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 M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2017·课标全国Ⅰ,28)洋务运动的经济举措
2.(2017·课标全国Ⅱ,28)洋务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3.(2017·课标全国Ⅲ,28)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4.(2016·课标全国Ⅰ,28)晚清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5.(2016·课标全国Ⅰ,40)近代解决人口压力的设想
6.(2016·课标全国Ⅲ,41)近代中国开放历程
7.(2015·课标全国Ⅰ,28)小农经济顽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8.(2014·课标全国Ⅰ,28)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9.(2013·课标全国Ⅰ,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016·课标全国Ⅰ,30)国民政府后期的经济政策
2.(2016·课标全国Ⅲ,30)民族工业对抗战的反映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
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其内容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这些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某些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经济统制”政策: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它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是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经济政策;但是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及政治造成的伤害也是深远的,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
『史论观点』 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在1928~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但影响工业持续增长的一些隐忧始终如影随形,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巧学妙用]
[图示解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构图解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图示解史] 洋务运动
[漫画解史] 洋务企业
★洋务派企业,就其体制而言,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类型。在具体操作中,则只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类型。官办军事工业,从性质上讲,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已。官督商办企业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主义企业性质。
[图解历史] 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及相互关系
[构图解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漫画解史] 民族工业的困境
《破扇难挡暴风雨!》(1930年)
★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面前,提倡国货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农产品 ②商品市场 ③买办 ④“自强” ⑤安庆内军械所
⑥江南制造总局 ⑦“寓强于富” ⑧开平 ⑨发昌 ⑩继昌隆 ⑪实业救国 ⑫棉纺织业 ⑬敲诈勒索
考点二 ①社会政治 ②国货 ③反帝爱国斗争 ④商品输出 ⑤面粉业
⑥军事 ⑦经济掠夺 ⑧“委托经营” ⑨劳动力 ⑩“经济统制” ⑪统购统销
考法1 史料主旨类——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和影响
【考题1】 (2016·课标全国Ⅰ,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
★明立意 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适中。对近代自然经济趋向解体及历史地位的认识出现偏差,近代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虽逐渐解体,但在近代历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 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1)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同时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3)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考法2 史论阐述类——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2】 (2017·课标全国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B
『』
★明立意 从洋务企业的创办方式角度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理清一个变化: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
★清误区 本题属于文
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容易误认为洋务企业后期采取了商办形式,洋务运动的开办形式主要有两种:官办和官督商办。如材料中的“协造”实际就是一种官督商办。
『』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思想上:提出“中体西用”,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2)经济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建立了总理衙门,加强了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开启了教育近代化。
考法3 史料主题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
(1)史料一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情况及对东南沿海农村经济的影响。根据史料一,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13分)
提示 特点:1837~1845年大幅增加,1846~1854年则下降。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农村发生的新变化。根据史料一、二,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12分)
提示 现象:一些人憎恨列强对华贸易给他们造成手工业破产;一些人却欢迎洋货加入新兴产业之中。
看待: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后者更是发展的方向。
『』 第(1)问的“特点”可根据史料一输华货物总值的数额变化概括;“原因”从内外两个方面考虑:列强入侵和内在经济结构。第(2)问的“矛盾”可根据史料信息“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和“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回答。“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需结合现象所反映的本质进行评价。
『』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1)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瓦解,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2)西方列强凭借在华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中国逐步沦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3)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受利润的刺激,直接投资创办近代工业。
2.表现
(1)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并存的经济形态。
(2)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
(3)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加大。
(4)阶级分化: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
和产业工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考法4 开放探究类——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史料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5
67
64
手工业
7.7
7.7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采矿业
0.2
0.3
0.8
电力
0
0
0.5
『』
史料反映了1890~1933年中国各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从史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提示 示例 信息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广大民众爱国救亡运动以及政府采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信息2:近代中国重工业十分落后。列强掠夺,资源缺乏;重工业自身特点——投资多、见效慢;资金、技术缺乏,受外资企业压制。
信息3:近代中国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掠夺、封建主义的压迫阻挠,长期的战乱等,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发展缓慢,中国始终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
『』
☆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
本题属于表格信息提取类试题,首看表格要素:表头、时间、数字,重点分析数字的变化或趋势。
(1)提取信息:首先,获取表层信息:“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1890~1933年”;然后,概括出变化趋势。
(2)论证说明:从国内、国外因素,以及民族企业自身的特点论证说明,如考生信息2中的说明,缺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性质。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特征
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②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④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影响因素
①促进因素: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政府鼓励;“实业救国”思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企业家的民族精神。
②
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学科素养14 从历史评价角度认识“洋务运动”
命题专家史论
对于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简单否定。在当时清王朝国力衰微,事事落后于人的情况下,洋务派不轻易言战,应该说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态度。有些不平等条约,除包含割地赔款、侵害中国各项主权的内容外,也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如开放通商口岸、公使驻京等。这些条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被列强用来谋取侵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洋务派在外交方面真正需要抨击的是以下两点:第一,他们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那样,通过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外交努力来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第二,他们缺乏通过外交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而是过于注重权谋,热衷于搞“以夷制夷”。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素养解读』
作为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历史评价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一般而言,分为历史评价尺度和道德评价尺度。
历史评价或评价上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把所评人或事放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趋势,重在考察其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道德评价或评价上的道德尺度,指的是用一般善恶标准来衡量所评人或事。
『考题例证』 (2018·辽宁大连模拟)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解析
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突破』
