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44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 第一一三集 )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三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 09-23-113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一面,第四行看起,注解第二段。
【一切法,通指世出世境行果而言。如是二字,指上来所说种种
义,不外缘生性空。性空不碍缘生,故成平等法界。缘生不碍性空,
故即诸法空相。由是观之,如是二字即显
诸法一如,一切皆是。】
「如是」两个字的意思很深,说得简单透彻的确是在此地。我们
知道所有的佛经,展开经文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而「如是」
真实的含义,就是此地所说的,在前面也
曾经做过详细的报告。 经文上告诉我们: 「发菩提心, 於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这个「如是」是指前面经文所说的;所说的很
多,不但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
,所以世出世。一切法,经典上常常把它分成三大类,三大类就
全都包括了。一个是「境」,境是境界;一个是「行」,行是行为,
就是一切众生的造作。世间有六道众生,出世
间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也造作,所以都有
行。「果」是现象,无论是正报,就是身体的形状,依报是生活环境
的形状,都用一个果来代表。所以境、行、果
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全都包括了。
「如是」 这两个字, 佛教给我们 「如是知、 如是见、 如是信解」 ,
就是经前面所讲的,种种的道理、种种的事实真相,我们在这个地方
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缘起性空。由此
可知,「缘起性空」这四个字,在整个《般若 经》里面,也可以
说它是总纲领,大总持法门,不外这个原则。世出世间法、佛法也是
缘生的,只要是缘生,就没有自性,这个性就
是体,它没有自体。这个现象怎么生出来?是许许多多因缘变现
出来的,没有自体。
我们说许多因缘、许多条件变现出来的,这个讲得很浅很粗,初
学佛的人容易接受。如果深入的讲,性空真的是《般若 经》上讲的
毕竟空、究竟空,确确实实了不可得,这是
性空的深义。性空是体,体不碍现相,现一切的现相不妨碍,这
就是性空不碍缘生,所以法界是平等的。法界之所以不平等,不平等
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里
面变现出来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平等,一切法都
平等。 我们现在讲这句话, 这个意思诸位多多少少都能够体会到一些。
我们现在很清楚、很明白的晓得,世出世间
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相,确确
实实「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这些妄相为
什么生的?是从念头上生的。所以佛给我们讲
「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不想,就没有这个现相。只要有想,那
个相是随著你的想在那里变, 变的速度非常之快, 真的是亿万分之一
秒的速度在那里变。这是我们粗心的凡夫,不
但不能够观察,也无法体会得到。纵然有相当定功的人也不行,
世间的四禅八定,那个心可以说很清净了,对於这个现相他看不到。
佛告诉我们,什么人能够看到业因果报刹那生
灭的相续相?佛在大乘经上说过,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八
地菩萨见到这个现相, 这就是经上讲的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 这是
阿赖耶识的现相,这个相的确是幻相。从业因
果报相续来看,这个现相是平等的,从一切众生妄想执著,就把
它变成不平等。诸位要晓得,变成不平等,并不是真的不平等,那个
是错觉,是虚妄的,实际上是平等的,平等法
界。
缘生不碍性空,为什么不碍?因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怎么
会碍自性?性空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清净心。所以万相纷纭,与自
己的清净心不相妨碍,没有妨碍。你要说
外面境界妨碍,是因为你执著这个境界,你分别这个境界。如果
你对当前境界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境界对你就不相干,确实没有妨
碍,所以缘生不碍性空。故即诸法空相,这一
句是做一个论,从这里看到一切法的空相,空相是真相。
由是观之,如是二字即显「诸法一如,一切皆是」,这八个字是
《 __ 》后半部所说的纲领。跟前半部的意思恰恰相反,前半部是讲
一切皆非,一切都不是,后面讲一切都
是。为什么?前面因为你智慧还没有开,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
只要带著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一切皆非,无有是处。离开一切妄想
分别执著,就告诉你一切皆是,无有一法不是
。由此可知,是跟非是一不是二。你们想想看,如果是非是二,
那就又错了。是非是一,诸法一如,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知、见、解三字。连说,则意各有指,大有区别。】
知、见、解要是单独的讲,每一个字里头都含著有三个意思,都
含这三个意思,可以互相通用的。可是这三个字连在一起讲,当然每
一个字有它各别的意思。如果意思都相彷
