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测: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口号是浓缩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下列口号出现在改革开放 新时期的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答案 B 解析 B 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口号,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 合题意,排除。 2.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 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 ) A.1976 年 B.1978 年 C.1984 年 D.1992 年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过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第一次……登载如 何养猪”可知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一 致,故选 B 项。 3.2016 年 4 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 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 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 B 解析 经济特区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 A 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 民违背中央禁令,“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 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 B 项正确;人民公 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 C 项错误;土地改革运 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 D 项错误。 4.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05 亿吨增长到 1984 年的 4.07 亿吨。农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D 解析 “我国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05 亿吨增长到 1984 年的 4.07 亿吨” 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 5.1980 年,针对某项改革措施,邓小平指出:“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 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只要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这项改革措施是 ( ) A.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B.增强企业活力,自主经营 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结合 所学可知,与此相关的在 1980 年前后推行的改革措施是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 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重要的进步作 用是( ) A.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B.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 1958 年的人民公社 化运动,最重要的进步作用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 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 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 去‘找米下锅’”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 商机,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故 C 项正确。 8.1984 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加强计划管理 D.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 A 解析 1984 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 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故 A 项正确。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国有 企业改革属于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 视市场的作用,故 C 项错误;发展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 属于国有企业改革,故 D 项错误。 9.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 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没有把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 A 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 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 合在一起,故 B 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故 C 项正确;中共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10.据中国国家人事部统计,1992 年辞官“下海”者有 12 万人,不辞官却 又投身工商业的人超过 1000 万。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 员在经商。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A.公私合营的展开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南方谈话的发表 D.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答案 C 解析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 400 多份约束经商 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商海,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 C 项正确。 公私合营的展开是在 1953 年的三大改造时期,故 A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的开始是在 1984 年,故 B 项错误;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内容,故 D 项错误。 11.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 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答案 B 解析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故选 B 项。 12.从改革开放初期到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 性突破。这一“根本性突破”的表现是( ) A.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答案 A 解析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然 坚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 国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根 本性突破”。A 项正确。 13.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 质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A 解析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A 项正 确。 14.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 料中的“它”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中会议“中共十四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 发展”可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故选 D 项。 15.1986 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 成一片。而 1995 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 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 A 解析 从 1986 年纺织厂破产时的痛哭到 1995 年的掌声,这反映出市场经济 观念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 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 169 人,候补中央委员 112 人。中 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 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 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 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 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 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 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 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 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三方面的变化。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那么,我国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实 质和根本目的。 答案 (1)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经济背景:经济徘徊不前,人 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文化背景:政治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 讨论。 (2)经营方式:从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分配方式:从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 管理机构:从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从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积极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 著提高。 (4)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根 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第(2)问, 根据材料“政社合一”“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 向”可知改革前的管理机构、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 对应回答改革后的变化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二小问,从企业的自主性、经济效益等角度分析作答。第(4)问,根据材料三“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回答“前提”;根据“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说明实质;根据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概括“根本目的”。 [等级提升] 一、选择题 1.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 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 “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 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 B 解析 1978 年 5 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既有赞誉又有批 评,说它“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批评的言论明显体现了“左”倾 思想,所以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仍然严重禁锢人们的 思想,“左”倾束缚亟待突破,B 项正确。 2.邓小平在 1979 年 11 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 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 主义”。这说明( ) A.我国已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确立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已解决 D.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 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发展生产力,故 D 项 正确。A、C 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尚未确立, 故 B 项错误。 3.如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于 1978 年 10 月),根据漫画 有效信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新旧两种思想斗争激烈 B.思想解放成为时代需要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答案 B 解析 材料漫画反映了 1978 年解放思想的重要性,1978 年迎来改革开放的 时代,这说明思想解放成为时代需要,故 B 项正确。漫画并不能说明新旧两种 思想斗争激烈,故 A 项错误;1978 年 10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故 C 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在 1992 年,故 D 项错误。 4.1984 年中央 1 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 15 年以上。1993 年中 央 2 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 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93 年中央 2 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 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 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 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 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土地承包权没有发生质变,故 A 项错误; “消除”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故 D 项错误。 5.下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 )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新时期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故选 B 项。 6.1978 年冬,小岗村 18 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 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 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A 解析 1978 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 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 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并对 城市经济改革具有推动作用。个体小农经济并未消失,A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 选 A 项。 7.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经营方式,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实行价 格、工资改革等等。其目的是( ) A.克服企业管理混乱 B.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废止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缩小指令性计划”“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实行价格、工 资改革”的目的都是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 企业活力,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确立于 1992 年,C 项错误;“缩小指令性计划”并非废止计划经济体制,D 项错误。 8.1984 年 3 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 55 位厂长经理联合发 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 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1984 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 A 项。 9.中共中央文献记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计划 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据此判断,当时在经 济领域的主要措施是( )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 答案 D 解析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配套改革措施,与 题干主旨“改革计划体制”不符,故 A 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在 20 世 纪 90 年代以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是在中共十四大以后,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建国三十五年”是 1984 年,当时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国企改革,故 D 项正确。 10.1984 年 11 月 1 日这一天,深圳大大小小的粮店贴出告示:“从今日起, 买粮不需凭粮本……这一天,深圳副食品全部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一切票 证和国家对粮、油、肉、布等商品的补贴。”深圳取消票证的国内背景是( ) A.深圳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废除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984 年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开始,取消票证也成为改革的内容,故 B 项正确。1980 年深圳已经 是经济特区,排除 A 项;C 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1992 年中央 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D 项。 11.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 1993 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解析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基本框架。B 项正确。 12.2009 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 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 10 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 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 化。”其中“转换”包括( )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撤销人民公 社体制 ④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过去的 10 年”是指 1999 年至 2009 年,③④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故排除。①②符合题意,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 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 跃进”。同年 9 月 21 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七一人民公社。到 9 月 30 日,郊区 10 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 103 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 每个人民公社达 8000 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 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 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 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 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 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 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 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 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 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 么? 答案 (1)1958 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后果: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产力,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长期滞后。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 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可知当时实 行了人民公社制度,根据材料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其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第(2)问,由材料 二“特别是安徽”“生产责任制”等信息可得出在当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人民公社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 的调整,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第(3)问,根据材料三“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概括归纳。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90 年 7 月 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 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 年的通货膨胀…… 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 年初春,88 岁高龄的邓 小平从 1 月 17 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当时很多人不理 解……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从 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方谈 话”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行是“客观形势使然”?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 (1)从原因分析: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挫 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通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以适 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 从结果分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农民的收入,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 的增加。 (2)历史根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 世纪 80 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 政治经济问题;“市场改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 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应注意的问题:要关注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依据国情, 对经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充分 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 解析 第(1)问,原因方面从人民公社体制的消极性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适应生产力的角度回答;结果方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高收入的角度回答。第(2)问,根源从体制弊端回答;原因结合改革开放以来 的成就和问题及国际背景回答。第(3)问,从利用国际背景,促进生产力发展, 结合国情、经济规律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