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3 KB
  • 2021-05-17 发布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阶段测验三答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阶段测验三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阶段测验三答案 阶段测验三 题目1 概念题01. 视觉偏好法 答: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题目2 概念题02. 知觉整合能力 答: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题目3 概念题03. 感知运动图式 答:指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题目4 概念题04. 客体概念 答: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题目5 概念题05. 词义的过度扩张和词义的过度缩小 答: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词义的过度缩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和内涵。 题目6 概念题06. 单词句 答: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题目7 概念题07. 电报句 ‎ 答: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题目8 概念题08. “妈妈语” 答: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 题目9 简答题01. 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认、再现是记忆提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儿童何时出现这些能力的? 答:(1)表现在: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条件反射和模仿行为。 (2)再认在婴儿期就己经出现了,再现(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 题目10 简答题02. 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 答:C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这就是同化。 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这就是顺应。 题目11 简答题03. 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 答:共六个阶段:反射练习阶段、初级循环反应阶段、次级循环反应阶段、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三级循环反应阶段、心理表征阶段。 ‎ ‎ 题目12 简答题04. 举例说明母亲会以哪几种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陈述作出反应。 答:有三种反应:(1)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2)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3)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 题目13 简答题05. 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从三个方面讨论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和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题目14 论述题01.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 答:特点为自我中心性、前概念性、泛灵论、直觉思维、分类能力。 题目15 论述题02. 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儿童早期经验会影响日后智力潜能;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起决定性作用;父母给予的关爱和温暖也是重要因素。 题目16 论述题03. 8个月的拉拉饿了,妈妈还没回来,拉拉开始哭闹,爸爸就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拉拉安静下来,可是3分钟后他又开始哭闹,爸爸就换了贝多芬的《命运》,拉拉又安静下来。请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概念解释拉拉的反应。 ‎ ‎ 答: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而拉拉一哭闹爸爸就给她不一样的刺激。因为前后 放的钢琴曲差别较大,是不一样的刺激。所以拉拉才会安静下来。 题目17 论述题04. 咪咪的爸爸拿了她最喜欢的磨牙饼干,把它放在了纸巾下面,然后向咪咪摊开他空空的手。10个月大的咪咪看起来很迷茫,没有找到饼干。请解释咪咪的反应——为什么她有困难完成这个藏物任务? ‎ 答:客体概念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他们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某个玩具在他眼前时,他知道它的存在,可是当这个物体不在他眼前时,他就觉得这个物体似乎神秘地失踪了。本案例中的咪咪就是出于这一阶段。18—24个月时,婴儿才逐渐理解,当物体不在自己的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它仍然是存在着的,这时,婴儿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婴儿,开始寻找玩具、找妈妈,因为他知道,即便看不到妈妈,妈妈也存在,只是他不知道她在哪里。 题目18 论述题05. 在家里4岁的小茜茜可以理解三轮车没有生命,它自己不能移动。然而,当茜茜和家人一起去钓鱼时,父亲问:“你知道为什么河水是流动的呢?”茜茜回答:“因为它是活的,它想流动。”你怎样解释茜茜推理中的矛盾呢? 答:茜茜的推理反应了幼儿思维缺乏逻辑性,泛灵论的特点。3-4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4-5岁以后,幼儿开始认识到,移动的物体才有生命。六岁的幼儿认识到,有自发运动状态的物体才可能有生命。 茜茜四岁,已经认识到,只有移动的物体才有生命,三轮车不能自己移动,所以没有生命,在她看来,河水是自己在流动,所以认为河水是有生命的。倩倩的推理矛盾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思维特征。 题目19 论述题06. 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 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 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 三岁:我大方。我的方好大好大。 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 ‎ ‎ 三岁:我的方更大。 五岁:我的方最大。 三岁:我的方最最大。 试以这两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 答: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1)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 (2)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 (3)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4)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