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8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目录
一、开学前 ..................................................................................... 3 (一)制度要求 ......................................................................... 3 (二)保障要求 ......................................................................... 5 二、开学后 ..................................................................................... 6 (一)入校时管理 ..................................................................... 6 (二)入校后管控 ..................................................................... 7 (三)重点环节管控 ................................................................ 12 三、应急处置 ................................................................................ 13 四、常见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 14 1. 流行性感冒 ......................................................................... 15 2 麻疹 ................................................................................... 16 3 水痘 ................................................................................... 17 4 流行性腮腺炎 ..................................................................... 18 5 猩红热 ................................................................................ 19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20 7 结核病 ................................................................................ 21 8 细菌性痢疾......................................................................... 23 9 伤寒和副伤寒 ..................................................................... 24 10 甲型肝炎 .......................................................................... 26
为确保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顺利开学,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和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请您和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孩子进行有关新冠疫情防控知识的健康教育,不主动接触禽类动物,教育和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注意日常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服、注意室内通风),积极参加户外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请提醒孩子远离人流密集场所,一旦发现孩子有高烧、咳嗽症状,请及时就医,坚决不能上学,待病愈 48 小时后方可返校上课。 2、X 月 X 日后,全体学生非必须不离开 XX,确需离开XX 的学生应向学校报告,返回后经学校核查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后方可返校。返回 XX 后须进行 14 天自我隔离,如有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应到指定医院就诊,并及时通报班主任,需继续居家观察,出现相关症状、体温高于 37.3℃的,要暂缓返校; 家长们,安全关系一生,也维系着你们一家的幸福,为了使您的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我们再次诚挚希望得到各位家长的支持配合,联手筑起学生安全的长城,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平安的蓝天。 一、开学前 (一)制 度要求
1.各地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风险级别和疫情应急响应级别作出中小学开学决定。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家庭责任,安排好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设施到位、物资到位、能力到位、制度落实到位。低风险地区学校开学前应当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教职员工和学生加强健康管理。 2.学校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各岗位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多校址办学的中小学校,每校址必须指定明确的疫情防控工作责任人和工作联络人。 3.中小学校应当根据本地区疫情防控和学生来源特点,制定具体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包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环境卫生检查制度和免疫预防接种查验制度等。 4.建立完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教育部门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指导,推动学校与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沟通协调,配合属地街道(乡镇)、社区(村)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专业指导和人员培训服务,形成教育、卫生、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学校在开学前应当与属地社区、公安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做好对接,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对各项方案和预案进行培训,并开展防控应急演练。 5.境外师生未接到学校通知一律不返校。返校前确保身体状况良好,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返校时按照有关要求向学校出示核酸检测证明材料。 (二)保障要求
1.根据学校规模、学生及教职工数量,结合应急方案储备足够数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消毒设备、消毒用品、口罩、手套、非接触式温度计、洗手液等。 2.校园内清洁消毒。开学前对学校环境和空调系统进行彻底清洁,并开展预防性消毒。提前做好对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开窗通风。 3.在校门口就近设置临时等候区,为入校时出现可疑症状人员提供临时处置场所。 4.学校根据有关规定按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数足额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 二、开学后 (一)入校时管理
1.实行校园相对封闭式管理,全面梳理所有进校通道,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 2.登记排查入校。提前掌握教职员工(包括教师,以及食堂、保洁、保安和宿管等后勤服务人员)和学生开学前 14 天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等,建立健康状况台账,做好健康观察,对有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的人员,应当督促其及时就医,患传染性疾病未治愈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暂缓返校,严禁带病上课、工作。 (二)入校后管控
1.加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晨午检,对住宿及参加晚自习的学生增加晚检,检查时工作人员应当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并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重点监测教职员工和学生有无发热、干咳等疑似传染病症状。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密切追踪其就诊结果和病情进展。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及时对患传染病学生复课的病愈证明进行查验。
