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50 KB
  • 2021-05-10 发布

班主任资料:中西方文明礼仪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我们面对的当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构成。它 由众多的文化支脉组成,大的类分,其中有不少外国 文化的成分,当然也有根基性的本土文化。外国文化 方面,主要的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文化影响,印度 在古代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大(视做西天佛国),当代 对中国的影响则微乎其微,东南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也有限得很。韩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增强。当代中 国的外国文化成分中,欧美日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日 常生活以及商业领域和经常性的文本阅读,甚至包括 传媒所影响的价值观,其辐射面主要在城市,但已波 及到乡村。当代文化中作为根基性的部分,是本土文 化,即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它主要表现为民族民间 文化,例如生活习惯、节庆、婚丧、嫁娶等,也就是 文化学所说的小传家。 相关的资料 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传统社 会的大传统、主流文化,界线比较分明,你可以 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大传统的代表思想,也 可以说儒释道三家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 道家、佛教常常表现为民间形态,它们互补、互 动,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儒家思想所 以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代表,成为 大传统,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而且是为 全社会所遵奉的家庭伦理,成为维系以家庭为本 位的社会制度的制度化儒学。陈寅恪说的“二千 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实在是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指的即是此 义。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陷于崩塌解体的境地。对小传统的破坏,则是在“文化大革命” 中造成的。所以我们今天谈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有一个一百 年来始终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 值、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需要重新加以诠释,以解决民族文 化的自我认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民间、文化界、学 术界做了不少诠释传统、承继传统的努力,但自觉地重建文化 传统,尚未达成全社会的自觉共识。而且新的问题随之产生, 例如遍地开花、如火如荼地以“与国际接轨”相号召的开发与 城建,对已是遍体鳞伤的文化遗存的再破坏是难以想象的。去 年法国《费加罗 》杂志刊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 的文章,提出“是什么使中国和自身脱离?”今年又有外国友 人发出北京可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的呼声。 百年来西潮冲击, 我们越来越少了承继文化传统的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制定国家 礼仪大典价值无穷 中国资料 晚清以来百年中国的文化处于艰难的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之 中。这其中的问题多到不知凡几,但最为人所忽略也是最 重要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问题。 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百年来西潮冲击、传统解体, 我们越来越少了承继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 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 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不妨 看看中小学生的所谓“校服”,全是些窝窝囊囊的运动装。 着装和人的体面、尊严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轻看。还有取 名问题,由于“文革”的影响,很多人的名字都带有“文 革”的痕迹,中国人现在的重名之多,全世界绝无仅有。 地名、街道名,也有同样的问题。名字是文化符号,古人 的名字有名、字、号的分别,为了表示尊敬,往往讳名而 称字。今天虽不一定这样讲究,取个好名字,还是有必要 的。 至于称谓,如今的问题就更大了。过去一律称“同 志”,现在“师傅”、“老师”泛滥。“先生”、 “小姐”的称呼流行起来原是好事,但“先生”的称 呼其实也大有讲究,现在用得不当的情况比比皆是。 称呼的混乱反映一个国家伦理秩序的混乱。鉴于上述 种种,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各项 礼仪,并编撰国家的礼仪大典。过去我们忽略了这个 问题。现在应该有条件把“制礼作乐”提到日程上来 了。这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参与,需要一条一条地制定 出来,有繁的,也有简的,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 领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合,应该保持一定的距 离,因为礼仪不是法律。