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66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2019 全国 I 卷,28) 表 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 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
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 1 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
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 B 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
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
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 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
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 D 项。
2.(2019 全国 II 卷,28)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
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
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98 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
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 D 项;“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
实,排除 A 项;1898 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而并非清政府,排除 B 项;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内政,排除 C
项。
3.(2019 全国 III 卷,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
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外
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
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 B 项;“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战争后才
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
运作的结果,排除 C 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与对外贸易没有
直接的联系,排除 D 项。
4.(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
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
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
争进程,故 A 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而
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 B 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
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
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 D 项错误。
5.(2018·全国Ⅱ卷·2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
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
借助西方列强,故 A 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
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
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
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 D
项正确。
6.(2018·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
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
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
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 A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 B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
西用”思想无关,故 C 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
7.(2017·全国Ⅰ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
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
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
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
信心,故 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没有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
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 B 项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
矿业,故 C 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
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 D 项错误。
8.(2017·全国Ⅰ卷·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
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
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
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 A 项正确;20 世
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
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故 B 项错误;清
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 C 项
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9.(2017·全国Ⅱ卷·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
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
转为商办,故 A 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
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
费压力,故 B 项正确;从 1879 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
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 C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
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 D 项错误。
10.(2017·全国Ⅲ卷·28)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
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
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
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故 A 项错误;1895 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
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 B 项错误;1895 年《马关条约》签
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
故 C 项错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
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 D 项正确。
11.(2016·全国Ⅰ卷·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 A
项错误;19 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与世
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
主动开放市场,故 D 项错误。
12.(2016·全国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
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
成,故 A 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带来有效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而且之前两次鸦
片战争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失败,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洋务运动中,兴办军
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的努力收到较大成效,属于军备优
势,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而是受到外部的侵略,
故 D 项错误。
13.(2016·全国Ⅱ卷·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
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9 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相继
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大门被迫向世界开放,不
是主动开放,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家庭
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但整个近代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
并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
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日常生活用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
人和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协定关税,
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但并非完全丧失,故 D 项错误。
14.(2016·全国Ⅲ卷·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
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
“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
故 A 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 B 项错
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
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 D 项错误。
15.(2016·全国Ⅲ卷·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
“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1898 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 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 A 项错误;《奏定
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
关,故 B 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
C 项错误;“‘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
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 D 项正确。
16.(2015·全国Ⅰ卷·28)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
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 A 项错误;依据材
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
在英国是否畅销,故 C 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
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 D 项正确。
17..(2015·全国Ⅱ卷·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
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
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 A 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
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 C 项错误;国人
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 D 项错误。
18.(2015·全国Ⅱ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
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 A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
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 B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
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
清政府所容忍,故 C 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
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 D 项错误。
【知识点复习】
阶段特征
总体 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逐步形成并日益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起步并日益发展时期。
政治 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并开展新政、预备立宪和教育改革等自
保活动。农民阶级先后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给中外反动势
力沉重打击。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日益
成为救国的重要选项。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动。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
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
进。
思想 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
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改良思想、三民主义相继产
生。
社 会
生活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交通、
通讯、大众传媒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1840—1912 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1.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 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 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
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 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
①前期
a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b1853 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
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
a1856 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b1859 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
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c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 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 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
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
①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 年 10 月 10 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④1912 年 3 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
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⑤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二、经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2)标志: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
