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7.08 KB
- 2021-06-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九章 直线平面与简单几何体
1、已知直线 l⊥平面α ,直线 m 平面β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α ∥β l⊥m;②α ⊥β l∥m;③l∥m α ⊥β ;④l⊥m α ∥β .
其中正确的两个命题是 (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④ D、③与④
1、B
【命题分析】考查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别.
2、在正三棱锥中,相邻两侧面所成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3
( , ) B、 2
3
( , ) C、( 0,
2
) D、 2
3
( , )3
2、A
【思路分析】法一:考察正三棱锥 P–ABC,O 为底面中心,不妨将底面正△ABC 固定,顶
点 P 运动,相邻两侧面所成二面角为∠AHC.
当 PO→0 时,面 PAB→△OAB,面 PBC→△OBC,∠AHC→π
当 PO→+∞时,∠AHC→∠ABC= 3
.
故
3
<∠AHC <π ,选 A.
法二:不妨设 AB=2,PC= x,则 x > OC = 3
32 .
等腰△PBC 中,S△PBC = 2
1 x·CH = 2
1 ·2· 1x 2 CH = 2x
112
等腰△AHC 中,sin
2x
112
1
CH
2
AC
2
AHC
由 x> 得
2
AHCsin2
1 <1,∴
322
AHC
6
<∠AHC<π .
【命题分析】主要考查多面体、二面角等基础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
考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
3、如图,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1,点 M 在 A 上,且 AM= 3
1 AB,点 P 在
平面 ABCD 上,且动点 P 到直线 A1D1 的
距离的平方与 P 到点 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Ay 中,动点 P 的轨
迹方程是 .
3、
9
1
3
22 xy
【思路分析】过 P 点作 PQ⊥AD 于 Q,再过 Q 作 QH⊥A1D1 于 H,连 PH,利用三垂线定理
可证 PH⊥A1D1. 设 P(x,y),
P
A
B
C
H
O
A B
C D
A1 B1
D1 C1
x
y
M
P
∵|PH|2 - |PH|2 = 1,∴x2 +1- [(x 1
3 )2+y2] =1,化简得
9
1
3
22 xy .
【命题分析】以空间图形为载体,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轨迹方程的求法.
4.命题①空间直线 a,b,c,若 a∥b,b∥c 则 a∥c
②非零向量 c、b、a ,若a ∥ b , b ∥c 则 ∥
③平面 α 、β 、γ 若 α ⊥β ,β ⊥γ ,则 α ∥γ
④空间直线 a、b、c 若有 a⊥b,b⊥c,则 a∥c
⑤直线 a、b 与平面 β ,若 a⊥β ,c⊥β ,则 a∥c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4.解答:由传递性知①②正确
由线面垂直性质知⑤正确
由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坐标平面关系否定③
三坐标轴关系否定④
选 C
评析:考察传递性适用范围,空间与平面的区别。
5、(文)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被以 A 为球心,AB 为半径的球相截,则被截形体
的表面积为( )
A.
4
5 π B.
8
7 π C.π D.
4
7 π
5、(文)解答:S=
4
1 π ·12×3+
8
1 ×4π ·12=
4
5 π 选 A
评析:考察考生空间想象能力,球的表面积公式。
6.某刺猬有 2006 根刺,当它蜷缩成球时滚到平面上,任意相邻的三根刺都可支撑住身体,
且任意四根刺的刺尖不共面,问该刺猬蜷缩成球时,共有( )种不同的支撑身体的
方式。
A.2006 B.4008 C.4012 D.2008
6.解答:当有 n 根刺时有 an 种支撑法,n = 4,5, 6,…
则 an+1=an+3-1=an+2 或 an+1=an+4-2=an+2,
∴{an}n = 4,5,6,…, 为等差数列,
∵a4 = 4
∴an=2n-4
A2006=4008 选 B
评析:本题考察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从 n 到 n + 1 会增加多少种支撑,分两种情行讨论,
一是所加剌穿过三剌尖确定的三角形,an+1=an+3-1=an+2,二是所加剌尖在两剌确
定的平面上 an+1=an+4-2
由递推式求数列通项。
7.命题①空间直线 a,b,c,若 a∥b,b∥c 则 a∥c
②非零向量 ,若 ∥ , ∥ 则 ∥
③平面 α 、β 、γ 若 α ⊥β ,β ⊥γ ,则 α ∥γ
④空间直线 a、b、c 若有 a⊥b,b⊥c,则 a∥c
⑤直线 a、b 与平面 β ,若 a⊥β ,c⊥β ,则 a∥c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7.解答:由传递性知①②正确
由线面垂直性质知⑤正确
由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坐标平面关系否定③
三坐标轴关系否定④
选 C
评析:考察传递性适用范围,空间与平面的区别。
8、(文)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被以 A 为球心,AB 为半径的球相截,则被截形体
的表面积为( )
A.
