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33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方文明(20 世纪初-20 世纪中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
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
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列宁旨在说明
A.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B.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 D.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世界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的说法错误,故排
除 C 项;根据“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
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社会主义的发
展道路是 A、D 项的具体表现,更明确具体,更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A、D 项,故选 B。
【点睛】A、D 项的说法都正确,但不如 B 项更能体现材料主旨,所以在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根
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选项进行逐一辨析,以选出最合适的选项。
2.下表反映了 1917 年 11 月 25 日苏俄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中各党派组成情况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十月革命主要由社会革命党人领导 B.苏维埃政权的组成体现党派的妥协
C.布尔什维克需要加强对政权的控制 D.革命后的俄国存在激烈的党派斗争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社会革命党占了多数席位,布尔什维克必须加强对政权的控制,以确保革命果
实不会被篡夺,因此 C 正确;十月革命主要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A 错误; 材料是俄国立宪
会议的组成情况,反映形势严峻,巩固政权的任务重,布尔什维克掌握着军队,实际上控制着
政权,BD 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点睛】在本题提供的表格史料里,党派林立,形势严峻。但是,与二月革命不同的是,十月
革命成功的三天内,苏维埃政权已经通过政治的手段,一系列的法令,取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
所以前景乐观。
3. “口红效应”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理论。所谓“口红效应”
是指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
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这一理
论
A.反映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经济走出低谷
C.体现了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 D.反映民众危机中淡定从容的心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传媒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间
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可以得出,在特殊时期政府采用特殊形式刺激经济,
体现了政府鼓励消费的措施,故 C 正确;材料中“口红效应”与女权运动无关,故 A 不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政府鼓励消费的措施,不能得出经济已经好转,故 B 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
政策和措施,不能得出民众淡定的心态,故 D 不正确。
4.通过观察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929—1938 年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
A.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 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
C.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下时,苏联此时却通过斯大林体制实现
了工业化,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C 正确;材料不仅仅只有美苏比较,排除 A 项;
从份额并不能看出对英国的影响最小,排除 B 项;此时美国并没有确立霸主地位,排除 D 项。
5.1929—1933 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 7 亿美元,是 1900 年
以来到 1929 年总和 2.5 亿美元的近 3 倍;在此期间 37000 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
建成、国家公园增长 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 250 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 1930
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
B 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因此,胡佛兴建
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 B 项正确。A 项,
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故 A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
直接干预。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
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 D 项错误。
6.1919 年,在禁酒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禁止酒类的生产、销售和进出
口,但在 1933 年 12 月废除了此前的修正案,授予各州管理酒类的优先权,实质上取消了禁
酒。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刺激生产和消费
C.回归自由放任政策 D.强化各州自主权
【答案】B
【解析】1933 年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取消了禁酒,目的是刺激生产和消费,缓解经济
危机,故 B 符合题意;取消禁酒与刺激生产和消费关系不大,排除 A;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美
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回归自由放任政策,C 排除;D 不是在经济大危机下美国取
消禁酒的主要目的,排除。
7.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
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
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这一理论
A.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
对西方传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 A 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D 项错误。所以选 A。
8.1921 年底,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 年 5 月,又通过《土地劳动
使用法》,允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 10 月,又通过《土地法典》,
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这一变化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B.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冲击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
这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 C 正确;
1928 年苏联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行的新经
济政策,适应了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 B 错误;
根据“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可知,新经济政策没有冲击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D
错误。
9.列宁说“由于目前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政策上实行特
殊的过渡办法,用所谓。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以便更有准备地再转入
对资本主义的进攻。”列宁强调
A.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 B.用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C.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创新和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以便更有准备地再转入对资
本主义的进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
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本质上属于国家资本主义,A 选项符合题意;苏联进入社会
主义阶段是在 1936 年苏联新宪法颁布之后,B 选项排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
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制度,C 选项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路
线的纠正,D 选项排除。故答案为 A。
10.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
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
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A.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A
【解析】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反映苏联要
完成现代化,建立世界性强国。结合所学,要改变苏联落后面貌,就要开展工业化建设,故 A
符合题意;B 是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走欧洲式的现代化道路,故 B 不符合题意;C
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要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 C 不符
合题意;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要构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而此时苏联已经
是社会主义强国了,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1.创作于 1935 年并在 1929 年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魔山》,运用大量意识流及时空交
错等写作技巧,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命运及爱情、疾病和死亡等问题,但对资本主义只是唱挽歌,
并无实质性的批判意味。该作品
A.直面现实社会黑暗 B.带有反传统的特征
C.歌颂了命运与爱情 D.反思理性王国弊病
【答案】B
【解析】根据“运用大量意识流及时空交错等写作技巧”可知,《魔山》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带有反传统的特征,故选 B;A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CD 是浪漫主义的特点,
排除。
12.马塞尔·杜尚在 1919 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
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
A.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B.浪漫主义重视感情
C.现实主义批判社会 D.现代主义突出自我
【答案】D
【解析】马塞尔·杜尚反对将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反对个人精神被奴役,体现了他反传
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特点,这符合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故 D 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诞生
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强调理性,材料却反映出马塞尔·杜尚反对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特点,
与理性无关,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浪漫主义盛行于 19 世纪初,重视感情和人的自然欲望,与
材料中反传统的观点不一致,故 B 项不符合题意;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制度黑
暗的揭露,并未强调要反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初,清政府将振兴农务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1905 年学部在《奏定章程·学
