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5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篇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解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深刻剖析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根据市统计局《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研的通知》,县统计局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并与乡村干部、相关部门座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走访了xx乡xx村、xx镇xx村两个有代表性的村以及发改局、城管执法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发放调查问卷20张,其中男性对象17人,女性对象3人,包括5个村干部、15个村民。
二、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有18人认为村容村貌的变化情况很大,只有2人认为变化不大;13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6人较为满意,1人认为一般;在对于“近两年本村美的变化主要在哪几个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改厕成效显著”、“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分别占比95%、90%、85%;在对于“你认为家乡生活质量提高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方便了”、“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乡村绿化景观美了”,分别占比85%、80%、70%。在对于“本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分别占比65%、60%、60%。
三、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取得这样初步的成效,与xx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近年来,xx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今年在全县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紧扣“五线”,突出“五治”,迅速在全县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共清理垃圾13014.3吨,清理公路2067.6千米,清理河段1198.7公里,清理湖面3.46万亩,清理广告11732块,拆违拆旧5299处,共计20.7万平方米,刷新立面43.5万平方米,绿化道路303.96千米,新种绿植163.1万棵。
(一)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
(1)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巩固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增加收集点和转运车辆,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确保收储运系统运行正常。今年以来,我县新配置生活垃圾清运专用车辆8台,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配套240升塑料垃圾桶5000只,将187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到县处理。
(2)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今年以来,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3)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今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强化乡镇和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设施设备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共计投入资金3160.3万元。一是第一批总额366万(大勾臂车1台,压缩箱4个,垃圾桶5000只,侧挂车7台)设备计划6月中旬配发各乡镇。二是128.3万元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已在试点村动工建设。三是聘用精准扶贫村级保洁员2479名,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四是在群众垃圾治理意识较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白霓镇大市村,铜钟乡大岭村、坳上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50万元。五是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县垃圾处理场整改及渗透液处理投入资金510万元。六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由2018年覆盖的115个行政村调整为覆盖全县187个行政村,以奖代补资金全年投入756万元。
(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库长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对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截止2019年6月底,全县11个乡镇主管网已经全部完工,完成量83.9公里,完成管网加压泵站9座,完成率100%,接户管完成约50公里,完成率90%,11个污水厂已经全面转入试运行。
(三)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1)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新村建设,加强规划设计,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公厕配建。2018年底,全县共建改完成旅游厕所32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交通厕所10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11.1%;三级公厕239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
(2)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全县共完成农户厕所改造42516户,完成了规划任务的100.8%,已验收完成3.9万户,验收完成率达到92%。
(3)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管理,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
(四)实施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1)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村内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实现村村硬化、户户有改善,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目前全县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达100%。
(2)实施旧村改造。坚持把旧村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不断推进农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积极深入推进“五线五治”,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老旧废弃电线杆、“蜘蛛网”式线路,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
