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0 KB
  • 2021-08-24 发布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对汤武革命的历史评价。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墨子 奉天伐罪 孟子 是对无德之君的惩罚 朱子 是不得已而为之 A. 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珍贵先例 B. 各家学派对汤武革命的争论从未停息 C. 汤武革命获得古代学者的基本肯定 D. 主流思想影响世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中言论可知,墨子、孟子、朱子都肯定了“汤武革命”,认为大臣有革昏君之命的权力,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诸子观点基本一致,B项中“争论”的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单以表格中三人对汤武革命的认可就得出C项结论,理由不充分,故C项错误。汉代才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坞堡地主经济;南方的庄园经济则跨州越县,“荫庇人口”,获得迅速扩张和发展。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法制度的复兴 - 14 -‎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门阀世族的出现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方的坞堡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的民间防卫建筑,南方的庄园则是由豪强地主建立,带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大量存在会与中央政府争夺劳动力,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魏晋南北朝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的削弱,故选D;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瓦解,复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坞堡与庄园中农民的生产方式依然是男耕女织,经济形态依然是小农经济,故B项中“小农经济的破产”说法错误,排除B;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就已出现门阀世族,故C错误。‎ ‎3.据研究,秦汉时期,地方以乡主体编造账务(简牍)并将目录副本交呈县里,县庭更多以指导、监督考课为主;唐宋时,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以纸质形式保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基层治理权力的下移 B. 技术进步推动集权发展 C. 地方财政由中央掌控 D. 中枢行政程序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汉时期的账簿材质为“简牍”,因为“简牍”比较笨重,所以乡级行政机构只能将账务目录副本交呈县里,而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使用日益普及,账簿的材质为纸张,故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保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基层治理权力下移与材料不符,A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治理,不是中枢行政程序,D错误。‎ - 14 -‎ ‎4.如下图简图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古代 A. 儒释道三教地位的演变 B. 儒法道三种治国模式的兴衰 C. 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D.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异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副业,地位稳固,私营手工业在明朝中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项符合图示,故选C;儒家自汉代以后就一直占据主流思想地位,中国也形成了外儒内法辅之以道的相对稳定的治国模式,故排除A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与异化,故D错误。‎ ‎ ‎ ‎5.考虑到短期难以弥合权力真空将会导致中国出现山崩地裂的危险,康有为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先建立“立法、行政、司法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再缓慢进入共和政体。据此可知,康有为 A. 希望以改良途径使君主成为虚君 B. 反对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根基 C. 力图实现向近代社会的平稳过渡 D. 不遗余力地为清廷摇旗呐喊 ‎【答案】C ‎【解析】‎ - 14 -‎ ‎【详解】材料体现出康有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循序渐进地改良中国社会,故C正确;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仍拥有较大的权力,故A错误;BD与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不符,故排除。‎ ‎6.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 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 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 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 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的工业符合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标准,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上海工业的发展虽然与其是通商口岸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D项表述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7.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 B. 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 重视政治工作的舆论宣传 D. 已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 14 -‎ ‎【详解】材料中的发刊词称《新华日报》愿成为宣传抗日的喉舌,表达全国民众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政治舆论宣传工作,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全国抗日的喉舌,并不是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故排除A;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排除B;中共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D错误。‎ ‎8.如下图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A. 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 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个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选D;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故B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C错误。‎ ‎9.柏拉图认为正义城邦是智慧谋划的结果,勇敢是能够为了维护正义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做出牺牲,勇敢保持的前提就是承认、维护和服从特定的秩序。材料表明柏拉图 A. 注重道德培养 B. 强调整体利益 C. 维护城邦民主 D. 弘扬个人利益 ‎【答案】B - 14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勇敢是能够为了维护正义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做出牺牲,勇敢保持的前提就是承认、维护和服从特定的秩序”等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勇敢是维护城邦统治秩序的助手和手段,这反映出柏拉图注重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故排除D,选B;材料中“正义的城邦是智慧谋划的结果”中的智慧并不是指道德,而是指“深谋远虑”,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维护城邦民主的信息,故排除C。‎ ‎10.1664年,英国每季度进口的棉布总量达到100万件,占进口总额的73%,20年后这一比例达到83%。为此,英国议会不得不在1700~1721年间多次颁布禁止进口和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这一举措 A. 阻碍了英国的出口贸易 B. 加剧了海外的殖民掠夺 C.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D.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17世纪后期英国大量的进口棉布,对英国本土的纺织业形成冲击,因此英国政府采取强制性举措禁止进口印度棉布,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而到了18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故D正确;材料中英国的政策是禁止进口和销售印度的棉布,与出口贸易无关,排除A;这一举措只是禁止外国棉织品在英国销售,与海外殖民掠夺无关,故排除B;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故C错误。