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总复习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阶段
表现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
魏晋
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核心论点:明清时期商人将经商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用于购田置地、支持下一代科举考取功名等,不用于扩大再生产,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
②宋朝
26
高考总复习
(2)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②表现
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核心论点: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形成了水陆交通发达的市镇网络。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③两宋
④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由于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渐趋萎缩。
(2)特点
①以朝贡贸易为主。
②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明朝对外交流
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核心论点:明朝初期,政府重视管理和加强海外贸易。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6
高考总复习
(3)表现
①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
核心论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人口和土地。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朝“闭
关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
26
高考总复习
,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核心论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自主性。
【构图解史】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
【图解历史】
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
信息提取:宋代以前,古代官府对“市”与“坊”严格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坊市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加强。
【漫画解史】 “交子”
信息提取:“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
【图解历史】
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26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漫画解史】
1.“重农抑商”观念
信息提取:传统社会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轻利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2.“闭关锁国”政策
信息提取:清政府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交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更加闭塞、倒退。
【图解历史】
“重农抑商”与“海禁”及
“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26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重农抑商”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是表里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实施的根源,后两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三者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概念阐释】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图解历史】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重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演变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草市、夜市和晓市
(1)“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3)“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对点训练] (2020·浙江“五校联考”一模)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深巷明朝卖杏花”可知商业活动打破空间的限制,故
26
高考总复习
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草市,其不在都市宅屋之间,故B项错误;“夜市”说明打破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市南”说明坊市分开,故D项错误。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解读】 本段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发展,出现了富有的商人群体,也出现了奢侈之风。
【思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侈之风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试答:
【提示】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淮扬盐商的推动;扬州地区的地位及影响。
实证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史料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解读】 本段史料说明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归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试答:
【提示】 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实证3 古代城市的演变
史料
26
高考总复习
【解读】 两幅图体现了唐宋城市的设计理念及唐至宋坊市的变化。
【思考】 观察两幅图,指出唐宋城市建设规划体现了什么理念。唐宋市坊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试答:
【提示】 理念: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本质问题:从图一唐代对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市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之分;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又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
26
高考总复习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2.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从城市
功能看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从商业
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从数量和
规模看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从地区
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2.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作用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①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它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②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6
高考总复习
重点二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它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对点训练] 1.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让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的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故选B项。
2.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一般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对点训练] 2.学者陈尚胜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
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
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A。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的依据为明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海禁”要求官方主持对外贸易,禁止民间私自贸易,故选A项。
26
高考总复习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
史料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解读】 史料阐述了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举措。
【思考】 据史料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试答:
【提示】 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实证2 “海禁”政策的影响
史料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阻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本段史料论述了清代“海禁”政策的影响。
【思考】 结合史料,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评价明清“海禁”政策的影响。
试答:
【提示】 清朝实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海禁”政策的实施,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实证3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史料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倾向出现。
26
高考总复习
【思考】 分析史料,论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这一结论。
试答:
【提示】 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的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
(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的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
26
高考总复习
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江苏卷·T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命题点:明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26
高考总复习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人们对待贫穷的态度由道德上的中立转变为“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与商品经济发展、人人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的社会观念盛行有关,B项正确。明朝晚期没有出现新兴资产阶级,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财富观的变化,不能等同于道德沦丧,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宋明理学,D项说法错误。
2.(2019·高考全国卷Ⅱ·T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命题点: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3.(2018·高考海南卷·T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
命题点:宋代城市的发展特点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中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
4.(2017·高考全国卷Ⅱ·T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26
高考总复习
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因素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5.(2019·高考江苏卷·T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命题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选D。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
6.(2019·高考天津卷·T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命题点: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26
高考总复习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解析:选B。由材料“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集市中既有文化娱乐活动,也有商业交易,这说明当时武城县文化和商业活动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当时武城县集市贸易的繁荣,并非强调农村集贸市场从无到有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文化生活,还体现了商业活动繁荣,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武城县集市繁荣的情况,并未涉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7.(2019·高考全国卷Ⅰ·T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命题点: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地区间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
8.(2018·高考江苏卷·T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命题点:商人地位的变化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选D。民间商人从“在野外找个土岗”交易到在城里的市场上公开交易,可见“纳过税”后他们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战国到清末,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业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
