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4-12 发布

工作报告之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范文四篇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毕业设计开篇报告四篇 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我们避免不可能开始,一个好的开放报告是一篇很好的解决方案。‎ 毕业设计开学报告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1.项目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其指的是各种房屋及其相关结构。建筑结构是建筑物中的平面或空间系统,其可以通过多个部件承受负荷(或负荷),即构成结构的单元,例如梁,板,柱等。‎ 计算示例使用建设部颁发的最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与原来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内容约占15%,主要修订约占35%。基本上保持原始规格内容的部分约占50%。该规范全面总结了自原规范发布以来实施国外先进标准技术的实践经验。‎ ‎3.项目研究的意义:‎ 在建筑物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耐用,节能材料和满足建筑功能的重要部分。它与建筑材料,产品和建筑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并开发新技术。新材料在促进机械化和自动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构计算中涉及许多数学公式,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非常不完整。并且计算量非常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土地使用紧张和商业竞争的激烈竞争,使住房设计的复杂性进一步复杂化,许多高层建筑不断建设。这些建筑物客观上需要在时间和劳动力方面辅助设计计算机程序。通过这种方式,结构软件开发尤为重要。‎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部件的横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结构结构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的计算是特定编程的另一项艰苦工作。因此,学校使用的手动计算方法将应用于特定的程序代码。不仅如何使用学习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实践,还要如何在代码中实现这些实践。‎ ‎4.文献研究概述 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内容是相同的。设计框架结构的关键是减少缺失的项目并减少错误。计算机也是如此。‎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本标准是合理统一各种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它是为工业和民用建筑,钢结构,薄壁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砖石制定结构载荷规范。基础地基和建筑抗震设计的车身结构,木结构,设计指南的设计规范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在制定其他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考本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的整个结构(包括一般结构),以及构成该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造,运输和安装的构造阶段。本标准介绍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并采用基于概率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来分析和确定影响结构可靠性的所有因素被视为随机变量,从而使设计理念和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在数学的基础上,基于主要通过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测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方法,这是设计思维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大趋势,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中国设计规范(或标准)中的应用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效应的共同影响是:‎ ‎1.内力。‎ 轴向力,即由动作引起的结构或构件的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切力,即由动作引起的结构或部件的一部分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由动作引起的结构或构件的一部分的内部力矩;‎ 扭矩,由力作用在结构或部件的一部分上由力作用形成的力矩。‎ ‎2.压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流离失所。由动作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的位置变化(线位移)或线段方向的变化(角位移)。‎ ‎4,偏转。部件的轴线或中间表面上的点垂直于弯曲动作平面中的轴线或中间平面移位。‎ ‎5,变形。由动作引起的结构或组件中的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切应变和主应变。‎ 限制状态超出特定状态的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不能满足设计指定的功能要求。该特定状态称为函数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的最终能力。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合持续轴承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部分结构作为刚体(如倾覆等)失去平衡;‎ ‎(2)结构件或接头因超过材料强度(包括疲劳损坏)而损坏,或由于塑性变形过大而不适合继续承载; (3)将结构转化为机动系统;‎ ‎(4)结构或结构构件失去稳定性(例如屈曲等)。‎ ‎2.正常使用限制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使用功能上允许的特定极限达到极限状态。当出现以下状态之一时,认为超出了正常使用限制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 (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他特定条件。‎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可靠性和经济性之间选择合理的平衡,力求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定的安全性。性别,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采用了各种设计方法。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分为两类:固定价值设计和概率设计。‎ ‎1.固定值设计方法。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如载荷,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的精度等)被视为非随机变量,采用经验确定的安全系数测量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是决心。性方法。该方法要求结构的载荷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阻力r(强度,刚度,抗裂性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国内外。‎ ‎2.概率设计方法: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主要因素被视为随机变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由统计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性指标确定,即非确定性方法。该方法需要根据概率的概念设计结构,即结构载荷效应3大于结构阻力r(sr)的概率应小于可接受的值。这种方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国际实践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结构设计方法已开始从固定值方法过渡到概率方法。‎ 面向对象编程 使创建Windows程序更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的编程,或者是oop。该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的组件。‎ 毕业设计开幕报告范文2‎ ‎(1)主题依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改善社会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以公有制的形式,股份制是主要形式,过去的局限在非公有制的发展中被打破。这为现有森林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的森林经济系统存在很大问题,极不适合现有的市场环境,导致现有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在两难困境中没有后劲。长期以来,林业企业在规划体系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机构,机制和科学技术没有跟上整个社会的步伐。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002年,国家引入《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指明林业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迫切要求,改革社会经济制度成为改革的重要任务。老工业基地。从目前森林经济运行体系的角度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森林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 目前影响中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是 ‎(1)政府与企业之间没有区别。由于历史原因,政企融合与企业经营的经济运行机制。这导致三个方面的矛盾。首先,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林区,县政府机构和教师对同工同酬,工资差距大,导致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础建设,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造成重复建设的严重浪费。第三,国有林业企业承担巨额政府资金和社会负担,很难进入市场经济体系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无效。林业企业很难作为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它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的信任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当前林区的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管理不严格。没有合理使用国有资产,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讨论: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例如,天然林保护项目的实施为调整林区生产布局和人员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为森林地区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林区基础设施的转型。