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4 KB
  • 2021-05-14 发布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 A.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处罚。 ‎ ‎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 )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 A. 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 ‎ D.二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10. 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13.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 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 ‎ 16.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17.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18.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剥夺政治权利 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20.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21.数罪并罚 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22.没收财产 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4分)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 ‎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分)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2分)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2分) 24.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2分)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2分)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2分)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五、案例分析(16分) 25.案情: 胡某,男,58岁,××市××农场退休职工。 胡某退休回家后种了3亩多地的芒果。2010年3月份,芒果开花结果时,胡某担心有人会偷摘果实,便私自在芒果园四周安装了电网,其子回家发现后及时拆除。临近芒果收获季节时,因有人数次潜入芒果园偷摘芒果,胡某极为愤怒,便重新安装了电网并通上了电。 ‎ ‎ 5月9日晚7时许,××农场职工子弟王某饭后出门散步,途经胡某的芒果地旁边时,不慎触到胡某安装的电网,即刻被电击倒地。刚好路过该地的龙某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上前拉扯王某,也被电击倒。附近群众闻声赶到现场,切断电源,并将龙某和王某送往医院抢救。王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龙某半月后痊愈。 试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答:(1)对于王某的死亡和龙某的受伤,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对其行为应当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2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4分) ‎ ‎(3)胡某明知安装电网后可能致人触电伤亡,但其却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私自安装电网,以致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犯罪的构成特征,应当按故意犯罪定罪处罚。(4分) (4)胡某私自安装电网的行为,主观上并非希望致人伤亡,而是对于他人伤亡与否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4分) (5)胡某安装电网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而其心理态度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