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81 KB
  • 2021-05-10 发布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李兰娟抗疫事迹 简短的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李兰娟抗疫事迹 简短的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李兰娟抗疫事迹 简短的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工作日志 1月18日,李兰娟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 1月20日上午,李兰娟与钟南山一起参加likeqiang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1月22日,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 2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带领团队抵达武汉,此后她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 ‎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有关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2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2012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15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 ‎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 ‎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 ‎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