它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员工的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的产业基地转型政策可以为森林经济的发展和森林企业的振兴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与此同时,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和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比较论证;列事实,钟摆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文分析和其他方法。主要通过书本查询;在线浏览;中小企业实地研究和其他收集数据的方法。建议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撰写论文。‎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解释现有森林经济发展系统存在的问题,阐述改革森林经济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森林经济发展系统存在的问题。该系统阐述了森林经济发展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过程和问题的影响。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森林经济发展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森林经济发展系统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 毕业设计开放报告模型第三篇 学生姓名:***学生证:****‎ 研究所(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标题:张爱玲小说恐怖电影镜头分析 导师:刘文举副教授 ‎2007年3月27日 打开报告完成请求 ‎1.开篇报告是毕业论文(设计)辩护委员会审查学生辩护资格的基础。 1.本报告应在讲师的指导下完成,并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工作期间完成。考试结束后,部门和部门将生效;‎ ‎2.开幕报告的内容必须用黑色墨水笔书写或按照学术事务办公室设计的电子文件的标准格式打印(可从学术事务办公室网站下载)。它不能打印在其他纸张上,然后剪切和粘贴。教师签署意见;‎ ‎3.对于日期,例如日期,日期等,1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标准应参考《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娇子[2005]第53号)‎ 毕业论文(设计)开篇报告 ‎1.本主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这部电影有着长期的亲密接触,并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电影制作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富有视觉和表现力。本文使用恐怖电影的表达作为分析张爱玲短篇小说中恐怖电影场景的切入点。试图更密切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受的微妙和独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悲剧意识。‎ 意义:‎ 本文分析了张爱玲短篇小说中出现的恐怖电影风格镜头,试图理解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并试图从不同角度提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方法来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国内外学科研究现状 中国研究状况:‎ 张爱玲小说中张爱玲小说的研究主要从电影的电影形象,电影造型和拍摄技巧的角度,考察张爱玲的电影艺术技巧作品:‎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伟)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风格:《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钊)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拍摄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沉再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源);《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曲亚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对张爱玲研究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7-1984,夏志清,唐文彪等,对她的作品进行了介绍和评论。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现在,辐射中国文学在北美和其他地方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估。 1995年9月,她在美国去世后,海外学者用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进行分析。‎ ‎3.本主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反映了一个阴阳世界,一个幽灵而邪恶的世界。恐怖场景复杂多彩。在她的作品中,人是幽灵。她写作中的人物都浮在荒凉的命运中。本文试图从场景建模,人物建模和道具建模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基于恐怖片表达的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我更加紧密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受的微妙而独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资料,张爱玲的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的基础上,从场景建模中分析和组织资料。人物造型,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研究和解释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 毕业论文(设计)开篇报告 ‎4.本主题的实施计划,进展和预期效果 计划,进展:‎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信息。重读工作,确定论文标题,并查阅相关材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起草写作大纲和开篇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订。聆听教师的意见,撰写论文的初稿,并提交给教师进行审核。‎ ‎2007年4月:最终确定。‎ 预期结果:‎ 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场景进行诠释,试图更加贴切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情感的微妙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的小说。悲惨的死亡感和死亡意识。‎ ‎5.已参考参考资料:‎ 图书:‎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6年6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第一版,2003年1月。‎ ‎3.张欣欣,《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合书店,第1版,2001年12月。‎ ‎4.宋嘉红,《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华城出版社,第1版,2000年10月。‎ ‎5.李志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第1版,2000年1月。‎ ‎6,吴湛,《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1994年6月。‎ ‎8,聂新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9月。‎ 学术论文:‎ ‎1.何文钊《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学院学报,Vol。 5,No。4,2003,p。 51。‎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05年第6期,p。 140。‎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4页。 38。‎ ‎4.张江源《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Vol。 26,No。4,p。 54。‎ ‎5.曲亚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6,No.6,p。 33。‎ ‎6.何文钊《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p。 39。‎ ‎7.何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004年第30期第4期,第4页。 40。‎ ‎8.沉再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19,No。5,2004,p。 12。‎ ‎9.吴晓,冯玉平《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p。 204。‎ 网络信息:‎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山《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教练的意见 导师:‎ XXXX XX XX 法院(部门)审查意见 学院(公章):‎ XXXX XX XX 毕业设计开篇报告论文第四篇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采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国际国内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网络教学的设计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例如,如何使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使用虚拟上下文进行探究学习,使用通信工具进行谈判学习,创造性学习设计的设计工具以及网络环境中的教师指导活动都值得研究。‎ ‎2.在线教学评估刚刚开始。‎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在线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但是,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质量,建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估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在全国31所大学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没有制定有关如何保证在线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也于2000年4月发布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标准:远程互联网教育的成功应用”的报告。但是,这些文章(报告)只是描述性定义网络。教学评估指标,但很少关注如何组织评估,如何获得定量数据,以及评估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目前,在线教学支持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包含测试部分,但缺乏相应的分析和反馈。‎ ‎(2)研究的意义 ‎1.