‎ ‎11.1871年10月,俾斯麦通过帝国立法确立的“文化斗争”,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这些措施 A. 清除了基督教在德国的影响 B. 体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C. 客观上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 - 14 -‎ D. 否定了德国教会积极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可知,德国完成统一之后采取措施削弱天主教会对德国政治的影响,实行世俗化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当时有利于强化联邦政府,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德国的统一,故选C;A项中的“清除了”表述太绝对,故排除;实行政教分离,实行世俗化的政策在当时有利于德国的统一,不能说其体现了军国主义色彩,排除B;材料中俾斯麦要求政教分离,教会不得干预政治事务,并未否定德国教会的积极作用,故排除D。‎ ‎12.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指责西欧各国“一直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指出:马歇尔计划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反映出 A. 冷战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B. 美国一直反对欧洲一体化 C. 马歇尔计划已完成任务 D. 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受挑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美国总统指责西欧各国“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也认为“马歇尔计划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出现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故选A;B项中的“一直反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项中的“开始受挑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14 -‎ ‎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陆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温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南、曾毅凌(明清间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除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9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造成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答案】(1)原因:外来疫病的传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地方政府重治轻防;民众愚昧迷信,卫生习惯差。‎ ‎(2)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 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3)认识: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宣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解析】‎ ‎【详解】(1‎ - 14 -‎ ‎)由材料“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可见外来疫病的传人;由材料“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可见特殊的地理环境;由材料“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可见地方政府重治轻防;由材料“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可见民众愚昧迷信,卫生习惯差。‎ ‎(2)第一小问,由材料“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可见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由材料“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可见建立国家防疫机制;由材料“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可见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第二小问,由材料“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可见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国家对卫生工作的重视,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3)由新中国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可见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的可行性;由材料“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可见加强宣传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由材料“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可见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约翰。R.麦克尼尔认为,人类从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同质性和多样性循环转换的过程。远古时期,人类分成一个个小群体,掌握着几种语言,生存策略也极为简单,人类呈现简单同质性。后来随着人类散布各地,文化多样性形成,从而发展出诸多复杂社会,如部落、城市国家、帝国等,宗教差异也越来越大。但公元1000年左右,多样化趋势逆转。多种文明的长期互动使复杂性成为一种原则,共尊一种原则的结果是文明趋同,语言和宗教的种类以及政治组织的数量都趋于减少,从而形成新的统一性。当这种统一性达到极限,新的复杂多样性又将出现。‎ ‎——摘编自刘新成《文明互动:从文明史到全球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全球化使得世界文明的发展日益趋同。‎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日益紧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工业革命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加紧了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和奴役,同时也促进了先进生产力在这些地方的传播,亚非拉国家也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17~19世纪,欧美国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得以逐步确立,欧美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随着全球化进程开始传播到欧美以外的地方,亚非拉国家开始了缓慢的民主化进程。全球化使得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文明的发展日益趋同。‎ 示例二论题: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新的复杂的多样文明的出现。‎ - 14 -‎ 阐述:20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明的复杂性又再次得以彰显。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丰富了国家发展的路径。‎ ‎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政策,开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丰富了经济发展的途径。全球化不断发展又促进了新的复杂的多样文明的出现。‎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围绕“人类从简单社会向复杂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同质性和多样性循环转换的过程”拟定论题。可以拟定“全球化使得世界文明的发展日益趋同”,可以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日益紧密,而以欧美国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得以逐步确立,并带动亚非拉国家缓慢的民主化进程。也可以拟定“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新的复杂的多样文明的出现”,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丰富了国家发展的路径,也可以从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途径为证。‎ ‎15.材料:旧学制规定小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且“四二”分段,90%的小学生只能读完初小四年。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小学的修业年限为5年,实行一贯制。