也不是全面恢复传统礼仪, 而是制定不丢掉传统的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仪。制定国 家礼仪大典这件事,是个大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耗 费时日,但价值无穷。礼仪可以增进人伦关系的庄重 性,可以重建人的尊严和人伦的庄严,应该是我们今 天文化传统重建的重要一环。 我们今天谈文化发展建设,无法回避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加以重新诠释,以解决自我认 同的问题 . 我们面对的当代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构成。它由众多的文化支脉组成,大的类 分,其中有不少外国文化的成分,当然也有根基性的本土文化。外国文化方面,主要的 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文化影响,印度 在古代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大(视做西天佛国), 当代对中国的影响则微乎其微,东南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有限得很。韩国文化对中国 的影响在增强。当代中国的外国文化成分中,欧美日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 商业领域和经常性的文本阅读,甚至包括传媒所影响的价值观,其辐射面主要在城市, 但已波及到乡村。当代文化中作为根基性的部分,是本土文化,即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 它主要表现为民族民间文化,例如生活习惯、节庆、婚丧、嫁娶等等,也就是文化学所 说的小传统。 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传统、主流文化, 界线比较分明,你可以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大传统的代表思想,也可以说儒释道三 家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道家、佛教常常表现为民间形态,它们互补、互动,在 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儒家思想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代表,成 为大传统,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而且是为全社会所遵奉的家庭伦理,成为维系 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的制度化儒学。陈寅恪说的“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 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是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指的即是此义。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陷于崩塌解体的境地。 对小传统的破坏,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所以我们今天谈文化发展和文化建 设,有一个一百年来始终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本 民族的文化传统,需要重新加以诠释,以解决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民间、文化界、学术界做了不少诠释传统、承继传统的努力,但自觉地重建文化 传 统,尚未达成全社会的自觉共识。而且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例如遍地开花、如火如荼地以“与国 际接轨”相号召的开发与城建,对已是遍体鳞伤的文化遗存的再破坏是难以想象的。去年法国 《费加罗》杂志刊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的文章,提出“是什么使中国和自身脱离?” 今年又有外国友人发出北京可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的呼声。 百年来西潮冲击,我们越来越少了承继文化传统的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制定国家礼仪大典价值无 穷 晚清以来百年中国的文化处于艰难的解构与重建的过程之中。这其中的问题多到不知凡几,但最 为人所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问题。中华民族号称礼仪 之邦,但百年来西潮冲击、传统解体,我们越来越少了承继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 程度的诸种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基本上都处 于失序状态。不妨看看中小学生的所谓“校服”,全是些窝窝囊囊的运动装。着装和人的体面、 尊严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轻看。还有取名问题,由于“文革”的影响,很多人的名字都带有“文 革”的痕迹,中国人现在的重名之多,全世界绝无仅有。地名、街道名,也有同样的问题。名字 是文化符号,古人的名字有名、字、号的分别,为了表示尊敬,往往讳名而称字。今天虽不一定 这样讲究,取个好名字,还是有必要的。至于称谓,如今的问题就更大了。过去一律称“同志”, 现在“师傅”、“老师”泛滥。“先生”、“小姐”的称呼流行起来原是好事,但“先生”的称 呼其实也大有讲究,现在用得不当的情况比比皆是。称呼的混乱反映一个国家伦理秩序的混乱。 鉴于上述种种,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各项礼仪,并编撰国家的礼仪大典。过 去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有条件把“制礼作乐”提到日程上来了。这需要各方面专家的 参与,需要一条一条地制定出来,有繁的,也有简的,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 群、不同的场合。