案》和《xx县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提升行动方案》。xx县采取了营商环境部门公开承诺的形式。高新区向社会公布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方式。‎ ‎2.大力压缩审批时限。各县区在事项审批环节上积极创新,在办理时间上大力压缩。我市一站式办结占本级政府部门全部审批服务事项比例为79.3%,全省最高。高新区、xx县、xx县、xx县、xx县设立行政审批局,积极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经验。市工商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实施规范》并全省推广;全市企业登记申请材料受理到发放营业执照平均3.4个工作日,在全省用时最少。高新区、瀛湖区自我提标“加码”,确定55个工作日、22个工作日分别完成政府投资审批类和社会投资核准类建设项目所有行政审批环节。汉滨区清理公示行政许可事项179项,公布首批196项“最多跑一次”和7项“零跑路”事项清单。xx县建立预审服务制度和“多图联审、多评合一”审查制度,将施工许可证办理所需要件由23项精简至9项。平利县上半年累计办理政府投资审批类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25个,平均办结时间为113个工作日,减少了12个工作日。镇坪县通过审批流程再造和规范中介行为,97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中介服务和招投标环节。‎ ‎3.助力企业“减负降压”。市县联动,围绕企业“减负降压”,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市规划部门制定了施工许可证办理流程图,取消了各类保证金等“搭车”和“捆绑”事项。全市12个政务大厅已有8个实现不动产登记“一厅办理”,审核环节由“四审制”变为“两审制”,推出合并办理。xx县深入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启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先后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设立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获得国际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授权。xx县率先出台了《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多渠道解决企业还贷周转资金难题。汉滨区对融资担保机构年化担保费控制在1.2%以下。xx县出台《减税降费实施细则》,在17个方面实行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全市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1062户次,总计减免企业所得税16583.85万元,受惠面达100%。‎ ‎4.不断优化服务事项。我市在全省率先开通了12345热线,全方位、24小时受理企业和个人关于营商环境的诉求。在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水电气暖报装方面,大力精简办事环节,用水由8项减少至4项,用气由9项减少至4项,用电高压客户和低压客户报装分别缩减为4个和3个环节。税务部门全面推行“电子税务局”办税,取消纳税人报送资料140项,将不需要实地核查的52项统一前移办税服务厅当场办结,高新区率先设立24小时智能自助办税服务区。xx县46个部门进驻政务大厅,在全省县(区、市)级政务大厅进驻部门最多。xx县、xx县等开通办事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xx县、白河县等推出干部“带办”“代办”“包联”等便民利民举措。全市公章刻制受理到办结平均用时1个工作日、平均费用196元,两项均属全省最少。xx县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网上办理。汉滨区针对边远镇村集中安置点不动产登记办理采取服务窗口下延的方式。白河县开设新办企业辅导课程,为纳税人讲解涉税政策、办税流程、网上办税等。‎ ‎5.强力保障施工环境。我市创新把优化建设环境作为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特色指标,公安部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8类30条措施》,深入开展“五霸三抢一哄”专项行动治理及非法阻工严打行动,对各类犯罪分子形成了强烈震慑。上半年,xx县查办“五霸”和暴力阻工案件20起,xx县查办“五霸”等影响投资环境案件37起,平利县查办阻工案件7起,xx县化解涉企矛盾纠纷13起,xx县调解各类企地纠纷20余起,镇坪县共处置涉及重点项目建设的警情280余起。‎ 二、存在问题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上半年县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调查分析,经归纳总结还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认识需深化。营商环境是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要工作,但是个别县区和部门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认识还不深刻,思想上重视的程度还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是“虚工作”“软任务”的认识,履行职能职责还未由“重管理”转向“重服务”上来。‎ ‎2.简政放权需协同。简政放权协同不够,中省行政审批和监管责任下放到市县后,与之相应的人财物保障措施配套不到位。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集中办理,按现行法律法规“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审批和监管分离模式导致审批易、监管难。用时最长、流程复杂的施工许可证办理涉及17个部门40个环节,但是目前上级尚未出台优化办理实施细则,具体操作缺乏精准“标尺”。‎ ‎3.数据壁垒需打破。政务服务网络缺乏统一标准,各级政务服务网络建设不统一,贯通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数据壁垒未能打破,各系统数据无法高效衔接和共享。如:不动产登记平台与房产交易信息未互通、政务服务中心系统与相关在线审批平台数据未共享、企业开办全流程涉及的相关部门信息未共享、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系统和市政务服务系统审批事项所需资料清单不统一。‎ ‎4.政务服务需配套。按照所有审批事项集中审批的要求,汉滨区、xx县、白河县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尚未进驻政务大厅,平利县施工许可证办理窗口、镇坪县不动产登记窗口尚未进驻政务大厅。政务大厅窗口服务流程、办事指南尚未全部公示公开,“最多跑一次”事项公示后,部分县区由于配套服务不到位,一些事项无法真正实现。各县开户银行和公章刻制企业进驻政务大厅情况不一,xx县、镇坪县等无公章刻制窗口。‎ ‎5.两大成本需降低。尽管中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但金融机构在执行层面由于“门槛”高、政策“死”等原因难以有效落地,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全市还有xx、镇坪、xx3个县无人行机构,企业因银行开户手续需到市人行审核而耗时增加。同时,由于各县区公路等级低、内部循环不通畅致使企业物流成本依然较高。‎ ‎6.企业主体需培训。由于初创企业财务不健全,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优惠政策落实的效率。同时,由于纳税人信息化应用水平滞后,导致服务质量被动低效。‎ 三、对策建议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围绕“机制最活、审批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实施攻坚突破。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转变工作观念。要从“抓项目”转向“抓环境”,将政府抓经济工作的重心由项目建设转向优化环境上来,用营商环境的新面貌来激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要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精简管理,支持企业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创新发展。