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50 KB
  • 2021-08-26 发布

江西省上饶市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 促进了各地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 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秦汉以来“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的治理模式,是宗法制的影响,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故C选项正确。“家国相通和家国一体化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前提条件,故A不正确;家国天下是从国家角度叙述的,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故B选顼错误;宗法制无法确保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排除D。‎ ‎【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③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 15 -‎ ‎2.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 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唐前期……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答案为D项。A项,唐朝前期、中后期,儒家伦理对统治者的影响并没有变化,排除;B项,唐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没有受到抑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减少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 ‎3.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可知,文官对皇权非常维护,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不是舆论,故A错误;B项“集体统治”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分散相权,故D错误。‎ - 15 -‎ ‎4.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 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 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可以理解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如果只学习诗文,不过是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呢?”进一步强调“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 ,否则不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与社会实践项结合,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这符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就可以理解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B正确。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当时空洞的文风,A不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程朱理学的义利观,C不正确。实用主义教育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显然D项错误。‎ ‎【点睛】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顾炎武的观点是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是经世致用的推动者,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注重实际运用。他的观点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表: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 通商口岸 价格 内地城市 价格 镇江 ‎2.19—2.24元 淮安 ‎2.30—2.35元 上海 ‎2.17—2.20元 苏州 ‎2.23—2.30元 汕头 ‎2.95—3.10元 潮州 ‎3.10—3.20元 表中的地区差价 - 15 -‎ A. 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B. 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C. 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D. 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可知通商口岸的洋布价格要低于内地城市的价格,便利了洋布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B选项符合题意。导致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无关,C选项排除。密切国内外经济联系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掌握。‎ ‎6.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 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 B. 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 C. 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 D. 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 ‎【答案】A ‎【解析】‎ - 15 -‎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临时挖掘海军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体现的是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A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 C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属于战争的结果,排除;材料仅仅体现了战败后建设海军港,不能体现大规模的国防建设,D项排除。‎ ‎7.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彻底摧毁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力量,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由农民协会掌握农村一切权力,然后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这表明当时中共 A.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 创建了人民革命军队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重视农民问题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对农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说明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重视农民问题,故D项正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创作于国民革命时期,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故A项排除;1927年8月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故B项排除;C项是1937年9月,排除。‎ ‎8.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 A.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 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 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B - 15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个体经济在1983年后的城镇里大量出现,并且是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因此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选项B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 ‎【点睛】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解题关键除了有效提出材料信息,即个体经济出现在城镇,集中于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就业,还要把握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9.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 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 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认识是针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提出的来的。