当然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因为礼仪不是法律。也不是全面恢复传统礼仪,而 是制定不丢掉传统的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仪。制定国家礼仪大典这件事,是个大的文化建设工程, 需要耗费时日,但价值无穷。礼仪可以增进人伦关系的庄重性,可以重建人的尊严和人伦的庄严, 应该是我们今天文化传统重建的重要一环。 体态又称举止,是指人的行为动作和表情,日常 生活中的站、坐、走的姿态,一举手一投足,一 颦一笑都可以称为举止。体态与人的风度密切相 关,是构成人们特有风度的主要方面。体态是一 种不说话的“语言”,是内涵极为丰富的语言。 举止的高雅得体与否,直接反映出人的内在素养, 举止的规范到位与否,直接影响他人对己的印象 和评价。“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它不仅反 映一个人的外表,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和精 神气质。有些人尽管相貌一般,甚至有生理缺陷, 但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也能给人以深刻良 好的印象,获得他人的好感 体 态 礼 仪 一、形体姿态 形体姿态是举止礼仪的重要内容。姿态美是一种极富 魅力和感染力的美,它能使人在动静之中展现出人的气质、 修养、品格和内在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各种 姿态,更引人注目,形象效应更为显著。姿态举止往往胜 于言语而真实地表现人的精神情操。端正秀雅的姿态,从 行为上展示着一个人内在的持重、聪慧与活力,可谓“此 时无声胜有声”。如果一个人容貌俊秀,衣着华贵,但没 有相应的姿态行为美,便给人一种虚浮粗浅感。形体姿态 主要包括站、行、坐、卧几个方面。“站如松,坐如钟, 行如风,卧如弓”。也就是说坐立行,应当坐有坐相,站 有站态,走有走姿,这是古人提出的姿态范式,今天仍可 供我们借鉴。 1、站姿 站立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举止, 是生活静力造型的动作。优美而典雅的造型,是 优雅举止的基础。男士要求“站如松”,刚毅洒 脱;女士则应秀雅优美,亭亭玉立。 标准的站姿是:(1)头正,双目平视,嘴角微 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2)双肩放松, 稍向下沉,人有向上的感觉。(3)躯干挺直,挺 胸,收腹,立腰。(4)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中指贴拢裤缝,两手自然放松。(5)双腿立直、 并拢,脚跟相靠,两脚尖张开约60度,身体重心 落于两脚正中。 几种常用站姿:(1)肃立。身体立直,双 手置于身体两侧,双腿自然并拢,脚跟靠紧,脚掌分开 呈“V”字型。面部表情严肃、庄重、自然。参加升降国 旗仪式或庄重严肃的场合,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应该用肃 立站姿。(2)直立。身体立直,右手搭在左手上,自 然贴在腹部(前搭手式),或两手背后相搭在臀部(后 背手式),两腿并拢,脚跟靠紧,脚掌分开呈“V”字型。 (男女都适用,男士两脚可以略分开站立更显洒脱) (3)直立(女士直立姿态) 身体立直,右手搭在左 手上,自然贴在腹部,右脚略向前靠在左脚上成丁字步。 (4)直立(男士直立姿态)。身体立直,两手背后相搭, 贴在臀部,两腿分开,两脚平行,比肩宽略窄些。正确 健美的站姿会给人以挺拔笔直、舒展俊美、庄重大方、 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积极向上的印象。 2、坐姿 坐是举止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伏案学习、参加会议,还是会客交谈、娱乐 休息都离不开坐。坐,作为一种举止,有着美与丑、优雅与粗俗之分。坐姿要求 “坐如钟”,指人的坐姿像座钟般端直,当然这里的端直指上体的端直。优美的 坐姿让人觉得安详、舒适、端正、舒展大方。 正确的坐姿:(1)入坐时要轻、稳、缓。走到座位前,转身后轻稳地坐下。 女子入座时,若是裙装,应用手将裙子稍稍拢一下,不要坐下后再拉拽衣裙,那 样不优雅。正式场合一般从椅子的左边入座,离座时也要从椅子左边离开,这是 一种礼貌。女士入座尤要娴雅、文静、柔美。如果椅子位置不合适,需要挪动椅 子的位置应当先把椅子移至欲就座处,然后入座。而坐在椅子上移动位置,是有 违社交礼仪的。(2)神态从容自如(嘴唇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3) 双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腿上,亦可放在椅子或是沙发扶手上,以自然 得体为宜,掌心向下。(4)坐在椅子上,要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5) 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双脚并拢或交叠或成小“V”字型。男士两膝间 可分开一拳左右的距离,脚态可取小八字步或稍分开以显自然洒脱之美,但不可 尽情打开腿脚,那样会显得粗俗和傲慢。(6)坐在椅子上,应至少坐满椅子的 2/3,宽座沙发则至少坐1/2。落座后至少10分钟左右时间不要靠椅背。时间久了, 可轻靠椅背。(7)谈话时应根据交谈者方位,将上体双膝侧转向交谈者 , 上身仍保持挺直,不要出现自卑、恭维、讨好的姿态。讲究礼仪要尊重别人但不 能失去自尊。(8)离座时,要自然稳当,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站起。 二、手势和表情 1、手势 手势是人们交往时不可缺少的动作,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手势的含义,或 是发出信息,或是表示喜恶表达感情,能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达意,会为交际形象增辉。使 用手势应该注意: (1)在交往中,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切忌“指手画脚”和“手舞足蹈”。 (2)打招呼、致意、告别、欢呼、鼓掌属于手势范围,应该注意其力度大小、速度的快慢、 时间的长短,不可过度。鼓掌是表示欢迎、祝贺、赞许、致谢等的礼貌举止。鼓掌的标准动作 应该是用右手掌轻拍左手掌的掌心,鼓掌时不应戴手套,宜自然,切忌为掌声大而使劲鼓掌, 应随自然终止。