要树高标杆,找准差距,对标国际一流抓营商环境优化。要积极外出“取经”,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2.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和难点是行政许可权制度改革。要围绕简政放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推进施工许可证办理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为全面释放和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强化制度保障。要通过审批改革,统筹实施审批事项流程再造,精简环节、精简材料、精简时间,从而确保“十大行动”提出的办理事项最优时限、便捷高效的目标顺利实现。建议上级出台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有关具体操作办法,确保统一行动、按章运行、有序操作。‎ ‎3.加快推进信息共享进程。信息共享系统是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载体。加快推进省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整合省市县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实现上下级、各部门审批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并统一接入平台,切实解决信息壁垒问题。当前,需协调相关部门和政务中心对接一个平台,确保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市政务服务平台“同口径”办理。‎ ‎4.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要围绕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继续完善证照联办、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等配套措施,加快建立流畅有序的“一厅通办、一网通办”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服务质效。要按照“应进全进”要求,推进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入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审批,并探索完善审批和监管配套有序、跟进有力的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流程、办事指南公示公开工作,跟进配套服务,确保“最多跑一次”事项真正实现。‎ ‎5.完善金融配套政策体系。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加大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力度,确保更多金融优惠政策在市县执行层面真正落地生效;进一步研究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持续加大全市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提高担保能力,切实缓解融资难。积极协调人行机构,加快解决3个县企业银行开户手续问题。‎ ‎6.积极推进物流中心建设。按照将安康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的发展定位,全面加快安康机场、高速铁路、干线公路、汉江航道建设,全力打造内畅外联、转接高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当前,研究成立全市物流协会,整合全市物流企业和运输企业资源,积极谋划全市物流公共信息数据平台,对接全国物流信息发布平台,提高物流运行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7.提升企业自主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帮助企业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涉企优惠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享受更多实惠。“一对一”落实企业帮包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篇二】‎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反映着一个地方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安排,近期,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深入县、区政务大厅、窗口单位、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企业,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为确保调研掌握实情、取得实效,研究制定了《调研方案》,组织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研究室相关人员,组成了调研组,确定此次调研工作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先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针对办事群众、个体工商户、企业共设置60个问题和征求意见表,于9月23-24日,由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政管办、市政务服务中心,赴永昌县、金川区和xx开发区,随机对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单位的办事群众及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查企业15户38人,个体工商户37户,群众123人。经过汇总、整理、分析、研判,形成了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报告。二是分层进行座谈交流。9月25日,组织调研组成员,到永昌县、金川区和开发区管委会分别召开座谈会。为便于听到各方面的真实声音,座谈会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机关干部座谈会,听取县、区、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另一个是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不同行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群众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三是实地走访调研。9月27-28日,由我带队,会同调研组成员,先后深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县区政务服务大厅、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市社保大厅和市出入境服务大厅以及xx开发区和永昌工业园区的4家企业、市“12345”市民热线受理中心、市供热处、市供水处、昆仑燃气公司、xx供电公司,实地了解我市营商环境的现状、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企业发展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掌握了较为全面真实的情况。‎ 二、我市营商环境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具体要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要抓手,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除制度藩篱,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全市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从改革举措看,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缩减为198项,减幅达56.67%;永昌县行政审批事项缩减为172项,减幅达49%;金川区行政审批事项缩减为121项,减幅达48%,审批时限平均压缩一半以上。