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5 KB
  • 2021-05-10 发布

关于人才管理工作经验文章三篇与关于人才管理的工作经验材料三篇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人才管理工作经验文章三篇与关于人才管理的工作经验材料三篇 关于人才管理工作经验文章三篇 ‎【篇一】‎ 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市**区立足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努力把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精准引才、错位引才,着力打造鼓励创新、见贤思齐的人才生态,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发展高地。‎ 放大产业引才“磁力场”‎ 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区找准中心城市核心区定位、产业和人才发展结合点,将招才引智融入产业发展“主战场”,以产业吸引人才,以项目汇聚人才,以发展留住人才。‎ 创新“科技+民生+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人才引育的市场导向、应用导向,加速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项目本地化,民健社区“煤改电”供暖、中小学空气净化系统、云**庄易科智控能源管理等试点项目取得成功。‎ 推动“人才+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持续推进中科院团队艾易西空气滤料生产基地项目落户**,继续壮大高层次人才高坤领办的弗瑞仕新风系统项目,促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扎根**。抓住当前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戴尅戎院士领创的“医疗3D打印”项目,打造精准医疗产业。助推新能源汽车、磁悬浮等项目,建设特色新能源产业基地。‎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圈”‎ 构建干事创业大舞台 ‎**区聚焦平台载体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放大人才发展的群落效应和优势叠加效应,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 高水平打造产业园区。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区在原有的八个创新园区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经济开发区、淮海科技城、铁路物流园为中心的功能载体,加快企业集中、人才集聚、功能集成,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事业舞台。‎ 高水准打造研发平台。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共建数字医疗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计划引进产业链创业创新项目不少于10个,高层次人才20名,创造就业岗位500个。围绕深化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12家,**年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发机构8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 高规格举办人才活动。为打通人才与企业沟通“最后一公里”障碍,**区立足于产业发展实际,先后举办“首届中国节能环保创新应用大赛”“数字化驱动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RMT**全国智慧康复技术暨3d打印医疗创新应用高峰论坛”等活动,让人才与政府、企业现场交流、现场签约,实现高层次人才与地方、企业的无缝衔接。‎ 当好服务人才“店小二”‎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吸引、留住人才,能够做到人人尽展其才,关键在于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过去一年,**区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精细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推出企业人才培育计划。设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39家企业成功对接技术和人才,推出“惠企包”39项服务举措,在格局商学院培训企业人才200余人,设立外来企业人才医疗服务平台,纳入服务对象2300余人。‎ 促进金融与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设立政府“资金池”,发挥淮海基金大厦、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等大型金融平台作用,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对成长型科技企业、重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构建中关村“1+6”政策体系。在**淮海科技城探索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成果收益管理改革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创新政策,推动淮海科技城成为各类人才放下行囊、追逐梦想的首选之地。‎ ‎【篇二】‎ 本着“集聚资源、集成支持、集中服务”理念,**县依托千乘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镇长团、企业人才工作协会、北京中科院老专家中心**工作站,建立“院团会站”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四方联合调研需求、联合信息发布、联合招才引智、联合服务项目,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高校科教资源与县域优势产业资源的有效链接。‎ 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各类科创资源。按照“1+M+N”总体布局,建设山东千乘产业技术研究院。“1”,即千乘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科技创新活动,打造产业对接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M”,即若干分院。已建成现代渔业、建筑新材料、京博高端化工、香驰科创4个产业分院。永正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硅酸盐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的建筑新材料研发中心,专家团队已入驻,开展重大课题研究3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N”,即多个服务机构。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已设立科技镇长团创新创业基地、千乘优品电商服务平台等多个服务机构。‎ 组建科技镇长团,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先后从省内外26所高校院所选聘45名专家教授,组建**市首个科技镇长团。建立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双高”交流洽谈机制,定期举办“双高”交流活动。首场“双高”活动吸引了来自省内外20余所高校院所的34位专家教授参加,推介高科技成果68项。依托“千乘汇智云平台”,发布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企业需求37项。8月16日,成功举办“**人才节”**专场活动“寻找城市合伙人”暨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双高)交流洽谈会,55名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和130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征集高校院所高科技成果230余项,现场路演项目25个,达成初步合作意向7个。‎ 依托企业人才工作协会,实现政企信息互通。协会坚持共建共联共享,强化自身建设,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高效对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举办企业家培训班等系列培训活动,培训总人数达600余人次。开展“企业家进高校”活动,主动“走出去”对接政策、信息、资源等,先后组织企业家赴华为、海尔等国内一流企业参观学习。举办“人才政策进企业”活动,组织科技、人社等部门,深入企业面对面解读政策,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利用率,进一步释放人才政策红利。