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1-08-25 发布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8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8‎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 B. 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 C. 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D. 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 ‎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弟 B.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 C.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 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要 - 15 - / 15‎ ‎3.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4.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C.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5.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A. 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 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 15 - / 15‎ ‎6.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7.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 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 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 ‎ 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 - 15 - / 15‎ ‎9.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 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 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 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 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10.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陕北地区主要以祭祀掌管行云布雨之权的龙王为主,杭嘉湖地区则以祭祀蚕神嫘祖较为普遍,闽广地区一般主要供奉保佑海上平安的妈祖。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迷信思想影响经济发展 B.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C. 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D. 民间信仰信众具有广泛性 ‎11.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者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B.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2.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 15 - / 15‎ A. 凸显均平意识 B. 保护租佃经济 C. 维护小农经济 D. 增加财政收入 ‎13.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时期 A. 民间的誓靡风气盛行 B. 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C. 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14.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D.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 15 - / 15‎ ‎15.清朝雍正帝在谕旨中称:“若听其去来任意……则飘流外国者必致愈众。嗣后应定期限,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于外方,无可悯惜。朕意应不令其复回内地,如此则贸易欲归之人,不敢稍迟在外矣。”这表明当时 A. 重视经营海外地区 B. 延续了明代海禁政策 C. 限制臣民移居海外 D. 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16.“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 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 B.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C. 完成了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革 D. 封建性租佃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7.下面示意图形象得反映了( )‎ A. 儒学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演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传统科技的兴衰 ‎18.《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 15 - / 15‎ D.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19.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2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21.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各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其中与普罗泰格拉这一哲学思想相似的是( ) ‎ ‎ A.“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 ‎ B.“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 C.“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 - 15 - / 15‎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22.“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 朱熹 B. 程颐 C. 王守仁 D. 黄宗羲 ‎23.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这反映出李贽 A. 宣扬男女平等 B. 批判愚昧和迷信 C. 挑战封建礼教 D. 反对封建专制 ‎24.清代考证之学高度发达,形成了“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参互证,追根求源”的考证方法。继承传统的新历史考证学得益于20世纪初年“四大新史料”(甲骨文、敦煌文书、汉晋木简、明清档案)相继发现及历史观念的深刻变革,启发历史研究者由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转向以社会生活演进为中心,从以往依靠古代文献资料到利用“上自穹古之石史,下至昨今之新闻”,都置于史料范围之内研究。这说明 A. 新史料运用是对清代考证之学发展 B. 史料是新历史考证学的前提和灵魂 C. 新历史考证学丰富了历史研究视野 D. 历史观念变革赋予传统史料新价值 - 15 - / 15‎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20分)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15 - / 15‎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经济新现象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8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 材料二 ‎ - 15 - / 15‎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桩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忍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 材料三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 ‎——许倬云《万古江河》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8分) ‎ - 15 - / 15‎ ‎27.(12分)史实、史料、史论是构成史学的重要元素,贯穿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 ‎(1)中国传统王朝有一套独特的国家制度体系,对于维护整个国家大一统局面不乏成功之处。在下列表格中(1)至(9)处填入正确的史实信息。‎ 表格: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演变 朝代 制度 作用或影响 商朝 内外服制 商王为天下共主,间接管辖畿外之地。‎ 西周 ‎(1)‎ 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秦朝 ‎(2)‎ 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汉朝 ‎(3)‎ 兼顾传统,笼络宗室,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4)‎ 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隋唐 三省六部制 ‎(5)‎ ‎(6)‎ 加强中央集权,抑制门阀世族。‎ 政事堂制度 宰相议事的地方,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宋朝 ‎(7)‎ 消除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和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现象。‎ - 15 - / 15‎ 元朝 ‎(8)‎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最终影响中国的行政体制。‎ 明朝 ‎(9)‎ 使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清朝 军机处 文物史料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虎符”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2)依据上述文物的图文资料,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并做简要分析。‎ 信息 分析 ‎(10)‎ 国君或皇帝对将领使用兵权有严格限制 各地各有兵符 ‎(11)‎ 如军情紧急可以举烽火报讯立即行动 这是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的制度保障之一 ‎(12)‎ 阳陵虎符应产生于秦统一全国之后 参考答案 ‎1—5.BBCBA 6—10.DBACB 11—15.DCBCC ‎16—20.DADBC 21—24.CDCC ‎25.(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 15 - / 15‎ ‎(2)原因: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3)因素: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26.(1)不同: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性之中”,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 ‎(2)背景:明亡清兴,政治剧变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出现统治危机;程朱理学占主导,束缚人们思想。 ‎ ‎(3)进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 局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27. ‎ ‎(1)封邦建国(分封制,封建制度) ‎ ‎(2)皇帝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3)郡国并行 ‎ ‎(4)推恩令 ‎ ‎(5)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 ‎(6)科举制度 ‎ ‎(7)文官体制 ‎ ‎(8)行省制度 ‎ - 15 - / 15‎ ‎(9)内阁 ‎ ‎(10)调兵五十人以上需用兵符 ‎(11)虎符的使用受严格的地域限制 ‎(12)阳陵虎符右半在皇帝手中 - 15 -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