积极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市、县、区共取消证明事项224项。加快推进“四办”改革,新建成运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中心,政务服务热线实现“一号受理”,政务大厅服务事项80%全部实现“一窗受理”,市县(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均为100%,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大力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借鉴“南通经验”,简化项目投资审批流程,企业投资(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10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为98个工作日以内,比原来报建审批事项办理时间(平均8个月)缩短近50%;建立起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对工业企业和重大项目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市46个部门建立了“四库一细则”,235项随机抽查事项实现了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 从“用户体验”看,满意度在不断提升。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服务群众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近80%的群众认为事项办结用时在承诺时限内,68.2%的群众认为从递交申请材料到事情办结所需时间在3天以内,92%的个体工商户和52.6%的企业认为递交申请材料后3个工作日以内就可拿到营业执照。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交材料和环节明显减少,73%的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环节在3个工作日以内,73.7%的企业开办时间在5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和群众办事跑路次数明显减少,42%的群众认为跑一次就能办结一件事情。项目审批重复提交材料的情况明显减少,企业对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时限和环节、加快项目审批进程的满意度达到71%。企业和群众对营商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明显改善,评价为“满意”“非常满意”占83.6%“基本满意”占12.6%。在座谈交流及实地调研过程中,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群众普遍认为,通过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减证便民及减费降税,群众办事环节和时间明显减少,企业税负成本进一步降低,现在办事跑路少了,服务态度好了,办事效率高了,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改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根据xx大学发布的xx年16省份营商环境调研报告,xx省营商环境全国倒数第二(倒数第一为吉林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30%,xx25%),这一结果是课题组在随机选取我省兰州、嘉峪关、张掖、酒泉、陇南五市的调研中得出的,也折射出我市营商环境并不乐观。尽管我市营商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平时掌握情况、政务服务热线受理问题、问卷调查统计、座谈交流和实地调研反映问题的整理归纳和认真分析,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便民服务还有较大差距。今年4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通报了xx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我市测评分值75.07,总体满意度为“比较满意”,在全国137个城市中位列119位(xx省共抽取兰州、张掖、酒泉、xx四个城市为样本,xx排名在其他三市之前),行政便民服务满意度在11项公共服务事项中排名倒数第二。通过我们这次问卷调查,也反映出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与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便民服务效率不高。水、电、气、暖业务没有完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和群众办理水、电、气、暖等手续时,有些需要到窗口单位办理,有些委托物业公司办理,如,市民暖气交费40%还在市供热处排队办理,手机交费只占12%;燃气交费目前还无法实现手机交费;电费线上交费占75%,目前还有9个小区由物业代收,且有加价收费行为(每度电加收4.5-5.5分钱)。企业和群众办理水、电、气、暖用时较长,27%的受访个体工商户获得水、电、气、暖等所需总天数超过5天,26.3%的受访企业获得水、电、气、暖等所需总天数超过30天。二是重复提交材料现象仍然存在。项目审批重复提交材料的情况明显减少,但还没有完全杜绝,仍有26.3%的企业反映办理审批事项时存在同一材料反复向不同单位提交的情况。‎ ‎(二)政务服务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三集中三到位”落实不彻底。市政务服务中心虽然完成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消防、水务、应急管理、生态环保、项目开工、综合服务等办事窗口只接收报批材料,具体审批还需到原单位审批,让办事企业和群众“两头跑”(既要到办事窗口,又要到审批单位),比如,市发改委的项目预审、备案、立项等审批事项,市住建局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临时占用和挖掘城市道路等审批事项,市水务局的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取水许可等审批事项还均需到原单位办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二是服务告知事项不清晰。企业和群众办事跑路次数虽然减少了,但办事来回跑路现象依然存在,与实现“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51%的受访者认为办结一件事要跑2-3次路,跑3次以上的占7%。所办事情未能一次办好的原因中,因不知道要准备哪些材料,导致材料没带齐或者不合规的占41%;因事先咨询得到的信息不全,导致材料没带齐或者不合规的占34%。三是办事大厅运行管理不规范。市政务服务大厅和永昌县政务服务大厅商事登记区存在社会人员有偿代办业务的现象。进驻大厅的业务人员工作稳定性较差,人员变动频繁,影响了业务正常办理。市公积金大厅对住房公积金综合服务平台运用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办事群众对网上业务办理不熟悉,综合服务平台利用率不高。‎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政务宣传普及不够。群众对“xx政务服务网”知晓率不高,39%的群众对此不知晓、不了解;48%的企业和群众没有通过“xx政务网”办过事,主要原因是对电子政务操作流程不熟悉,网上办理业务存在困难。二是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滞后。市级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运营工作进度缓慢,社保、税务等业务系统还未与xx政务服务网实现有效对接,部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还未完全消除,办理同一事项仍然存在二次录入甚至多次录入问题。网上可办理审批事项比例较低,许多业务仍以线下窗口办理为主,与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建设进度缓慢。