4
5 π B.
8
7 π C.π D.
4
7 π
8、(文)解答:S=
4
1 π ·12×3+
8
1 ×4π ·12=
4
5 π 选 A
评析:考察考生空间想象能力,球的表面积公式。
9、四边形 ABCD 是 120A 的菱形,绕 AC 将该菱形折成二面角 DACB ,记异面
直线 AC 、 BD 所成角为 , AD 与平面 ABC 所成角为 ,当 最大时,二面角
等于( )
A.
3
B.
2
C. 2arctan D.
2
2arctan
9、 B 显然无论怎样旋转 BCAC ,∴
2
, 最大,即 最大 ,∵
3
DAC ,则当 AD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为 DAC 时
3
,此时 AD 所在平平
ABC 内射影与 AC 重合,即二面角 DACB 为直二面角 .
10、将边长为 3 的正四面体以各顶点为顶点各截去(使截面平行于底面)边长为 1 的小正四面
体,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__ .
10、 37 原四个顶点截去后剩下截面为边长为 1 的正三角形,而原四面体的四个侧面变
为边长为 1 的正六边形,其表积为 374
3644
34 .
11.(理)在正三棱锥 ABCS 中, M 、 N 分别是棱 SC 、 BC 的中点,且 AMMN ,
若侧棱 32SA ,则正三棱锥 ABCS 外接球的表面积是( )
A. 12 B. 32 C. 36 D. 48
11.理 C【思路分析】:正三棱锥对棱互相垂直,即 SBAC ,又 SB∥MN,且 AMMN ,
∴ AMSB ,从而 SACSB 面 . ∴ 90BSA ,以 S 为顶点,将三棱锥补成一个正方
体,故球的直径 SAR 32 ,即 3R ,∴ 364 2 RS ,故选 C.
【命题分析】:考查线面的位置关系,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球的表面积公式,关键
利用四面体的性质及通过补形求球的半径.
12、(文)已知 ABCD 是同一球面上的四点,且每两点间距离相等,都等于 2,则球心到平
面 BCD 的距离是( )
A.
3
6 B.
6
6 C.
12
6 D.
18
6
12、文 B【思路分析】:易知 ABCD 是正四面体,故其高
3
62h ,球的半径为 R ,则
222 )3
32()3
62( RR ,即:
2
6R ,∴
6
6
2
6
3
62 h ,故选 B.
【命题分析】:考查球与几何体的关系,球心到截面距离的计算,知识的综合运用.
