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3.0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选择题
1.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数次修订历史教育目标,其中一次的内容有这样的表述“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次的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 )
A.1905年 B.1912年
C.1936年 D.1956年
解析:选D。从材料“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一次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后,本题选D项,1954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A项是在清末;B项是在民国时期;C项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不可能将劳动人民当作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
2.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解析:选B。本题用排除法最简易。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C项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情形。听党指挥,服从分配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就业方针,选B项。
3.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残破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选C。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制度。
4.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中的“无产阶级”“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革命委员会”等,可以判断是“文革”时期的教科书,选C项。
5.下图是1972-1995年我国各类学校数的发展变化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4
A.“双百”方针推动了教育快速发展
B.基础教育发展总体高于高等教育
C.中小学教育质量有所下滑
D.三类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
解析:选B。由图示中的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可知,总体发展情况是小学(百所)、中学(十所)数量明显多于普通高校(所),B项正确。“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践踏,没能起到促进教育发展的作用,A项错误。中小学学校数量下降不能说明教育质量是否有所下滑,C项错误。从图中无法得出三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结论,D项错误。
6.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
①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故①不正确,选C项。
7.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终于不得不面对中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注重职业教育,在未来的三十年内,职业教育会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的思想方式的改变,职业教育将光彩夺目。”这是一位经济学家对过去三十年职业教育的反思。对于这种现象,你的理解是( )
①认为工人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偏见是其重要原因
②国家应尽快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
③企业要注重多途径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
④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向应面向市场需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传统的思想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应该重视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应该面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解决我国中高级技术工人奇缺的现象。
8.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②向科学进军
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B。四个口号分别出现于1968年“文革”时期、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7年底高考恢复后、1983年新时期,选择B项。
二、非选择题
9.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从建国以来每个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3)通过材料三中两张图片可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的思想有何进步?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热衷于宣传革命家的活动、党的活动,这体现了革命史、党史教育;同时选用了苏联文学,
4
这体现了向苏联学习的特点。回忆新中国诞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特点回答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和“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可知当时文章以政治时文宣传经济建设为主。结合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回答原因。第(3)问,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反映了大炼钢铁的情景,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重视重工业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变化。第(4)问,材料四信息反映了语文教材内容对人文、情感的关注。从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内容选材、内容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新变化。
答案:(1)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变化:政治时文和工业建设文章大量取代原先的优秀文学作品。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3)进步:环保意识增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变化: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综合发展。
(4)增加经济、人文、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
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120~P121)
阅读这段材料,请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全民族的素质和科技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121)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所占的比率由较大向较小发展,而科技和教育所占的比重增大到2/3左右,说明重视科教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发展科教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教育也日益被
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目前,我国也要切实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
三、自我测评(教材P121)
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提示:“文革”对教育的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4
相关文档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2课 伟2021-08-2413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8-241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2021-08-247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2021-08-2433页
- 高中历史第5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52021-08-248页
-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2021-08-24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2021-08-246页
- 2020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2021-08-244页
- 【历史】安徽省示范高中2019-20202021-08-2413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32021-08-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