佛,那何必说三个?说一个就够了。这三个连在这里讲,意思就
不一样。「嘉祥云」,这是唐朝时候,嘉祥法师有《 __ 》的注解,
他在注解里面说:
【知是世谛智,见是第一义谛智。】
那这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样。 「知」 是知俗谛, 「见」 是见真谛,
那个意思就深了。 「达天云」,达天是清朝的,前清达天法师,他也
有《 __ 》的注解,他在注解里面讲
:
【知是比量,见是现量。】
这两个人讲法不一样。 比量是推理、 是推测, 现量是亲眼见到的,
亲证的。 譬如我们今天在 《 __ 》里面,确确实实体会到不少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并不是我们见到的,有
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推理的方面了解, 那是属於比量; 还有一部分,
我们是听佛讲,我们才明了,听佛所说的,那叫做圣言量。圣人讲的
他不会欺骗我们,他讲的一定是真实的。由
此可知,见的意思深,见就是我们讲的「你亲自证得,你亲眼见
到」。譬如佛给我们讲的,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佛说了,如果你
真正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是八地菩萨。八
地菩萨才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是他的现量境界,那不是从理论上
推到的,也不是听佛所说的,是你亲自见到的。这是举出《 __ 》不
同的注解,他们的说法。「今依《无著论》
云」 ,《 __ 讲义》这一句, 江味农居士采取无著菩萨的 《 __ 论》,
无著菩萨给《 __ 》做的注解。他说:
【智依止奢摩他故知, 依止毗钵舍那故见, 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
此义是明三者皆智。】
这三个都是智慧。因为依止方便不同,所以就立三个名词。奢摩
他、毗钵舍那、三摩提,这三个名词,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多。
而天台大师解释《法华经》的三止三观,
三止三观与佛在经上讲的梵文, 这三个名词都是梵文音译过来的,
意思非常接近,这三个都是禅定的意思。禅定范围非常之广,禅定里
面有止有观。至於哪一个名词是止,那一个
名词是观, 实在讲都可以通用, 也就是止里面有观, 观里面有止,
只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你偏重在止上,或者偏重在观上。而止与观,
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观行,与止观的意思也接
近。止偏重在定,观偏重在慧。止观等运,止观是平等的,没有
偏重的,这个叫禅那。 《楞严经》上,佛所教导菩萨修行的总原则就
是这三条,三条无论依哪一条去修,都能够成
就。这三个字,也就是依止的不相同,所以立三个名字。这三个
名字,下面有解释。我们看底下:
【奢摩他,此云止、定也。】
也就是从奢摩他所起的智慧,就叫做「知」。这个意思比前面嘉
祥法师、达天法师讲的,的确是要深一层,这是江味农居士取无著菩
萨的说法,他的确是有他的道理。
【智从定生,名知。】
这个知是真正靠得住的,不是从妄想分别里面生的。我们世间人
有没有知?没有知。自己以为有智慧,其实完全是迷惑颠倒,在佛法
里叫邪知邪见。清凉大师讲:有解无行,
增长邪见。行是什么?行是修定。这一点诸位要记住,只要是佛
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不管哪一个宗派,显教、密教,方法尽管不
同,修的是什么?都是修定。定就是清净心,
无论用什么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定,统统修
清净心, 所谓是法门无量, 殊途同归, 都归到清净心上, 这就是学佛;
如果不是修清净心,那就不是学佛。佛是什
么?佛就是清净心。佛法就是戒定慧,戒是手段,定是枢纽,这
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智是什么?实在讲,定心起用就是智慧,也就
是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从定生的
,名知。
【观此,是知为真谛智矣。】
这个智慧是真实的。谛,就是实在的意思。真谛两个字,这是佛
门的术语,我们在经典上看得很多,就是真实的意思。谛就是实实在
在,这是真实的智慧。
【此与本经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即空、开佛正知之义恰合。约
内证边说。】
知,是从内证这一方面来讲的,这个智慧叫它做知。本经说明三
心不可得, 能够执著的 __ ,空了。 诸法缘生, 缘生性空, 也不可得,
你所执著的一切法不可得。能执、所
执都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了。如果你以为有所得,你的心就没有
办法得到定。一定要知道, 能所俱不可得。这是佛把这些道理方法都
教给我们,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会用功
。怎么用功?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看破。看破就是放下,所以看
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前面引用《圆觉经》上讲「知幻即离」,知幻
就看破,离就放下了。知幻跟离是一桩事情,
不是两桩事情。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样样都当真,
样样都分别执著计较,这怎么行!这是《般若 经》对我们最大的贡
献,实在讲就是把我们无始劫来坚固的妄想执著
打破,这是《般若 经》最大的贡献。我们学了之后,如果不能在
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是看破,让我们的心定下来,智
慧就生了。这个智慧叫佛知佛见,这不是世间
人的聪明智慧。世间人聪明智慧跟佛菩萨的智慧不一样在哪里?
