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7 KB
  • 2021-05-17 发布

2021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模板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 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作业终 结性试题及答案模板 2020 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 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 卷一 论述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国际形势,确定了 我国新时期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我们党的 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联系 实际,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00 分) 答:实事求是是用中国语言表达的关于自然和历史认识的辩证唯 物主义原则,具有科学世界观的意义。所以,邓小平同志把它看 作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把实事 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形式的主观主义。正是在这种 理论的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看作是“毛 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 巨大成就。实践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对马克思主 义的认识的发展。在总结经验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 对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了更本质的理解。在南方谈话 中,他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个论断实际 上把实事求是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高度。邓小平同志从空 间和时间两种意义上把“实际”具体地理解为“自己国家的实际”和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他把能不能坚持这个“实际”提到是否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 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 问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 发展的科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从不把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体系性与发展的可能性对立起来,从不认为承认和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性会束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认为毛泽 东思想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指 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他同林彪 的“顶峰论”的斗争,对“两个凡是”的批评,他提倡运用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都是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 的科学这一观点出发,都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 关于无产阶级行动的一般原则或方法,还是看作解决一切问题的 现成答案的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关。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当 作一堆现成答案,可以到处套用的公式,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这样一种理论。马 克思主义中不变的东西只能是它的基本原理,是它作为一般方法 的内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的方面,则存在于运用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新的实践的探索和思考中。所以,问题 始终是“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一向反对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主 张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 展和创新。首先,邓小平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 和实践有一个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 的观念,进入新的境界。其次,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 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要建设切合 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 来,在实践中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因为它所坚持 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它要求把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 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的中国特色。 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卷二 论述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 蔓延,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 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让世 人惊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试 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社 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 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国工业 化、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 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对此,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 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 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 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中国共产党 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 先进社会制度。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 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为当代中国 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 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 跃”。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 大国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个历 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 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 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马克思 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的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 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 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 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 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 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 生活其他领域初步确立。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 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 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 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卷三 论述题: 进入 21 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 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00 分) 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 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 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 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 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 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 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 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 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 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 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 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 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发展,是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 的重大问题。历史上,我国曾经有过丧失机遇而落伍的深刻教训, 也有过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现在,我们正处在又 一个难得的有利发展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机遇,只争朝夕地工作,根本目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确保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