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MB
  • 2021-07-05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学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0讲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掌握常见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 ‎2.掌握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法。‎ ‎2017,全国卷Ⅰ,8T ‎2017,天津卷,4T ‎2016,全国卷丙,26T ‎2016,上海卷,16T ‎2016,北京卷,7T ‎2016,浙江卷,29T 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题型延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预计2019年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仍将以自然界中的矿石材料或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为命题背景,设计物质的分离或提纯路线,突出表现化学科学在物质制备中的应用。‎ 分值:4~6分 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见学用讲义P198)‎ ‎1.物质分离、提纯的区别 ‎(1)物质的分离 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__分离__开来,获得几种__纯净物__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__除去__而得到__纯净物__的过程,又叫混合物的净化或__除杂__。‎ ‎2.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物理方法 方法、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把不溶性__固体和溶液__进行分离 ‎(1)一贴指__滤纸__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指滤纸低于__漏斗边缘__,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烧杯尖嘴紧靠__玻璃棒__,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侧__处,漏斗下端紧靠__烧杯内壁__‎ ‎(2)若滤液浑浊,需__重新过滤__‎ 分离溶于溶剂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 ‎(1)玻璃棒的作用:__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飞溅__‎ ‎(2)当__有大量晶体析出__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1)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 溶解度__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2)分液:两种液体__互不相溶__且易分层 ‎(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__大__‎ ‎(2)萃取剂与原溶剂__不互溶__‎ ‎(3)萃取剂与溶质__不反应__‎ ‎(4)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__下口__流出,上层液体从__上口__倒出 ‎__沸点__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1)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的__支管口__处 ‎(2)蒸馏烧瓶内要加__沸石__‎ ‎(3)冷凝管水流方向应为“__下进上出__”‎ 某种组分易升华的混合物,利用物质升华的性质在加热条件下分离的方法 应与物质的分解变化区分,如NH4ClNH3↑+HCl↑NH3+HClNH4Cl 分离提纯__胶体__与小分子(或离子)组成的混合液 要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或用流动水)以提高渗析效果 ‎3.物质分离、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 方法 原理 杂质成分 沉淀法 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沉淀 Cl-、SO、CO及能形成弱碱的金属阳离子 气化法 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气体 CO、HCO、SO、HSO、S2-、NH 杂转纯法 将杂质转化为需要提纯的物质 杂质中含不同价态的相同元素(用氧化剂或还原剂)、同一种酸的正盐与酸式盐(用对应的酸或碱)‎ 用氧化剂(还原剂)‎ 如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CO2中的SO2‎ 氧化还原法 除去具有还原性(氧化性)的杂质 ‎,用热的铜粉除去N2中的O2‎ 热分解法 加热使不稳定的物质分解除去 如除去NaCl中的NH4Cl等 酸碱溶解法 利用物质与酸或碱溶液反应的差异进行分离 如用过量的NaOH溶液可除去Fe2O3中的Al2O3‎ 电解法 利用电解原理除去杂质 含杂质的金属作阳极、纯金属(M)作阴极,含M离子的盐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调pH法 加入试剂调节溶液pH使溶液中某种成分生成沉淀而分离 如向含有Cu2+和Fe3+的溶液中加入CuO或Cu(OH)2等调节pH使Fe3+转化为Fe(OH)3而除去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SO2中混有少量SO3,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除去。( √ )‎ ‎(2)MnO2中混有少量有机物,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 √ )‎ ‎(3)乙烯中混有的SO2可以通过溴水除去。 ( × )‎ ‎(4)金属铜中含有的少量银和锌可以通过电解精炼法除去。( √ )‎ ‎(5)FeCl3溶液中混有FeCl2,可加入双氧水除去。( √ )‎ ‎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C )‎ A.除去CO2中混有的CO:用澄清石灰水洗气 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加过量盐酸后,过滤、洗涤 C.