世间人有妄想分别执著, 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这是绝对不相同
的。底下解释第二个名词,毗钵舍那:
【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是慧。智从慧出,名见。】
前面是智从定生,定生慧,慧开了之后,那个智就叫做「见」,
就不叫做知。这个地方很不好体会,我们举例子来说。阿罗汉、辟支
佛得定,他们有智,他们的智是从定中生
的。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他们的定是九次第定。这个定分成等
级,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等级。再往上去是四空定,又四
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诸位要晓得,八
定包括四禅,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个八定,不是的,它是合起来讲
的。四禅定、 四空定, 合起来叫八定。 这八个等级的定都是世间禅定,
没有出三界,也就是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世
间禅定达到第八定, 叫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是生到第二十八层天,
最高的一层天, 但是他没有办法超出。 这个定功再要加深, 到第九定,
超越了,八定是六道的边缘,九定就超过
去了。阿罗汉得的定是第九定,辟支佛得的定也是第九定。
从定里面生的智慧, 这个地方叫 「知」 。经典里大家常常念的 「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梵语, 翻成中国的意思是 「无上正等正觉」 。
其实这里面也是三个等级:正觉、
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 阿罗汉所证得的是正觉, 知就是正觉。
这个讲法,大家比较容易懂了。阿罗汉的正觉叫「知」,菩萨的正等
正觉叫「见」。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从慧
里面开智。阿罗汉、辟支佛的定没有开慧,没有开智慧。定要开
慧了, 再起作用, 我们就叫它做 「见」 。《心经》 上观自在菩萨照见,
他没有说照知,是照见,那个见就是慧里面
开智。慧里面开智,就不是普通的菩萨,最低限度的位次是圆教
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我们通常称法身大士,那个就是戒定慧,
慧开了。阿罗汉只到定,没有开慧,这个诸位
一定要晓得。慧里面开智,就是法身大士。这个智慧起作用,我
们叫它做见,这是照见。
【观此,是见为俗谛智矣。】
「俗谛」是无所不知,「真谛」是知理,万法皆空。这是个理,
理容易懂,这个大原则、大前提好懂。可是这些现相太复杂了,这些
森罗万象怎么来的?什么原因来的?怎么
变出来的?如何演变?到最后它的结局又如何?这个事情就太复
杂了。这是俗谛智,俗谛智就是无所不知。这个见比前面那个知,要
高出很多很多。
【慧则差别事相,无不洞见,故曰见也。此与本经五眼、是沙、
不执一异,开佛圆见之义正同,约外照边说也。】
对外面起作用这一边来讲的,叫它做见,它无所不知。前面是从
它内证方面来说的。这样分的话,意思就的确是很清楚、很明显。经
上讲的「五眼」。「沙」是讲的比喻的恒
河沙,是指森罗万象,这个境界相无量无边,太多了。「不执一
异」,如果执著是一、执著是不一,都是迷了。佛在经上说,为什么
不执著一异?一跟异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
情。佛说一说异,一是从理上讲的,从体上讲是一,十法界依正
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 自性是一。 而古德怕一般初学的人不容易体会,
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
是一,都是金,是一。但是金所制作出来的那些器不一样,我们
最常见的手镯、项炼、耳环,不一样,那是异。但是都是黄金,从黄
金就都是一样。所以 __ 一,也 __ 异,
要明白这个道理。不必去执著,你的见解才圆满。执著叫偏见,
不执著,这个见就圆了。开佛圆见,这个意思相同。
【三摩地】
就是定慧均等,也就是禅那的意思。
【此云等持,定慧均等,名之曰解,解是从定慧平等里面起的作
用。】
这个意思比前面两个又要深一层。
【亦即知见二者之总名。此与本经深解义趣之言义同。】
《 __ 》上有这一句话,深解义趣。
【因其於一如皆是之理,契合无间。】
经文上讲:如来者,诸法如义。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
都是三摩地的意思,都是深解义趣。
【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 这个心就达到真正清净。 「不生法相」 一句话, 跟《六
祖坛经》「本来无一物」意思是一样的。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
生法相就有一物,本来无一物。本来无
一物、不生法相的那个心,是真心、是佛性,禅宗讲「父母未生
前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一个念头都没有。可是诸
位在这里不能产生误会,一个人修定,修到所
有一切念头都没有了, 那是不是这个境界?不是的。 为什么不是?
他修到这个境界,外面什么事情他一无所知,他落在无明里头,那个
不是。人家不生法相,本来无一物,是什么
都清楚,什么都明白,心像镜子一样,它照得清清楚楚。那个修
定什么都不知道,心像黑板一样,什么都没有,那个不行,它不是镜
子。所以修成功,那个心叫大圆镜智,过去、
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知道。你不问他,他心干干
净净, 他照得清清楚楚, 你问他, 他没有一样不知道。 千万不能误会:
「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这个定修得很成功
」,那个定也算不错,将来往生到哪里?四禅天有个无想天,无
想天是外道天,到那里去往生了,这是修无想定。诸位必须晓得,佛
门里面的禅定是定里面的境界清清楚楚,他不
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是样样都知道,样样都清楚,就跟镜子一
样。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 镜子它如如不动, 它也没有起心动念,
它也没有说我要照哪个,没有!统统照在里
面,用心像镜子一样,这就对了。
【「如是知」这一句, 明其定力。 「如是见」 这一句, 明其慧力。
「如是信解」这一句,明其定慧均等之力。】
经过这么一解释,这三个字的意思清楚了。
【信字贯通三句。「不生法相」这一句,是由上三句所生之功效
也。】
不生法相是个果,是个结果,是个成就,也就是你心真正达到了
清净,你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这是不生法相,统统没
有了。 __ 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
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是理一心不乱,不生法相是理一心不乱,不是
事一心。你对於佛在 《 __ 》上讲的道理、 方法、 境界,你完全相信,
你才能达到。完全相信,怎么就会达到?