(3)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乡村山水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短缺。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二是由于一些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筹集资金比较困难,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和募集社会资金有很大难度。调查问卷对村干部的访问中,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均为乡级及以上政府。三是农民问卷在“是否愿意付费”以及“愿意出多少钱”的调查中,15人愿意付费,15人中仅有8人选择“每年50元以下”,选择“每年50-100元”的有4人,选择“每年100-200元”的有1人,选择“每年200-300元”的有2人,而没有人选择“每年300元以上”。这说明有必要继续完善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让村民为环境付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调查问卷显示,调查对象对“环境整治的不足”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对“最希望改善的方面”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增加绿化,打造优美环境”、“增派专人维护设施”,“村庄规划布局”。这说明部分农村还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环保设施的维护管理运营制度,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难、环保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难,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三)农民自主参与、环保卫生意识有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展开。虽然村民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一)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二是要以产业为依托,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理念、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因地施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产业支撑,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集体有一定经济能力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三是加快建立并实施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及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二)开展试点示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及时总结推广具体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与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使建设管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如在xx镇xx村调研时,改村虽然沿106国道,但有两个村民小组较为偏远,垃圾清运车进出不便,该村自主组织请专人专车负责清运。二是健全环保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做到设施建管并重,加快培养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
(四)强化宣传教育。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广大村民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环保意识;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优秀典型评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村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篇二】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提高环境整治实效。近期,xx街道人大工委组织辖区内人大代表对街道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通过考察街道会计服务中心、爱卫办等部门工作,采取以实地走访调研、听取汇报、开展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在了解掌握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市、区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街道实际,将暂未列入拆迁计划的17个自然村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年度计划。并结合xx片区综合环境提升工作部署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
1.召开专题会议。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出动员部署后,街道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党政领导、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各村(社区)书记、主任及分管负责同志召开会议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动员全街道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2.成立工作专班。街道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村(社区)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专班,加强对全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构建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靠前指挥、责任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
3.制定工作方案。街道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问责办法,将此项工作纳入村(社区)年度考核,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见效。
(二)压实工作责任,全面统筹推进
街道坚决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项部署要求,抓实工作举措,对标xx片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1.积极开展“三清一改”。7月份以来,街道以宣传上再发动、行动上再发力为重点深入推进“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8个村(社区)积极宣传、广泛动员,共出动人员18400余人次,清运垃圾9500余吨,清理村内河塘沟渠、排水沟200余处,清理小广告7000余处,有效改善提升了村庄环境面貌。
2.大力实施“三大革命”。一是加快推进厕所改造,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完成530座,区下达任务完成率100%;完成了新建集镇2座一类公厕、农村2座二类公厕和改造农村2座3类公厕的设计、选址工作。二是加强污水处理建设,近期将在东流村新建3台处理能力在500吨/日的污水处理设施,在xx铺社区新建一台处理能力在100吨/日的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开展各村(社区)水环境提升工作,对区域水体进行清淤清杂。三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电动保洁车75辆,入户垃圾桶6200多组,实行农户分类+保洁员上门分类收集模式,8个村(社区)均已实行,实现垃圾分类服务外包。
3.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对xx4个自然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预计投入资金1829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工程、污水建设运维和长效管护资金。目前,该项整治工程招投标工作已经结束,区交建集团于8月底已进场施工。目前累计共投入437.41万元,2019年底将全部完成。
同时,根据xx片区综合环境提升工作要求,街道对位于xx核心区的xx5个自然村和xx铺社区的西林(西林、上庄、小丁家)村实施一般环境整治。街道已于7月4日、5日与区交建集团召开两次对接会,并做好矛盾调处和服务保障工作,区交建集团于7月6日已进场施工。目前,已新建停车场21个、广场4个、花坛等景观小品70个。上述8个村已完成雨污分流设计,后库、黄盖头、西林(西林、上庄、小丁家)将先行实施雨污分流,东流、山南、下埠头暂缓实施。