启蒙思想家为了宣扬理性,将知识揭示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从以上材料可以知道,对“知识”的不同理解是为了当时的需要而进行的,也就是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所以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知识”在不同时期的解释不同,不能体现后世解读更加全面,A错误。对后世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B。材料中体现不出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的发展,排除D。‎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皇帝召开,由皇帝宜布开幕和闭幕。议员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原则选出,每届任期五年。25岁以下的男子、妇女、军人和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均无选举权。这反映出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 15 -‎ A. 保留种族歧视的旧俗 B. 皇帝掌握一切大权 C. 实施有限的民主政治 D.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特征来分析。材料体现出帝国议会有一定的权力,体现了当时德国政体下民主政治是有限的,故C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种族歧视,选项A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皇帝的权力大小,选项B排除;社会保障制度首创于罗斯福新政,而非德意志帝国,选项D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德国政体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 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 B. 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 C. 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 - 15 -‎ D. 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漫画上半部分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现代化机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下半部分画面上身穿制服管理者人好像在训斥没有好好干活的农民,管理者让人民弯腰拉犁耕地,而耕犁则是代表共产主义的锤子和镰刀,说明讽刺苏联的制度,得出该漫画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故答案为B。实行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苏联在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所以与事实不符。A错误。漫画用欧洲和苏联是否接受马歇尔计划,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讽刺苏联制度,漫画主旨不是推动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排除C。马歇尔计划是利用对欧洲援助达到控制欧洲目的,与漫画主题不符,D错误。‎ ‎12.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加入WTO的发达国家有4个,发展中国家有31个。截止2005年,WTO成员国数量达到149个,约占全球国家总数的63%.这表明 A. 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B. 国际旧政治格局遭到冲击 C. 新兴独立国家数量猛增 D.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推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从材料的数据明显可以看出,WTO不断的向前发展,加入的国家越来越多,表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的加强,选项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旧的政治格局遭到冲击,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选项B排除。材料看不出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加,只能看出加入WTO的国家增多,选项C排除。经济全球化不是曲折而是发展,选项D排除。‎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5 -‎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大学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仍然掌握在教会手中,教育被印上宗教的印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牛津大学学生50%来自贵族阶层,41%来自平民。18世纪初,苏格兰等大学的学费十分低廉,学制灵活,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科学的教育。同时期的剑桥大学主要是加强学生成为绅士的社会地位,爱丁堡大学则以其医学著称。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成立于1831年的伦敦大学,到了1851年,其普通学院达29所,附属医学院近60所。‎ ‎——摘编自谢雪冰《近代英国高等教育特征》‎ 材料二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附设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后又陆续设法文馆、德文馆、俄文馆和东文馆。出于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授课科目仅限于外国语言文字和汉语语言文字,对西方的各门科学一概不予开设。初期的京师同文馆受到朝中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在传统士大夫的眼中,中国传统的礼教可以礼化所有的人,无需学习西方技术。1895年,甲午战败。改革旧制,变法维新成为时代的要求,自强运动逐步被取代。思想意识上的转变使得作为洋务运动直接成果的京师同文馆受到冲击。1900年庚子事变,京师同文馆学生全体解散,所设各科暂时归入京师大学堂。190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 ‎——摘编自雷钧《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相比,京师同文馆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阐述给我国当前教育带来的启示。‎ ‎【答案】(1)特点:由保守的宗教教育向开放的世俗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教育内容类型趋于多元化;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投入;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服务于民众生活和经济建设;大学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不足:依附并服务于某一政府部门,没有成为独立的办学机构,没有面向社会需求;规模小,开设课程单一,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受到政局动荡的严重冲击,发展始终受限。启示:教育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教育要面向社会需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政府支持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力。‎ ‎【解析】‎ - 15 -‎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欧洲大学发展历程可知由保守的宗教教育向开放的世俗大众化教育转变; 从教育内容来看,苏格兰等大学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科学的教育,爱丁堡大学注重医学,可见大学教育内容类型趋于多元化;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可以看出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投入;根据材料“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可知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服务于民众生活和经济建设;从伦敦大学的发展来看,大学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不足:根据材料“京师同文馆成立,附设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不开设西方科学课,可以看出京师同文馆服务于洋务运动,依附并服务于某一政府部门,没有成为独立的办学机构,而且规模小,开设课程单一,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没有面向社会需求;根据材料“初期的京师同文馆受到朝中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可知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京师同文馆的结局可以得出京师同文馆受到政局动荡的严重冲击,发展始终受限。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对比回答,教育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教育要面向社会需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政府支持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民族融合的表现 先秦时期 远古时代,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大国,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北方,匈奴、鲜卑、揭、氐、羌等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 - 15 -‎ 辽宋夏金元时期 建立辽的契丹,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逐渐发展起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吸收了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东北女真,灭辽亡宋,承继了辽汉文化。