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硝酸后,过滤、洗涤 常见气体物质的除杂方法 原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 N2‎ O2‎ 灼热的铜网 用固体吸收气体 CO CO2‎ NaOH溶液 洗气 CO2‎ CO 灼热氧化铜 转化法 CO2‎ HCl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SO2‎ HCl 饱和NaHSO3溶液 洗气 Cl2‎ HCl 饱和NaCl溶液 洗气 CO2‎ SO2‎ 饱和NaHCO3溶液 洗气 一 根据物质的状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 ‎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固+固 ‎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固+液 ‎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液+液 ‎4.“气+气”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气+气 ‎5.含杂质的胶体的分离(提纯)‎ 渗析法:用半透膜除去胶体中混有的分子、离子等杂质。‎ ‎[例1](2018·郑州一中联考)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C )‎ 序号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①‎ 氯化钠溶液(碘化钠)‎ 氯水、四氯化碳 萃取、分液 ‎②‎ 氯化铵溶液(氯化铁)‎ 氢氧化钠溶液 调节pH=4,过滤 ‎③‎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氧化铜粉末 加热 ‎④‎ CO2(HCl)‎ 饱和碳酸钠溶液 洗气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Cl2氧化I-生成I2,I2易溶于四氯化碳,萃取、分液可得碘的四氯化碳溶液,①正确;②中引入了杂质Na+,选取的除杂试剂错误;CO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反应生成CO2,③‎ 正确;CO2与碳酸钠也能反应,除去CO2中的HCl,应该选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④错误,故C项正确。‎ 二 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1.“四原则”: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容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转化后要易复原)。‎ ‎2.粗盐提纯的“四必须”: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选最佳除杂途径;除去多种杂质时必须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 ‎3.结晶条件的选择: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结晶条件主要考虑溶质的溶解性、稳定性等,主要是控制好温度,常见类型有:‎ ‎(1)蒸发结晶 例如: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固体,可采用蒸发结晶。‎ ‎(2)蒸发浓缩、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 例如:从CuSO4溶液中获得CuSO4·5H2O,可采取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例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出发,先制备绿矾,再合成柠檬酸亚铁。请结合右图的绿矾溶解度曲线,补充完整由硫铁矿烧渣制备Fe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可选用的试剂:铁粉、稀硫酸和NaOH溶液):向一定量烧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__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搅拌后,滴加NaOH溶液调节溶液的pH约为5,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稀硫酸酸化__,得到FeSO4溶液,__加热浓缩得到‎60 ℃‎饱和溶液,冷却至‎0 ℃‎结晶,过滤,用少量冰水洗涤,低温干燥__,得到FeSO4·7H2O晶体。‎ 已知:‎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的pH 沉淀完全的pH Fe3+‎ ‎1.1‎ ‎3.2‎ Al3+‎ ‎3.0‎ ‎5.0‎ Fe2+‎ ‎5.8‎ ‎8.8‎ 三 常见有机混合物除杂示例 有机混合物 除杂试剂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分离方法 乙醇(水)‎ CaO CaO+H2O===Ca(OH)2‎ 蒸馏 溴苯(溴)‎ NaOH Br2+2NaOH===NaBr+NaBrO+H2O ‎ 分液 溴乙烷(乙醇)‎ 水 乙醇易溶于水 分液 苯(苯酚)‎ NaOH溶液 ‎+NaOH―→+H2O ‎ 分液 乙酸乙酯(乙酸)‎ 饱和Na2CO3溶液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分液 解析 硫铁矿烧渣中加入稀硫酸,SiO2不溶,通过过滤除去,含有的Fe2O3和Al2O3被溶解成Fe2(SO4)3和Al2(SO4)3,加入铁粉,可以将Fe3+还原为Fe2+以增加FeSO4的产量,然后调节pH为5,除去Al3+。从溶解度曲线知,在‎60 ℃‎时FeSO4的溶解度最大,故将温度控制在‎60 ℃‎时,可获得FeSO4质量分数最大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0 ℃‎,可析出FeSO4·7H2O晶体。‎ ‎[例3]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操作Ⅰ中苯作萃取剂 B.苯酚钠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C.通过操作Ⅱ苯可循环使用 D.三步操作均需要分液漏斗 解析 根据流程知,向含酚废水中加入苯,将酚萃取到苯中,然后分液;再加入NaOH溶液,苯酚与NaOH反应得到苯酚钠。苯酚钠进入水中,通过分液得到苯酚钠溶液和苯;再向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得到苯酚乳浊液,静置分层,最后通过分液即可得到苯酚。由上述分析知,B项错误。‎ ‎[例1](2016·全国卷丙)过氧化钙微溶于水,溶于酸,可用作分析试剂、医用防腐剂、消毒剂。以下是一种制备过氧化钙的实验方法。‎ CaCO3滤液 白色结晶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具体操作为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此时溶液呈______性(填“酸”“碱”或“中”)。将溶液煮沸,趁热过滤。