二、存在主要问题
长效管养机制不够健全。环境整治成效缺乏长效管养,要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监督检查、台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三、几点建议
1.健全长效管养机制。各村(社区)要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切实维护整治成果,提高村民及外地居民环保意识。
2.加强调度积极沟通。街道要与区交建集团积极对接,定期召开工程调度会,加快推进现场施工,确保今年底能全部完成。
3.加强环境整治督查。要切实发挥由纪工委、作风办和相关部门组成的督查组作用,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治,跟踪问效,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见效。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xx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统一思想认识,狠抓责任落实,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一、基本情况
(一)环境整治项目实施情况
xx县环保局自2010年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10-2015年共获批中央项目资金11379万元,项目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共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管网76596米,检查井766个,建设污水处理站4座,购置垃圾箱23031个,果皮箱130个,购置垃圾车263辆(包括收集自卸车、转运自卸车、吸污车、农用车、装载机、叉车),电动三轮车95辆,建设垃圾填埋场7个。
(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xx县自2013年起,累计投资1亿元,实施5个美丽小城镇(韦州、河西、下马关、预旺、兴隆乡);投资1.9亿元实施38个美丽村庄(含2017年);累计投资9亿元(含农户自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3万户。2017年自治区下达我县7个美丽村庄建设任务。经县政府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接沟通,住建厅同意我县新增3个村列入2018年度美丽村庄建设计划,与2017年7个美丽村庄一并实施。截至目前,10个美丽村庄已全部完工。
(三)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情况
结合我县实际制订的《xx县2014年度农村危房造实施方案》。2014-2017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2017年计划实施1000户,自治区下达任务467户。
(四)污水处理及改厕建设情况
生活污水处理及改厕与美丽村庄同步建设,因xx属少雨干旱地区,农户支持、配合力度相对可以,进展顺利。
二、调查问卷情况
按总队要求,我队抽选了3个调查村,分别是城郊村丁塘镇杨家河湾村,近郊村王团镇罗家河湾村,偏远村田老庄乡李家山村,每个村随机抽选了5户农户进行调查,总样本量15户。
(一)居住及住宅外道路情况
从居住地属性看,15户中10户属于xx集中连片居住,5户属于山区相对集中居住;从住宅建设时间看,2000年以前4户,占比26.7%,2000-2010年6户,占比40%,2010年以后5户,占比33.3%,从住宅建设时间看2000年以后占大多数;从住宅外路面情况看,水泥和柏油路面13户,占比86.7%,有2户住宅外路面是其他(土路),原因是我县大部分村主要巷道已经硬化,次要的小巷道尚未完成硬化。
(二)生活用水及污水处理情况
从供水管网及饮用水源看,有13户有供水管网且饮用自来水,占比86.7%,有2户没有接通自来水,问及原因均是个人原因,饮水使用窖水。这体现出民生建设的短板问题。在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的选择上,15户均是不作处理就地倾倒或排入附近沟渠河湖。调查的15户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都是厨房污水牛羊饮用,洗涤污水一般在院子里倾倒,通过挥发和渗透处理。
(三)厕所使用及厕改政策认知情况
从厕所的使用类型看15户均使用普通旱厕,其中有4户使用盖有顶的旱厕,11户使用简易普通旱厕;从厕所使用情况看15户均是本户独用;问及是否知道政府对农村厕所进行改造一事?有7户知道,8户不知道,比重接近;对是否愿意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对农村厕所进行改造升级有9户选择非常愿意,6户选择愿意,农户对厕所改造的意愿较高。
(四)对人居环境的满意情况
调查的3个村均没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中心;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9户选择知道,占比60%;清洁员对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是否及时?有6户选择及时,9户选择不及时,调查的杨家河湾村和罗家河湾村对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目前只能处理到主要道路沿线,这两个村正好处于S101沿线,配备的清洁员和垃圾车只能收集处理S101沿线的垃圾,纵深的小巷道还不能集中收集垃圾。李家山村组织护林员不定期的对所有道路沿线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对垃圾的收集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员和设备均均严重不足。问到对本村的人居环境是否满意?有7户选择满意(占比46.7%),5户选择基本满意(占比33.3%),3户选择不满意(占比20%)。从绿化情况看,李家山村绿化最好,主道和巷道均绿化,杨家河湾村和罗家河湾村部分巷道没有绿化。
注明:调查的三个村中清水河流经杨家河湾村和罗家河湾村,由于清水河河水为苦咸水,不能作为生产生活用水来源(苦水枸杞除外),与水源有关的问题,没有调查意义。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民生建设还有短板
从随机调查的15户看,有2户因各种原因自来水没有入户,有2户反应门前的道路尚未硬化,这体现出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任然存在短板,无论是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建设短板,均要认真应对。
2.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环境保护意识差,不注重维护人居环境,随意丢弃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作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投资支持只是外因,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才能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垃圾清运还不能全覆盖
调查的三个村中,垃圾清运最彻底的李家山村也只能保证主道和巷道垃圾清运,居民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还是无法清运。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消费极大丰富,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调查的15户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均是在庭院中堆积,最后焚烧或是转移填埋。旱作区人口密度小,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压力小,对灌区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的地区来说,垃圾处理已经开始影响生活质量。厕所改造和养殖污染也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建设资金压力大
一是奖补标准低,县级财政配套压力大。按照自治区的政策,每个美丽乡村项目实际获得的奖补资金平均100万元左右,而我县实际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平均投资500万元以上,算上部门整合项目,每个项目缺口资金300万元以上,由于地方财力困难,无法有效配套,影响了工程实施,加大了还债压力。加之我县经济基础薄弱,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然村布局分散,建设成本高。二是工程建设资金到位相对迟缓。2013-2017年,我县实施的38个美丽村庄建设工程,完成投资近1.7亿元,拖欠工程款1.08亿元。自治区采取以奖代补措施补助2230万元,县级自筹2765万元。2016年我县实施了9个美丽村庄建设项目,自治区当年仅以奖代补3个村,其余6个村当年全部完工,但未得到以奖代补资金。三是项目整合难,资金缺口大。自治区各厅局在下达项目计划时,严格规定了项目建设内容、时间、地点等,且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不同步。因此,项目统筹难,捆绑资金有限,建设资金缺口大。