国办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实施方案明确,6月底前要初步建成省、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框架和信息数据平台,截至目前,工程建设系统建设单位虽然完成了与中国电信xx分公司前期服务合同签订、系统框架的搭建、政务外网IP地址申请等工作,但建设系统尚未正式上线运行,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个阶段办理时限压缩至120个工作日无法通过系统平台来实现,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进度。‎ ‎(四)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过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税费负担仍然较重,尽管减税降费政策使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但企业普遍认为负担还是较重,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企业负担较重的收费项目主要是水电费、社保费、行政事业性收费、部分政府性基金收费等,行业协会收费及一些不规范收费也令企业十分头疼。二是融资成本较高。融资难、融资贵、准入门槛高、耗费时间长等问题依然是企业最烦心的事,24%的企业认为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瓶颈。三是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虽然出台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审批部门并未严格按要求去执行,“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工作还尚未全面推开,政策“空转”现象依然存在。行业、部门初设审批不能及时衔接运转,初设审批无法通过在线审批平台办理,只能通过线下审批。企业办理审批事项的便捷程度还不高,企业在办理土地、环保、规划、建设、消防、项目投资、企业注册登记等手续时认为“便捷”的只占31-55%。‎ ‎(五)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有些单位坐等服务的老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不积极主动靠前服务企业和群众,27%的受访者认为办事大厅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一般”,企业和群众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大厅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窗口单位入驻大厅的工作人员变动频繁,一些部门对大厅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够,处理业务耗时较长,不能准确全面解答办事人员询问,20%的受访者认为大厅工作人员业务熟练程度“一般”或“不熟练”。三是服务承诺制度落实不到位。限时办结制度没有很好落实,虽然大部分事项能够在承诺时限内办结,但仍有21%的企业和群众认为办理事项办结时间超过承诺时限。企业和项目服务专员工作机制落实不够,71%的企业不了解服务专员工作机制,71%的企业没有服务专员,有服务专员企业中65.8%的企业认为没有为企业开展过一对一精准服务。四是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有15.7%的受访者认为审批过程中仍存在以备案、登记、行政确认、征求意见等名义进行变相审批和许可、增加审批条件的行为。服务企业和群众过程中,越到基层“中梗阻”问题越严重,市级部门占12%,县级部门占29%,乡镇、社区占32%。‎ 四、几点建议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实施攻坚突破,聚焦发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利企便民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着力推动解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当前政府改革的一个着力点,也是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大量事实证明,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我们既要有“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意识,更要有“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创新胆识,大胆探索,大胆突破。去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部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的通报》,要求各地学习借鉴部分地方总结形成的28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国办函〔xx〕89号),对xx市、xx市聚焦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推出大量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13项,供全国借鉴的改革举措23项。这些改革举措,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标杆和样本,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学习借鉴。同时,还要学习借鉴“xx模式”“南通经验”等其他先进地方的经验做法,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下硬功夫打造好软硬环境,让营商环境建设成为关键工程、引领工程、示范工程、超越工程,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要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牢牢抓住简政放权这个“牛鼻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不断创新发展软环境,让市场主体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用政府的减权限权不断激发企业动力和社会创新活力。一要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在承接落实好省政府新一批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对现有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全面清理论证,再推动取消、下放和调整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市政务服务中心要大力推进事项清单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尽快对进驻政务大厅各单位的材料清单再对标、再细化,通过梳理调整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精简事项要素流程及相关材料清单,杜绝业务办理与材料审查相互脱节情况,力争实现国家和省市县同一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四级四同”。二要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推进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标准化和清单化,全面建立“审批少、流程优、机制活、效率高、服务好”的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体系。市发改委等部门要严格落实《xx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切实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控制在规定时限内。