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4-12 发布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推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的推荐 让我们介绍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我希望我能帮助你!‎ 浅析教材 本书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字、基本加减、几何、简单统计、时钟识别等教学内容。‎ 本教材以基本数学思维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知道小于10的数字之前,首先安排数字、比率、点数、位置等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之前,应先安排除法和组合的教学。让学生觉得数字可以代表物体的数量。通过长度、高度、尺寸和重量的比较,学生可以初步学会简单的比较。通过给一分打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初步感觉同类物体具有相同的特征。通过识别位置,让学生知道简单的方向,并初步感觉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除法和组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概念和正确的加减口算做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维、分类思维、除法和组合思维都是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维方法。教科书配有小单元,以交叉方式排列各个领域的内容。这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利于各种知识的互动和合理认知结构的构建。‎ 二、课堂情境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活跃、天真,因为他们刚刚进入学校。他们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学生能力差,容易分心,但他们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所以教师应该有水平和耐心进行辅导,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取数字的过程,知道20以内的数字,并学会读写;对20以内数字组成的初步理解和对符号含义的理解将使用符号或语言来描述2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估计。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理解加减的意思。在探索一位数加减口算方法的过程中经验丰富,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减;在20年内学习加法和减法的估计。了解钟面以及钟面上的准确和近似时间。根据具体情况,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并初步有了定位的概念。通过具体的物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了解这些物体的相应图形,通过实际活动了解这些物体的一些特征,可以正确识别这些物体。感受并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大小和重量。了解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通过实践学习简单分类,体验和体验数据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想法。‎ ‎2.数学思维:最初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如给出物体的数量、比较事物的数量、简单的长度、大小、重量等。在形成数字概念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如在理解20以内的数字时通过比较和排列找到数字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和合”时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分析和推理能力,在“识别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能够运用“除”和“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够联系具体情况探索单个数字的加减运算,并体验与同行交流算法的过程,正确而有条不紊地解释自己的算法;我可以对评估过程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之间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的概念。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过程,有比较和分类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的意识,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况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对简单几何进行简单分类,可以联系情况描述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达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与同桌一起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够与同事交流。‎ ‎4.情感和态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对身边一些与数学相关的事情有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们可以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觉,逐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读写20以内的数字 ‎2.熟练掌握10以内的数字组成,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理解20以内的数字组成,初步理解“个人”和“十”的含义。‎ ‎4.20内退位减法。‎ V.教育渗透 ‎1、开展学习教育的目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个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视听媒体。‎ ‎3.继续教育学生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该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补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