13、正方体 1111 DCBAABCD , FE, 分别是 1AA , 1CC 的中点,P 是 1CC 上的动点(包
括端点)过 E、D、P 作正方体的截面,若截面为四边形,则 P 的轨迹是 ( )
A、线段 FC1 B、线段 CF C、线段 CF 和点 1C D、线段 和一点 C
13、(分析:本题考查垂体几何的线面关系,如图, DE ∥平面 11CCBB ∴平面 DEC 与平
面 的交线 CM∥ED 连结 EM,易证 MC=ED ∴ DFEM平行且等于 ,则 M 到达 1B
时,仍可构成四边形,即 P 到 F,P 在 FC1 之间则满足要求 P 到 1C 仍可构成四边形,故选
C 项)
14、P 为 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PB、PC 与平面 ABC 所的角均相等,又 PA 与 BC 垂
直,那么 的形状可以是 。①正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③非等腰三角形④等腰直
角三角形
14、(考查线面角定义,垂线定理,对垂足落位的讨论,由题意可知 的外心在 BC 边
的高线上,故一定有 AB=AC 选(1)( 2)( 4))
15.如图,已知棱长为 a 的正四面体 ABCD 中,E、F 在 BC 上,G 在 AD 上,E 是 BC 的中点,
CF= 1
4 CB ,AG= 1
4 AD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AC⊥BD,②FG= 10
4 a ,③侧面与底面所
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
3
,④ AE CB AE CD<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A
【思路分析】:以 BCDD 的底面中心为坐标原点平行于 BC 的直线为 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由正四面体相对的棱垂直,故①正确,又 G( 36,,8 24 4
a aa- ), G( 33, ,08 24
a a )可
得 FG= ,故②正确,设侧面与底面夹角为θ ,则 1cos 3
OCD
ACD
s
sq D
D
==,所以③正确,
∵ 0AE CB AE CB^? ,又 AE 与CD 所成的角大于 900, AE CD <0,故④错误
【命题分析】:本题考察正四面体的性质和空间向量的运算
M M P P
N
N
16.如图,将 Rt△ABC 沿斜边上的高 AD 折成 1200 的二面角 C-AD-C,若直角边 AB= 34 ,
AC= 64 ,则二面角 A-BC-D 的正切值为( )
A. 2 B.
2
2
C.
4
2 D.1
16.A [思路分析]:∠CDC =1200,过 D 作 DE⊥BC 于 E,
连 AE,则∠AED 为所求。又知 AD⊥平分 BCD,AD= 24 ,
在△B D 中 , 由 余 弦 定 理 知 B = 34 , 再 由 面 积 公 式
060cos2
1
2
1 DCBDDECBS DCB 知 DE=4,∴ 2tan DE
ADAED
[命题分析]:考查二面角的知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边角计算。
17.下列各图是正方体或三棱锥, P 、Q 、 R 、 S 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这四个点不共面...
的的图象共有
A.0个 B.1个 C.2个 D.3 个
17. B【思路分析】: 第四个图形中的四点不共面
【命题分析】:考察空间图形中直线的位置关系。
18.等边△ABC 的边长为 a4 ,将它沿平行于 BC 的线段 PQ 折起,使平面 APQ⊥平面 BPQC,
若折叠后 AB 的长为 d,则 d 的最小值是
A. a3 B. a5 C. a3 D. a10
18. D【思路分析】:设线段 PQ 的中点为 O,且 AO= x ,则 BO= 22 )32(4 xaa ,
AB= aaaxBOAO 1010)3(2 2222
【命题分析】:考察空间图形中线面关系及运算
19.Δ 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BC∥平面α ,A、B、C在平面α 的同侧,它们在α 内的
射影分别为 A′、B′、C′,若Δ A′B′C′为直角三角形,BC与α 间的距离为5,
则A到平面α 的距离为_______.
19.5 2
20. AB 垂直于 BCDD 所在的平面, 10, 17, : 3: 4AC AD BC BD= = = ,当 BCDD
的面积最大时,点 A 到直线 CD 的距离为 .
·
·
·
·
S
P
Q
R
·
·
·
·
S
P
Q
R
· S · P
· Q · R
· S · P
· Q
· R
20、
5
13
【 思 路 分 析 】: 解 答 : 设 2 2 2 23 , 4 , AC BC AD BDBC x BD x= = - = -由 得
2210 9 17 6 1x x x- = - =故
要使 BCDD 的面积最大,则 BC BD^ .过 B 作 BE CD^ 于 E,连 AE,由三垂线定理知
AE CD^ ,即 AE 为 A 到 CD 的距离,又 12 ,15BE AB== 13
5AE=即点 A 到直线 CD
的距离为
5
13 .