将溶液煮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需要在冰浴下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过滤得到的白色结晶依次使用蒸馏水、乙醇洗涤,使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______。‎ ‎(4)制备过氧化钙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石灰石煅烧后,直接加入双氧水反应,过滤后可得到过氧化钙产品。该工艺方法的优点是______,产品的缺点是______。‎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1)‎ 未明白“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含义,少量固体是什么;煮沸后过滤,煮沸的目的是除杂 ‎-3‎ ‎(2)‎ ‎“冰浴”营造一种低温环境,说明某种物质的稳定性受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3‎ ‎(3)‎ 洗涤的目的是除杂,什么物质易溶于酒精 ‎-3‎ ‎[解析] (1)加入盐酸至溶液中尚有少量CaCO3,说明盐酸不足,但产生的CO2溶解在水中形成H2CO3,此时溶液呈酸性。CO2在溶液中存在会影响产品的纯度,加热能使其从溶液中逸出。(2)CaCl2与H2O2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aO2:CaCl2+H2O2===CaO2↓+2HCl,HCl再与NH3·H2O反应生成NH4Cl和H2O,总反应为CaCl2+H2O2+2NH3·H2O===CaO2↓+2NH4Cl+2H2O。H2O2受热易分解,所以反应需在冰浴下进行。(3)晶体用蒸馏水洗涤后吸附有H2O,晶体不溶于CH3CH2OH,而H2O溶于CH3CH2OH,所以用CH3CH2OH洗涤可除去晶体表面的水分。(4)石灰石煅烧后的CaO直接与H2O2反应得到CaO2,其优点在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由于所得CaO中杂质较多,得到的CaO2纯度较低。‎ ‎[答案] (1)酸 除去溶液中溶解的CO2‎ ‎(2)CaCl2+2NH3·H2O+H2O2+6H2O===CaO2·8H2O↓+2NH4Cl或CaCl2+2NH3·H2O+H2O2===CaO2↓+2NH4Cl+2H2O 温度过高时双氧水易分解 ‎(3)去除晶体表面水分 ‎(4)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纯度较低 ‎1.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B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g)‎ CO2(g)‎ NaOH溶液、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 过滤 C Cl2(g)‎ HCl(g)‎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洗气 D Na2CO3(s)‎ NaHCO3(s)‎ ‎—‎ 灼烧 解析 A项,混合气体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时,CO2被吸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时可将带出的水蒸气除去,得干燥、纯净的CO,正确;B项,NaOH溶液可与NH4Cl溶液发生反应:NaOH+NH4Cl===NaCl+NH3↑+H2O,错误;C项,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HCl 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时HCl气体被吸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时可除去带出的水蒸气,正确;D项,灼烧时,杂质NaHCO3发生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正确。‎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B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解析 分析《本草衍义》对精制砒霜过程的描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该过程包含生砒变成砒烟,砒烟变成砒霜两个过程,前者为升华,后者为凝华,故B项符合题意。‎ ‎2.(2016·北京卷)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C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解析 过滤是常用的物质分离方法,适用于固液分离,C项符合题意。‎ ‎3.硼氢化钠(NaBH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NaBO2)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4,其流程如下:‎ 已知: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沸点:‎33 ℃‎)。‎ ‎(1)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 ℃‎以上并通入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__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__。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__煤油__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__镊子__、__滤纸__、玻璃片和小刀等。‎ ‎(2)请配平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BO2+SiO2+Na+H2===NaBH4+Na2SiO3‎ ‎(3)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__过滤__;第③步分出NaBH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__蒸馏__。‎ 考点二 常见物质的检验(见学用讲义P202)‎ ‎1.