2.学校应当每日开展对校门口、食堂、厕所、教室、宿舍等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巡查,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通报和督促整改。 3.合理安排人员活动。在保证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组织一定规模的集体活动。在校期间引导学生不串座、不串班、不打闹,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4.科学佩戴口罩。学生应当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无需佩戴口罩。 5.中小学校在教室、操场、厕所、食堂、宿舍等场所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并确保运行正常。引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做好手卫生,在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和电脑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接触可疑污染物品后,均要洗手。采用正确洗手方法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洗手,也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6.学校应当加强对食堂的清洁消毒和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在开餐前半小时完成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空气消毒,并通风换气。在醒目位置张贴海报、标语提示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扎堆就餐,减少交谈。加强对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制定专门的卫生管理台账,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做好餐余垃圾的清理、分类和投放。加强对食材采购、存储、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堂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应当全程佩戴口罩。 7.寄宿制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宿舍出入管理,实行凭证出入和体温排查。加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宿舍的清洁通风换气。每天对宿舍地面、墙壁、门把手、床具、课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消毒后要保持宿舍内外的环境卫生整洁,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8.寄宿制学校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应当定期合理安排学生出入校,正常教学期间原则上不得出校。如必须出校,须严格履行请销假程序,并告知家长,规划出行路线和出行方式。外出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9.开展健康教育与技能培训。学校应当将新冠肺炎及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开学第一课内容,让学生和教职工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自我防护。通过微信、校园网、校讯通等多种途径将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推送给师生和家长,提高师生、家长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识和应对能力。 10.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提醒家长加强自我防护,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做好亲子沟通。建立学生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档案,学生在校外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家长要及时、如实报告学校,并送医就诊。 11.加强教职员工和学生心理支持疏导。关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开设心理咨询、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等方式给予适当心理援助。对未能及时开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更要做好心理疏导。 12.加强学生近视防控。疫情期间,学生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增加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风险,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注意做好近视的防控。教师授课应当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减少线上教学及作业时间。引导学生适当科学运动,平衡营养膳食,合理安排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 13.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最好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或校车时应当注意个人防护,不与他人交谈,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上学到校或放学到家应当及时洗手。 14.注意教职员工防护。教师授课时不需戴口罩,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应当佩戴口罩。食堂工作人员应当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和定期洗涤、消毒。妥善保管消毒剂,标识明确,避免误食或灼伤。清洁消毒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15.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开学前自愿接受核酸检测。 (三)重点环节管控
1.校园封闭管理要做到专人负责、区域划分合理、人员登记排查记录齐全。在校门口就近设置临时等候区,入校时若出现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应当由专人带至临时等候区,测量体温,及时联系家长,按规定流程进行处置。 2.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校园内教室、食堂、宿舍等学生重要聚集场所和洗手间、洗漱间的保洁和消毒,加强物体的表面清洁消毒,并做好每日消毒记录,彻底清理卫生死角。 3.加强各类学习、工作、生活场所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如使用空调,应当加强空调系统供风安全管理,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每日做好对饮水设备、洗手设施、餐车和餐具等物品的清洁消毒。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日产日清。 三、应急处置 1.学校所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发生变化时,应当按照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执行相关防控措施。 2.教职员工或学生每日入校前或在校期间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学生应当及时报告班主任,教职员工应当及时告知医务室,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按照点对点协作机制有关规定及时去定点医院就医。未设置医务室的学校,应当就近联系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置。 3.教职员工或学生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学校在疾控机构指导下处置或启动应急处置机制,配合做好密切接触者排查等工作。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要及时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4.学校对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要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病愈后,返校要查验由当地具备资质的医疗单位开具的复课证明。
四、常见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Part.01 1. 流行性感冒 1.1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1.2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1.3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潜伏期短,通常为 1-3 日。 1.4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1.5 处理措施:病人可居家隔离,隔离至退热后 48 小时,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3 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要用漂白粉、来苏水等消毒,减少流行期间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春(秋)游等。建议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戴口罩,加强教室内的通风换气,或用过氧乙酸、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Part.02 2 麻疹 2.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 2.2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接种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2.3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潜伏期为 7 至 18 日,通常为 14 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2.4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 至 7 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 4 至 7 日,亦可能长达3 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2.5 处理措施:发现麻疹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 5 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 10天。一般接触者可不隔离,但需进行医学观察。开窗通气,切断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普种,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 Part.03 3 水痘 3.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2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 3.3 潜伏期为 10-24 日,通常为 14-16 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3.4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 2 日至出疹后 6 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 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 2-3 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3.5 处理措施:对患者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 3 周,加强教室通风换气。