【命题分析】:考察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及最值
21.(本题满分 12 分)在直角梯形 P1DCB 中,P1D//CB,CD//P1D 且 P1D = 6,BC = 3,DC = 6 ,
A 是 P1D 的中点,沿 AB 把平面 P1AB 折起到平面 PAB 的位置,使二面角 P-CD-B 成 45°角,
设 E、F 分别是线段 AB、PD 的中点. (1)求证:AF//平面 PEC;
(2)求平面 PEC 和平面 PAD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3)求点 D 到平面 PEC 的距离.
21、【思路分析】:①取 PC 中点 M,连结 FM、EM
∵ F、M 分别为 PD、PC 中点
∴ FM=
2
1 CD
∵ E 为 AB 中点,∴ AE= CD
∴ FM=AE, ∴FMEA 为平行四边形
∴ AF//EM
∵ AFË 平面 PEC,EMÌ 平面 PEC
∴ AF//平面 PEC ………………………4’
②延长 DA,CE 交于点 N,连结 PN
∵ AB⊥PA, AB⊥AD
∴ AB⊥平面 PAD ∵AB//DC
∴ DC⊥平面 PAD ∴DC⊥PD DC⊥AD
∴ ∠PDA 为二面角 P-CD-B 的平面角
∴ ∠PDA=45°
∵ PA=AD=3 ∠PDA=45°
∵ PD= 23 ∴PA⊥AD
又 PA⊥AB ∴PA⊥平面 ABCD
∵ AE//CD 且 E 为 AB 中点
∴ AE=
2
1 CD ∴AE 为△NDC 的中位线
∴ AN=AD=PA ∴△PND 为 Rt△
B C
D A P1
//
//
//
//
D
B C
F
E
A
P
B C
F
E
A
P
D N
M
…6’
又 NE=EC=
2
42 PE=
2
42
∴ △PNC 为 Rt△
∴ PC⊥PN PD⊥PN
∴ ∠CPD 为平面 PEC 和平面 PA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 PD= 23 CD= 6 PD⊥DC
∴ tan∠CPD=
PD
CD =
23
6 =
3
3
∴ ∠CPD=30°
∴ 平面 PEC 和平面 PAD 所成二面角为 30° …………………………………8’
③连结 ED
∵ PA⊥平面 ABCD
∴ VP-CED=
3
1 S△CED·PA=
3
1 3362
1 = 62
3
VP-CED=VD-PCE= 62
3
设点 D 到平面 PCE 的距离为 d.
S△PCE= 33
VP-PCE= S△DCE·d=
∴ d=
2
23
点 D 到平面 PEC 的距离为
2
23 .………………………………………………12’
22、(本题满分 12 分)如图:直三棱柱 111 CBAABC 中 90ACB , 2 ACBC ,
41 AA , D 为 1CC 上一动点, NM, 分别为 ABD , DBA 11 的重心。(1)求证:
BCMN 。( 2)若二面角 DABC 的正切值为 2 ,求 1C 到平面 DBA 11 的距离。(3)
若点 C 在平面 ABD 上的射影恰好为 M,试判断点 在平面 上的射影是否为 N?并
说明理由。
22、解:(1)如图,过结 DM 并延长交 AB 于 E,则 E 为 AB 中点,连结 DN 并延长交 11BA
于 F,则 F 为 11BA 的中点,且
1
2ME
DM ,
1
2NF
DN 。 ∴ EFMN // 又 1// BBEF ,∴
BCEF , BCMN
(2)∵ ACBC ,E 为 AB 的中点,∴ ABCE ,又 DC 平面 ABC
由三垂线定理知 ABDE ,∴ CED 为二面角 DABC 的平面角
∴ 2tan CED 又 2CE ∴ 2CD ∴D 为 的中点 ∴ 21 DC
)22(4
3
3
1223
1
1111111 hDBAVCCBAVD ∴ 32h
(3)由已知 CM 平面 ABD ∴ DECM ,在 DCERt 中, 1:2: MEDM
2CE
∴ 2DE ∴D 为 1CC 的中点,由对称性知 NC1 平面 DBA 11
∴ 1C 在平面 DBA 11 上的射影点是 N
(本题主要考查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距离的计算。考查空间想象能