常见离子的检验 ‎(1)阳离子的检验 常见阳离子 试剂或方法 实验现象 H+‎ ‎①紫色石蕊试液 ‎①变红 ‎②活泼金属(如Zn)或Na2CO3溶液 ‎②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Na+‎ 焰色反应 ‎__黄__色火焰 K+‎ 焰色反应 ‎ 紫__色火焰(透过__蓝色钴玻璃__)‎ Mg2+‎ NaOH溶液 ‎__白__色沉淀,__不__溶于过量的碱 Al3+‎ NaOH溶液 ‎__白__色沉淀,__溶__于过量的强碱 Fe2+‎ ‎①NaOH溶液 ‎①__白__色沉淀→灰绿色→__红褐__色 ‎②铁氰化钾溶液 ‎②__蓝色沉淀__‎ Fe3+‎ ‎①NaOH溶液 ‎①生成__红褐__色沉淀 ‎②KSCN溶液 ‎②溶液呈__血红__色 ‎③苯酚溶液 ‎③溶液呈__紫__色 Cu2+‎ NaOH溶液 ‎__蓝色__沉淀,加热则沉淀变黑 Ag+‎ ‎①含Cl-的溶液,稀硝酸 ‎①__白色__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②稀氨水 ‎②先生成__白色沉淀__,然后沉淀溶解 Ba2+‎ 稀硫酸或可溶性的硫酸盐溶液 ‎__白色__沉淀 NH NaOH溶液,加热 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__变蓝__的气体 ‎(2)阴离子的检验 常见阴离子 试剂或方法 实验现象 Cl-‎ 硝酸银溶液与稀HNO3‎ ‎__白__色沉淀,__不溶__于稀硝酸 Br-‎ 硝酸银溶液与稀HNO3‎ ‎__浅黄__色沉淀,__不溶__于稀硝酸 氯水和四氯化碳 溶液分层,下层为__橙红__色 I-‎ 硝酸银溶液与稀HNO3‎ ‎__黄__色沉淀,__不溶__于稀硝酸 氯水和四氯化碳 溶液分层,下层为__紫__色 氯水和淀粉溶液 淀粉溶液变成__蓝__色 SO 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 开始无现象,后产生__不__溶于稀硝酸的__白__色沉淀 SO 先加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盐酸,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先__产生白色沉淀__,后__沉淀溶解__,品红溶液__褪色__‎ CO 先加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盐酸,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先__产生白色沉淀__,后__沉淀溶解__,产生无色无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__浑浊__‎ HCO 不沉淀,澄清石灰水变__浑浊__‎ ‎2.常见气体的检验 气体 检验方法 有关反应的方程式或说明 H2‎ 纯H2在空气中燃烧时有__淡蓝__色火焰,不纯氢气点燃时有爆鸣声 ‎__2H2+O22H2O__‎ O2‎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__复燃__‎ C+O2CO2‎ Cl2‎ 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__蓝__‎ ‎__2KI+Cl2===2KCl+I2__(淀粉遇I2变蓝)‎ NH3‎ ‎①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__蓝__‎ ‎②用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产生__白烟__‎ ‎①NH3+H2O??NH3·H2O??NH+OH-‎ ‎②NH3+HCl===NH4Cl SO2‎ 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变红色 SO2有__漂白__性 CO2‎ ‎①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②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a2++2OH-+CO2=== CaCO3↓+H2O NO 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变为__红棕__色 ‎__2NO+O2===2NO2__‎ NO2‎ ‎①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后褪色 ‎③溶于水后生成__无__色气体和__无__色溶液 ‎3NO2+H2O===2HNO3+NO ‎3.有机物的检验 物质 试剂与方法 现象与结论 饱和烃与不饱和烃 加入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 褪色的是不饱和烃 苯与苯的同系物 加酸性KMnO4溶液 褪色的是苯的同系物 醛基化合物 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加新制Cu(OH)2、加热 有银镜;煮沸后有红色沉淀生成 醇 加入活泼金属钠;加乙酸、浓H2SO4‎ 有气体放出;有果香味液体生成 羧酸 加紫色石蕊试液;加Na2CO3溶液 显红色;有气体逸出 淀粉 加碘水 显蓝色 蛋白质 加浓硝酸微热;灼烧 显黄色(只用于检验部分蛋白质);有烧焦羽毛气味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Cl2。( × )‎ ‎(2)加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 )‎ ‎(3)加入BaCl2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中一定含有SO或SO。( × )‎ ‎(4)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 √ )‎ ‎2.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A.气体品红溶液褪色;‎ 结论:原气体一定是SO2‎ B.气体气体白色沉淀;‎ 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 C.某溶液冒白雾白烟;‎ 结论:原溶液一定是浓盐酸 D.某有色溶液蓝色;‎ 结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I2‎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用干燥洁净的铂丝蘸取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若火焰呈黄色,证明不含K+‎ B.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若上层溶液呈橙红色,证明含有Br-‎ C.向溶液中先加入新制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呈血红色,证明含有Fe2+‎ D.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立即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含有Fe3+‎ ‎ 物质检验的一般程序与要求 ‎1.物质检验的一般程序 ‎2.用化学方法检验物质时对反应的要求 ‎(1)反应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如溶液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产生等。‎ ‎(2)反应要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如溶液的酸碱性、浓度、温度的选择。‎ ‎(3)检验反应时常需排除干扰离子的影响,如用Ba2+检验SO,应排除CO、SO等离子的干扰。‎ ‎(4)检验反应要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特效性。