9.(2018·高考海南卷·T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26
高考总复习
命题点:明代商业观念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选D项。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A、B、C三项错误。
10.(2017·高考全国卷Ⅰ·T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命题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选B。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
11.(2018·高考海南卷·T6)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命题点: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26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A。观察表格可知,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故选A项。“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D项错误。
12.(2018·高考全国卷Ⅰ· T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选B。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13.(2015·高考全国卷Ⅰ·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命题点:宋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虽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26
高考总复习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解析:选D。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管子》作为战国时代的作品,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选D项。
2.(2020·江苏南京、盐城二模)“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
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C。题干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表明商人的地位高,这说明商业发展冲击了当时的等级制度,故选C项。
3.(2020·福建莆田二模)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解析:选B。由材料“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可知,政府通过对盐铁政策的调控来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
4.(2020·辽宁沈阳三模)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
26
高考总复习
,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可知,唐朝对蕃商实行鼓励性优惠政策,故选C项。
5.(2020·湖南郴州一模)金初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这说明商业的发展( )
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 B.促进北方人口增加
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 D.引起货币流通扩大
解析:选D。旧钱、交钞、通宝、宝货等货币一并流通,说明商业的发展引起货币流通扩大,故选D项;材料说明纸币与通宝都在流通,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货币流通对北方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一并流通不能说明货币使用情况混乱,排除C项。
6.(2020·福建南平一模)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明清时期( )
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
C.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道路是闽浙通商之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可以从海上贸易,而明清实行“海禁”,陆上贸易转为兴盛,故选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 )
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
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
解析:选A。据材料“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可知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说明东周时期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故选A项;“郑人买履”讽刺固守教条、脱离实际的人,体现不出道德教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不涉及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法家重视发展商业,排除D项。
2.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
26
高考总复习
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解析:选D。由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可知,范蠡主张易变质商品不要滞留与囤积,即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故选D项。
3.(2020·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
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工商业环境宽松
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农工商协调发展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采取盐铁专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出现民间资本大量向农业转移的现象,故选C项。
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C。工商业者“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松动,故选C项。
5.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唐朝诏令规定,大宗交易庄宅、马及市价至一千以上的,先用实物或者钱物兼用交易,这样就限制了货币使用,妨碍商品经济发展,违背经济发展趋势,
26
高考总复习
故选C,排除D。从题干材料看不出诏令对原有交易规范的破坏,A错误;题干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B错误。
6.(2020·北京昌平区二模)下图反映的是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据此图可以得出( )
A.北宋海外贸易收入一直上升
B.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更高
C.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海外贸易收入是两宋主要财源
解析:选B。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比北宋时期有很大增长,故选B项;通过图片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是曲折的,不是一直上升,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宋朝也不例外,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收入成为重要财源,而非主要财源,排除D项。
7.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
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可知,唐至宋对市场的认识有所变化,故选C项。
8.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26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D。据材料“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南宋商品经济活跃的相关知识可知,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选D项。
9.(2020·江苏海门一模)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解析:选A。题干材料“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故A项正确;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
10.(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解析:选C。根据材料的折线图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唐宋政府布帛的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同时谷物收入出现一定规模的下降态势,而钱币收入则呈现激增趋势,根据经济学常识我们不难得知,钱币收入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C项正确。
11.(2020·山东青岛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26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B。“《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极大丰富了市民生活,故B项正确。
12.(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这反映当时( )
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解析:选B。材料中“月光纸”“花糕旗”反映了商人结合不同的传统节日制作时令性商品,这是典型的利用民俗文化进行商品营销,故B项正确。
13.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B。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符合史实,但材料说的是明朝白银大量使用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B项正确;税制改革有助于推动白银普遍化,但政府的政策如“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也推动了白银普遍化,故C项错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不仅没有改变,而是强化了,故D项错误。
14.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可知,“海禁”政策使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说明民间对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
高考总复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商至元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货币来源、形状、铸造权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使用、便携性、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外部货币流入等方面回答。
答案:(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2)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16.(2020·广东惠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据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
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可以分别从中西发展状况加以论述。最后,就所论述的论题作简要的总结。
答案:示例一
论题:重新审视全球视野下的明清。
论述:15世纪至19世纪,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高度繁荣。明中叶以来,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6
高考总复习
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制造的手工业品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声誉度和竞争力。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贸易量剧增,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同时伴随着白银大量涌入和高产作物引进,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明清两朝虽然闭关锁国,但是依旧开通了指定的贸易口岸进行海外贸易,比如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中国仍是世界最重要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示例二
论题: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由亚洲逐渐转向欧洲。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种类逐渐增多、贸易额不断上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吸收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洲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工业技术中心;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欧洲不断对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殖民体系,从而引领着世界经济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
26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8单元 19世纪以2021-08-256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2 古代中国的手2021-08-25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2021-08-253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513页
-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2021-08-251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2021-08-2512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近代中国民族2021-08-256页
- 2020年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三大重要2021-08-256页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8-2510页
-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2019-2020学年2021-08-2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