(二)政策建议
1.无条件补好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补短板上要耐下心来,安排专项资金,有一是一,切实以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补齐民生领域建设短板。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二是仿效城市管理中的“门前三包”制度,由住户承担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责任;三是提倡全民绿化,通过义务植树、“种生日树”等多种形式,做好国土绿化工作。
3.优先解决垃圾清运和厕所改造问题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垃圾清运和厕所改造可以先行一步,垃圾清运车可以先配备小型电动三轮车,以半补助半义务的形式组织清洁员,以补助+自筹的形式开展厕所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筹建养殖园区,使养殖圈棚搬离居民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3篇
【篇一】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将人居环境改善同精准扶贫、全域无垃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互促互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资金1791.4万元,硬化贫困户入户路15.4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396.5万元,硬化3661户贫困户院落27.8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0万元,硬化巷道1.9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97万元,在13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洁工程;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万村整洁”村30个。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主管单位积极推进工作,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74处,清理积存垃圾263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59处,通道绿化140.5公里6.46万株,村庄绿化7.9万株、种花22亩。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一)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对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均安排环卫、保洁人员10到20名,各村护林员协助共同负责日常环卫保洁工作的开展,定期确保对辖区生产生活垃圾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全县购置垃圾清运车辆340辆,修建垃圾房(垃圾台)196处,购置垃圾箱、垃圾斗1004个,先后清理陈年垃圾4000多吨垃圾,清理整治乱堆乱放垃圾地420多处。2019年计划投资3267.45万元,对全县11个乡镇50个村进行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二)旱厕改造持续开展。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社区、行政村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或对原有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全县13个乡镇135个行政村,累计改建新建卫生厕所721座,完成率14.42%,卫生厕所覆盖率2.01%。举办全县厕改技术培训班一期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举办宣传活动120场次7000余人,投入县级专项资金97.8万元。2019年,通过各乡镇摸底,计划投资104.4万元组织实施旱厕改造任务348户。
(三)面源治理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主管单位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实地落实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63吨、村内水塘1口、村内沟渠124公里、村内淤泥160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5吨,新建废旧地膜回收点7个,回收地膜784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43.6%。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加大对蔬菜主产区尾菜的处理利用,截至目前总体尾菜产生量17028吨,处理利用量6469吨,处理利用率38%,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224头(只)。2019年计划确定1-2个建制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治理不够彻底。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对各乡村陈年垃圾的集中清理,全县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村社内的垃圾清理得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堆放。由于资源配置的不足和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环境就这个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环境治理态度消极,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二是农村保洁员人员配备较少,工资较低,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对于需求资金的不足,资金投入的统筹整合成效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仍任重道远。
(二)面源污水治理滞后。一部分村社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逐年积累危害土壤生态环境;一部分村镇存在大量不按要求治污的散养户,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等污染水质的随意排放,对周边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此类面源污染分布较为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且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三)旱厕改造进展缓慢。“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卫生设施,同时它也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工作,但实际改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前,我县农村旱厕改造主要有两类,化粪池厕所和简易式水冲厕所,在调研中了解到,一部分村民在政府提供补贴改造厕所的情况下仍不愿改造,主要原因是觉得改造后并不方便。化粪池厕所相对造价高,池满后抽粪困难,加上化粪池水向地下渗透,容易对地下水和土壤的造成污染;而简易式水冲厕所水桶在冬天容易结冻,不方便使用。
(四)整村建设缺乏规划。近年来,我县通过灾后重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项目,大力改造农村居住条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存在农村建设无序,管理不足的问题。一是一些农村村容村貌布局欠佳,违建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用地规划缺少科学引领和严格规范。很多村社土地没有任何建设的规划管理,村民任意建房,违规用地养殖问题突出。大部分违建只通过一定的罚款予以解决,村民不以为然,使罚款失去了约束效力,相关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少,距离远,执法程序复杂导致实际管理困难,而村级组织又对违建乱建等情况无权约束管理,造成村民各搞一套,无法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二是一些新建了房的农户没有将危房拆掉,这些危房由于无人居住,有的遇雨坍塌,有的长满荒草,有的堆积杂物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