市住建局要认真落实《xx省优化建设领域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建设主管部门要将施工图审查备案压缩为2个工作日,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横向贯通、纵向联通,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进度,着力深化并联审批,积极推行“模拟审批”“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企业投资项目代办制”“案例式审批”等审批模式,加大“多证合一”“多评合一”“多方案合审”“多图联审”应用力度,健全完善审批与监管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大幅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三要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同规则、同待遇、降门槛。市市场监管局要优化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真正实现“非禁即入”。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加快涉企证照和登记备案整合,尽快将工商登记涉及的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等证照事项集中整合到营业执照上来,实现企业“一证走天下”。积极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在xx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大力推广“证照分离”改革业务系统和信息交换平台,全面实行“双告知”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坚决杜绝“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发生。强化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建立完善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快捷便利的退出机制,切实解决企业“注册登记容易、注销退出难”的问题;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衔接,扎实推进随机抽检事项;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三)不断健全利企便民服务体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加快推进市、县(区)、乡镇(社区)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专项整治群众的烦心闹心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办事“第一步”难题,让群众办事只需进“一扇门”、跑“一次腿”,甚至“不进门”“零跑腿”。一要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市政务服务中心等单位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大xx政务网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群众对电子政务的知晓率和网上办事率。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人工智能”平台,加快推进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通”和“业务通”,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强政务数据归集和应用,尽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与省级系统对接,尽最大努力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市政务服务中心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对接,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将必须进驻的审批事项全部向政务服务大厅集中,不断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办事企业和群众在政务大厅与审批单位两头跑的问题。三要深入开展利企便民服务专项行动。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当前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费用、精简申报材料为重点,实施一次清障提效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烦扰群众的各种证明,对确需保留的证明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加强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重复举证,尽可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折腾。开展“四供”服务专项行动,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等部门要指导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单位优化服务措施,尽快推动“四供”业务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尽快实现水、电、气、暖移动终端交费,坚决杜绝物业代收电费加价行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天燃气开通工作。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加强对承担公共事业服务职能企业的监管,提升“四供”服务质量。开展集中处理投诉问题专项行动,根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中心反馈情况,近期市民对棚户区改造中涉及建设标准、时间进度、改造范围的透明度及以施工造成的交通、噪音等问题投诉较多,对不动产登记办证、犬类管理等问题反复投诉较为集中,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要针对投诉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方案,拿出过硬整改措施,提高办理质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四要不断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持续加强乡(镇)、村(社)便民服务站(点)建设,实现村级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聚焦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重点事项,认真做好政务电子设备功能开发和使用工作,让企业和群众能够随时自主办理事项,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四)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影响企业运行成本和效率的重要内容,由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自身努力无法降低的成本,只有依靠政府深化改革才能为企业减负。要真正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关键是要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畅通降成本的“梗阻”,破除“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一要在降低融资成本上出实招。市金融办要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切实发挥好xx金控融资担保、xx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等政策性资金作用,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市金融办、市工信局要会同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银税互动”“银信互动”“银担互动”,降低“助保贷”“互助贷”审批门槛,提高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申贷获得率。各金融机构要改革信贷审批流程,推动信贷限时承诺,实现动产抵押登记“一次办结”,完善融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重大项目融资实效,帮助企业及时获得资金支持,提高融资效率。