水痘患者的用具等需要暴晒或煮沸消毒。 Part.04 4 流行性腮腺炎 4.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 4.2 传染源是腮腺炎早期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 6、7 日至肿胀后 9 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 1 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 4.3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潜伏期为 14-25 日,通常为 18 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4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 1 至 2 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5 处理措施: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隔离治疗,隔离病人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退止,至少隔离 14 天。提倡流行期间少去室内拥挤的公共场所,加强食具等用品消毒。加强晨检,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Part.05 5 猩红热 5.1 猩红热是由为 A 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5.2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3-8 岁为高发年龄。 5.3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的 4-5 月、冬季的 11-12 月多见。潜伏期为 1-7 天,一般为 2-3 天。 5.4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聚并出现发热、咽痛;病后 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发病初期舌有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俗称草莓舌;2-3 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称杨梅舌。 5.5 处理措施:患者痊愈后可解除隔离,但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 7 天。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保证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每日至少 3 次,每次15 分钟,应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一旦发现病例,应对病例接触的物品进行及时消毒。 Part.06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1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6.2 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通过飞沫从空气中传播。以 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月2 岁的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 6.3 流脑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潜伏期一般为 2-3 天,最短 1 天,最长 7 天。 6.4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 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 8-15%的较高水平。另外 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6.5 处理措施: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患者的隔离期为症状消失后 3 日,但不得少于发病后 7 日。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 A 群和 A+C 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
Part.07 7 结核病 7.1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多见(肺结核),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 7.2 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 7.3 全年均可发病。 7.4 主要临床表现: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咯痰 2 周以上,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午后低热(一般不超过 38℃)、盗汗、胸痛、食欲不振、疲乏和消瘦无力等症状。 7.5 处理措施 7.5.1 学校应做好确诊病例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加强晨检 及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工作,密切关注与确诊病例同班级、同宿舍学生的健康状况。 7.5.2 休学和复学管理 7.5.2.1 休学管理。根据定点医疗机构(长沙为长沙〇〇中心医院、省结核病防治院)的休学诊断证明,学校须对患结核病的学生采取休学管理。休学学生可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并接受区疾控中心的管理。 7.5.2.2
复学管理。患病学生经治疗康复并取得治疗地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后,方可复学。 对经定点医院(长沙〇〇中心医院)诊断不具传染性、不需休学的学生结核病病例,校医或班主任应当协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定期到定点医院(长沙〇〇中心医院)进行随访复查。 学校应积极协助医疗卫生机构对结核病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密切接触者筛查无异常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可正常上课、上班,学校应当要求其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密切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咳嗽、咳痰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Part.08 8 细菌性痢疾 8.1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又称志贺氏菌病,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8.2 传染源是菌痢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原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 8.3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为数小时至 7 天,平均 1-4 天。 8.4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8.5 处理措施: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宜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至其症状消失后,2 次粪便细菌培养呈阴性或大便正常一周才可解除隔离。对患者的住处、食具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传染。 Part.09
9 伤寒和副伤寒 9.1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9.2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9.3 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波动范围为 3-60 天,通常为 7-14 天。 9.4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有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现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9.5 处理措施: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需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 2 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便 2 次为阴性(间隔 5~7 天),无其他不适症状,须持〇〇级以上医院证明,方可入托入学。校内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做到三灭:灭蝇、灭蚊、灭蟑螂。 Part.10
10 甲型肝炎 10.1 甲型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造成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10.2 传染源是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10.3 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潜伏期平均为 30 日。 10.4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10.5 处理措施:病人隔离期不少于 3 周,临床症状消失,相关医学检验指标恢复正常可申请复课。对病人所使用过的器具、衣物要进行及时的消毒。对其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家庭、宿舍等)也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阻断粪口传播途径,搞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教育学生不饮生水,不共用餐饮具以及牙刷等个人盥洗用具等,消灭蚊蝇,妥善保管食物,不食生蔬菜和贝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