‎ 建立专家工作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通过与北京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共建**工作站,搭建中国科学院与**开展科技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中国科学院的科技资源向**转移。通过研企合作,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素质服务、管理服务等,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籍在外人才资源,加快引才工作站建设,发挥引才工作站触角在外、人多面广的优势,打造引才“桥头堡”。‎ ‎【篇三】‎ 乡村发展需要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县**镇聚焦产业发展,加大乡村人才引进力度,搭建平台创建载体,健全服务保障机制,通过招才引智再加码,推动镇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再加速。‎ 广开门路,招引乡村振兴“金凤凰”。**镇坚持从人才的内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一是引进高才。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对接交流,通过项目合作、现场指导、定期讲座等方式,灵活引进乡村高端人才。选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武栋同志、江南大学副教授魏慧贤同志担任我镇科技副镇长。强化人才引领产业发展,2020年上半年全镇企业共引进本科及以上大学生24人。二是借智引智。借助江南大学科技副镇长魏慧贤教授人脉资源,与江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中国感光学会辐射固化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刘仁教授达成初步柔性引进协议,近期将到镇域内企业派尼新材料等指导产业孵化升级。三是以才引才。以乡情为纽带,依托**镇全科党群服务综合体乡贤联络站,鼓励在外乡贤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并通过其为**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推荐人才。经沟通交流,今年上半年,有4名在外人员拟返**镇创业,为全镇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搭建舞台,唱好乡村振兴“人才戏”。坚持“以用为本”积极搭建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将**镇打造成为“孵化”人才的基地。与中科院刘永强博士(现为曹王镇科技副镇长)对接,对相李、尹楼等村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进行现场指导,提供宝贵的生产经验。给人才提供施展能力的舞台,促进企业和专业人才的精准化衔接。在金澳科技、派尼新材料、联众陶瓷等企业搭建3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科技副镇长魏慧贤教授的污水处理项目提供调研平台,同时对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6月份,魏教授的污水处理项目在第五届山东省创业大赛(**赛区)中取得创新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暖心服务,留住乡村振兴“智多星”。为人才扎根基层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专注于乡村建设,**镇不断推出优质的后勤保障措施。一是推行“一次办好”。完善就业、住房、就医、就学等服务保障政策,为人才提供“全程化”跟踪服务,着力打造“亲情式”服务体系。在人社所、经委、建委等部门设置人才专区,对于引进人才落户、业务办理、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马上办、立刻办。二是优化配套服务。精心配套人才公寓硬件服务,采取打造人才公寓、给予购房补贴、用人单位自建等多项举措保障人才住房,按照“拎包入住”标准,目前已建设人才公寓15套,力争年底前打造完成30套标准化人才公寓。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成为“新**人”,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关于人才管理的工作经验材料三篇 关于人才管理的工作经验材料三篇 ‎【篇一】‎ 引清华学子回乡创业,**首家无人机生产基地在大瑶山落地,并“展翅翱翔”;举办丝绸产业发展合作高端峰会,230名“高人”为“千亿产业”建言献策;组织千名专家人才献智脱贫,1年开展帮扶活动51场次,10.8万人次受益……‎ 去年以来,**脱贫攻坚喜讯频传、高质量发展捷报不断。功劳簿背后是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的“智力”支撑。‎ 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我市在817个贫困村摸底调研,全面了解各贫困地区的短板和需求,实施千名专家人才献智脱贫,定时定点深入贫困村开展农技指导、健康义诊、教育下乡等帮扶活动。去年以来,千名专家人才共开展帮扶活动51场次,受益群众10.8万人次。‎ 为增强重点领域、产业的人才吸附力,我市积极打造人才发展平台,聚集特色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小高地提升工程,共评审出**市工业机器人才技术等5个市级人才小高地;开展“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评选,分别遴选出5位、30位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科技论坛“升级”。利用丝绸产业发展优势,积极举办“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绸产业发展合作高端峰会,230名专家学者、各级政府官员齐聚峰会,聚力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参与第三届**论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400位嘉宾共同探讨、谋划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吸引更多人才选择**、留在**,我市强化意向引进人才跟踪服务,动员**籍在校生、优秀企业家等本土人才回归**建设家乡;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企事业单位人才巡回招聘会等,拓宽引才渠道,扩大人才总量;根据我市扶贫产业发展和健康扶贫需要,通过柔性引智汇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柔性引进秦玉昌、黄必志等5人为**市第一批特聘专家……‎ 实施人才强市,贵在坚持党管人才、顶层引领。为拓宽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市领导带队到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访,最终签署《清华大学—**市人才合作协议》《加强农业科技及产业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为我市在人才、科技、脱贫攻坚等方面带来源源“智力”。‎ 要想增强人才吸附力,做实做细服务保障最关键。为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引才难、留才难问题,我市将出台人才安居、特约医疗、子女入学等具体办法,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践行“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服务”的关护人才理念,让人才有更大的成就感、获得感。‎ ‎【篇二】‎ 去年以来,**自治县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扎实推进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县人才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 千方百计引人才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人才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及时调整充实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县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研究人才工作。形成县委统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激励政策,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持续开放引进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激励暂行办法》,落实引进人才住房保障政策、2000-8000元/月不等的生活补贴,在政治待遇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自治区定向选调生、考试录用选调生、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招录(聘)等措施,**年共引进10名硕士研究生、4名国家一流大学本科生、3名临床医师;同时,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6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拓宽渠道,引进基层短缺人才。