如用品红溶液检验SO2,用KSCN溶液检验Fe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例1](2018·湖北荆州质检)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B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D 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 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解析 A项没排除Ag+的干扰;Cl2+2Fe2+===2Fe3++2Cl-,Fe3+与KSCN反应,使溶液变红,B项正确;检验SO2通常用品红溶液,但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SO2,某些强氧化性气体如O3也能使之褪色,C项错误;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一定含有—CHO ‎,但不一定是醛类,如HCOOH、HCOOCH3、葡萄糖中也都含有—CHO,D项错误。‎ ‎[例1]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CH3CH2Br在NaOH溶液中是否发生水解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用稀HNO3酸化,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 B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验证Br2的氧化性强于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D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B 忽略了Fe(NO3)2中NO与稀H2SO4所提供的H+结合,相当于HNO3,HNO3具有强氧化性 ‎-6‎ ‎[解析] A项,CH3CH2Br与碱性溶液共热生成乙醇和NaBr,取上层水溶液用硝酸调节溶液至酸性,再用AgNO3溶液检验Br-,若有浅黄色沉淀AgBr生成,则证明有Br-,从而证明CH3CH2Br发生了水解反应,正确;B项,Fe(NO3)2变质后生成Fe(NO3)3,将样品加入稀硫酸溶解后,溶液呈酸性,NO能将Fe2+氧化成Fe3+,再加KSCN溶液肯定变红色,但不能证明原样品中是否含有Fe3+,错误;C项,加CCl4后,下层溶液呈紫色说明CCl4层中溶有I2,从而证明Br2的氧化性强于I2,正确;D项,Mg(OH)2悬浊液中加FeCl3溶液,沉淀由白色变成红褐色,说明Mg(OH)2转化成Fe(OH)3,从而证明Fe(OH)3比Mg(OH)2更难溶,正确。‎ ‎[答案] B ‎1.某含Na+的溶液中可能含有NH、Fe3+、Br-、CO、I-、SO。取样,滴加足量氯水 ‎,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色;向橙色溶液中加BaCl2溶液和淀粉均无现象。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有( D )‎ A.取样,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B.取样,加氯水和CCl4,振荡 C.取样,加足量盐酸加热,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检验气体 D.取样,加足量的熟石灰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 解析 滴加足量氯水有气泡产生,说明有CO,根据互斥性原则,则无Fe3+;溶液呈橙色,说明有Br-;向橙色溶液中加BaCl2溶液和淀粉均无现象,说明没有SO(若有,则被氯水氧化为SO,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I-(若有,则被氯水氧化为I2,加淀粉变蓝色);NH无法判断;NH的检验需要加碱加热,若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说明有NH。‎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未知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液中存在SO或SO。( × )‎ ‎(2)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 )‎ ‎(3)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 )‎ ‎2.(2016·四川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 B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KIO3‎ D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苯酚强 解析 忽视了HCO、HSO和SO的干扰,A项错误;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其实质是铁表面部分被氧化为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B项错误;KIO3遇淀粉不变蓝色,只有单质碘遇淀粉才变蓝色,C项错误;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苯酚,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苯酚,D 项正确。‎ 考点三 常见物质的鉴别(见学用讲义P204)‎ ‎1.物质检验的三种类型:鉴定、鉴别和推断 检验类型 鉴定 通常是指对于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是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 鉴别 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主要是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推断 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 ‎2.物质鉴别的方法 鉴别方法 适用范围 举例 物理方法 观察法 被鉴别物质的状态、颜色等不同 如CuCl2、FeCl3与NaCl溶液;O2与Cl2等 嗅试法 气体或有挥发性气味物质(有毒气体慎用)‎ 如NH3与O2等 水溶法 被鉴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如Na2CO3与CaCO3‎ 焰色反应法 某些金属或金属离子 如钾盐、钠盐的鉴别 化学方法 加热法 易分解的物质 如含 HCO、NH的盐类;难溶性碱;结晶水合物失水等 显色法 某些离子在特定试剂中显示特殊颜色 如用石蕊、酚酞、pH试纸检验H+或OH-;利用Fe3+遇SCN-呈红色等 水溶法 被鉴别物质加水后有特殊现象 如无水CuSO4加水变蓝;CaC2加水产生气体 点燃法 可燃物的燃烧现象、产物不同 如H2在Cl2中燃烧呈苍白色火焰 指定试剂法 待鉴别物质性质存在差异性 如(NH4)2SO4、Na2SO4、NH4Cl、NaCl四种无色溶液,可选择Ba(OH)2来鉴别 分组法 被鉴别物较多 如Na2CO3、NaOH、H2O、BaCl2、H2SO4、盐酸六种物质,可选择石蕊试液把上述六种物质分成三组(碱性、酸性、中性),然后再对各组进行鉴别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 )‎ ‎(2)只滴加氨水鉴别NaCl、AlCl3、MgCl2、Na2SO4四种溶液。