鼓掌要热烈,但不要“忘形”,一旦忘形,鼓掌的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成 “喝倒彩”、“鼓倒掌”,有起哄之嫌。 (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大拇指指自已的鼻尖和用手指指点他人。谈到自己时应用手掌 轻按自已的左胸,那样会显得端庄、大方、可信。用手指指点他人的手势是不礼貌的。 (4)一般认为,掌心向上的手势有诚恳、尊重他人的含义;掌心向下的手势意味着不够坦 率缺乏诚意等。攥紧拳头暗示进攻和自卫,也表示愤怒。伸出手指来指点,是要引起他人的注 意,含有教训人的意味。因此,在介绍某人、为某人引路指示方向、请人做某事时,应该掌心 向上,以肘关节为轴,上身稍向前倾,以示尊敬。这种手势被认为是诚恳、恭敬、有礼貌的。 (5)有些手势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域和各国不同习惯,不可以乱用。因为各地习俗迥异,相 同的手势表达的意思,不仅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大相径庭。如在某些国家认为竖起大拇指、其 余四指蜷曲表示称赞夸奖,但澳大利亚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污辱。 英国人跷起大拇指是拦车要求搭车的意思。 1)目光 眼睛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它能表达出人们最细微、最精妙的内心情思,从一个人的眼 睛中,往往能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目光是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 特别是在与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是注视对方,不应该躲闪或游移不定。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目光与 对方接触累计应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50%~70%。人际交往中诸如呆滞的、漠然的、疲倦的、冰冷的、 惊慌的、敌视的、轻蔑的、左顾右盼的目光都是应该避免的,更不要对人上下打量挤眉弄眼。介绍 几种凝视:公务凝视:洽谈、磋商、谈判等正式场合用。给人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这种凝视注视 的位置在对方脸部,以双眼为底线,上到前额的三角部分。谈公务时,如果你注视对方这个部位, 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感到你有诚意,你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社交凝视:各种 社交场合使用的注视方式,注视的位置在对方唇心到双眼之间的三角区域,当你的目光看着对方脸 部这个区域时,会营造出一种社交气氛,让人感到轻松自然。这种凝视主要用于茶话会、舞会及各 种类型的友谊聚会。亲密凝视:注视的对象是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的注视方式。 凝视的位置在对方双眼到胸之间。交谈时要将目光转向交谈人,以示自己在倾听,这时应将目光放 虚相对集中于对方某个区域上,切忌“聚焦”,死盯对方眼睛或脸上的某个部位,因为这样会使对 方难受、不安,甚至有受侮之感,产生敌意,无意中积小恶而产生抵触、敌意情绪,很不值得。 2)微笑 笑有很多种,轻笑、微笑、狂笑、奸笑、羞怯的笑、爽朗的笑、开怀大笑、尴尬的笑、嘲笑、苦 笑等等,其中微笑是最美的。微笑是指不露牙齿,嘴角的两端略提起的笑。几乎没有人不会微笑, 但有相当多的人不善于利用微笑。微笑是社交场合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也最有价值的面部 表情。它可以与语言和动作相互配合起互补作用,它不但表现着人际交往中友善、诚信、谦恭、和 谐、融洽等最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出交往人的自信、涵养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的心理。 不仅能传递和表达友好、和善,而且还能表达歉意、谅解。 因此微笑在社交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微笑着接受批评,显示你承认错误 但不诚惶诚恐;微笑着接受荣誉,说明你充满喜悦但不骄傲自满;遇见领导、老师,给一个微笑, 表达了你的尊敬但无意讨好;微笑着面对困难,用笑脸迎接一个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 一切的不幸,说明你经得住考验和磨练,你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其实,温和、含蓄的微笑不 仅是应付社交的手段,而且深寓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我国有句俗话叫做“和气生财”,要成就 一番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微笑最易营造人和的氛围。微 笑是人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可以说成功从微笑开始。一个大公司的人事经理经常说:“一个拥有纯 真微笑的小学毕业生,比一个脸孔冷漠的哲学博士更有用”。因为微笑是一个工作人的基本素质, 也是公司最有效的商标,比任何广告都有利,只有它能深入人心。应该注意的是:微笑一定要发自 内心、亲切自然。只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富有魅力,让人愉悦欢心。不要为了讨好别人故作笑颜、 满脸堆笑。当然了,参加追悼会、扫墓或在别人悲伤的时候、非常严肃庄重的场合就不可以微笑了。 三、递物和接物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举止,一个小小的举止动作,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礼仪的基本原则之 一是尊重他人,而双手递物或接物恰恰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1、递交名片 名片是自我介绍的高雅工具。我国西汉时期将姓名刻于竹简木片上,用以通报姓名,称做谒,东汉时期称做名 刺。这实际上是早期的名片。