(五)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投入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使群众在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的同时,又产生了理所当然的心理,将垃圾治理、环境美化等公益性质的工作全部推向政府,养成了事事依赖政府,自己袖手旁观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中来,村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加上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不绝,造成人居环境治理困难。二是大量有识青年都到外地工作,村内缺乏文明风尚的引领,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环境治理改善涉及面广,直接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稳固的长效管理体系。环境治理项目吸引力低,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自有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垃圾分类、堆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虽然一些地方通过集中整治较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但不久便出现了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足有效的开展。一要大力宣传,通过编写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在各学校广泛开展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带动家庭改善环境。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模式,加强环境治理。总体来看,我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因而必须创新投入方式。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能靠政府全包全揽,要探索建立村级垃圾自收自营的管理模式。政府先期投资一部分设备资金,通过村民或企业承包经营,合理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在村内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链条。在自然村划分片区,组织邻近农户,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农户小组,互相监督,形成片点垃圾点的自觉保持。
(三)立足实际,合理改造旱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农村改厕工作目标;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用肥习惯、村社基础条件等不同,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模式,确保达到农村厕所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制定层递式改厕方案,避免改厕实行一刀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进行厕改后设施维护、粪渣收运等后续工作。引导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机肥厂,解决粪便处理问题,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
(四)开展“三拆”,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宣传发动群众,政府设资奖补,乡镇村集中整治,在农村开展“三拆”行动,一是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羊圈、废厕所工棚茅房;二是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三是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在进行“三拆”的同时,要注重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老房子、民居、古村落等。通过“三拆”行动,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面貌,营造整洁的居住环境。
(五)完善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针对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和村为单位,立足长远,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契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综合考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实际问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篇二】
一、工作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以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庄综合整治、殡葬改革、精准灭荒、村庄绿化、四好农村路建设等重点,主攻建筑风貌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难点,着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亮点,凝聚共识、精准发力,加大投入,努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上发力,扎实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居民环境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环境管护机制基本建立,生活污水垃圾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人居环境基本上实现了干净整洁的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高,工作不力。一是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少数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到“美丽宜居”的高度来认识,工作中存在简单应付、敷衍检查、得过且过的问题。二是部分干部对人居环境要求知之不多、宣传不够、引导不力,导致部分农户有抵触情绪,认为环境建设、垃圾处理与己无关,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不够。
(二)规划滞后,管理缺失。一是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没针对全县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缺乏整体规划,大部分乡村没有编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导致许多地方盲目无序建设、自行其是、重复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也缺乏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滞后,不少乡村没有将环境卫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和村庄建设规划,导致住房布局杂乱无章、风格五花八门、建设随心所欲、垃圾随意倾倒,村容村貌无特色无个性。三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滞后,垃圾堆放、污水处理布局不合理、建设跟不上,人工湿地、生态沉淀池修建数量较少,不少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垃圾中转站运行不规范,垃圾设备长久闲置,公共厕所建而无用,管理严重缺位。
(三)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一是由于建设和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点多面广,工程建设和管护费用巨大与财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南部乡镇受地理条件限制,人居分散,山高路远,垃圾清运路程远,难度大,设施运行维护成本高,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没有着力解决;二是集镇污水管网覆盖率低,配套管网不足,覆盖范围不广,雨污分流不到位,污水收集没能