力和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23.如图,已知直三棱柱 ABC-A1B1C1 的侧棱长为 2,底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0,
AC=2,D 为 AA1 中点。 (12′)
①求异面直线 AB 与 C1D 所成的角(用反三角表示);
②若 E 为 AB 上一点,当 E 在 AB 上什么位置时,有 A1E⊥C1D;
③在②的条件下,求点 D 到平面 B1C1E 的距离。
20.[思路分析]:( 1)取 CC1 的中点 F,连结 AF,BF,则 AF∥C1D。
∠ BAF 为 异 面 直 线 AB 与 C1D 所 成 的 角 或 其 补
角。……………………………………2′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0,AC=2,∴AB=2 2 。
又∵CC1=2,∴AF=BF= 5 。
∵
5
10
2cos
222
AFAB
BFAFABBAF ,
∴∠BAF=
5
10arccos ,∴异面直线 AB 与 C1D 所成的角为
5
10arccos …4′
(2)过 C1 作 C1M⊥A1B1,垂足为 M,则 M 为 A1B1 的中点,且 C1M⊥平面 AA1B1B。连结 DM。
∴DM 为 C1D 在平面 AA1B1B 上的射影。
要使得 A1E⊥C1D,由三垂线定理知,只要 A1E⊥DM。
∵AA1=2,AB=2 ,由计算知,E 为 AB 的中点。………………………7′
(3)连结 DE、DB1。在三棱锥 D—B1C1E 中,点 C1 到平面 DB1E 的距离为 ,B1E= 6 ,
DE= 3 ,DB1=3,∵ 2
1DB =DE2+B1E2,∴ B1E⊥DE,∴△DB1E 的面积为 22
3 。∴三棱锥 C1—DB1E
的体积为 1。设点 D 到平面 B1C1E 的距离为 d,在△B1C1E 中,B1C1=2,B1E=C1E= ,∴△B1C1E
的面积为 5 。由
3
1 ×d× =1 ,得
5
53d ,即点 D 到 平 面 B1C1E 的 距 离 为
5
53 。………………………………12′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等积法计算点面之距。
24.(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在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锥 P—ABCD 中, ,, ADPAABPA
,4,3 aADaABPA 点 E 在 PD 上, 1:2: EDPE ,点 F 在 AD 上, 3:1: FDAF
(1)求以 FC 为棱, EFC 与 DFC 为面的二面角 θ 的大小。
(2)求直线 PB 与平面 所成角的大小。
F
E
D
C
A
P
B
24.解:(1) ,, ADPAABPA ABCDPA 平面
平面 PAD 平面 ABCD ,过 作 ADEM 于 M ,过 作 FCMN
于 N ,边 EN ,则 ENM 为 为棱, 与 为面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条件知 aEM , aAFaDM ,3
4 aFM 3
5
在 FMNRt 中, 45MFN , aaMN 6
25
3
5
2
2
在 EMNRt 中,
MN
EMENM tan 5
23
即
5
23arctanENM 6 分
(2)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 )0,0,3(),0,,0(),,3
8,0(),0,4,3( aBaFaaEaaC , )3,0,0( aP
),3
5,0(),0,3,3( aaFEaaFC , )3,0,3( aaBP
设平面CEF 的一个单位法向量为 ),,( zyxn ,则
03
5
033
1222
azay
ayax
zyx
)
43
5,
43
3,
43
3( n
设 BP 与 n 的夹角为 ,则
a
aa
23
|
43
15
43
9|
cos
43
86
直线直线 PB 与平面 EFC 所成角的大小为
43
86arcsin 12 分
25.( 12分)矩形ABCD中,AB=6,BC=2 3 ,沿对角线BD将三角形ABD向上折起,使点
A移
至点P,使点P在平面BCD上的射影O在DC上,(如图).