( × )‎ ‎(3)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 )‎ ‎2.下列各组有机物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C )‎ A.乙醇、甲苯、硝基苯 B.苯、苯酚、己烯 C.苯、甲苯、环己烷 D.甲酸、乙醛、乙酸 鉴别有机物常用的三种方法 ‎(1)根据有机物的溶解性:通常是加水检验,观察有机物是否能溶于水。如:用此法可以鉴别乙酸与乙酸乙酯、乙醇与氯乙烷、甘油与油脂等。‎ ‎(2)根据液态有机物的密度:观察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与水分层的情况,已知其密度与水的密度的相对大小。如:用此法可以鉴别硝基苯与苯、四氯化碳与己烷等。‎ ‎(3)根据有机物的燃烧情况:观察是否可燃(大部分有机物可燃,四氯化碳等少数有机物不可燃)、燃烧时黑烟的多少(可区分乙烷、乙烯和乙炔)及燃烧时的气味(如鉴别聚氯乙烯和蛋白质)。‎ ‎ 物质鉴别题的一般类型和方法 分类 鉴别方法 不用试剂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等方法鉴别出一种或几种物质 ‎③若以上两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或相互滴加,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只用一种试剂 ‎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颜色等,初步将被鉴别物质确定或分组 ‎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水解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作试剂 ‎③可考虑用已检出的物质为试剂进行后续鉴别 任选或限选试剂 此类题目不限制所加试剂的种类或在指定范围内选择试剂,可有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 ‎[例1]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的是( C )‎ A.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B.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鉴别Br2(g)和NO2‎ C.用CO2鉴别NaAlO2溶液和CH3COONa溶液 D.用BaCl2溶液鉴别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 解析 A项,将SO3(g)、SO2分别通入KOH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错误;B项,Br2(g)、NO2均能将I-氧化成单质碘,故二者均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错误;C项,CO2通入NaAlO2溶液中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而CO2通入CH3COONa溶液中无此现象,正确;D项,BaCl2溶液分别滴加到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中,均产生白色沉淀,错误。‎ ‎[例1](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某固体粉末甲中可能含有K2CO3、KNO3、NaNO2、K2SO3、Na2SO4、FeO、Fe2O3中的若干种,某同学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取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根据现象1可推出该固体粉末中含有钠元素,但不含钾元素 B.根据现象2可推出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NO2‎ C.根据现象3可推出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 D.根据现象4和现象5可推出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FeO和Fe2O3‎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C 忽略KNO3在酸性条件下的强氧化性和K2SO3的强还原性 ‎-6‎ ‎[解析] 由焰色反应为黄色可知该固体中含有钠元素,但不能判断是否含有钾元素,A项错误;红棕色气体是NO2,说明该固体中存在含有N元素的物质,此物质可能是KNO3或者NaNO2或者是KNO3、NaNO2二者的混合物,因此不能确定一定含有NaNO2,B项错误;若固体中同时含有KNO3、K2SO3,加入稀盐酸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也会产生硫酸钡沉淀,因此无法确认一定含有Na2SO4,C项错误;该固体中不溶于水的物质是FeO和Fe2O3,加入足量的盐酸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所以原固体中含有Fe2O3,加入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所以原固体中含有FeO,D项正确。‎ ‎[答案] D ‎1.(2017·天津卷)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 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解析 A项,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时,将固体加热,NaHCO3分解,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B项,Al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Al3+水解生成Al(OH)3,故不能用直接蒸发AlCl3溶液的方法得到无水AlCl3,错误;C项,利用重结晶提纯苯甲酸,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应将粗品加热水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错误;D项,Cl2与NaBr溶液会发生反应:Cl2+2NaBr===2NaCl+Br2,而Cl2与NaI溶液会发生反应:Cl2+2NaI===2NaCl+I2,用CCl4萃取生成的Br2和I2,观察其颜色,即可鉴别NaBr和NaI溶液,正确。‎ 物质检验简答题的答题模板 ‎1.