务纲要》中要求各省速设农业学堂,无论城乡市镇皆要酌量筹设,到 1912 年,全国农业学堂
总数已达 263 所,在堂学生 15379 人。1906 年又在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1907 年又令各省
在劝业道设农务科掌管农务。1907 年 10 月,农工商部又拟定《农会简明章程》23 条,奏请
朝廷谕允颁行,到 1911 年初,全国成立农务总会 19 处,农务分会 276 处。1909 年清政府
颁布《推广农林简明章程》第 22 条,强调“如有公正殷实绅商招集股款,收买民荒,由地方
官提案给印照,准令开办”。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有农业公司 171 家,资本额 6351672
元。
——摘编自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等
材料二 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呼吁人类必须从维
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1933 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临时
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1933 年国会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农场主将耕作总平均亩
产量的 15%退出生产。1934 年《琼斯——康纳斯法》将减产范围扩大到裸麦、高梁等。1936
年国会通过相关决议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生产控制,1936 年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
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和增强地力两大类。1938 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
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该法对耕作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新政”
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
——摘编自王向红《罗斯福“新政”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和清政府农业措施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有关农业措施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上述改革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答案】(1)同:成立相关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注意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异:罗斯福:把减耕减产(控制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相结合。清政府:以复兴发展农业为主
要目标。
(2)背景:美国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吁;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积极作用:提升了公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利于其他领域新政措施的推行;恢复了地力,保护了
土壤,利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利于缓解美国经济危机和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开创了发展
经济的新模式。
(3)启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适时改进农业发展模式等
【解析】(1)相同点:据材料“1906 年又在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1907 年又令各省在劝业
道设农务科掌管农务。”、“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临时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可以得出均
设置专门的部门和机构;由所颁布的一系列章程和法律可以得出:二者均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晚清注重农业教育和技术的推广,与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
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的做法相似,均体现了注重先进技术。不同
点:据材料“1938 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该法对耕作
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可以得出美国侧重减产和保护土壤。据材
料“清政府将振兴农务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以复兴发展农业为目标。
(2)第一小问,据材料“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
呼吁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并结合题干时
间信息加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缓解经济危机,促进农业的恢
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以回答。
(3)由材料和上述回答可以得出,二者均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应充分发
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者均比较注重农业科技和教育,由此可以得出:继续发挥
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的调整是为适应时代形势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要适
时改进农业发展模式。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改变国家性质的前提下,运用市场规律发展生产力、发
展社会经济。作为遭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资本主义大国,暂时抛开意识形态之争,大胆地干预
经济,用计划的手段结束了经济的混乱,抵抗了危机,使国家经济重上正常的轨道,同时进行
的社会改革也深刻地改善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在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主要方式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对我们来说,目标
只有一个,但我们可用的手段是多元的,只要有益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只要有益于人民的生活
水平提高,我们都能采用。
请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密)
【答案】示例一 观点:各国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
论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需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地进
行改革。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
示例二 观点:生产关系的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论述:在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颁布新经济政策,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大大促
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罗斯福推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和了经济危机,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行改革开放,成功运用
市场手段,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解析】首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材料中提炼出多个观点,如可从材料中苏联、美国、
中国各自的不同做法中可以提取观点“各国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从三者经济政
策调整的共性中提取出观点“生产关系的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结合所学用史实加影响的结构对观点进行论证。如在谈美国时,先说史实“罗斯福推行
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再加影响“缓和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
模式”。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0—1924 年,苏俄(联)军队员额裁减了 90%,由 550 万人减少到 56.2 万人。
1924 年,苏联党中央决定实施军事改革。主要措施有:取消了武装力量总司令职务及其所属
机关,建立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工农红军总部和工农红军监察委员会三个机构,把一大批年富
力强、经过战争考验的指挥员提拔到各级关键领导岗位。实行统一的新编制,消除组织中的不
一致现象,规定了步兵和骑兵部队和兵团的固定员额。同时,还颁布条令,规范军人的行为,
加强在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将对军官的短期培训班改成学制为 3—4 年的军事学校,
开办了 6 所军事学院,实施高等军事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军事改革过程中,陆军装备了重机枪
火炮等,工程兵和技术兵部队也装备了新的技术兵器
——摘编自《苏联 1924—1925 年军事改革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24 年苏联实施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军事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精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工农业得到很大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苏联军事领域存在诸多问题。
(2)意义: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推动了军
事现代化
【解析】(1)根据材料“1920—1924 年,苏俄(联)军队员额裁减了 90%,由 550 万人减
少到 56.2 万人。”得出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根据材料“实行统一的新编制,消除组织中
的不一致现象,规定了步兵和骑兵部队和兵团的固定员额。同时,还颁布条令,规范军人的行
为,加强在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可知在改革前军队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联系 1921
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1924 年初列宁病逝,斯大林上台等背景总结出答案。
(2)根据材料“1920—1924 年,苏俄(联)军队员额裁减了 90%”可知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同时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根据材料“加强在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军事训
练。将对军官的短期培训班改成学制为 3—4 年的军事学校……工程兵和技术兵部队也装备了
新的技术兵器”可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推动了军事现代化。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
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
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
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 年 4 月,有人请求他
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
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
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
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 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
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
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答案】(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
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解析】(1)根据材料提到,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
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结
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提到,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
艇和飞机的研究……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
识即可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
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