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4-12 发布

体育计划总结之体育教学实用性教案书写要求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体育计划总结之体育教学实用性教案书写要求 ‎ ‎  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进行上课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案。 教师应遵循如下顺序进行教案的编写:‎ ‎  1、备课标。从总体上明确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编辑意图、教学目的和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钻研课标。从基础知识、技术技能、身体素质和思想教育等方面全面把握好课标的目的要求。‎ ‎  2、备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教师备课必须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理解其教材的实质及内涵,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3、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和业余爱好,个性特长,做到心中有数。‎ ‎  4、备场地器材。场地和器材是学生运动锻炼和掌握技能技巧的必要条件。 教师备课要根据教学内容,本校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 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检查和布置,因地制宜地作好教学活动。要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要安排好病残学生的活动。‎ ‎  5、备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途径。教师备课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量和强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能力,去主动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及技巧。‎ ‎  6、写好教案。对写好教案有以下要求:‎ ‎  ⑴、拟定全年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四者必须前后连贯统一与一致,拟定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季节性和学生的性质、年龄、体质状况、场地、器材等条件。‎ ‎  ⑵、编写课时教学计划,保证教案内容的完整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要做到格式规范①写明第几周 第几次课,如缺案应写明原因②日期③教学内容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⑤重点难点⑥教学过程  ⑦场地与器材的数量  ⑧负荷预计曲线⑨课堂小结。‎ ‎  ⑶、熟悉课型  体育课型多种多样,往往因时、因地、因人、因任务和要求而 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上课绝不可拘泥于一法。要熟悉体育课各类课型。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 ‎  ①引导课。这是在新学期开始,通过引导课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内容和要求,启发学生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  ②新授课。这是以学习新教材为主的课。一般是在复习旧教材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后讲解示范,‎ ‎ 练习,进行小结。新授课要求让学生正确而迅速地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技巧。新授课一般对运动负荷和强度不作过高的要求。‎ ‎  ③练习课。这是以复习旧教材为主的课。一般是由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练习要求后采取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练习。要把练习时间充分地还给学生,使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  ④综合课。这是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课。一般情况下先讲新内授容,后安排复习内容。综合课要求科学地搭配新旧内容,合理地安排教材顺序。在强化技 能的同时注意使上下肢,躯干各部位都得到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 ‎  ⑤考核课。这是以检查学生动作质量、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等学习成绩为主的课,一般是在教完某项教材( 单元)时进行的。要求学生明确考核的目的,端正对考核的态度,充分作好准备活动和组织工作,同时要加强安全措施,防止有害事故的发生。‎ ‎  ⑥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课(即室内课)。这是为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服务的课。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以增强锻炼效果,提高体育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  ⑷在一节课时计划中倡导用一种器材进行技能教学;然后再利用这种器材进行游戏的创编作为辅助,可以把学过的发展“五大素质”‎ 的技术运用到游戏中,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调节教学枯燥感、提高器材的利用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  ⑸一节好的课时计划,应该是目标明确,可观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在不同程度上有提高;前后是一个整体,各环节衔接紧凑,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教学,准备部分的一般性与专项性准备活动要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最好铺垫,起到启下的作用;基本部分要积极围绕重点、难点组织教学,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结合,“收”与“放”有度,教学节奏合理;结束部分的练习要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受负荷的程度与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放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