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3 MB
  • 2021-08-25 发布

第20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变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堂导入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 和平演变 ” 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他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3 目录 /content 二月革命 推沙皇 《 四月提纲 》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时间: 1917 年 3 月 8 日(俄历 2 月),地点:彼得格勒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结果:推翻了;建立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指方向:指明了从 资级民主革命 过渡到 社会主义革命 的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抛幻想: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革命 过程: 社会 主义 由 理想 变为 现 实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922 年底, 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苏联 ” 。 苏联地图( 1940 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 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 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 05 爱沙尼亚 1940.08. 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 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 03 吉尔吉斯 1936.12. 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 02 塔吉克 1929.10. 16 格鲁吉亚 1936.12. 05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1924 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 丘吉尔 工业化 —— 核心目标, 1925 年开始 农业集体化, 1930 年左右开始 五年计划,与此同时西 方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 (三)斯大林模式 —— 满足了工业化需要,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老挝 封建社会 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 邓小平 《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 1992 年) 依据图一、图二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永恒的追问: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 模式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 月 革 命 1917 1918 1921 1925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余粮征集制 国有化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行政命令 尝试直接 过 渡 粮食税 租赁制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间接过 渡 1936 1937 第一个五年计划 确立标志 1936 年 新宪法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 2 8-19 37 ) 1928 提出 工业化 战略 农业集体化 ①经济 :生产资料 公有制 ; 高度 集中的 指令性 计划 经济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排斥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 优先发展 重工业 ;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46 年 3 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 1950 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 6200 个 大企业 ,工业总产值比 1940 年增加 73% , 国防工业 获得重大突破,但 轻工业 的生产只增加了 22% , 农业 总产值恢复到 1940 年的 99% ,其中 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 。 5 年中,国家 3 次 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 ,在城市和工人区 修建住宅 1 亿多平方米,在 农村建房 270 万所。 文教科技事业 也有较大发展。 —— 吴于廑 齐世荣 《 世界史 · 现代史编 》 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1932 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 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1949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 163.6 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 苏联国民经济 》 二战后苏联的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 40% , 1953 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 年,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 斯大林( 1878年-1953年 )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生活必需用品 斯大林晚年,“ 领 袖意志”即“国家意志”, 国家的发展路线完全取决于斯大林的个人决策 ,而斯大林在领导国家 取 得历史性胜利后日益趋向于保守,他把自己建立的体制模式看作 唯 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 不允许 揭露 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更不允许对这种体制模式进行改革 。 ——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37 年,苏联全国党代表有 1966 人,有 1108 位被秘密消失,全国 5 个元帅有 3 个被直接杀掉,一位被折磨致死, 1936 到 1938 年间,苏共一半的党员 —— 约 120 万人被逮捕。 ( 1 )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 2 ) 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 3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尼基塔 · 谢尔盖耶维奇 · 赫鲁晓夫,原苏联领导人。 从 1953 年 9 月 7 日至 1964 年 10 月 14 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8 年 --1964 年)。美苏核对抗, 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 1971 年 9 月 11 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 “鲁莽的改革家” 。 1953 年,斯大林逝世 2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改革的背景:斯大林 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1953.9-1964.10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1953-1964 成就 问题 农业 工业 民生 政治 思想 外交 2. 措施: 突破口 正如 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 · 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 ——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和平过渡 ”“ 和平竞赛 ”“ 和平共处 ” 加大农业投入、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平反冤假错案 ;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3. 改革成果与问题 (积极性:局限性(经济、思想、政治 历史地位等 ) 1953~19 58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1958 年,莫斯(Maryinaroshcha) 地区正在修建赫鲁晓夫楼时的场景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 苏联共产党 …… 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 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 路线。 ………… 积极: ( 1 )经济: 改革注入了 某些市场经济成 分,取得了一些 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 2 )思想和政治: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 ( 3 )民生: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 4 )国防科技: 宇宙航空技术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1953-1964 成就 问题 农业 加大农业投入、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收购制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民生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政治 思想 平反冤假错案 ;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外交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2. 措施: 突破口 正如 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 · 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 ——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和平过渡 ”“ 和平竞赛 ”“ 和平共处 ” 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 推动农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积极性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 国际关系有所缓和 宇宙航空技术发展 材料一:苏联共产党 …… 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 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 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 路线。 ………… 材料二: 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 ,但接着又保持不变 …… 1963 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 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 372 吨黄金来付账 —— 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 1/3 。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 舌尖上的历史 》 材料三: “ 最近资产阶级报刊广泛进行污蔑性的反苏宣传,反动派企图 利用有关苏联共产党指责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一些事实来作为进行这种污蔑的理由” 。 ——《 苏共中央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 》 问题探究: 改革的另一面 ----- 一些料想不到的结果 局限性: 经济: 改革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 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粮食问题没有解决; 思想: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 ,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墓碑由 7 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象征着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 赫鲁晓夫,这是一个无法被苏联历史遗忘的人物,尽管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容不得他孤寂的灵魂。这是一个试图改写“斯大林版”苏联历史的人物,尽管他最终成了斯大林及其主义的守墓人。 …… 他给后世留下的最大遗产不是深邃致远的理论,而是改造世界的勇气。” —— 历史学家张建华 拉开改革序幕 ——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 1953-1964 )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 如何认识 苏联国情 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 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 提出了到 1980 年左右“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诱人口号。 他 以农业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接着进行了以改组上层经济管理机关为中心的工业、建筑业改革。 — 智效和: 《 斯大林的 社会主义观 与现实社会主义 》 海派经济学 2003 卷第 3 辑 错误认识苏联的国情: 赫鲁晓夫的 社会主义观和做法已经在脱离实际的基础上更加脱离实际; 本质: 没有 正确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 局限性: 经济: 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粮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思想: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3. 改革成果与问题 (积极性:局限性(历史地位、经济、思想、政治等 )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积极: ( 1 )经济: 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 2 )思想和政治: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 ( 3 )民生: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 4 )国防科技: 宇宙航空技术发展 ; 地位: 赫氏 改革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传统观念的束缚,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打开了改革的闸门 ,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1953-1964 成就 问题 农业 加大农业投入、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收购制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民生 兴建“极简主义楼房” 政治思想 平反冤假错案 ;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外交 提出“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 2. 措施: 突破口 贫穷落后 矛盾尖锐 国门封闭 正如 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 · 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 ——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和平过渡 ”“ 和平竞赛 ”“ 和平共处 ” 紧张的对峙: 建立华约;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 推动农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积极性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 国际关系有所缓和 思想混乱 粮食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 1964~1982 ) 改革的背景: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列昂尼德 · 伊里奇 · 勃列日涅夫 1964 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 。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1 96 8 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6 年 5 月,他成为苏联元帅。 1977 年至 1982 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 1977 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 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强将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积极的‘攻势’。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建立一个经济上具有蓬勃活力、政治上稳定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的 “发达社会主义国家” 。 1966 年 1975 年 1966 年 1975 年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农业总产值:亿卢布 2294 5112 883 1128 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 材料 2 1962 年美国比苏联多一倍核导弹。 1969 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 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材料 1 苏联 1966 、 1975 年工农业总产值 ⑴成果: ① 在一定程度上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 ② 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③ 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 ⑵问题: ①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 ,效果有限。 ② 执政后期,热衷于 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 ③ 加之与美国进行 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 3. 改革成果与问题 : 19 63 ~19 838 年苏联与世界 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 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 经济差距缩小 了。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 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 31% , 1975 年上升到 67% 。工业生产从 30% 升为 80% 以上,农业生产从 55% 升为 85% 。 —— 徐天新等著: 《 当代世界史 》 1975 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 持续低速发展 :1985 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 50 % ( 苏联称 67 % ); 社会总产值为美 40 % ;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 50-55 % ; 农业劳动生产率 25 % ; 科技落后美国 10-20 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 ,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 7.3 %。 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他无视 70 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 实践 。 他 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 改革半途而废了 。 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 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 斯 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 党身上的肿瘤 ,而是挥向了 党的脖子 。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年):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年) 米哈伊尔 · 谢尔盖耶维奇 · 戈尔巴 乔夫, 1931 年 3 月 2 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 1985 年至 1991 年 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 1990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 改革的背景: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矛盾丛生,危机四伏 经济 政治 意识 形态 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内容及弊端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承认市场调节的调节作用;但缺乏经济发展配套措施。 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议会制, 3 、结果: 1990 年 立陶宛 率先独立,随后 俄罗斯 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 年 8 月 19 日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 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 。 ( 1 ) 戈尔巴乔夫背叛说; ( 2 ) 石油价格波动说; ( 3 ) 大国沙文主义说; ( 4 ) 军备竞赛说; ( 5 ) 官僚腐败说; ( 6 ) 和平演变说; ( 7 ) 体制僵化说; ( 8 ) 民族矛盾说; ( 9 ) 历史合力说; ( 10 )意识形态说。 ( 1 ) 1990 年 3 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3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 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 (2)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 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但很快失败。 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 3 ) 1991 年 12 月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 11 个国家 的领导人签署 《阿拉木图宣言》 宣告结成 独立国家联合体 , 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 经过 苏联解体原因 众说纷纭 思考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1 、直接原因 2 、历史原因 3 、外部原因 4 、现实原因 ——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材料 2 苏联 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 4 %,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 7 %,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 85 %! …… 贪污腐败,特权成为苏共丧失民心的主要原因。 