实现全覆盖。
(四)机制不健全,民众参与率不高。一是长效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二是部门配合不够紧密,各部门的项目安排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衔接不够;三是对污水处理厂、垃圾清运机构管控不严,工作矛盾化解不力,导致环境保护设施未能正常运转;四是民众环境意识有待加强,法律意识淡薄,环保意识欠缺,“各扫门前雪”的问题普遍存在,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占乱丢的行为,随处可见。
三、建议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率先示范,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固定图画标语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爱护优美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舆论氛围,倡导节约和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思想观念中破冰,从日常行为上起步,倡导绿色生活,坚决消除陋习;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道德讲堂、文明村院示范、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引导群众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生产生活习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以“乡村振兴”为依托,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形成一批有个性、有特色、有地域文化的绿色生态旅游村,辐射带动全县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通过整合力量、通力合作、上下齐心,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城乡协调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要最大限度的保留保护乡土元素,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内涵,放大地方特色,体现农家风情,保留乡愁特性,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面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基本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后期维护经费,及时维修、添置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设备;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整合项目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向社会募捐,多方筹集环卫经费,保障工作运转;要配足村级卫生保洁员,尽可能满足工作需要,尽力实现垃圾清扫清运集中处理全覆盖。
(四)健全机制,压实责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常态长效管理;要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环境管护长效机制;要压紧压实责任,加强管理、落实到人,以严格的奖惩措施推动责任落实;要落实县、乡(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中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党员干部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
【篇三】
一、基本做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强化措施,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荣获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称号。
(一)提高政治站位,规划引领整治。
县人民政府按照中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我县实际,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制订了《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住建、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完善工作力量,组建了综合协调、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庄规划、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标准化建设8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任务,建立了分工协作、沟通汇报、工作月报、考核督查等工作运行机制,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和标准遵循。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县域全域景区化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地域环境和民俗风情编制了全县村庄规划,形成了关中、陕南两种风格、做到了城乡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建设一盘棋,科学确定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1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11个,市县级美丽乡村8个,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村庄治理、文化挖据、产业配套及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推进会、现场会等形式推动整治,以白云村、柴胡山村、灵丹庙村典型示范村带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效推进。
(二)坚持突出重点,整治成效显著。
一是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改善。通过实施集中移民搬迁23个、农村危旧房改造、“三无户”暖居工程205户、配套幸福院14个,建成景观游园104处,拆除土坯房和姜眉路沿线民居改造等项目,居住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扎实开展了背街小巷、村庄三口、公路沿线、荷塘沟渠等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清运各类垃圾、农业废弃物2200余吨,清理沟渠97.4公里,绿化美化乡村公里74.6公里,种植花海5000余亩,打造建成了乡情故里美梅湾、文明家园新杨下、栈道明珠中明村、梦幻山水黄柏塬以及抖音网红的伊甸园、白云村、七里川村花海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具有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有效改善了农村面貌。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通过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项目,农村电力、道路、饮水、通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城乡电网覆盖率和电力入户率均达到了100%;全县4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通组率达94.7%;建成农村安全饮水43处,安全供水站89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通信4G和宽带覆盖率达到99%,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学习山东临淄改厕经营,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镇村主导推动、群众自愿跟进的改厕方案,整县推进农村户厕改造,通过宣传引导、指导培训、资金补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要求,有序推进农村改厕力度,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切实推动农村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彻底解决农村“难入厕”问题。