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结构诸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所做评价有可能出现差异。如改革开放前,史学界受“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影响,片面地用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评价洋务运动,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抹杀其推动中国工业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运用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全面评价洋务运动,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济南模拟)下表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这反映了( )
时间
茶(万镑)
丝(包)
战前年平均
5 000
5 000
1845年
8 019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53年
10 122
62 896
A.对外贸易稳居出超地位
B.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高且成本低
答案 C
2.(2018·湖北黄冈模拟)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并大量出口。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B.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C.中国传统农业的倒退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解析 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并大量出口说明中国为列强提供原料,故D项正确。农作物的种植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错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体现了中国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
答案 D
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下表是1845~1856年英国对上海的羽毛纱的输入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输入量 (匹)
1845年
4 157
1853年
3 960
1854年
2 720
1855年
1 410
1856年
2 350
A.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锐减
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实业救国的探索初显成效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使得西方的商品并没有在中国畅销,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英对上海羽毛纱的输入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中外货易,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探索出现在19世纪末,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8·重庆高三诊断)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解析 日记中并没有剿灭太平天国的信息,故A项错误;日记体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故B项正确;建厂与军事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创办军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自强,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8·广东百校联考)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 根据关键词“轮船招商局”“劝民自置”“纾商民之困”,可以判断出,它是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主张,以抵抗外国的经济侵略,达到分洋利的目的,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信息,且洋务派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D项排除。
答案 B
6.(2018·山东泰安模拟)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 )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7.(2017·安徽淮北模拟)“
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这表明( )
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解析 根据材料“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可知材料讲的是洋务运动,后面突出的是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故选C项。
答案 C
8.(2017·河南洛阳期中)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升到22%。 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
A.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解析 根据材料“7%上升到22%”“增长了近6倍”,表明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保护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压制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这期间中国依旧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8·山东淄博模拟)下表为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表可以推知,当时中国( )
年份
棉制品
棉花
面粉
交通器材
机械
1913
10.3
0.5
1.8
0.8
1.4
1936
1.5
3.8
0.5
5.6
6.4
A.重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轻工业发展迅速 D.实现了关税的自主
解析 观察表格,根据题目中“棉制品进口比例的下降”“机械进口比例的上升”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轻工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8·河北保定、唐山模拟)1937年9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开始全面负责战区工厂的内迁工作。沿海和临战地区的民营工厂和国营工厂, 特别是兵工厂陆续内迁。其主要目的在于( )
A.改变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
B.保证官僚资本稳定快速发展
C.重建国防工业支持抗日战争
D.为战时“陪都”建设打基础
解析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侵入华北、华东地区,为避免民族工业落入敌人之手,保存经济、国防实力,沿海和临战地区的工厂被迫陆续内迁,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8·江西联考)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发布《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设立了中、工、交、农四行办事总处;成立隶属于军事委员会的贸易调整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专卖政策与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突出了政府对经济的高度集中管制
C.是官僚资本确立垄断地位的标志
D.企图从经济上影响沦陷区的稳定
解析 金融特殊政策适应了全面抗战的爆发,对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阻碍作用,故A项错误;专卖政策和统购统销体现出国民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干预,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主义确立的时间大约为20世纪20年代,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措施稳定了国统区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8·山东菏泽模拟)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解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而日本投降后,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江苏扬州期中)(25分)统制经济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要经济政策,它贯穿了抗日战争的始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了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了沿海工厂的内迁。作为我国抗战大后方的西南地区,经济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随着大批军公教人员和难民的涌入,政府财政支出迅速扩大,而收入则由于东南沿海的沦陷急剧锐减。
——摘编自陈雷、戴建兵《统制经济与抗日战争》
材料二 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实现有效的统制经济政策,加强了经济立法,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内容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并于1942年公布了《国家总动员法》,以动员全国一切力量满足战争的需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正是通过统制经济控制了全国金融,通过发行权的统一集中了货币,保证了军费开支和各方面供应。并且在扶助工农业生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面失控的统制政策却给国民政府带来致命的后果。由于统制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而日渐恶劣的环境,却又导致多年积累的国家资本被部分官僚所控,甚至直接转变为官僚资本。
——摘编自方学英《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经济进行统制的原因,并分析其推行过程中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统制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3)当时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统制经济类同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他们为何有此种看法?你认为两者是否相同?为什么?(8分)
答案 (1)原因:日本侵华,中国经济状况恶化(财政困难)。(4分)
特点:从金融逐步推广到国民经济各领域;由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推行。(4分)
(2)积极:有利于推动经济立法;有利于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4分)
消极:政治腐败加剧;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5分)
(3)原因:两者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管控。(3分)
不同。 (2分)
理由:经济基础不同或经济性质不同。(3分)(只判断,不写理由,不得分)
14.(2018·四川乐山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解读材料,围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证。(12分,要求:论题围绕材料信息并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 本题答题步骤,首先根据材料示意图提取一个有关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题,应做到观点明确,然后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加以论证,应注意史实的准确性与多样性,不能太过单一,语言表达做到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
答案 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明显受到外国因素影响。(2分)
论证:鸦片战争后的列强侵略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劳动力、市场等条件
;中国一些早期民族企业,也开始学习西方向近代资本主义企业转型;开明地主阶级为自强求富兴办洋务,从西方引进了近代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随着列强经济扩张加剧和洋务运动深入,一些官僚、地主、绅商等开始投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8分)
以上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表明,其产生具有自身的一些基础,但也明显受到了外国因素影响。(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既遵循了客观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2分)
论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条件逐步具备的过程中产生的,遵循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客观规律;但中国商品市场和雇佣劳动力的出现,是列强侵略下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结果;近代技术的出现,也是列强倾销商品和国人从西方引进的产物;近代化所需资金,主要源于官僚、地主等的封建剥削和积累与买办的代理收益。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既遵循了客观规律,也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先天不足”的独特性。(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