诸位要晓得,信底下一定有行,没有说我信了我不去做,没这个
道理。你要是还没有做到,说老实话,你这个信解不透彻。信解真正
透彻,哪有不去做的道理?
【有定有慧,契合一如。可见其於言说、名字、心缘诸相,一切
皆离。诸相皆离,便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别智。智无分别,即是
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
】
这一小节是解释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是什么样子。不生法相,实
在是高段的功夫, 那就是定慧均等, 所现的就是这个境界。 契合一如,
一如就是本性,万法一如,有定有慧,
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底下讲,「可见其於言
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些诸相一切皆离。离,前
面说过,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离,并
不是没有言说、 没有名字, 不是这个。 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
说法四十九年, 天天讲, 哪里没有言说?哪里没有名字?离是叫你不
执著它,是这个意思,离一切妄想执著,离
这个。因为外面这些言说、名字没有妨碍,这些东西是什么?缘
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没有妨碍。妨碍是我们念头里头的执
著,分别执著,这个才妨碍。一切皆离,世出
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都不要去牵挂它,让你这个心干干
净净,一尘不染。
诸相皆离,心到清净了,真的一尘不染,根本智就现前,这是般
若 的本体。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 无知。我们一般人拼命天天
求知,这个错了!那个求知就是妄想分别
执著,天天搞这个东西,智慧怎么能恢复?这是颠倒行事。佛教
给我们什么都不求,心息下来,心定了,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
以你一定要达到无知,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
;如果你要有知,那就有所不知,那就颠倒。你虽然学一样,你
以为这一样我知道了, 其实你只知道它的皮毛, 你绝对不可能知道它
的究竟。这是佛法与世法决定不相同的所在,
我们不能不知道。
《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无智则无所不知,无得则无所
不得。到一切都真的无得,十法界依正庄严随类化身。像《普门品》
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能够与尽
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马上就有应,应
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样的身说法。无得就无所不得。这个能力实
在讲都是本能,自性里头本来就有这个能力,
这个不希奇,不是从外面修得的,是自己的本能。本能今天我们
丧失掉了,佛讲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佛教给我们,一
部《般若 》,一部《 __ 》,教我们去妄想
执著而已。只要把妄想执著断掉,我们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
统统恢复了。
离就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别智。这个一定要记住,自己心里
於一切万法、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分别,这是佛,那是
菩萨,没这回事情;这是佛,那是众生,
也没这回事情。你起这个念头,就是起分别,就是有执著,执著
定了这个是众生、那个是佛,麻烦的事情大了,这是迷了。自己确确
实实没有分别。用功怎么样?就在境界上学,
练习,练习不分别。前面跟大家讲了,於一切法中我们修行修什
么?就是在练没有妄想, 没有分别, 没有执著, 没有牵挂, 就练这个。
这是自己真正用功,真正在修行。可是在日
用平常生活当中,人家问你:法师,这是什么?你说:我这个不
知道。这怎么行?这个不行!这是纸片,为什么我叫它纸片?你们叫
它纸片, __ 分别,我这个分别是随你们的
分别而分别,随你们的执著而执著,这叫应用,这叫无所不知。
自己有没有?没有。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佛在经上说,没讲一个字,没讲
一句话。我们听起来不懂,佛说四十九年的经,天天讲经,怎么说没
有说一个字?他确实没有说一个字,他所
说的,因众生分别而分别,因众生言说而言说,他自己清净心中
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从他本身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
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从我们众生妄想分别
,是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我们把这个境界、这个意
思搞懂,你才晓得学佛是怎么个学法。所以学佛的关键,就是一切皆
离。你要不离,佛法你是决定学不到的,你怎
么可能学到佛法?你学一辈子,你还会妄想分别执著,你所学的
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的外表,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你要想能入到
里面去,那就要离相,看你离的功夫、离的程
度,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无为法?
