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8.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重点:宋明理学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理学的产生
1.背景
(1)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重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
(2)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2.产生
(1)王安石创立了“新学”,并以其为指导,实行变法。
(2)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把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
3.含义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4.影响
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
1.地位
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奠基人。
2.主张
(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道德观:强调“克己复礼”,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思想主张
(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故又称“天理”。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
(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 6 -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概念阐释]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
(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1.心学的形成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王阳明的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思想主张
(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达到“致良知”。
4.心学的流行
(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客观外界的“天理”。
(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要人们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
(3)恢复比接受来得容易,所以心学一出现,很快就流行起来。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程朱理学主张“理”是宇宙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 6 -
3.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史料解读] 由史料一中“二程”的“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和朱熹的“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得出他们在认识论上的主张,进而分析其进步作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在认识论上,“二程”和朱熹提出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
【提示】 主张:“格物致知”。
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史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史料解读] 由史料二中关键语句“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来总结王阳明的核心思想。
(2)根据史料二,归纳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提示】 “心外无物”、“致良知”。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
(1)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宇宙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3)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 6 -
(1)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种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2)在修养方法上的分歧: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进行内心的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
【导学号:14322019】
A.故步自封,消极抵抗 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6 -
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 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
C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
2.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
【导学号:14322020】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B.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A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A项符合题意。]
3.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 )
【导学号:14322021】
A.“无为而治” B.“中体西用”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D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
4.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
【导学号:14322022】
A.陆九渊 B.王阳明
C.朱熹 D.董仲舒
B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B项符合题意。]
5.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导学号:14322023】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D [A、C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排除;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排除B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遏制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D项正确。]
6.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
- 6 -
【导学号:14322024】
A.传播心学思想 B.挽救统治危机
C.确立私学地位 D.教化广大民众
B [王阳明是朝廷官员,故其指点民众心学的目的是利用心学思想,安抚民心,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王阳明为挽救统治危机,宣传自省内心,安定统治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私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教化民众不是王阳明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025】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三 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
[解析] 第(1)问应根据材料概括为“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
[答案] (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最终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 6 -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2021-08-253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2021-08-258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2021-08-257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58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2021-08-25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253页
- 2020秋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2021-08-2524页
- 高中历史中古时期的欧洲练习题2021-08-25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2021-08-254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1章 全人类共同2021-08-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