(1)求证:PD⊥PC;
(2)求二面角P—DB—C的大小;
(3)求直线CD与平面PBD所成角的大小.
25. (1)∵PO⊥平面BCD,∴PO⊥BC ∴平面PCD⊥平面BCD又 ∵BC⊥CD
∴BC⊥平面PCD ∴BC⊥PD又 ∵BP⊥PD DP⊥平面PCB,
DP⊥CP …………4分
(2)作OE⊥BD于E,则PE⊥BD,则AE⊥BD,A、E、O共线
∴∠PEO就是二面角P-DB-C的平面角.在Rt△ABD中
,60ADB,30ABD,32AD,6AB oo
则∠DAE=30° ∴AE=ADcos60°=3=PE,
,3
1arccos,3
1cos,,1,4
30cos
PEOPE
OEPEOPOERtOEADAO 中在 …8分
(3)作CF⊥PB,F为垂足,∴DP⊥平面PCB ∴平面PBD⊥平面BCP
∵CF⊥平面PDB,∠CDF是CD与平面BDP所成的角,在Rt△PBC中,∴∠BCP=90°,
,22,,62,6,32 CFCPBCBPCFPCBPBC
.3
2arcsin,3
2sin, CDFCD
CFCDFCDFRt 中在 ………
…12分
26、(12 分)斜三棱柱 ABC—A1B1C1 中,已知侧面 A1C⊥底面 ABC,底面△ABC 是边长
为 2 的正三角形,A1A = A1C,A1A⊥A1C.
(Ⅰ)求直线 A1A 与底面 ABC 所成的角;
(Ⅱ)求截面 A1BC 与底面 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文科只需求一个三角函数值)
(Ⅲ)求点 C1 到平面 A1BC 的距离.
26、【 思路分析】
解法一:(Ⅰ)取 AC 中点 O,连 A1O,
D
A
C
B
A1
A
O E
C
C1
B1
H
F
B
∵A1A= A1C ∴A1O⊥AC
∵侧面 A1C⊥底面 ABC,∴A1O⊥底面 ABC,
∴∠A1AO 是直线 A1A 与底面 ABC 所成的角. … 2 分
∵A1A = A1C,A1A⊥A1C
∴∠A1AO = 45°为所求. …… 4 分
(Ⅱ)过 O 点作 OE⊥BC,垂足为 E,连 A1E
∵A1O⊥底面 ABC,∴A1E⊥BC,∴∠A1EO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 6 分
∵A1O = 2
1 AC = 1,OE = OC sin60°= 2
3
∴tan∠A1EO= 3
32
OE
OA1 ,∠A1EO = arc tan 3
32 为所求. …………8 分
(Ⅲ)连 AC1 交 A1C 于点 F,由于 F 为 AC1 中点,O 为 AC 中点,所以点 C1 与 A 到平
面 A1BC 的距离相等,并且等于 O 点平面 A1BC 的距离的两倍. ……………10 分
过 O 点作 OH⊥A1E 于 H,由(Ⅱ)知平面 A1OE⊥平面 A1BC,所以 OH⊥平面 A1BC.
