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由曲折发展到不断完善的历程、祖国统一大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
线索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线索二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线索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出现了第二次建交热潮;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①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牢固基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①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①初步确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③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①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实施: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挫折
1.中共八大的探索
(1)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民主遭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2)法制遭践踏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
②大批干部、群众遭受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③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非法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意义
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理论
1.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1)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意义: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打破坚冰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2)重大进展
①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②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③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统一展望
①有利条件: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频繁;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②统一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③立场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两岸的对话与谈判,坚决制止任何分裂图谋。
【概念辨析】 《共同纲领》 VS 1954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图解历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
信息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
信息提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机制。在当今世界政治体系中具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
【漫画解史】
1.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信息提取:基层民主的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群众,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2.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
信息提取: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图解历史】 民族自治区VS特别行政区
【教材补遗】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
(1)全国基本解放: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3)抗美援朝: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4)镇压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2.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主要史实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访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洲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
(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4)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
(6)二战中,《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规定将台湾归还中国。
重点一 人民当家做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史料一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摘编自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史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不搞休克式的突变性改革,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摘编自俞可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主要内容。
(2)史料二中俞可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试答:
【提示】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理解“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
试答:
【提示】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立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法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②民主制度不断健全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本质和作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
(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形式,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作用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作用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d.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②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重点二 旷世伟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史料一 “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它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高度灵活性。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史料二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
——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
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解读时注意材料中并列的两个“它”,据此分层概括。
(2)史料二指出了英国在制定对港政策时考虑了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分析了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英国外交的特点。
【问题思考】
(1)“一国两制”体现了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怎样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试答: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试答:
【提示】 (1)原则: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意义:①使中国顺利地实现了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促进了港澳地区的发展和繁荣。②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道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一定借鉴。③“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④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2)原因: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英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
积极影响:开创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及伟大意义
1.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伟大意义
(1)它创造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4)使“和平共处”理论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江苏卷·T11)1949年10月3日,
《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解析:选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1949年10月3日”“大旗招展全球”等可知,该漫画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内政措施及其国际影响等内容,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告成立,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此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封锁、包围、敌视的态度,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2018·高考全国卷Ⅲ·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选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
3.(2018·4月浙江选考·T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命题点:改革开放已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成就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选A。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B项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C项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经济特区开始设立是在1980年,故排除B、C、D三项。
4.(2017·4月浙江选考·T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命题点:香港的回归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析:选B。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占领的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5.(2019·高考北京卷·T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命题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根据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商量和解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协商制度能体现材料中的思想,③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成果在《共同纲领》中有所体现,①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与政治协商制度属于不同范畴,无法体现材料中的思想,排除②和④。
6.(2019·高考北京卷·T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命题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两地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或者骗取方式强占的中国领土,因此其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体现了我国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B项正确。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A项与题中时间“1972年”不符,排除;“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正式提出的,C项错误,排除;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D项错误,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 B.增强人民当家做主意识
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解析:选B。“‘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与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故选B项。
2.(命题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影响)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 )
A.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B.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解析:选A。据材料“1954年12月……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结果是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临时政府,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并未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导致红军长征,故毛泽东意在强调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故选A项。