促进在线教学的发展,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由于在线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上组织最好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可以在线学习最新知识,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网络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更多机会应用他们在不同情况下学到的知识,而学生则根据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馈,他们可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供在线教学的质量。‎ ‎2.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寻找学生远程交互式自学教学设计的技术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传统教学不仅在教学环境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交流形式上也存在本质区别。通过对该项目的研究,可以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如何控制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学科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设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学活动的设计,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以及教师的指导活动。设计,学习评估工具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场景构建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管理策略等。(2)网络研究教学模式,如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型,探索性学习模型,研究性学习模型等。‎ ‎3.网络教学评估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和模型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估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在以下主题下设置以下子主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的理论研究(谢佑,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系统的开发(柯庆超)‎ ‎4.网络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支持系统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理论的应用研究(于红)‎ ‎(二)项目研究目标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和实验,探索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开发设计。配套网络教学。并评估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3)预期的结果形式 ‎1.论文和专着 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在线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学术论文,发表了专着《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特殊教学(学习)网站,并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和步骤 该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和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大规模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型的实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具有创新性并能提供重要见解的个别小规模教学研究,通过建立科学假设来采用实验研究方法。‎ 关于教学模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分析,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从2002年5月到2002年8月,收集数据并建立模型 ‎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的开发软件 ‎2004年2月 - 2004年8月,教学实验,评估和修订 从2005年9月到2005年12月,实验得到了扩展和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协同设计思维工具构建通信模型;‎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构建在线教学教学评估模型;‎ ‎4.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自动收集和处理学习反应信息。‎ 四是学科的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3,开发网络教学设计工具和评估系统软件,具有较强的操作和实际应用价值。‎ ‎(2)理论意义 传统教学设计是一个规划过程和操作过程,分析和研究教学方法的问题和需要,建立解决方法和步骤,并评估教学结果。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并没有坚持系统理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僵化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相关性,灵活性和实时性,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改进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3)申请价值 ‎1,通过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和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对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和总结如何改革信息时代的传统观念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方法和经验。‎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网络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案例。‎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设计工具和评估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1)相关结果 ‎1. 1993年和1997年两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被广泛用于学校,学校,学校,学校,学校,学校,学校。‎ ‎2.出版《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包括教科书和CD)(谢佑宇等,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包括教科书和CD)(由李克东编,谢佑超,柯庆超,中央广播电台和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李克东,谢佑宇,柯庆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在全国广泛使用。‎ ‎3,97《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和《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获得国家教委国家师范学院二等奖,为基础教育改革科研成果突出。‎ ‎4.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简称96-750)《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四个关键子项目的研究开发, 4个项目的6张光盘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被评为优秀软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在中国和东南亚发行。‎ ‎5,2000年完成的《初中语文新诗赏析》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着《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谢佑宇,李克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二)研究条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之一,也是中国教育技术博士课程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现有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人员近3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近15人。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和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学院拥有两个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一个国家多媒体教学软件生产基地,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3)参考文献 ‎1,《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李克东编着,谢佑宇,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谢友宇等编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李克东编着,谢友宇,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谢友宇,李克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 ‎6,《GlobalEducationOntheNet》,R。M. Gagne,L。J. Briggs,W。W. Wei Jie,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教学设计原理》,谢友宇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全球中文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至第五篇论文,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10.《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J。P. Days,J。A. Nagliel,J。R. Kirby,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认知过程的评估》,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VI。研究机构本课程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组成,并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为研究对象。核心。主要利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校以及西部地区网络环境较好的部分中小学校。它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通过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实力实现理论,技术和技术。学科教学的优化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