二要在降低税费成本上出真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各项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不折不扣执行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清理规范和降低涉企收费,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要低限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国家、省上有下限收费标准的,一律要按下限标准执行。三要在降低运行成本上出硬招。土地、电力、物流主管部门要强化要素保障,优化用地办理,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物流通道改革,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市场监管、商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行政执法部门及行业征管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尽可能减少各类检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对企业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贴心做好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努力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发展经济的“软环境”,必须依靠干部“硬作风”来支撑。要牢固树立公仆情怀,增强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当好群众的“勤务员”、企业的“店小二”,‎ 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一要认真落实专员服务工作机制。市发改委、市招商局、市工信局等部门要认真落实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服务专员工作机制,从前期咨询辅导、“保姆式”服务、代办服务、摸拟审批等环节入手,指定专人负责全程跟进、“一对一”精准对接,切实让干部多跑腿、信息多跑路、企业少操心,有效解决这一利企政策让企业“闻着香”就是“吃不到嘴”的问题。二要强化对政务服务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牢固树立“职责有限服务无限”的理念,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玻璃门”“弹簧门”等症结问题。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各窗口单位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不得频繁变动进驻政务大厅业务人员,对新上岗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尽快熟练掌握业务办理和操作流程,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坚决杜绝“生冷硬”的服务态度。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和经办人员不得随意设置审批前置条件,坚决破除越往基层越严重的“中梗阻”问题。三要严格执行服务告知和服务承诺等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将办理事项的政策依据、办事流程、所需材料或证件、收费项目及标准、办理时限、咨询电话、投诉方式等内容一次性告知办事企业和群众,坚决杜绝因告知事项不清让企业和群众来回跑、多次跑。要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办理事项必须在限定时限或承诺时限内办结。四要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政商常态化沟通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和商会制度,定期组织企业家走访座谈,认真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五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招商局等单位要加大对营商环境工作的督查力度,建立“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机制,对力度大、进展快的要及时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通报批评;对推诿扯皮、消极应付、拖着不办的,要公开曝光、挂牌督办;对严重破坏营商环境、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要依纪依规追责问责。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考评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部门营商环境情况进行年度量化评估,实施绩效考核,正确使用考核结果,进一步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对我市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获得感。‎ ‎【篇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出台的一揽子、一系列政策,xx县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对全县企业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疫情以来,我县认真落实有关疫情防控文件精神,第一时间深入企业调研,统筹谋划,指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全县中小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 一是提前谋划,制定复工政策。国家、省、市相关复工复产的文件下发后,第一时间成立县长冯云波为组长复工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帮扶、统筹谋划,指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鄂政办发〔2020〕5号、襄政办函〔2020〕5号文件精神,提出了14条政策措施,包括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降低担保费率、给予企业贷款财政贴息支持、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优化物资保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免除出租车司机在疫情防控期间上缴给出租车公司的管理费和承租费、实施审批服务投诉查处追责制度、减免相关税费、延期申报缴纳税款、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返还失业保险费、增加就业补贴;向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下达《关于规上工业企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及时通知企业提前摸排员工流动及健康信息,提前筹备口罩、消毒液、测温仪等疫情防控物资,制定详细的企业疫情防控方案和复工方案,为如期复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严格督查,防控复工风险。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xx县关于规上工业企业开复工工作指南》,对开复工企业列出疫情防控项目清单,指导企业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实施细则和应急处置预案。成立专班,深入各乡镇指导企业严格落实“六个必须”、“五个到位”、“四个坚持”的复工要求,重点督导企业完善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和疫情防控预案,督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点疫区或接触人员上岗、是否全员佩戴口罩、是否进行上下班和就餐体温测量并登记、是否对生产生活区域每天消毒并登记、是否实行分时段间隔就餐等情况,切实保障复工复查企业安全生产。