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宁市高中2022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①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以下图示符合联邦制内容的一组是(注:大圈代表联邦政府,小圈代表各州)
3.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重返一些大学的校园,马克思主义文献电子数据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马克思著作读书会、马克思秋季学校吸引着求知者的目光。西方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马克思主义深受欧洲民众普遍关注
B.欧洲国家普遍重视马克思主义研究
C.马克思学说在当今仍具有时代价值
D.马克思主义研究热已是学界新潮流
4.下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革命所持的观点,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A.恩格斯认为革命将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
B.无产阶级革命应注重理论创新
C.列宁认为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国家爆发
D.列宁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
5.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美国——原生型 B.英国——感应型
C.德国——次生型 D.中国——感应型
6. 对于下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极对峙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B.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发展
C.两极对峙避免了“核战争”
D.美苏均势维护了世界和平
7.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说:“25年前,我们当时在军事上是世界第一。……当然,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处于世界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世界第一流国家,……世界上也不再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据此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
A.世界格局已经呈现多极化趋势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丧失
C.世界上出现了更多的超级大国
D.美苏两极格局正趋向终结
8.《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9.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
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
10.明朝中叶以后,缙绅地主迅速崛起。他们凭借政治特权,大肆兼并耕地,造成“子粒不归于公廪”。这一现象
A.壮大了自耕农的队伍 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D.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1.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12.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
②广西贵县在清光绪中叶以前“衣料多用土货,县属比户纺织”、“一丝一缕,多由自给”、“土纱亦为畅销”。
③1894年江苏通州,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其时布商收布,凡见参用洋纱者,必剔除不收。
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 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
13.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
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15.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 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16.下图为中国漫画先驱丁悚《百美图》中的一幅,画中诗为“佳期约定故迟迟,转眼宵深到子时。壁角电铃微响处,暂凭一线话相思。”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C.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
D.社会生活习俗日趋文明开化
17.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有利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8.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开始 B.经济环境的变动
C.人口总量的膨胀 D.左倾错误的升级
20.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的牵引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有
①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 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调整
③市场与计划调节方式并用 ④分配方式转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A. 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 B. 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
C.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22.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m=900,n=100 B.m=800,n=200
C.m=400,n=600 D.m=600,n=400
23. 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24.某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排序对应的信息,全部准确的一组是
A.哈格里夫斯、富尔敦、卡尔·本茨
B.人工动力、 蒸汽动力、内燃机动力
C.18世纪60年代、19世纪10年代、19世纪60年代
D.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25. 下表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这说明
时间
工具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铁器的使用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厂的普遍出现
19世纪末
第二次工业革命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第三次科技革命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 B.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C.生产工具革新激化劳资矛盾 D.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逐步降低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非选择题部分(50分)
26.(18分)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8分)
▲
材料二 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2)从1949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
材料三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表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3)归纳材料三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4 分)
▲
材料二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整理自《中国经济年鉴》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政策性因素。(4分)
▲
材料三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4分)
▲
28.当今世界上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6分)
▲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
材料三 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丘吉尔《铁幕降临》
(3)据材料三,指出丘吉尔认为美国应承担什么责任?他的理由是什么?(4分)美国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试举两例说明。(2分)
▲
材料四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宁市高中2022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C
B
D
C
A
C
C
D
B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D
D
A
B
C
A
C
A
B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8分)
(1)特点:①人口迁移重要动力是人地矛盾突出;②分三种迁移类型,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其中传统农业仍占主流;③存在向边地和商品发达城市流动两种走向,以边地为主;(4分,任答2点即可得全分)
影响: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边地开发;加快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人口合理分布,弱化地区不平衡;促进工商繁荣,有利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城市发展、城镇化。(4分,任2点即可得全分)。
(2)主要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2分)原因: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工业化开始起步也可)。(2分)
(3)现象: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2分)
原因:①圈地运动的进行;②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
27.(12分)
(1)变化: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2分)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增多。(2分)
(2)历史信息: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年增长率超过城市。(2分)因素: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分)
(3)依据:1992:“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WTO)。(2分)
28.(20分)
(1)妥协:①确立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②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彼此分权制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会选举中,各州参议员、众议员人数按不同比例分配;④允许保留黑人奴隶制;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的权力逐渐得到保障等。(6分,任答3点得全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农民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任答2点得4分)
(3)责任: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分)理由:美国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2分)行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任答两点,2分)
(4)贡献: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一点2分,任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8-2512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2021-08-2522页
- 【历史】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22021-08-2515页
- 【历史】甘肃省庆阳市镇原中学20192021-08-2517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一2021-08-2522页
-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2021-08-2516页
-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2021-08-2512页
- 【历史】甘肃省张掖市2018-2019学2021-08-2516页
-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2021-08-2518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2021-08-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