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洋务运动
(1)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活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②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本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又对外国的经济
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
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②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③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
(2)初步发展
①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
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表现: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三、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物质社会生活的变迁
1.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主张兴
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维新思想
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倡西学。
③代表人物
a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提出
变法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b 梁启超: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c 严复: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④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⑤意义: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①提出:1905 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②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
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物质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服饰由拘谨、
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
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②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③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④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⑤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报刊业的出现:适应了普遍民众阅读的需要,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1872 年创刊的《申
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②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
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③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
起步。
【强化练习】
1.清同治七年(1868 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
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 1 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 6 人,办理
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
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
A.最惠国待遇 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 D.关税自主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可知是领事裁判权,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
国的司法主权,故 C 项正确。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
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
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
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 B 项正确。
3.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
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 1899 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主
要是因为(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答案】 C
【解析】 日本晚于其他列强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应从中国方面总结,甲午战
争中国的惨败及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极大地激发中国人对日本侵略的愤恨情绪,这
是内因,故【答案】选 C 项。
4.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
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 )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答案】 D
【解析】 A 项表述有违史实,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
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无关,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并非列强干涉中国内
政,是借用传教士表达自身意图,故 C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D 项正确。
5.(2019·开封开学考试)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
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
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
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条款。故选 D 项。
6.(2019·荆州模拟)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但从 1853 年至 1863 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从 1853 年至 1863 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口、扬州、南京等地”
是太平军的活动区域,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票号相继撤庄,故 D 项正确。
7.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 182 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
起家
身份
进士
武进
士
举人 武举 贡生 生员
末
弁
无功
名
合计
人数 8 1 10 3 7 31 5 117 182
晋升 大学 总督 布政 布政 提督、 提督、 中等文武官 合计
身份 士 巡抚 使、按
察使
使 总兵 同品 员以下及未
授职
人数 2 25 17 5 37 10 86 182
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湘军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来看,同等官职由不同身份晋升而来,说
明官员晋升并没有遵循常规,故 A 项正确。
8.秋瑾就义后不久,同盟会领导人胡汉民说:“故为中国计,为多数人计,此后非特暗杀之事
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置彼虏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的革
命志士( )
A.革命立场发生动摇 B.要改变革命策略
C.计划创立革命政党 D.斗争目标不明确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和“不足置彼虏死命之革命军”可知革命的策
略发生改变,故 B 项正确。
9.陈旭麓先生认为,20 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
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答案】 B
【解析】 依所学,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
式改变,故 A 项错误;依所学,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B 项
正确;依所学,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建立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的,故 C 项
错
误;依所学,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 D 项错误。
10.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 党
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 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答案】 A
【解析】 县级以下的基层管理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瓦解,故 B 项错误;这些新式社团只是
参与而非代行行政职能,故 C 项错误;同样,这些新式社团也并非都是政党组织且其参与的
都仅是地方基层自治,“政党政治初显雏形”的表述显然属于程度失当,故 D 项错误。
12.(2019·莆田模拟)“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
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种现象反映(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
愈种愈多”可看出百姓种茶与世界市场关系紧密,故 B 项正确。
13.1889 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
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
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 A
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政见
不同,故 D 项错误。
14.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 1872 年到 1894 年开设的 74 家民族资本工厂
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 17 家。
据此可知( )
A.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
B.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
C.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D.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
【答案】 C
【解析】 近代民族工业不是全部在东南通商口岸,故 A 项错误;材料重点统计的是资本主
义工业,故 B 项错误;“商人投资的大约有 17 家”可见商业资本对工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故 C 项正确;“74 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商人投资的大约有 17 家”可见商人投
资并不是主体,故 D 项错误。
15.1902~1903 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
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答案】 C
【解析】 19 世纪中期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故 A 项错误;
华商在自己国家还要“由海关征收‘出厂税’”,实际上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外企
业间公平竞争,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的负担加重,同时还要受海关的控制,恶化了民族工业
的发展环境,故 C 项正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
误。
16.(2019·呼和浩特模拟)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
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
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
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 C 项正确。
17.(2019·新乡模拟)1896 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 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
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
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 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答案】 C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 A 项
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
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 C 项正确;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
发展的强劲动力,故 D 项错误。
18.从 1895~1898 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 76 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
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
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
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具有各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895~1898 年”和“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面临
民族危机,知识分子推动学习西方的政体,故 D 项正确。
19.(2019·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29)1906 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
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1907 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
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
破坏。学者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B.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C.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
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可得出其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变法;从“法国大革命‘祛虐
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可见为革命思想的反映,故 A 项正确。
20.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
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
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下列对
该学者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不可避免性 ②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③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
一出路 ④革命后各种利益集团握手言和,结局圆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可知,①②正确;
③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结局圆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正确。
21.孙中山在 1905 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
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由此可见,
他( )
A.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B.试图努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
C.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
D.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
“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得出孙中山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
态,故 A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