‎ 三是干部下沉,解决复工难题。抽调党员干部联合成立了企业指导服务小组,对口联系规上企业派驻联络员进驻企业,现场协调解决配套企业防疫物资缺、资金压力大、物流运输难等问题。针对企业外地员工返岗难问题,采用“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方式,采用服务专车和自驾拼车模式,先后分别与丰利、龙蟒、楚磷、楚烽、尧治河酒业、荆楚水泥等22家企业对接,协助派专车56辆前往陕西、四川等多地接送关键性岗位员工3000余名。针对企业运输难问题,实行“五定”、“六统一”封闭式点对点运输保障。‎ 四是完善机制,引领复工速度。按照分类、分时、分批、稳妥、有序的原则,完善机制“加急办”,特殊情况“赶超办”。建立部门联动作业、县镇两级联动、责任落实到人的破解难题绿色通道。协调解决供电、通信、铁塔等公司抢修物资的运输,确保了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用电、通信、用工等要素保障到位。同时采用助力企业抢时间、抢订单、抢市场,稳定员工队伍等措施,稳定生产经营。截至目前,我县开复工工业企业达92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9%,企业到岗员工数7682人,复岗率达99.2%。‎ 五是发挥信息化优势,科技助力抗疫。积极引导县内通信营运商承担社会责任,组织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四家运营商通过手机短信、电视机顶盒等方式发布各类公益短信300多万条,将防控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组建通信抢险应急小分队23个,疫情期间累计出动通信保障人员1059人次,保障车辆500多台次,巡检基站862站次,启用油机474台次,紧急更换动力设备15站次,处理基站告警600余次,处理线路故障220余次,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稳定的网络信息支撑。教育部门研究制定了云课堂免费服务方案,针对贫困学生网上上课出台了专属流量包优惠政策,助力全县网络教学。积极发挥科技先导作用,第一时间在xx县政府、医院、客运站、超市等11家行政单位及企业完成了5G+热成像人体测温设备的安装调试交付和培训工作并投入使用。‎ 六是统筹力量,夯实发展底盘。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县域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加快我县各行各业健康有序复工复产,组建了综合协调、工业企业、商贸流通、农业和重点项目五个工作专班。整合发改、财政、人社、卫健、税务等18个部门力量,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机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协调好各类生产要素保障,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认真梳理国家、湖北省、襄阳市应对疫情政策措施,组织编辑了《xx县应对疫情惠企政策重要问题解答》,从复工复产措施、疫情防控、交通管理、财政税费、金融扶持、劳动关系、合同履行、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九方面系统的解读了复工复产相关政策措施及疫情防控产生的各项问题,有针对性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保经营、稳发展,携手抗疫,共渡难关。截止目前,我县“四上企业”累计开复工309个,复工率达97.8%。‎ 二、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产能恢复普遍较慢。产业链内部上下游企业的生产不能同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矿山企业因疫情影响复工较晚,丰利、施而佳、丰源肥业等磷复肥生产企业原材料紧缺,生产受到限制,不能满负荷生产。还有部分复工企业,因员工复工率低、原材料采购受阻、证件到期等困难,生产量与正常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如荆楚水泥公司生产量仅为同期的40%左右;中坪磷化公司、尧治河矿业九里川磷矿因采矿权证到期不能及时续证影响到矿石开采等。‎ 二是重点行业冲击较大。面对疫情冲击,目前除水电企业一直坚持生产,影响相对较小外,其它产业均大幅下滑。磷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建材行业降幅均在40%以上。在市重点监测企业中,我县产值达5000万以上的仅有尧治河化工1家,楚烽、丰利、尧治河酒业3家企业产值均在3000万元左右,同比降幅均在40%以上。‎ 三是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此次疫情导致企业停产时间达一个半月,带来企业停工期间的员工工资、金融机构利息、各项税费和水、电费等均需按时支付,再加上产品积压、订单萎缩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大幅减少,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到期还款压力。‎ 四是稳岗就业压力较大。一方面企业缺乏管理、销售、培训等方面专业人才,急需招聘。同时在企业员工中有少部分是因照顾孩子上学而应聘的,因疫情影响学校停课而不能到岗;另一方面因市场疲软,需要裁员。‎ 三、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要加大对渡过疫情难关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加大让企业对政策的了解,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一是加大对省政府30条、市政府12条、县政府14条支持企业发展共渡疫情难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银行贷款融资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银行对受疫情影响、授信到期还款有困难的企业可通过调整还款方式、还款时间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积极争取将防疫重点保供企业纳入全省重点保障企业支持名单,争取政策支持。‎ 二是高度重视零售和餐饮业平稳运行。一是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沟通衔接,组织商超、电商与本地蔬菜、蛋禽、水果等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对接,全力推进本地滞销农产品进超市、进电商网络,千方百计帮助农户打开销路,促进增收。二是采取政府补助一部分,居民自费一部分的形式,鼓励居民在做好安全防控的情况下扩大消费,为疫情之后的商贸流通营造更好的消费发展环境。三是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密切关系居民生活的零售和餐饮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经营,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促进商贸服务业平稳运行。‎ 三是加大稳岗就业力度。一是要加大对外输出劳动力力度,确保务工收入不因疫情影响出现断崖式下降。二是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引导商协会建立应急资源共享平台,为需求方搭建供需信息服务,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及防疫所需物资等问题 四是全力打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一是依法从严打击借疫情哄抬物价,破坏市场运行等违法行为。二是全面开展精细化服务。第一时间把政策、服务、信心送到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全力为企业发展营造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为企业茁壮成长培育“生态湿地”。四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针对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多发的物业租赁、劳动争议等纠纷,提供针对性法律服务指导,为企业复工复产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