建立全县各单位各系统短缺人才库,组织人才缺口用人单位到区内高校参加人才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随区党委组织部、区人社厅赴北京、南宁参加区内外双选会,招聘、双选缺口人才。全年招录(聘)各类人才349人,极大改善基层人员短缺问题。‎ 强化平台搭建 多措并举聚人才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平台。由县科技局牵头、县财政局配合监督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每年县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500万元,抓好科技平台建设,“政府搭台,人才唱戏”初显成效。环江长达方格簇有限公司申报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总投资10亿元的深圳市华威世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引入等,都为科技型人才发挥才智提供了舞台。二是搭建柔性引进人才平台。依托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国家观测研究站实训基地的建设,每年柔性引进科技人员和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人次,研究站的李德军研究员也被聘任为第五批八桂学者;环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林科院南京林化所、广西林科院等区内外5所科研院校紧密合作,联合开发油茶精深加工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等亲自为企业品牌提升“把脉问诊”。此外,该县还从高校引进1名博士学历研究员挂任县长助理。三是搭建乡土人才平台。建立全县乡土人才库,深入实施“红雁引飞—党员能人带富”工程,大力支持培养桑蚕、林业、教育教学以及创造业等行业人才。共有2名人才入选“**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名人才入选“**市第五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全县400多名桑蚕产业 ‎“土专家”齐心协力打造全区蚕茧质量第一县名片;林业产业人才小高地共聚集林业科技人才19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72人,加快了林业产业深加工,林业总产值达32.67亿元。‎ 强化实践应用 不拘一格育人才 一是成果转化靠人才。以“特色水果星创天地”以及147个行政村(社区)产业园为依托,为科技特派员和各类人才提供实践应用平台,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下南乡返乡创业大学生谭江永发明的工艺环保竹制单车远销欧美市场;莫国斌通过发明“可升降路灯”“易更换路灯”等LED 灯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民族工艺传承人谭素娟通过编制花竹帽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二是吃劲岗位识人才。在整县脱贫摘帽冲刺关键时刻,把全县123位县直单位负责人(局长)派驻到全县143个行政村(社区)担任“大村长”,全县人才尽锐出战。同时,先后抽调50多名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到高铁项目、征地拆迁、脱贫攻坚等全县重点、重大工作临时部门工作,强化人才实践锻炼。**年在“三重一线”共提拨重用优秀干部42名。三是防疫一线育人才。整合医疗卫生系统人才资源,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做好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抽调4名**年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实到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工作,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地区深圳的优秀医疗人才作用,通过防疫培训指导、防疫器械资助、现场排查等措施,切实提高全县公共防疫水平。‎ 强化氛围营造 优化环境留人才 一是建立联系制度。研究制定《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执行领导干部挂牌联系各类人才制度,县领导每人联系1名至2名人才,及时掌握了解人才思想工作动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县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环江籍优秀大学生座谈会,让优秀的引进人才代表与环江籍学子座谈交流,激发大学生返乡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兑现优惠政策。年内拨付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安家费共计88万元,人才专项投入与上年度相比有较大提高;完成50套人才公寓的装修,根据现有人才数量配备必备的家具家电,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带得动提供激励保障。三是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举办自治县优秀青年人才代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走访了解环江县情、党史,深入华威公司、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高铁建设一线调研,与环江高中学生、移民安置点小学生交流,参与移民点“四点半”学校教学辅导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人才投身新时代环江建设积极性。四是创设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积极打造大学生实践基地,建成环江高中、毛南族发祥地下南乡南昌屯等15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为毕业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400多名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目前就业率81.44%;为200多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接纳1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9个乡镇的基层服务岗位工作,为基层一线输送了新鲜的力量。‎ ‎【篇三】‎ 今年以来,**区广泛发动各领域人才汇聚战“疫”一线,组成抗疫人才“特战队”,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复工复产注入强大的人才力量。‎ 科技“特战队”服务在一线。该区充分发动29名科技特派员组建3支科技“特战队”,针对桑蚕、甘蔗等特色产业制定疫期技术指导方案,将“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统筹结合,采取“远程会诊+一线指导”双措并举,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巡回指导,让科技人才第一时间解决农户春耕备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目前,刘三姐镇拉甫村集体经济种植的糖料蔗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已完成培土施肥等护理耕作,乍洞村、岩田村种植的百香果已进行防虫害等管护作业,果实开始挂上枝头。‎ 企业“特战队”汇聚在后方。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人脉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为疫情防控出主意、想办法、献爱心、集物资,在“防疫”工作中贡献企业力量。**区女企业家商会会长韦科宁,凝聚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共55人,多方筹集爱心款项,在越南等地购买防疫物资,捐赠给**区政府。**市乍飞拉农副产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向社会各企业及人士发出倡议,将筹集到的爱心资金11094元全部用于为一线工作人员购买防护物资。‎ 乡土“特战队”献智在基层。疫情发生以来,**区基层乡土人才用他们的智慧助力疫情防控,形成新型抗击疫情的“能量源”。截至目前,该区文艺爱好者在网络、微信上编写、传唱防疫山歌达600多首,宣传抗疫先进事迹66例,为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