(2016·全国卷甲)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C )‎ A.NaHCO3、Al(OH)3‎ B.AgCl、NaHCO3‎ C.Na2SO3、BaCO3‎ D.Na2CO3、CuSO4‎ 解析 A项,样品加入水NaHCO3溶解,再加入稀盐酸Al(OH)3溶解,HCl与NaHCO3反应放出气体,但样品中加入稀硫酸,不会出现固体,错误;B项,样品加入水NaHCO3溶解,再加入稀盐酸AgCl不溶解,错误;C项,样品加入水Na2SO3溶解,再加入稀盐酸BaCO3溶解,产生气体,而加入稀硫酸产生CO2和SO2的混合气体,且生成BaSO4沉淀,正确;D项,样品加入过量硫酸,产生CO2气体,但没有固体剩余,错误。‎ ‎2.(2016·上海卷)(双选)已知:SO+I2+H2O===SO+2I-+2H+。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Fe2+、K+、I-、SO、SO,且所有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向该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BC )‎ A.肯定不含I-‎ B.肯定不含SO C.肯定含有SO D.肯定含有NH 解析 溶液本身无色,说明没有Fe2+。加入溴水仍然无色,说明溴水发生了反应,且产物无色,I-和SO均可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此时反应后溶液无色,说明没有I2,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由于SO的还原性比I-强,故I-是否存在无法判断。因所有离子浓度相等,则根据电荷守恒可判断SO肯定没有。‎ 课时达标 第38讲(见课时达标P63)‎ ‎1.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蒸馏烧瓶、④天平、⑤分液漏斗、⑥滴定管、⑦燃烧匙,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C )‎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⑦‎ 解析 ①普通漏斗:用来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③蒸馏烧瓶:用于液体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混合物。⑤分液漏斗:萃取分离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 ‎2.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A.用装置甲蒸发、结晶制取粗盐 B.用装置乙加热熔融NaOH固体 C.用装置丙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D.用装置丁进行萃取、分液 解析 蒸发、结晶制取粗盐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A项错误;瓷坩埚中含有SiO2,不能用来加热熔融NaOH固体,应选用铁坩埚等,B项错误;除去CO2中的少量HCl,应选用饱和NaHCO3溶液,C项错误;I2的CCl4溶液与水分层,可利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D项正确。‎ ‎3.下列物质除杂(括号内物质为杂质)的方法及试剂都正确的是 ( C )‎ 选项 物质 方法 试剂 A 乙烷(乙烯)‎ 洗气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AlCl3(MgCl2)‎ 过滤 氢氧化钠溶液 C CO2(SO2)‎ 洗气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D Al(Mg)‎ 过滤 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乙烯被酸性KMnO4氧化生成CO2,使乙烷中混入CO2气体,A项错误;AlCl3、MgCl2均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B项错误;SO2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CO2,从而除去SO2,C项正确;Mg与NaOH溶液不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不符合除杂要求,D项错误。‎ ‎4.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可制备1-丁醇,为提纯含少量正丁醛杂质的1-丁醇,现设计如下路线:‎ 已知:①正丁醛与饱和NaHSO3溶液反应可生成沉淀;②乙醚的沸点是‎34 ℃‎,难溶于水,与1-丁醇互溶;③1-丁醇的沸点是‎118 ℃‎。‎ 操作1~4分别是( D )‎ A.萃取、过滤、蒸馏、蒸馏   B.过滤、分液、蒸馏、萃取 C.过滤、蒸馏、过滤、蒸馏   D.过滤、分液、过滤、蒸馏 解析 正丁醛与饱和NaHS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则操作1为过滤;乙醚难溶于水,与1-丁醇互溶,经操作2得到有机层,则操作2为分液;有机层中加入固体干燥剂进行干燥,经操作3得到1-丁醇和乙醚,则操作3为过滤;乙醚的沸点是‎34 ℃‎,1-丁醇的沸点是‎118 ℃‎,经操作4得到1-丁醇的纯品,则操作4为蒸馏。‎ ‎5.下列分离或提纯有机物的方法正确的是( A )‎ 选项 待提纯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及主要操作方法 A 苯 溴单质 加亚硫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B 淀粉胶体 葡萄糖 水,过滤 C 乙烷 乙烯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D 乙酸乙酯 乙酸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分液 解析 溴能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HBr和Na2SO4而进入水层,通过分液的方法得到苯,A项正确;淀粉胶体和葡萄糖都能透过滤纸,除去淀粉胶体中的葡萄糖,应采用渗析的方法,B项错误;乙烯被酸性KMnO4氧化生成CO2,使乙烷中混入CO2气体,C项错误;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易发生水解反应,应选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再进行分液,D项错误。‎ ‎6.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C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解析 溶液中可能含HCO、SO、HSO等,A项错误;溶液中可能含有Ag+,B项错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NH3,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H,C项正确;可能含有Ca2+,D项错误。‎ ‎7.