3.(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区的管理特点)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表。据此可知,我国( )
阶段
主要行政区划层级划分
1949~1954年
大行政区—省—县—乡四级制;两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
1954~1966年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自治旗、县级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三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1966~1978年
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自治旗)—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四级制
1978年开始
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制
A.民族区域自治效果显著 B.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C.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 D.社会主义民主初见端倪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省、县、乡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基本变化不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行政区划演变,没有特指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行政区划的演变与意识形态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地方行政区划不能简单与社会主义民主挂钩,故D项错误。
4.(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的完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解析:选C。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迈进,排除D项。
5.(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对台政策调整)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 )
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
解析:选D。“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表明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灵活务实,故选D项。
6.(命题点:九二共识的影响)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企业数量(个)
合同金额(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
外投资比例
1991
1 735
13.90
9.52
1992
6 430
55.43
21.78
1993
10 945
99.03
65.60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解析:选D。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 )
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
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
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
2.(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
近代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解析: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又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集中统一,符合中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体现人民主权,故A项错误;“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故D项错误。
3.(2020·皖南八校联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选C。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起草、讨论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其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4.(2020·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期中)“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解析:选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中断,体现了“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故A项正确。
5.(2020·湖北名校大联考阶段性测评)下表为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这表明( )
类别
政府
民主
团体
驻区
工人
党派
机关
人数
9
6
4
8
53
比例
5.11%
3.41%
2.27%
4.55%
30.11%
类别
文教卫生
私营
工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数
24
13
13
4
42
比例
13.64%
7.39%
7.39%
2.27%
23.86%
A.民主和法治原则得以确立
B.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正式形成
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
D.少数民族地区代表实行普选制
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人大代表来源广泛,是民主、法治的有力体现,但不是民主和法治原则确立的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涉及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可知,人民代表的选取范围达十类之多,这说明人大代表来源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人大代表的来源,没有说明采用何种方式产生,也没有表明是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6.(2020·德阳检测)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漫画。与该漫画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朝鲜战争爆发
B.中美关系解冻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美国入侵越南
解析:选A。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漫画中的文字“中国人民正义控诉”并联系朝鲜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可知,A项符合题意。
7.(2020·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不同时期法制建设任务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故选D项。
8.(2020·株洲质检)学者俞可平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D。题干述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
9.(2020·广西名校大联考)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律要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修宪而非公民法制意识,故B项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策而非经济方针,故D项错误。
10.(2020·昆明一中摸底)下表反映的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35.4%
36.6%
35.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据上表可知( )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解析:选B。材料中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且当时香港还未回归祖国,故D项错误。
11.(2020·南京调研)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解析:选A。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合作的前提,故A项正确;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之一,故B项错误;大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错误;统一后的台湾可以拥有立法自治权,但没有外交自治权,故D项错误。
12.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和平统一”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选B。“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向全体民众宣传传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陕西蓝田的吕大临、吕大防兄弟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首先创立了吕氏乡约。该乡约规定:“在地方上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可能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扬善惩恶,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在乡里社会提倡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社会风气。这本是过去历朝乡里制度所一贯坚持的宗旨,汉代至唐代的三老教化属于官方控制,但到了宋代,这一任务却日渐转由吕氏乡约这样的民间组织加以执行。
——摘编自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
材料二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探索。他认为,“大凡世界各国,其行政网愈密者,其政治愈良好、愈进步”。“意欲由行政网不漏一村入手,一村不能漏然后再做到不漏一家一人,网能密到此处,方有政治可言”
。第一个阶段自1917年9月至1922年3月是“官治提倡村制之时代”,山西省公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编村的章程、条例等规章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第二阶段是1922年3月至1928年的“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山西省公署设立了专门的考核机构——村政处,以行政力量促进新“村制”在各地的具体落实。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共建立起九级行政管理组织,即省署—村政处—禁烟股、考核股、总务股—区—县—段—编村—闾—邻—居民(另加村范委员),阎锡山终于取得了将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延伸到乡村社会的初步成功。
——摘编自马义平《近代山西社会秩序再构
与权威重塑——以民国初期山西新“村制”为例》
材料三 在2014年9月召开的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山西新“村制”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不同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
答案:(1)特点:自觉性(民间性、自治性);义务性;侧重道德教化;选贤任能。原因:士大夫的积极推动;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
(2)不同:自上而下行政力量推动;一定程度打破宗族结构;政治管理网络严密(侧重政治管理)。影响: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巩固了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
(3)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14.(2020·日照校际联合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同一历史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历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出现了以下不同的解释。
美国《世界历史》(第五版)(美国当今最流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之一)
(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各自独立的政府,北方的共产党政府和南方反共产党的政府。两个政府沿着分界线的对立非常紧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他们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政府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
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国史》(1990年出版)
(在苏联支持下)
朝鲜共产主义者们在1948年9月建立了朝鲜共产政权。朝鲜共产政权与苏联秘密签订军事协定,增强军事实力,为入侵大韩民国做准备。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开始南侵
朝鲜现行中学教材
1949年,美帝国主义已经完成了对朝鲜的武力进攻计划的准备工作。1950年6月1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杜勒斯进入韩国,在三八线附近批准了北伐的作战计划。第二天,杜勒斯向李承晚傀儡集团发出进攻指示,决定6月25日开始进攻,掀起了反对北方的侵略战争
苏联高中历史教材《高中历史》(1980年出版)
1950年,美帝国主义在处于他完全支配下的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间,挑起了战争。利用战争为借口,美帝国主义和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对朝鲜进行公然干涉。我国政府,为了终止朝鲜战争,为了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据《中美俄朝韩五国教科书
上如何描述朝鲜战争?》等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上表有关战争爆发的历史叙述。(要求:简要概括不同的叙述,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解析:首先,概括材料的不同观点,美韩认为苏联和朝鲜是战争的挑起者,苏联和朝鲜认为美韩是战争的挑起者;其次,从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围绕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分析导致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最后,指出历史解释受时代立场的影响,历史研究应坚持实事求是。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