后来有了白纸,使用纸片,称做名帖或帖子,清朝广为流传,一般官吏都有了自己的 名片。名片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使用起来简便、灵活、文明。正常情况下,名片是一个人 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使用者要求社会认同,获得社会尊重的一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使用者所在组织形 象的一个缩影。所以名片交换应重视其礼仪效应,恰到好处地使用名片,会显得彬彬有礼,令人肃然起敬。交换名 片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之后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 笑,正视对方,将名片正面朝向对方,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送到对方手中。如果是 坐着,应起身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以说一些“我叫××,这是我的名片”或“请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递交名 片要递交到对方手中。有的人将名片顺手放在桌上,这样效果不好。接受名片的人也应该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双 手恭敬地接过名片并说声“谢谢”、“能得到您的名片十分荣幸”、“久仰大名”等等。收到名片后,要很好地确 认对方的姓名和职务。一定要养成这种习惯,否则在谈话中说错了对方的姓名或职务便会失礼。如果遇到难读的姓 氏时,要非常客气地请教对方:“尊号怎么念?”或“对不起,您的姓氏很少见,请问如何读?”随后当着对方的面郑 重其事地将他(她)的名片放入自己的名片盒或名片夹之中,千万不要随意乱放,别随手放在桌子或装在裤子口袋里, 那样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请记住:名片起着别人对你第一印象好与坏的作用。 2、递交文件资料 工作中有文件资料需要上级领导过目签字时,应该用双手递上文件或资料,并且使文件的正面对着接物的一方。 3、递交其它物品 把物品双手递交到对方手中体现对对方的尊重。递笔、刀剪之类尖利的物品时,需将尖端朝向自己握在手中, 而不要指向对方。接受对方恭恭敬敬递过来的物品,都应该同样用双手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致意或道谢。请注意: 越是正式庄重的场合,初次相识的人之间、身份地位悬殊越大越要讲究礼仪。需提示的是,与外宾打交道,递接物 品可先留意对方是用单手还是双手递接,随后再跟着摹仿。比如在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和中东等一些国家都用右 手拿东西,忌用左手。给别人递东西也都用右手以示尊重。他们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上厕所的,是不干净的。日 本人则喜欢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对方名片。 四、致意礼仪 致意即见面打招呼。在现代社会,见面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第一个步骤,它在礼仪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 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信仰的人,见面时都要施用各种各样的见面礼。我国常用的致意有:招手致意、点头微 笑致意、握手礼、鞠躬礼、注目礼等。 1、握手礼 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那时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手中拿着武器,当与陌生人相遇时,若双 方都无恶意,不想发生冲突,就要放下手中的武器,然后向对方敞开右手掌亮出掌心,或让对方摸摸手心以示友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此种遗俗逐渐演变成一种两手相握的礼节方式。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人们已将握手礼视为一种习以 为常的见面礼的仪式。现代人握手时表示的含义很多:见面时表示友好、欢迎、寒暄;告辞时表示送别;也表示对 他人的问候、感谢、慰问、祝贺、安慰等。标准的握手姿势(交际礼节意义的握手):距受礼者约一步、右臂自然向 前伸出,伸出右手,拇指稍用力握对方的手掌(手掌应与地面垂直)。左臂自然下垂,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上 身微微前倾,头微低。在各种场合能轻松自如地与相识的或陌生人握手,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一种礼 节。握手时应注意的几条原则:一是注意伸手先后。伸手先后顺序应根据握手人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宾 主身份来确定。一般遵循“尊者决定”的原则,即尊者先伸手。握手的基本礼节是:在平辈的朋友中,相见时先出 手为敬;在长辈与晚辈之间、男女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主人与客人之间行握手礼时,应该是长辈、女士、上级、 主人先出手,晚辈、下级、男士、客人先问候再伸手相握;男女之间如女方无握手之意,男方可点头或鞠躬致意, 倘若男方是长辈、上级先伸手也是可以的。客人辞行时,应是客人先伸手表示告别,主人才能握手相送。在社交或 商务、公务场合,当别人按先后顺序的惯例而已经伸出手时,都应毫不迟疑地立即回握,拒绝别人的握手和对已经 表达出来的友好不予理睬是极为不礼貌的。二是握手时,应该伸出右手,决不能伸出左手,伸出左手是失礼的。特 别是有的国家、区域忌讳使用左手握手 在特殊情况下不能用右手相握应说明原因并道歉。三是握手前要脱帽和摘手套。因为戴手套本身就意味着讨厌别人 接触你的手,即使对方跟你的关系非常好,这种握手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在大多数国家内,戴手套与别人握手既 不礼貌也是对对方的侮辱。 西餐礼仪知多少?