无为法就是离,就是离相离见。离相离见有浅深程度不同,所以才有
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他们
修的是什么?方法法门再多,总而言之就是离。
《圆觉经》上四个字「知幻即离」,就用这个功夫。自始至终从
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讲用功的总原则、总纲领,就是离相。我们平
常没有用这个名词,平常我们讲的是看破
、放下,这个大家好懂。看破就是《圆觉经》上知幻,即离就是
放下。用什么功?看破、 放下。佛法没有别的, 要真干,真正肯放下。
我们今天为什么看不破?放不下!要想看破
,要从放下做起。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就又肯
放下一分, 看破、 放下相辅相成。 这里面就显示出 《 __ 》上讲的 「皆
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看破放下的多
少,看破放下的浅深。 到有相当的境界, 就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
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 浅的一心不乱, 我们叫它做事一
心;深的一心不乱,我们叫它做理一心。此
地讲的不生法相,这是理一心,事一心还做不到。
在一般大乘法门,如果不到这个境界,不能算成就。什么原因?
它退转,所以成佛不容易。 《华严经》上讲的有道理,凡夫修成佛要
多少时间?无量劫,不是三阿僧只劫,真
的是无量劫。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进得少、退得多,进进退
退,到不生法相这个时候, 不退了。这就是我们净宗里面常讲的三不
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到三不退,
不生法相是到三不退,这算是成就了。我们一般人在一生当中实
实在在达不到这个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冷静去想一想,
就知道自己的根性。这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
养,哪一样放下了?果然 __ 放下,行!修学般若 你够资格。如
果还有一桩事情,有一点点还放不下,你没有资格学般若 。你修般
若 ,一生不能成就,这个难!
我们净土宗的方法,跟这个一比,容易太多了;净土宗只要达到
一念不生的边缘就能往生。 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高段的功夫, 我们讲
一念不生的边缘,可以有个一分钟、两分
钟放下,统统没有了, 再过几分钟它又起来了, 这就是讲的边缘,
可以能够有这么一点点边缘。 这个功夫在临命终那一刹那, 只要几秒
钟,不必要一分钟,就行了,就能往生。但
是在临命终那一刹那,真的放下了,什么牵挂念头都没有了,这
个人就决定往生。 如果在临命终, 「我还有儿子, 还有孙子没有见到」 ,
完了,就不能往生。《饬终津梁》讲,人
往生的时候最好把家亲眷属隔开,不要叫他听到、见到的时候动
感情。实实在在说,平常要放下;否则的话,到那个时候虽然隔开,
怎么我的孙子还没有来?还是不行,还是不能
解决问题。就像我前年在台北,遇到一个老居士,他来告诉我,
他念佛三年了,功夫不得力。我就劝他要放下,年岁大了,不放下就
是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因素。他就告诉我,他说
:法师,我什么都放下了,就是孙子放不下。我说这就麻烦了,
我就教他一个方法, 你把念你孙子的那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 你就成
功了。亲情很难放下,这是念佛念一辈子不能
往生的原因。 真的要离、 要放下,不能有丝毫的执著, 这个才行。
这是净土宗比其他大乘法容易的地方。
【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
知见信解是佛传给我们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知道了,我
们明了了,见就是明了,我们相信了,肯认真去做。不生是功夫,不
是我们一下做的时候这个功夫就现前,没
那么快。宗门里面,它的功夫分三个阶段,这前面讲过,第一个
阶段是观照。 什么是观照?观照是时时刻刻提得起, 提起正念, 用《 __ 》
上任何一、两句话都行,常常把它放
在心上。譬如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当
中,对人、对事、对物,心里面动了心,顺境里面生欢喜心,逆境里
面生怨恨心,这起心动念了,立刻想到佛在经
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妄念就停了,就没
有了,这叫观照,这个叫用功。
所谓真正用功, 功夫得力,就是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要能把它打掉。
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都保持一个清净心、平等心,
这叫真正会用功,这是用内功。对外面
事情随缘,一切随缘,学佛菩萨一样;里面一定要修清净心、修
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真心。知道万法皆如,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
得。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放下,我们明白事实真
相。明白事实真相,就是觉悟,就是看破;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
放下。我们随缘度日,你的生活就很幸福、很自在,你没有忧虑,没
有牵挂。生活在这个世间,顺境也好,逆境也
好,命里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纵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为什
么?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我自己造的,我当然自己要
受。我所受的,不是别人造来给我受的,自己
造的自己受。顺境就顺受,逆境也顺受,这就自在。不怨天不尤
人,所以叫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
所以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安就是清净平等的
意思。这种功夫用深了,就会达到不生法相。所以这个功夫要真
正用,这叫观行,这叫真正用功。诸位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用功是
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佛号,
那叫用功」,那是形式上的用功,不见得是真功夫。真功夫是在