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Ba2+、Mg2+、H+、OH-、Cl-、HCO、SO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 mol·L-1乙溶液中c(H+)>0.1 mol·L-1;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A.甲为氯化钡   B.乙溶液含有Cl-‎ C.丙溶液含有SO   D.丁溶液含有NH 解析 根据②中的信息可知乙是二元酸,故乙是H2SO4;根据③中现象,可以推知丙中含有Cl-;再结合①中提供信息,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可以形成白色沉淀的只有BaSO4、BaCO3、Mg(OH)2,则甲只能是Ba(OH)2;乙是H2SO4,丙是MgCl2,丁是NH4HCO3。‎ ‎8.下列物质的除杂方案正确的是( D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2(g)‎ SO2(g)‎ 饱和Na2CO3溶液、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3+(aq)‎ NaOH溶液 过滤 C NaCl(s)‎ KNO3(s)‎ AgNO3溶液 过滤 D Cu(s)‎ Ag(s)‎ CuSO4溶液 电解法 ‎9.某混合气体G可能含有CO、CO2、SO2、H2O(g)等气体,用a.无水CuSO4,b.澄清石灰水,c.灼热CuO,d.碱石灰,e.品红溶液,f.酸性KMnO4溶液等药品可将其一一检出,正确的检验顺序是( C )‎ A.G→a→e→b→f→d→c B.G→c→d→b→e→f→a C.G→a→e→f→b→d→c D.G→b→e→f→a→d→c 解析 首先用无水CuSO4检验水,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SO2,因为SO2和CO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需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SO2后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之后用碱石灰干燥剩余气体,最后用灼热CuO检验CO的存在。‎ ‎10.(2018·黄冈高三第一次调研)有一包白色粉末,由BaCl2、K2SO4、CaCO3、NaOH、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它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 A.BaCl2、CaCO3一定存在,NaOH可能存在 B.K2SO4、CuSO4一定不存在 C.K2SO4、NaOH、CaCO3、BaCl2一定存在,CuSO4可能存在 D.C为单一溶质溶液 ‎11.下列用水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 A.乙酸乙酯、甘油、硝基苯 B.乙醇、甘油、四氯化碳 C.乙酸乙酯、苯、乙醇 D.苯、四氯化碳、硝基苯 解析 A项,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浮在水面,甘油溶于水,不出现分层,硝基苯不溶于水,且密度大于水,在水的下层,可以鉴别,正确;B项,乙醇、甘油都溶于水,不出现分层现象,无法区分,错误;C项,乙酸乙酯、苯都不溶于水,且密度都小于水,无法鉴别,错误;D项,四氯化碳、硝基苯均不溶于水,且密度大于水,无法鉴别,错误。‎ ‎12.按如下方案可从样品粉末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A:‎ 下列每步实验所用装置、操作都正确的是( B )‎ 选项 A B 步骤 ‎(1)‎ ‎(2)‎ 装置、操作 选项 C D 步骤 ‎(3)‎ ‎(4)‎ 装置、操作 解析 操作(1)为过滤,过滤时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A项错误;操作(2)后得到水层与有机层,故为分液,B项正确;操作(3)为从溶液中析出固体,属于蒸发,应用蒸发皿,C项错误;操作(4)是蒸馏,蒸馏装置中应用直形冷凝管,且温度计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D项错误。‎ ‎13.某溶液中含有Fe2+、Al3+、Ag+、Cu2+,为了分别得到各含一种金属阳离子的沉淀,可采取:①通入H2S;②通入CO2;③加HCl溶液;④加NaOH溶液四个步骤。设试剂均过量,且每次都把所生成的沉淀过滤出来。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 A.③①④②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14.下列实验所用试剂、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A )‎ 序号 相关实验 试剂 现象和结论 ‎①‎ 鉴别K2CO3和Na2SO3‎ 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的是K2CO3‎ ‎②‎ 鉴别NO2和Br2蒸气 湿润的淀粉-KI试纸 试纸变蓝色的是Br2蒸气 ‎③‎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新制Cu(OH)2悬浊液 有砖红色沉淀产生的是葡萄糖 ‎④‎ 鉴别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 氨水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又消失的是AlCl3溶液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15.某种气体可能是由CO、CO2、H2、NH3、HCl和H2O(g)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使其依次通过下列药品:①澄清石灰水,②Ba(OH)2溶液,③浓H2SO4,④灼热的CuO,⑤无水CuSO4粉末。结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①中未见浑浊,②中变浑浊,③中无明显现象,④中有红色物质产生,⑤中固体变蓝。若以上实验中,每一步反应都充分进行,则原混合气体中( C )‎ A.一定有CO2和HCl,可能有H2‎ B.一定有H2、CO2和CO,可能有HCl C.一定有H2、CO2和HCl,可能有CO和H2O(g),肯定无NH3‎ D.一定有H2,一定没有CO 解析 由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中含有HCl和CO2,HCl和CO2与碱反应时,强酸性气体HCl先与碱反应,气体中含HCl,一定不含NH3,气体通过③后,得到的气体一定是干燥的,此气体通过灼热的CuO,有红色物质产生,说明气体中有CO或H2,而得到的气体再通过无水CuSO4粉末,固体变蓝,说明气体中含有H2,CO不能确定。‎ ‎16.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A )‎ A.装置①: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B.装置②:制取并吸收HCl C.装置③:制备纯净的NH3‎ D.装置④:比较MnO2、Cl2、S的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