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0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35分钟)
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D [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佛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所谓本体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3.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D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A项为孔子的主张;B项为孟子的主张;C项为王阳明的主张;D项为“二程”的主张。]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理论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朱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 5 -
其所宣扬的“天理”只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D项正确。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A、B两项则是唯物主义思想,排除;C项是董仲舒的观点。]
5.文天祥被俘后,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道家学说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道教
C [文天祥作为南宋大臣,宁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不愿背叛朝廷,这体现了理学中的“仁”“忠”等方面的观念,故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
6.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 )
A.格物致知 B.研究圣人之道
C.进行内心反省 D.致良知
C [陆九渊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7.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A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A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就是理”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可以排除;王阳明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5 -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根据“存”“灭”两字分析。第(2)问,“差异”可根据朱熹和王阳明的主张分析作答。
[答案]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关系:对立的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10.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D.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 [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故D项正确。]
11.以下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一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专制皇权的加强
A [宋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批判纲常礼教,追求个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联度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1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 5 -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B [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是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且题干强调“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13.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感慨,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
14.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二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2)材料二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第(1)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等信息分析概括。第(2)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答案] (1)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
- 5 -
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2)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 5 -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2021-08-247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2021-08-2410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2021-08-2412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49页
- 高中历史单元整合一新人教版必修22021-08-243页
- 高中历史教案2020经典模板大全2021-08-2415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9世纪2021-08-244页
- 高中历史第5章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2021-08-2411页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2021-08-2411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8单元第23课 两极2021-08-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