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 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 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 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 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 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 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 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 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 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 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 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 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 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 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 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9、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 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近些年来,中国人对外交往日见增多。由于缺乏对国外礼仪的了解, 一些人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常按照自己的习惯询问对方:“上哪 儿?”“吃了吗?”“每月赚多少钱?”……殊不知,这是对别人隐私权的不 尊重。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礼仪。与外 国人交谈,需要了解这方面情况,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和习俗。比如 以接电话为例,不同国家的人接电话时询问的方式就不相同:“中国人一 般问“喂,你找谁?”美国人只是简单而又亲切地说一句“嗨!”德国人则 首先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俄罗斯人一般说“我在听着!”法国人好奇 地先问“你是谁呀!”意大利人则彬彬有礼地说“准备好了,请您说吧!” 英国人却是首先认真地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对方……如不了解这些习 惯,无论接到哪国人打来的电话,就先问人家“你找谁?”可能话音一落, 无形中就增加了一些隔膜。 中华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 无礼则不宁”,孔子也说:“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中国最早有《周礼》、 《仪礼》和《礼记》,其后各个朝代都制定有礼仪典章。 这些礼仪规范,除去那些将人分为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外,其中许多文 明因子对于维系社会的和谐,陶冶中华民族的气质情操,树立国人端庄 高雅的精神风范,都是产生过积极影响的。 当今中国,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急剧变化,人的社会关系及 其价值观念愈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的礼仪规范面临调整、更新、 重建的新要求。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已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对人家 的礼仪习俗尚不甚了了;我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领域和机会越来越 大了,然而我们却尚未养成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习俗;我们已经开始在享 受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时有发生的语言出轨、行为脱序、信用落地、 礼仪丧失的现象,常常使我们感到生活的重大缺憾带来的深深刺痛;数 千年的“礼仪之邦”虽然早已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然而至今却没能 摘掉“吐痰大国”的帽子…… 可见,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 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 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 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的 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 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一忌: 犹豫不定。想吃这个想吃那个, 筷子绕来绕 去,优柔寡断,太丢人了! 二忌:扎食品。 筷子怎么用 都可以,但毕竟不是原始人,别用筷子扎着吃。 三忌:用 筷子传递食品。 用筷子传递食物,犹如葬礼时捡遗骨,非 常不吉利! 四忌:夹菜滴答。用筷子夹菜,作料汁滴答滴 答,好像菜在流泪。 五忌:舔筷子。 筷子上沾着菜,用 嘴来舔,形象不雅。 六忌:用筷子推碗。 用筷子把碗拖 到跟前,表明你很懒惰。 七忌:钻探筷子。 用筷子在碗 里、盘子里翻来翻去,太脏了。 八忌:用筷子扒拉饭。 狼吞虎咽扒拉饭,好像谁要抢你那份饭似的。 九忌:夹来 夹去。 已经伸出筷子,又不吃,又去夹另一盘的。 十忌 :横跨筷子。有放筷子的用具,还把筷子横放在碗上,是不 是和放筷子的用具有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