一切境缘之中修清净心,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这叫真用功,这
是真实功夫。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前
方便就是预备的功夫。
【方便修足,便证本不生。】
功夫用到相当的程度,我们一般人讲功夫到家、功夫纯熟,妄念
就不生;不生,说实在话, 不生什么东西?就是刚才讲的, 起心动念、
妄想执著,这个不生。於一切境界都不
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生是这个意思。
【其功行】
功是功夫,行是行为,就是生活,你的日常生活。
【全在知见信解上】
知见信解四个字,就是这一部《 __ 》佛对我们的开导,佛对我们
的教诲。
【不生是其功效】
我们一般人常讲的证果。证的是什么?证的就是这个,不生了,
不生就是证果,妄想分别执著再不会生了。
【本不生上,著力不得。】
到这个时候,心到清净。心真的清净平等觉了,这个时候著力不
得,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一般讲用不上力,你再一用力也错了,
你就又退转、又堕落。为什么?这个境界
里头本来无一物,你要用一点力,就又有一物。所以十法界里面
是著力、用功,叫你努力精进,十法界的菩萨。一真法界里头不能用
力,不但没有这个事,念头都没有。我们要问
: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是圆教从初住菩萨到等觉
菩萨, 他们用的是什么功?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 他们所用的功叫无
功用道。无功用道很难懂,就是说完全用不上
力,但是他进步了。
古大德跟我们讲无功用道,用一个比喻教我们去体会。从前交通
最方便的是坐船,因为以前车是很小的车,顶大的车是个马车,马车
总没有船载的量大,所以从前载量最大、
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船、帆船,帆船藉著风的力量,走得就快,
这是有功用道,努力精进。快要到岸一定要减速,帆下下来,摇橹划
船。但是距离岸边不远也不能划,那个橹也要
放下。这个时候,船距离岸边很近,它自自然然往前进,这一段
叫无功用道,一点力都不能用,可是船自自然然缓缓的往岸边靠。古
人用这个比喻。换句话说,在六道、在十法界
,就像帆船划橹一样要用力;到一真法界,那个东西统统都不能
用了。 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 是无功用道。 此处用不得力,
一用力就坏了,就堕落了。因为它是纯粹进
入到无为法,是高等的无为法。佛给我们讲是随我们的方便说,
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 你要到一真法界问问菩萨, 你是什么阶级?他
都不知道。他平等的,他心里头决定没有分别
执著。有分别执著是十法界里面的,没有超越十法界。已经离开
一切分别执著,在这个境界里面本不生。
圆初住菩萨用真心,不是用妄心。这个地方「本」就是真心,就
是真如本性,不再用心意识。十法界里面跟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
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十法界都用八识五十一
心所,这个大家就很容易懂了;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就不用
心意识,不再用第八识。那是用什么?转八识成四智;转八识成四智
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他们用的心,跟十法界里
面佛菩萨用的心不一样。十法界佛菩萨用的心跟我们用的心,还
是一个心,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一真法界这个没有了,完
全不用了,把它转成四智菩提。他用的是菩提
心,《 __ 》上讲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藐三菩提心
在唯识宗里面就是四智菩提。 所以用心不一样, 那个是没有分别妄想
执著。
【著於不生,便是生。】
不能著相,一著你就又生心,生心就是又生妄想,生妄想就又堕
落了。这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个难关,达到这个境界,再稍稍有一
个念头起就又堕落,就又回来了,是非常
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再看底下这一段,不生亦无:
经【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看小注: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生即无生也。此明不生法相
之所以然。】
为什么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能够不生法相,这一段是把这个道理
给我们说出来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心里面有疑惑,疑就生
了。所以信解不容易,必须断疑才生信,
你的信心才生得起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就
是不生法相,那就是实相。 一定要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法相是
什么?法相是假名而已,是名法相。法相有没
有?决定没有,本来即非;如来说即非法相。本来没有,现在有
没有?现在还是没有。我明明看到有,那是你看错了。你要没有看错
的话,确实没有。是因为你看错了,你以为有
,实实在在没有,所以生即无生。前面说过,生灭同时,生灭同
时就是生即无生,你真的契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从广义上来讲,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如果从狭义的
来说, 严格的来讲, 七地、 八地、 九地, 这三个位次叫无生法忍菩萨,
《仁王经》上这么说的。无生法忍分作
三品,上中下三品,七地菩萨证得的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
是上品,这个地位高了,太高了;再往上去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
忍」,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寂灭忍也分三
品,十地菩萨下品,十地菩萨是法云地;等觉菩萨中品,如来果
位上叫上品; 寂灭忍是最高的, 无生法忍是次一等, 一切法不生不灭。
但是圆教初住菩萨可以说也证得了,他证得
的是相似的,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的说法来讲,他证得的是相似
位。 虽然没有证到那么深, 但是他确实有这个意思, 一切法不生不灭。
