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 M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一专题三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江苏专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就是指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主要表现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并非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就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1955年,万隆会议虽然没有西方大国参与,但参加会议的国家多数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很多同学误以为亚非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为消除因制度“异”产生的矛盾,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 ‎①“另起灶炉”、“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 ‎②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由敌对转为正常化。但建交谈判经历曲折反复,直到1978年年底,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宣布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日本是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布后才开始与中国建交谈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 ‎  中美关系的演变:敌视对抗、关系断绝→抓住契机、逐渐缓和→关系正常化、正式建交。‎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 ‎  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  不结盟外交战略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内容上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第二,不组织以自己为首的同盟;第三,反对霸权主义;第四,发展新型国家关系。‎  ‎ ‎  (1)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2)根本出发点——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3)首要目标——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 ‎①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②新时期的外交活动主要表现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不结盟运动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C 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可知是新中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故本题应选C项。‎ ‎2.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会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在该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指的是日内瓦会议,D项是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故排除A、B、D三项。‎ ‎3.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解析:选B 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签订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正确。‎ ‎4.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解析:选C 1973年仍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仍然存在,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了纠正,A项错误。B项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D项出现于改革开放后。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故选C项。‎ ‎5.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至2017年7月,中国先后参加24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5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  )‎ A.一贯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解析:选C 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史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个月内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 ‎1‎ ‎1949.10.3‎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 ‎1949.10.4‎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 ‎1949.10.5‎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 ‎1949.10.6‎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5‎ ‎1949.10.6‎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 ‎1949.10.6‎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7‎ ‎1949.10.7‎ 波兰人民共和国 ‎8‎ ‎1949.10.16‎ 蒙古人民共和国 ‎9‎ ‎1949.10.2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0‎ ‎1949.11.23‎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1‎ ‎1950.1.18‎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史料二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信息主要体现了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体现了“一边倒”方针。‎ 史料二划线部分表明“一边倒”是革命的需要,是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出的;最后一句话表明了实行的外部环境。‎ ‎ [史论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表明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主题二 共识与分歧并呈,竞争与合作共存——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史料一 1972年,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谈到中美关系时说:“①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 ‎ [教你读史]‎ 史料一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中美关系,从①处信息可知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史料二揭示了中美关系改善带来的影响,从②处信息可知中美关系改善,也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史料三通过三代国务卿的感受,说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曲折发展的特点。‎ ‎ [史论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②二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建交。‎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史料二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②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湾当局的关系。”‎ 史料三 美国三代国务卿绕不开的中国话题:‎ ‎1.求同存异 ‎[史料] 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道:“我们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探究] 史料中中国与与会各国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 ‎[提示] “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是指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与会国家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中俄关系 ‎[史料]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提示] 中苏(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3.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史料] 中国1990年开始派遣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2000年起派遣维和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截止到2009年,中国累计已有1.4万多人次参与24个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维和人员在海外的主要分布国家有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苏丹、海地等。‎ ‎[探究] 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有何特点。‎ ‎[提示] 特点: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积极探索与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摆脱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二、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三、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关系及成就 历史阶段 主要外交政策 原因 重大外交活动 影响 新中国 成立初 期  ‎ 独立自主、“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战后,形成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美苏对新中国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巩固主权和发展经济都需要援助 中苏结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打破孤立,标志着外交的成熟 ‎20世纪 ‎70年代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弱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提高国家地位,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 现代化 建设新 时期 ‎ 独立自主、不结盟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参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以及地区性国家组织的外交活动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题组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8·江苏高考)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选A 材料中指出“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是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大国外交,都容易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被认为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开始于1949年,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但是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成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7·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选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可以佐证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与材料信息“两国”不符,故A、C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排除。‎ ‎3.(2016·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尤其是其中的关键信息“越南”“实现停战”“法军撤出”‎ ‎,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次国际会议的议题之一是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与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相吻合,故选A项。万隆会议讨论的主题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与会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主要是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4.(2015·江苏高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选D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1954年在中印、中缅关系中确立的,故B项错误。1955年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项错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等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 ‎5.(2014·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等信息说明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各国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A项属于中印之间的会谈,不符合材料中“亚非国家”的信息;B项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项也是有西方国家参与的会议。‎ ‎6.(2011·江苏高考)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解析:选D 日内瓦会议时,中苏关系尚未恶化,A项错误;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缓和,更谈不上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C项错误;“必须走出去”意为参加国家间的活动,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项正确。‎ 题组二 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7.(2013·江苏高考)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选D 根据时间信息“1972年”可知,这受到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表明了美国对新中国孤立遏制政策的破产,所以答案是D项。A、B两项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果;C项是新时代的外交实践,排除。‎ ‎8.(2015·安徽高考)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根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可以判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冷战”政策是由美国发起的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仅针对中国,中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体现西方“冷战”政策的彻底破产,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9.(2015·海南高考)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D ①定时空:1971~1978年。②抓关键:从“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