苏联的败亡败在了 忽视党的自身建设 上 , 败在了 丧失民心 上 ! ! ——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得不到 解决, 贪污腐败, 失去 人民的 支持 …… 材料 1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改革的手术刀 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 挥向了党的脖子 。戈改革 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 以非军事手段颠覆别国政权。达到“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目的。包括 文化入侵 、经济渗透、思想同化等一切非军事手段。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着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 前苏联杂志社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课堂探究】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2.一切从实际出发 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导致思想混乱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长期牺牲农民利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配套措施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拒绝改革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 相 联系 苏联模式日趋僵化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 知识扩展: 战后苏联改革失败 的追问 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归根结底就是 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 20 世纪 50 年代, 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和苏联的实践, 在经过了一个极短的过渡时期以后, 先后宣布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 、建设 、 改革的背景 ( 1) 成就 :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 , 东欧各国人民 在苏联的帮助下 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 并着手恢复经济 ,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 弊端 :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 ,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⑶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经互会的标志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的社会主义 -------- 依据国情、自主改革、独立发展,走一条结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材料: 1947 年,美苏对抗的冷战开始了。接着,潜伏着的苏南矛盾很快浮出水面,终于导致 1948 年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局。苏联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指挥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动了一场普遍的暴力夺权运动。从此,东欧各国被强制移植斯大林模式。 —— 叶书宗 《 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 冷战育造了东欧 —— 由地理概念变成政治地理概念 东欧则是冷战的受害者 —— 付出了独立自主的代价 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表现 50 年代后期,第一次改革高潮?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苏南冲突是指苏联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之间发生的导致关系破裂的争执与冲突。此冲突源于苏联与南共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关系上的不平等互助。 1948 年 3 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3—5 月,两党交换信件,阐述各自观点。苏共指责南共反苏,背离马列主义,放弃党的领导作用,低估苏联经验,奉行机会主义理论,声称间谍内奸充斥于南党政机构内。南共进行反驳,表示了该党遵循马列主义,学习苏联的榜样,坚持独立自主,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经苏联提议, 6 月 20—28 日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严厉抨击南内外政策,宣布将其开除出情报局。 1949 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 11 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及东欧国家完全断绝与南的关系。 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是苏、南冲突的根本原因。 ( 56—60 ) 背景: 1956 波兹南事件 背景:十月事件 1956 背景: 1948 苏南冲突 匈牙利模式 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最早开始改革 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表现 1968 年,“布拉格之春” 进入 80 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 迅速发展 经济 ,东欧 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 —— 陆南泉 《 苏联真相:对 101 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 捷克斯洛伐克: 1968 布拉格 之 春 反映了捷克怎样的意愿? 概况 : 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结果 :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扼杀 了改革。 领域 内 容 政治 领域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离 加强民族阵线作用,广泛发扬民主;以法律保障公民言论 、出版 、集会、结社、迁徙和出国的自由 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 经济 领域 改革国家计划体制, 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完全独立经营 取消外贸国家垄断 --- 希望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独立建设社会主义。 3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是从 1989 年的下半年开始的, 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 ,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 1 )相对平稳 : 波兰、 匈牙利、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 2 )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 3 )统一: 民主德国 并入 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实现统一。 ( 4 )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 分为捷克和 斯洛伐克 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 经过激烈内战,分成了六个国家。 南斯拉夫解体是指一系列的冲突和政治动荡使得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解体的过程,南斯拉夫的八个联邦构成单位包括了六个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 、 克罗地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 马其顿 、 黑山 、 塞尔维亚 ,以及塞尔维亚境内的两个自治省: 科索沃 和 伏伊伏丁那 。 东欧 剧变的 原因(内因、外因) 1 、内因 ( 1 )历史原因: ( 2 )现实原因: 2 、外因 ( 3 )苏联 因素 : ( 4 )西方 因素 : 讨论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 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 方向, 否定马克思主义 指导, 否定社会主义 制度, 抛弃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实行 政治 多元化。 ① 历史原因: 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 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 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 苏联模式 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原因: 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④西方原因: 西方 “ 和平演变 ” 战略的影响,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 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东欧各国的改革 没有突破 苏联模式 的束缚, 未能 找到适合本国国情 的道路,导致 80 年代 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戈尔巴乔夫 改革及新思维的影响。 西方的 和平演变 战略。 1 、向社会主义的过度与探索( 1949-1978 ) ① 1949 年 10 月 1 日 ② 1954 年 ③ 到 1956 年底 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1 )历程 ( 2 )成就 ( 3 )意义: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6 年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 成功发射 1970 年东方红 —1 号卫星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 中国 的 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 1949-1978 )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 《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四个现代化 ” 伟大目标的提出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粉碎 “ 四人帮 ”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1978 至今) 2010 1978 2017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九大召开 中国 GDP 已居世界第二位 ◎ 2 003 - 201 4 年国内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迅速 ◎ 2 012 - 201 8 年国内农业总产值 ◎ 20 10- 201 9 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注:此三幅图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 课堂总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 :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措施、评价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背景、具体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