【所谓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为缘生。】
他从缘生上来观察,观察:
【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本性无故。既本性无,则不生亦亡。】
不生这也说不上。
【生即无生,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这叫真不生。】
生跟无生是两个意思, 生是生, 无生也是生, 都不是无生的意思。
生与无生都无,这才叫无生。无生无不生,统统无。这个意思,我们
也要很细心去体会。
【一切发心者,当在一如皆是上,知见信解。此正降伏,此即无
住。】
这一段经文是正宗分最后的一小段,向下是本经的流通分,也就
是正宗的意思到这个地方要结束了, 这个地方是总结论。 一切发心者,
就是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向世尊请教
的时候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这就是说,这一切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一定要修菩
萨行。菩提心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说
,我发心、 我立志, 我这一生要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就是佛弟子。
因为佛教给我们就是这桩事情, 我们有这个愿望, 佛要帮助我们达到
这个愿望,这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应
该怎样修学?要在本经后半部所讲的,万法一如、一切皆是,要
从这上面来下手, 知见信解; 前面讲,应如是知, 如是见, 如是信解,
从这里下手,从这个地方入门。
尊者问:云何降伏其心?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
见得后半部的经文解释前面这几句。 怎样降伏?你这么样去做, 那就
降伏了。佛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
一如,就是万法平等。诸法皆是,皆是什么?皆是真如,皆是本
性,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东西。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离
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一如、皆是,为我们
显示出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们的心,一切妄想分别执著
都没有了,这就降伏了,这才是真正做到无住。无住,就是六祖讲的
本来无一物,这才是真正的无住。
【果能知见信解如是如是】
果然我们能够如是知,我们浅而言之,从相上,我们了解事实的
真相。 如是见, 对於这些事相所以然的道理我们明了, 明了是如是见。
我们自己现在虽然没有亲证,但是我们
从圣言量里面开了一点小智慧。我们冷静的思惟,仔细的观察,
这个现相确实如佛所说。所以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可以接受,我
们用佛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的功
夫;也就是说,在生活里面,一切时、一切处,拿著佛教给我们
的,我们在境界里比照比照,就能够发现事实真相。所以这个经不是
念了就完了,那个没有用处。你说我听了就明
白了,也没有用处。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用它拿
来对照, 看看这个事实真相是不是如佛所说的, 用这种功夫这叫修行。
要把十法界依正庄严事实真相找出来,把它
的道理发觉出来,学佛是这个学法。
【则虽法相炽然,初何尝生。】
炽然是讲复杂,非常非常复杂。我们一个人,一天到晚打妄想,
这个念头复杂的程度,跟大宇宙复杂的程度完全成正比例,相同的。
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大宇宙,就是
我们复杂的念头变现出来的。你的念头不这么复杂,哪有这么复
杂的现相?这一切幻相从心想生, 我们自己复杂的念头跟宇宙是一样
的复杂,所以法相炽然。想是四见,外面境界
是四相,四见四相都是假的;不但四相不生,四见也不生。见是
什么?前面讲,三心不可得就是讲的见分,诸法缘生是讲的相分,见
相两分都不可得。你真的看清楚、看明白,确
确实实,初何尝生。
【以本性不生故】
本性确确实实不生。现相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妄想,在本性里面
起了一个幻相,是这么回事情。妄想做因缘,本性是本质,从本质里
头变出来一个幻相。这个幻相,后头所讲
,梦幻泡影,不是事实,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
得,这才是事实真相。你 __ 观察清楚明白,确实不生不灭。
【则不降伏而降伏,无住而住,住而无住,证入无相无不相之真
实性矣。】
这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证入无相无不相的真实性,这就是
明心见性。见到的是什么?见到的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见到真的
这一面,无相;无不相,是见到变幻的那
一面,假的那一面。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相,无不相就是十法界
依正庄严。可是相与无相是一不是二,这个一定要知道。你把相跟无
相当作两桩事情就错了,你永远见不到真相;
它是一不是二,万法一如,真妄一如,这个要晓得,性相一如,
理事一如。不是说这一桩事情一如,另外一桩事情不是一如,没这个
道理。一如是一切皆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
,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 《 __ 》在此地教给我们降伏
的方法,到这个地方完全抖露出来了。这就是不降伏而自然降伏,这
就是无住而住,住而无住。实在讲,住跟
无住是一不是二,降伏跟不降伏是一不是二,证入一如皆是的境
界。
【此节经文,是明即法相而无法相,即生而无生。此义是明,非
但生之念无,并不生之念亦无。正是一念不生写照,为本不生写照,
为下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写照也。如如
不动者,生即无生之异名也。】
这一段经文,说明法相跟无法相是一不是二,即法相而无法相。
这句话就是前面所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是法相没有了,你才
见到无法相,那个三岁小孩会懂。就在法
相上见到空相;怎么见到?不执著就见到了。譬如我们这一栋房
子,这一个房子的相, 我们凡夫见到, 「这栋房子很大, 建得很不错! 」
就看到这个相,著了相。建筑房子的工程
师,他在这里看的时候, 他没有看到房子, 他一看这是什么东西?