Rt△A1OE 中,OH= 7
21
EA
OEOA
1
1
故点 C1 到平面 A1BC 的距离为
7
212 . ……………………………………12 分
解法二:(Ⅰ)同方法一. ………… 4 分
(Ⅱ)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O–xyz,则
A1 (0 , 0 , 1)、B (0, 3 ,0)、C (-1 , 0 , 0 )
∴ BA1 = (0, ,-1), CA1 = (-1 , 0 , -1)
设 n = (x , y , z)为平面 A1BC 的一个法向量,则
0zxCAn
0zy3BAn
1
1 ,
取 z = 得 = (- ,1, ) …………………………… 6 分
又 1OA = (0 , 0 , 1)是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 ∴cos< , 1OA >= 7
21
17
3
故截面 A1BC 与底面 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arccos 7
21 . …………………… 8 分
(Ⅲ)C1 (-2 , 0 , 1), 11CA = (-2 , 0 , 0 )
故点 C1 到平面 A1BC 的距离 d = 7
212
7
32
|n|
|nCA| 11 . ………………………12 分
【命题分析】本题以斜三棱柱为载体,考查空间位置关系的论证、角和距离的计算,以及空
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7.棱长全相等的直四棱柱 ABCD-A1B1C1D1 的底面 ABCD 的面积为 2 3 ,△ABC 为正三角形,
A1
A
O C
C1
B1
z
x
y B
E、F 均为 BB1 上的点。
(1)若平面 AEC1⊥平面 ACC1A1,
试求 E 点的位置。
(2)设 BF 的长为 0.5,试求平面
AEC1 与平面 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
平面角的大小。
27.解答:(1)建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若棱长为 a,由
2
3 a2=2 3 得 a = 2 ,
则 B( 3 ,-1,0), C( 3 ,1,0)
B1( ,-1,2), C1( ,1,2),
A1(0,0,2)
设 E( ,-1,Z) 根据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平面 AEC1⊥平面 ACC1A1,A1C⊥AC1
∴A1C⊥平面 AEC1 A1C⊥AE
∴( 3 ,1,2)·( 3 ,-1,Z)=0
∴Z = 1
即 E 为 BB1 的中点
(2)设所求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为 θ 则 cosθ =
FAC
ABC
1
S
S
∵ FAC1
S =
2
1 |AC1|·|AF|sin∠C1AF
cos∠C1AF=
|AF||AC|
)5.0,1,3( )2,1,3(
1
=
34
3
∴sin∠C1AF=
34
5 =
2
5 cosθ =
5
32
即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为 arc cos
5
32 。
评析:考察空间向量的应用,逆向思维由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确定点的位置,面与面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
28.( 12 分)已知直四棱柱 ABCD-A1B1C1D1 的底面是菱形,且∠DAB=60°AD=AA1,F 为棱 BB1
的中点,M 为线段 AC1 的中点
(1)求证:直线 MF∥平面 ABCD;
(2)求证:直线 MF⊥平面 ACC1A;
(3)求平面 AFC1 与平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8.设 AC BD=0,因为 M,O 分别为 C1A,CA 的中点,所以 MO∥C1C,又由直四棱柱知 C1C⊥
平面 ABCD,所以,MO⊥平面 ABCD,在菱形 ABCD 中,BD⊥AC,所以,OB,OC,OM 两两垂直,
故可以 O 为原点,OB,OC,OM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若设
|OB|=1 则:B(1,0,0), B1(1,0,2), A(0,- 3 ,0), C(0, ,0), C1(0, ,
2),
(1)由 F,M 分别为 B1B,C1A 的中点可知:F(1,0,1), M(0,0,1)
所以 MF =(1,0,0)=OB ,又 与 不共线,所以, ∥
∵MF 平面 ABCD,OB 平面 ABCD ∴MF∥平面 ABCD
A
B C
D
A1
B1 C1
D1
A
B C
D
A1
B1 C1
D1
E
x
y
z
(2)∵ MF =(1,0,0),而(1,0,0)为平面 yOz (即平面 ACC1A1)的法向量,
所以,MF⊥平面 ACC1A1
(3)OM =(0,0,1)为平面 ABCD 的法向量,则 n⊥ AF 且 n⊥ MF ,
由 =(1, 3 ,1), =(1,0,0),得:
0
03
x
zyx
令 y=1,得 z=- ,此时,n=(0,1,- ),
设平面 AFC1 与平面 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 ,则
2
3
21
3,coscos
nOM
nOMnOM ,所以, =30°或 150°
29.( 12 分)如图四棱锥 ABCDP 中,底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PG 平面 ABCD ,垂足
为 G ,G 在 AD 上且 GDAG 3
1 , GCBG , 2 GCGB ,E 是 BC 的中点,四面体 BCGP
的体积为
3
8 .
(1)求异面直线GE 与 PC 所成角的大小;
(2)求点 D 到平面 PBG 的距离;
(3)(只理科做)若 F 点是棱 PC 上的一点,且
GCDF ,求
FC
PF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