元代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列为第三等级。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 清朝时期 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特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控制蒙古高原,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 ‎——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结合表格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阐述:炎黄时代,通过部落战争,炎黄在黄河流域建立大联盟,使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先秦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为秦汉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不断交往,各民族杂居,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统一提供了条件。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各政权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加强了遣使、朝贡、互市和联姻等交往,进一步促进民族大融合,推动元代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清代,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统治者推行移民政策、“盟旗制度”等,促进民族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综上所述,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说明:学生言之有理可以酌情赋分,以上示例答案不作为阅卷的唯一标准,仅供参考。‎ ‎【解析】‎ ‎【详解】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相关知识。学生解答本题时要能通过材料的叙述,正确认识材料叙述的主旨是关于民族融合的问题。根据材料,得出论题: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阐述。论证过程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中历代的民族融合现象进行论证。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总结论述:综上所述,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 15 -‎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慈禧在逃往西安途中发布了“预约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1903年前后,上至普遍奏折、中至著述翻译、下至寻常报刊,“朝野上下,鉴于时局之贴危,谓救亡之方只在立宪,莫不以此为请。”1904年的日俄战争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的例子,要求采用立宪政体以成为富强之国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底,以载泽等五大臣为主要成员的考察团,出使西方,开始对东西政治展开了综合察考。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预备立宪诏”,保证“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强调“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规定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人身自由等权利。颁行《法院编制法》草案,规定了审判衙门通则、审判衙门等级及其案件管辖范围、审判衙门内检察厅之配置、司法行政职务及监督权等事项。‎ ‎——摘编自季金华《清末宪政运动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预备立宪”的积极意义 ‎【答案】(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日本战胜俄国,促使国人对立宪政体的认可;广大民众的呼应,立宪派开展一系列活动;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此起彼伏。‎ ‎(2)积极意义:对宪法政体进行了尝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有利于“君权神授”的专制体制的打破;有限度地承认民权,促进了民众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初步建立近代司法制度,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1901年,慈禧在逃往西安途中发布了“预约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根据材料“1904年的日俄战争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的例子要求采用立宪政体以成为富强之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体现的是日本战胜俄国,促使国人对立宪政体的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立宪派开展一系列活动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也是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 - 15 -‎ ‎(2)根据材料“规定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人身自由等权利。颁行《法院编制法》草案,规定了审判衙门通则、审判衙门等级及其案件管辖范围、审判衙门内检察厅之配置、司法行政职务及监督权等事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备立宪的评价需要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体制的打破、有限度地承认民权,促进了民众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初步建立近代司法制度,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进程等角度分析。‎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799年,拿破仑成为法国最高统治者,获得了处理外交事务的全权。拿破仑统治前期,法国受到英国等强国的干涉。拿破仑决定从经济上、政治上把法国从孤立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军事上,争取意大利,离间奥普,争取俄国集中打击英国,先后四次瓦解和粉碎了反法联盟的武装干涉,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法国。拿破仑统治后期,他力图征服整个欧洲并夺取欧洲及海外霸权。1806年战胜奥地利、沙俄,完全击溃普普士。在普鲁士实行瓜分、奴役政策,导致普普士人口骤减。随后全面封锁英国,最后宣告失败。1812年派遣二十万大军征战西班牙,亲率六十万军队分三路进攻俄国。俄国充分利用幅员辽阔的优越地理条件陷孤军深入的法军于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拿破仑的对外政策作简要评述。‎ ‎【答案】(1)政策:拿破仑统治前期,推行反干涉主义和保卫祖国的政策,反对英国、普鲁士等国对法国的武装干涉;统治后期,推行霸权主义和对外侵略战争政策,妄图夺取欧洲及海外霸权。‎ ‎(2)评述:拿破仑推行反干涉主义,保卫了祖国,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得到法国及世界人民的支持;推行霸权主义,侵略并奴役它国,丧失人心,注定失败,最终导致法国陷入混乱;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本国的稳定与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是考查拿破仑的对外政策和对其政策的评价,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 15 -‎ ‎(1)据材料“拿破仑统治前期,法国受到英国等强国的干涉。拿破仑决定从经济上、政治上把法国从孤立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军事上,争取意大利,离间奥普,争取俄国集中打击英国,先后四次瓦解和粉碎了反法联盟的武装干涉,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法国”体现出拿破仑统治前期,推行反干涉主义和保卫祖国的政策,反对英国、普鲁士等国对法国的武装干涉;材料“拿破仑统治后期,他力图征服整个欧洲并夺取欧洲及海外霸权。1806年战胜奥地利、沙俄,完全击溃普普士。在普鲁士实行瓜分、奴役政策,导致普普士人口骤减。随后全面封锁英国,最后宣告失败。1812年派遣二十万大军征战西班牙,亲率六十万军队分三路进攻俄国。俄国充分利用幅员辽阔的优越地理条件陷孤军深入的法军于困境。”体现出拿破仑统治后期,推行霸权主义和对外侵略战争政策,妄图夺取欧洲及海外霸权。‎ ‎(2)评价拿破仑政策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即要看到拿破仑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要看到其推行霸权主义,侵略并奴役它国,丧失人心,注定失败,最终导致法国陷入混乱。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 ‎ - 15 -‎ ‎ ‎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