这里头多少钢筋,多少水泥,多少木料,多少人工,他看到这个,他
没有看到房子,可见看法都不一样。如果是
科学家来看,他看到是多少原子、多少电子,看的又不一样,连
那个建筑也没有了;就在相上见到空相。土地上本来没有房子,房子
是个幻相,不是实相,就在这个相上见到
空相。一法如此,法法皆然,无有一法不是,在这里就见到生而
无生。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大厦建成、落成,好像它生了,生即无生。
它是许许多多材料架构拼起来而已。这个材料
堆在那一边,你不叫它做房子,架起来叫它做房子,架起来是这
么多,摆在那里一堆也是那么多。我们从这个地方细细去,才晓得佛
跟我们讲,生跟不生是一个意思。
这个地方说明,不但生之念没有,一切法生、一切法灭,这个生
灭的念头没有,确确实实没有;并不生的那个念头,不生就是灭,也
没有。这就是一念不生,这就是本不生,
这个意思深。为什么不从相上讲,从念头上讲?相是幻相,幻相
是念头变现出来的, 念头是能生, 外面境界相是所生。 念头都没有了,
相哪有?它深在这一层,你才能真正契入诸
法实相。这是《 __ 》后半部比前半部深的道理,前半部经义有深
有浅,后半部唯深无浅。后半部是讲性,讲能变,前半部是讲所变的
相。所以,的的确确是本不生。
在前面我们多次说明,所有现象的真相,我们用一个很粗显的话
来讲,因果;实在讲,因缘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刹那生灭就是不
生不灭,相就是不生不灭,因果相续。所
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这个相是什么?业因果报的
相续相。业因果报有,相没有,相刹那生灭,没有。相从哪里来的?
就是业因果报变现出来的。把自己的真心本性
,真心本性里什么都没有, 在这里头变现这个幻相, 变这个东西。
因为它本来没有,本无生灭,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也就是说一切不
要放在心上,为什么?没有。我们讲放在心
上,心也没有,三心不可得,心也没有;换句话说,你想放的地
方也没有, 哪有地方好放?这才真正干净。 但是因为它因果在那里变,
因果有,所以叫你而生其心。生其心,你生
什么心,它就变什么相。
相从哪里来的?是业因变现出来的果报,就这么回事情。而且它
变现的速度太快, 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里变。 因为它变得
太快,的的确确它是生灭同时。生灭同时
,就没有生灭,就不生不灭,这才是事实真相。诸佛菩萨明了,
所以诸佛菩萨心清净,这就一念不生。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它
是真的存在。世间也有一些聪明人,晓得它不
是真的, 不是永恒的存在, 但是他也误会, 以为它暂时可以存在:
这一切现相摆在面前,像我们人这个身体,不能存在一百年,一百年
以后没有了,但是现在还有,现在还存在。
这是个错误观念,不晓得现在就不存在,哪里要等到百年之后?
现在就不存在。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产生的错觉,产生的误会。所
以,本不生。
同时这一段经文,为底下流通分里面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
不动」,在此地做个伏笔。这句话是佛教给须菩提尊者,尊者在这个
世间,这是我们讲现在学佛的人、出家人
,出家人在这个世间为的是什么?如果讲为的是修道, 不用出家,
在家可以成菩萨,可以成佛,要想修成菩萨、修成佛,用不著出家。
出家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是出家人干
的事业,就等於说我们在这个世间选职业、选行业,你选的是这
一行,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弘法利生的事业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
佛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教给须菩提。
诸位要晓得,这是讲出世法,出世间的事业。出世间事业尚且如
此,世间也要这样,无论你是哪一行,无论你是哪一业,你要能够做
到这两句,你就是那个行业里面的菩萨。这两
句是底下的经文,到后面我们再来细说。如如不动,就是不生不
灭,就是生即无生的别名,讲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到后面再
细说。
【此节亦正是结显经初应如是住、应如是降伏之义。】
这是世尊在前面简单的答覆须菩提尊者,他问:云何应住?应如
是住。云何降伏其心?应如是降伏其心。到这个地方正宗分讲圆满,
这个意思才完全透出来。
【故科判曰结成。全经义趣,至是而包举无遗,首尾完成矣。】
这个意思,把前面一开端前后统统都照顾到了。释迦牟尼佛在前
面所讲的,那个意思我们真的是不懂。详细来解释、来说明,这个意
思到这里就圆圆满满的透出来了。我们晓
得佛教给我们,应该要怎样住,应该要怎样降伏其心,这才真搞
清楚,真搞明白了。经讲到此地,正宗分讲圆满,向下是本经的流通
分。流通分经文虽然不长,义趣也非常的浓厚
,古人所谓是序正流通三分,「如人舐蜜,中边皆甜」,那个味
道很浓。今天就讲到此地。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