四是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季战役。聚焦“三清一改”,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科学设置垃圾收集点119处,建成垃圾填埋点23处、中转站4处,配置各类垃圾转运车辆56辆;分布61处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污水收集管网46.6公里;同时,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实行敞开补贴,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五是农民精神面貌极大改善。大力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美丽庭院”、“亮家风、晒家训”等创建活动,评优树模,激发村民参与整治的主动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挖掘、宣传报道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后进,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农村的卫生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变。我县也被评委全省“农村环境改善先进县”,省、市多次在我县召开现场会,各地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
(三)不断探索创新,机制考核双管护。
一是建立“五级管理体系”,实行“四级包联机制”,成立县、镇、村三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构,创新“1+7”管护机制,整合管护人员和管护资金,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推动的生动局面和工作机制。2014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列支农村环境整治、绿化提升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7个1000万工程,主要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财政专门设立农村环卫专项补助经费,为每个村民小组补助保洁费1000元/年,每辆机动垃圾清运车维护保养费2000元/年。争取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3000万元,专门用于环境整治和环卫设施配套。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保证了农村环卫设施的正常运行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二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建立横向检查督办、纵向督查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在县电视台开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栏,伸长镜头、报道先行,曝光后进,激励奋进,对成效突出的部门和镇村,在资金项目扶持上予以倾斜支持,对工作成效不佳的,实施约谈问责机制,树立了“大干大支出、小干小支持、不干有戒尺”的鲜明导向。
三是激发村民主体责任,发动群众,通过政府撬动民间资金,建立健全奖补激励搞建设,保洁制度搞维护、村民村约搞管理、党员干部搞包片的机制。在部分示范村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兑积分试点,卫生责任区包干,流动红旗、卫生“红黑榜”,改厕、环境整治、义务劳动等与评优数模、集体产业分红等相挂钩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实用管用办法,有些村还把人居环境改善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历史地域文化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持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缺乏前瞻性。中央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xx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行政村规划全覆盖,实现基本干净、整洁有序,90%的村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推进“厕所革命”,同步实施粪便治理;全部完成整治农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而我们的村庄规划编制修订才处于启动阶段,存在规划与建设脱节、建设与整治等规划的问题,且规划体系和内容不完善。一些规划建设的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对远期发展考虑不足,存在技术落后或重复建设问题,过去规划建设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主要是针对集中连片村、镇区所在重点村,而居住偏远分散、单家独户甚多、交通不便村的垃圾污水集中处置难度大、运距远、成本高,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水平不高,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实际问题。示范镇村推进力度大,其它镇村推进力度较小,集中居住点效果明显,分散居住的变化不大,“面子”好看,“里子”问题不少,存在重视短期整治轻长期管理、重视外观建设轻内部整治、重视局部整治轻全面治理的现象。一些村也不重视规划的作用,也不严格执行规划,村民建房选址、结构、色调等随意性大,乱搭乱建,前建后乱,缺乏约束和监管。
2.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中央要求以村民为主体,激发动力,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要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而目前公共设施建设运行管护水平不高,检查考核奖惩措施不严,整治成果巩固不到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突击、轻日常”、“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和问题,部门之间上下不够协调、监督有空白。在项目建设“一包了之”,建成后管理维护跟不上,发挥不了作用,甚至荒芜;整治突击“一轰而上”,日常保洁和经常性管理跟不上,农村保洁队伍管理也不规范,保洁责任落的不实,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卫生死角多。环保设施运行维护不经常,制度、责任、检查考核、奖惩措施执行不严,对农村垃圾治理和监管不够深入,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即使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最后结果同样是“大团圆”。长效建管机制不完善,环境卫生反弹现象严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能做到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难以巩固整治成效。
3、投入保障缺乏长效持续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配套不完善。近年来,全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与目前农村的现实状况和工作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县级财政主体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不够完善,资金主要依靠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年度预算,资金投入上缺口大,配套设施跟不上需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在推动基础实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是支持力度不足。村庄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差距较大、配置不均,农村“五改”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专业人力资源匮乏,部门、镇村中专职从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人员较少,且专业性不强,指导效果不佳。