1952年,教育部根据北师大附小等6所学校进行的试验情况发出指示,规定“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游牧区及个别经济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可以推迟实施外,其他地区,不分城乡,争取到1957年秋季,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54年通过的《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规定:“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教育不仅要供应足够合格的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对国家生产建设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因此中学毕业生,除部分根据国家需要升学外,大部分应该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或其他建设工作。”‎ ‎——摘编自刘桂玲《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76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 14 -‎ ‎【答案】(1)特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教育改革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的。‎ ‎(2)意义:有利于劳动人民子女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满足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适应了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每,答出即可)‎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可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材料“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可见中学教育改革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由材料“除部分根据国家需要升学外,大部分应该积极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或其他建设工作”,可见强调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的。‎ ‎(2)由材料“提供全面基础教育”,可见有利于劳动人民子女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由材料“供应对国家生产建设具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可见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满足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教育本身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育改革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由材料“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可见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 ‎16.材料:1948年7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来自美国、巴西、法国、加拿大、英国以及东欧、匈牙利的8名社会科学家,就引起战争的原因,在巴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和平问题谈话会,讨论出成果后集结成书出版了《战争为何发生?》。讨论会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8名社会科学家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呼吁书。呼吁书中写道:“据我们所知,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战争是人性的必然结果……所谓和平问题,就是如何把集团间乃至国家间的紧张、侵略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何进一步将其指向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建设性的目标。如此,也许就成了消灭人和压榨人的问题。这一目标仅靠表面改革以及孤立的努力不可能达成,最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和我们思维本身要有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试图避免导致武装抗争的侵略,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正义,那就应该有必要计划、调整现代生产力以及对资源的利用。”‎ ‎——摘编自舒方鸿《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问题谈话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问题谈话会召开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正式拉开帷幕。‎ - 14 -‎ ‎(2)积极作用:否认了战争宿命论;增强了民众对联合国发挥安全保障作用的认同和期待;有助于探索两大阵营和平共存的条件;有利于建立制度性的协调机制;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答出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和平问题谈话会本身体现了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由材料“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可见联合国的成立;由时间“1948年7月”,结合所学,材料是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冷战正式拉开帷幕。‎ ‎(2)由材料“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战争是人性的必然结果”,可见否认了战争宿命论;“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结合所学,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发挥联合国的安全保障作用的认同和期待;由材料“把集团间乃至国家间的紧张、侵略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何进一步将其指向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建设性的目标”,可见由助于建立制度性的协调机制;由材料“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正义,那就应该有必要计划、调整现代生产力以及对资源的利用”,可见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17.材料: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有感于近代中国的科技现状,1927年,童第周正式到南京中央大学教书,进入了教育和科研领域。在亲友的支持下,1930年9月,他远赴比利时留学,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赢得了达克教授的信任。1934年,童第周回到了祖国,战乱期间仍坚持执教。童第周很早就认识到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鉴于当时中国科教体系的混乱,1948年,他又聘请在美国的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担任山东大学海洋系教授,童第周在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1979年,科学巨匠童第周逝世,享年77岁。‎ ‎——摘编自王岩《我国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童第周为我国近代科教事业做出的贡献及其个人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童第周致力于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时代背景。‎ ‎【答案】(1)贡献:奠定了实验胚胎学和海洋科学的基础;积极引进卓越的科技人才;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品质:乐学善思、勤于钻研、心系祖国、敢于创新。‎ ‎(2)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科教基础薄弱;近代高校科教研究体系混乱;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刺激。‎ ‎【解析】‎ - 14 -‎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可见奠定了实验胚胎学和海洋科学的基础;由材料“又聘请在美国的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担任山东大学海洋系教授”,可见积极引进卓越的科技人才;由材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可见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小问,由材料“远赴比利时留学,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赢得了达克教授的信任”可知,体现了乐学善思、勤于钻研的品质;由“有感于近代中国的科技现状”和童第周的成就,体现了心系祖国、敢于创新的品质。‎ ‎(2)由材料“有感于近代中国的科技现状”,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阶段特征,可见近代中国科教基础薄弱;由材料“当时中国科教体系的混乱”,可见近代高校科教研究体系混乱;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 ‎ - 14 -‎ ‎ ‎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