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1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年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
程的调研报告
今年,市政协围绕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各调研组深
入各县区、走进田间地头,摸实情、察民意、汇民智,全面了解了我市农业发展现
状,认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
策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次调研非常重视,在调研课题确定、重点内容
把握等方面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余学友书记参加了推进农业现代化专题协商会,
对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对深化调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区和
市直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对市政协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调研活动的顺利开
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良好机遇,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求实效,农业生
产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
好势头。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增长,品质不断优化。
2020 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 141 亿斤,分别是 1978 年、2000 年的 3.9 倍、1.9
倍;平均亩产 791.4 斤,分别是 1978 年、2000 年的 3.4 倍、1.6 倍;优质小麦种植面
积达到 386 万亩、总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优质率在 95%以上。全市有 3 个县(上
蔡、西平、正阳)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百强县,西平县被确定为“全省优质小麦生产重
点示范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花生、蔬菜、烟叶、白芝麻、
食用菌、花木种植和生猪、肉牛、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都达到一定的规模。2020
年,全市油料总产量达到 11.19 万吨,其中花生总产居全省第一位;肉类总产量达到
86.22 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拥有 4 个全国油料百强县(正阳、汝
南、泌阳、确山)和 2 个全国肉类百强县(西平、正阳),正阳、平舆、泌阳县分别成
为全国花生、芝麻、香菇生产第一大县。
(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一是高标准粮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投
入资金 19.7 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项目 536 个,建成高标准粮田
243 万亩。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 125
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等项目,打
配机电井 8.15 万眼(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483 平方公里,新
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 72 万亩,新增旱保田 58 万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道路、
电网、水网等农村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改建县、乡公路 336 公里,新建农村公路连
通工程 115 公里。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 2020 年底,我市拥有大型农业
机械的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达到 800 家;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达到 85.6
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了 1451 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5.1%,
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
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
业产业化水平。产业化集群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 21 个,销
售收入达 414 亿元,带动农户 82 万户,其中 11 个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集群,
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
企业达 316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46 家,有 5 家企业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1326 家,实现总产值 1096 亿元。农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至
2020 年 6 月,全市已注册农民合作组织 11464 家,其中农民合作社 8841 家、家庭
农场 2623 家。
(四)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全市已发展综合市场、
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 430 多个,年成交额超过 50 亿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
结合、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市场体系。汝南三门闸蔬菜批发市场已被确
定为农业部重点市场,正阳中原花生批发市场已成为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泌
阳香菇市场获得了“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称号。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体
系。建立了“驻马店农业信息网”和“驻马店兴农网”,基本实现了网络一体化和农
业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网上订单、网上种植、网上收获”的
网络农业生产新格局。积极推动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已制定和发布各
级农业标准规范 91 项,其中国家级 3 项、省、市级地方标准规范 88 项;全市“三品
一标”产品已达 170 个;泌阳、西平和汝南等县被列入“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逐步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 96 个,其
中市级 14 个,县级 82 个,从事农技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1724 人。规划了
89 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已开工 84 个、交付使用 4 个,计划在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
务。
(五)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市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部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已完成 30%以上,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基本
形成了村信息员、乡镇服务站、县区服务中心、市网络交换一体化的土地流转信息
服务网络体系,各县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积极推进农村金
融改革。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权改造工作,有 2 家组建农商行正式挂牌营
业,有 2 个县成立村镇银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全市小麦保险面积 524.4 万
亩,玉米保险面积 275.9 亩,花生保险面积 86.5 万亩,财政保费补贴 13460 万元,
赔付金额 8870 多万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
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从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
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发展特别是保障粮食生产
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目前,全市仍有 600 万亩中低产田(占
耕地总面积的 48%),其中有 150 万亩基本是“靠天收”的岗地旱地,350 万亩为低
洼易涝地。这部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制约着粮食的稳产增产。二是高标
准粮田建设进度缓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仅占 2020 年规划面积的四分之
一。由于资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标准、建设标准不统一,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也存在
着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全市规模较大的
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设施不够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远未发挥。
如宿鸭湖、板桥、薄山、宋家场四大灌区涉及灌溉面积 175 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在
50 万亩左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线长面广,国家顾不上,地方没钱
投,农民建不起,原有设施老化失修,新建设施难推进。因产权不清、使用和维护
主体不明,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效益发挥有限。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
速推进,项目建设和城镇发展与农业生产争地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加上各地出现
的“非农化”、“去粮化”倾向,我市要实现到 2020 年粮食产量达到 155 亿斤的目标
任务非常艰巨。
(二)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经营和分散经营普遍存在。一家一户
三五口人五六亩地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营方式还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
状态,存在着农业科技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
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二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分散投
入成本大,生产效益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即使是在农业生
产基地内部,“公司”和“农户”之间大多停留于一般购销合同关系,集约化、标准
化生产体系远未形成,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优势产业的大起大落。2020 年全市
虽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393.84 亿元,但平均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增加值仅有 7164
元。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数量虽多,但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
不足 300 家,“空壳社”的问题突出;县区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县还存
在一些空白村;产业链条短,品牌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管理不够规范,职业化经
营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转规模小。到 2020 年底,我市土地流转面积为 148.7 万亩,
仅占耕地面积的 1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7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