4.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推动缺激情。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差距,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短期行为和急于求成思想,缺乏久久为功的韧劲,存在畏难情绪,对工作研究不深不透,对困难和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村级组织的环境卫生管理约束的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力,监督不严,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能动性、主动性不强,群众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不广泛不深入,对群众环保意识和卫生健康意识不强,卫生陋俗破除难,文明良习养成慢。村民主人翁责任感不强,共建共享意识差,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有些群众不上心、不出手,持观望态度,好像环境整治与自己无关紧要,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整体整治推动滞后不够彻底,示范点“老典型”多,“新面孔”少,重点位整治,轻面上扩展,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不强,全面整治工作推进滞后,“面子”好看了,但“里子”的问题还不少,重点区域和公路沿线环境好,但房前屋后、分散居住户、偏远村庄环境卫生仍比较差,“厕所革命”等重点整治工作推进慢,进展不平衡,“三年行动”后期任务艰巨。
三、意见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持续统筹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县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扎实落实“五级书记”抓整治、领导小组抓统筹、8个专项工作组抓落实、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履职尽责,形成镇村主体抓、全县上下协同作战的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有序推进。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引导和鼓励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全面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建立配套处置体系和机制,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和长效治理,彻底解决垃圾“围村”和村内“脏乱差”问题;二是以生活污水治理:科学选择处理工艺技术模式,高质量实施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尾水回收利用,切实提高处理效率效益;三是以开展厕所革命及粪污治理: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结合,科学实施厕所改造工程,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合理设置防水、通风、照明、保温、排污等设施,确保厕所功能配套、舒适安全;四是以提升村容村貌改善:要按照“分类引导、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确定乡村形态和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普惠化。做到坚持不懈“清死角”、明确标准“美庭院”,道路美化“全覆盖”,强化管理“建机制”,因村施策,分类治理,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有机融合起来,多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分类指导。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指导、推动和支持编制好村庄规划布局和建设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推进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步伐,与全县总体规划和行业规划充分衔接,严格执行多规合一,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村差异性,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建议,不搞“一刀切”,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科学编制各镇总体规划,对镇域、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引导镇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公共服务相互支撑、城乡一体有机链接,梯次推进乡村建设,提升镇村建设水平,科学引导镇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要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管理,加大规划实施执法检查力度,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示范村创建活动,总结并提炼符合实际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建设和运行管护经验,以点串线、连线成片,辐射带动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为突破口和新动力,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带动整体提升。要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特点,加强保护和修复,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3.健全长效机制,夯实保障基础。要完善投入机制,创新扶持政策,要建立健全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持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鼓励采取推行PPP、政府购买服务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着力破解资金需求和投入不足矛盾。要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的政策性意见,所筹资金可重点安排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积极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引导和调动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建立健全奖补激励搞建设、保洁制度搞维护、村规民约搞管理、党员干部搞包片制度,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强大支持和保障。要着眼长远未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合理整治、标本兼治、村民自治的治理体系,着力改变“重整治、轻管理”的认识,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加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督导检查,创新考评考核方法,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调研评估,定期组织现场会、观摩会,建立“黑红榜”、曝光台,强化问责,实行通报和末位约谈制度,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全面实现。
4.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培育,推进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动员激发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动力,提升村民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要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灵活宣传教育方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经验,表扬本镇村组典型户、典型人、典型事,激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要发挥村规民约管理和约束作用,将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