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
特点。
1.重点: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生产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2.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教材整理 1 农业的起源
1.标志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特征
(1)区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2)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六畜”。
[深度点拨] 我国古代农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因素
“南稻北粟”是中国农作物分布的显著特征,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注意结合对南北方气
候差异的认识加以分析。①气候: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应粟麦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
多雨的气候适应水稻的生长。②水源:北方河流较少,水资源较贫乏;南方则相反。
教材整理 2 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改进
时代 表现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劳动工具的材质主要是骨、
石、木
文明时代 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
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农具,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耕作
方式,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中期 发明了犁壁,自此之后牛耕得到推广
唐代 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古代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误区警示] 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牛耕的出现
这种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性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
明。曲辕犁的结构更为完备,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
耕细作。
[深度点拨] 精耕细作的含义
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
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解题时如遇到农具的改进、耕
作技术和方式、水利工程、农作物品种的丰富以及种植制度等,要首先考虑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方式。
教材整理 3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
时代 表现
上古时代 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春秋战国 兴修了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时期
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③在边疆地区兴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是最典型代表
2.经验总结: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教材整理 4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演变
1.千耦其耘
(1)时间:商周时期。
(2)特点: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1)出现时间:春秋时期。
(2)产生原因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3)主要特点
①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
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③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评价
①优点: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c.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自耕农很容易破产。
[误区警示] “自给自足”中的“足”≠“富足”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
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深度点拨]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看中国古代农业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的又一特点。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
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
的过程。
3.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
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
4.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之一。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
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
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
抓住关键词“火耕而水
耨”,由此判断其耕作
方式。
史料二 今使乌获、籍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
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
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根据“牵牛尾”到“贯
其鼻”及“牵”等进行
判断。
史料三 《吕氏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抓住关键词“候”“用
粪”“时”“麦黄种
麻,麻黄种麦”等概括。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
【提示】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因: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
(2)史料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这一耕作方式对我国农业有什么影响?
【提示】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影响: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成熟。
(3)史料三体现了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根据农时,适时耕作;沤制肥料;麦麻轮作。
【史论拓展】 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
(5)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6)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层出不穷。
探究点二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根据句号把史料分为两层;
抓住关键词“卖新丝”“粜
新谷”等。
史料二 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
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淮南子》
根据史料假设意思“男不耕
则……”“女不织则……”
进行理解。
史料三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从插曲中男女对唱内容对比
理解“男耕女织”。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可以读出的信息有哪些?
【提示】 农民生活艰辛;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
(2)史料二强调了什么问题?
【提示】 强调了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史料三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
的什么特点?
【提示】 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史论拓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
1.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1)积极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2)消极影响
①狭隘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较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落后性: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③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
(2016·烟台高一检测)《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题模板】
抓关键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深耕细锄,厚加粪壤”进行分析
排易误
材料涉及农业耕作方式的问题,并未体现“重农”思想、“靠天吃
饭”观念、“不误农时”思想,故排除 A、B、C 三项
验结论
根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和“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可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导学号:72040000】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畜牧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中信息“神农……制耒耜,教民农作”分析可知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 )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耒耕耜耕
【解析】 原始社会使用刀耕火种,故 A项错误;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器和骨制农具,
其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铁犁牛耕的耕
作方式,故 C 项正确;耒耜是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耕作工具,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
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解析】 能控制耕土深浅的是曲辕犁,故选 C 项。
【答案】 C
4.(2016·浙江高考)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
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
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人桑蓬”,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 C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兼并与集中,排除 A、B两项。
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所有权问题,排除 D 项。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多治麻丝葛绪, 布 ,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
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
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第(1)问,考查小农经济产生的
时间、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关键是要正确解读材料,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
小农经济。第(2)、(3)问,要正确解读材料,从材料中逐问获取有效信息即可。
【答案】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
步,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农业生产者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农耕者常因
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而破产。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 分钟)
[学业达标]
1.(2015·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 【导学号:72040002】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答案】 D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
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 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
【答案】 A
3.(2016·安庆高一检测)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
【导学号:72040003】
A.青铜 B.骨头
C.铁 D.钢
【解析】 在刀耕火种时代之后,农业生产进入耜耕阶段,所用材质有木、骨、石,故
B项正确。青铜农具出现于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很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春秋战国
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钢的出现要晚于铁,故排除 A、C、D 三项。
【答案】 B
4.(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在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
画像石拓片,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 )
A.米脂率先采用铁犁牛耕
B.中国已有耦犁耕作技术
C.牛耕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D.陕西农业产量领先全国
【解析】 由图片可以判断,此时出现了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故选 B 项。A、C、D 三
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
【答案】 B
5.(2016·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此工具名称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此工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符合曲辕犁的特征,
故选 D 项。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筒车是灌溉工具,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6.(2015·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
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与文中的“此渠”相关的人物是
( )
A.大禹 B.李冰
C.郑国 D.王景
【解析】 由材料中“成都”判断“此渠”是都江堰,是李冰主持修建的。
【答案】 B
[能力提升]
7.(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
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增加( ) 【导学号:72040004】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
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
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
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畜
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 C 项。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
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
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 D 项。
【答案】 A
8.(2016·长春高一检测)《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
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
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解析】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故选 B 项。A 项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
方式,而 C、D两项在自然经济的特征中无法体现。
【答案】 B
9.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某博物馆拟举行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加展览的筹备。【导学号:
72040005】
展览一 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1)该展厅设置了农具的逐步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完备两个版块。请你选取中国古代农业代
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该展区展览了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耕织图,如果你是解说员,请对这种“男
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作简要评价。
展览三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
行最大限度的投入。讲究轮作、复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4)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
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本次展览的内容,谈
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解析】 第(1)问,可结合我国农业成就中的改进农具和兴修水利方面的史实作答。第
(2)问,主要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小农经济予以评价。第(3)问,要准确解读材料有
效信息,得出“精耕细作”这一主要特征。第(4)问,要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的
特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 (1)农具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等。水利完备:春秋时期的芍陂,战国时
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或者答符合史实、具有代表性的其他例子)。
(2)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
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它妨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
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3)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或答符合要求的其他标题)。
(4)继承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完善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等(或答符合要求的
其他内容)。
相关文档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2021-08-252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2021-08-2510页
- 2020版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培2021-08-254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7 近代西方民主2021-08-247页
- 高中历史第7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第12021-08-248页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2021-08-2410页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亚洲觉2021-08-2410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古代2021-08-243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人教版高2021-08-245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6 古代希腊罗马2021-08-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