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1.83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省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据此可知,齐国崛起得益于
A. 注重事功的观念 B. 农商并重的战略
C. 开拓进取的精神 D. 宗法血缘的废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与鲁国崇尚礼治相比,“举贤而尚功”的治国理念体现出齐国注重事功的观念,故A正确;“举贤而尚功”表明齐国注重事功,但并不代表它开拓进取,故C表述不确切;B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故选A。
2.公元前524年,卜筮预测郑国将遭大火,劝子产用瓘斝玉瓒禳灾,子产以“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理由加以拒绝。这一记载表明子产
A. 对宗教迷信活动持否定态度 B. 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趋于理性
C. 关注社会现实而忽视天道伦常 D. 致力于维护世俗的道德规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子产认为天道远离人间,不是人力所能逆转的,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社会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这表明子产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趋于理性,故B正确;“用瓘斝玉瓒禳灾”并非宗教迷信活动,故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尊神敬天的观念动摇,是对天人关系的思考,选项CD与题意不符。故选B。
3.孔子在论及天人关系时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并进一步提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面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据此可知,孔子所主张的天人观
A. 体现了对上天盲目祟拜 B. 应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
C. 表达了孔子的仁政主张 D. 推动了儒学的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孔子的主张是通过学习能知天命,打破了对上天的盲目崇拜,这是孔子天人观的人文精神的体现,故选B;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知天命,“对上天盲目祟拜”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孔子无关,排除C;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孔子天人观的特点,“推动了儒学的开始形成”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D。故选B。
4.韩非子把历史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三个时期。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的,不会倒退,复古是不可能的。据此可知。韩非子
A. 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B. 强调治国应根据现实变化调整策略
C. 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讲述治国的道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的,不会倒退,复古是不可能的”体现了韩非子主张改革推动历史前进,即治国应该根据现实变化调整策略,而不是复古,B正确;A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5.相传,东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并署“门下孝子”。这反映出
A. 孝道开始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 B. 当政者注重维护社会人伦秩序
C. 儒家文化升级为官方形象代表 D. 儒家伦理思想对于人性的压抑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黄香因孝而得到政府表彰,这说明儒家传统文化得到政府的认可,故C正确;“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维护社会人伦秩序,排除B;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6.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免除他们的生活费,考试合格就赐予官职。因此,每馆很快招收到几百名学生,梁武帝安排五经学者分别教授学生儒家经典。梁武帝实施这些举措的背景是
A. 国家分裂局面开始出现 B. 社会动荡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C. 佛教动摇了儒家的地位 D. 梁武帝全面改革了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安排五经学者分别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梁武帝的举措主要是重塑人们对封建统治的信仰,故B正确;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佛教冲击了儒家的地位,但并不能说动摇,排除C;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排除D。故选B。
7.东晋时期,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据此可知,王羲之
A. 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 B. 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
C. 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D. 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可以看出王羲之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从“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继承。所以说,他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故C正确;A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对他有所夸大,故排除;使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不是一个人,而是士大夫群体,故排除B;D项对材料信息总结不全面,故排除。故选C。
8.据学者估计,宋代刻木当有数万部,所刻书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道、天算、医药类丛书等。丰富多采、品类齐全。清代以来藏书目录中著录了七八种宋活字本书籍。这表明,在宋代
A. 活字印刷术得到全面普及 B. 对书籍印刷与销售管理严格
C. 雕版印刷书籍占主导地位 D. 科学技术处于高度发达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宋代刻木当有数万部”,而清代以来藏书目录中只“著录了七八种宋活字本书籍”,这说明宋代的活字本书籍很少,雕版印刷书籍仍占主导地位,故C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BD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故选C。
9.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写道:“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贵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薯此书之意也。”潘耒的序言意在说明,《日知录》
A. 是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 B. 强调学问应联系“当世之务”
C.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促进了经世致用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强调考据学不是顾炎武著述的本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可知作者强调《日知录》突出的主体思想是经世致用,故B正确;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清朝专制制度的加强和思想僵化,故A错误;C与史实不符,排除;D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B。
10.“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数焉”。这说明古代数学
A. 被其他科学借鉴 B. 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C. 一直领先于世界 D.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夫……莫不用数焉”可以看出,很多领域都需要用到数学,这说明古代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故选D。
11.1605年利玛窦辑著《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主要在少数士大夫阶层流传。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
A. 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 B. 当时中国居世界领先地位
C. 有选择学习西方科技 D. 闭关锁国基本国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但能够接受的人极少,这表明当时的国人不认可西方文化,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故A正确;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故排除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并非是中国有选择地吸收,故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排除D。故选A。
1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的“西学为用“,胡适的“全盘西化“,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孙中山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些时代鲜明的旗帜
A. 体现了近代中国全面近代化
B. 说明了近代中国抛弃了传统文化
C. 说明了工业文明获得了完胜
D. 反映了国力衰弱导致文化力衰减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中不同时代中国思想解放程度的不同,结合所学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力衰弱导致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同,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全面进来化特征,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完全说明传统文化被抛弃,排除B;C说法过于绝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没有形成完整体现,排除。故选D。
13.郭嵩焘认为,中国贫弱的真正原因是“纪纲废驰”。“吏治不修”。“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如练兵、制器造船,理财,数者皆末也;至言其本,则用人而已矣。”据此可知郭嵩焘的主张是
A. “重农抑商“的农本观 B. “本末并举”的富强观
C. “中体西用“洋务观 D. “天朝上国”的中心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如练兵、制器造船,理财,数者皆末也;至言其本,则用人而已矣”可以看出郭嵩焘认为洋务派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懂西方的政教,是舍本逐末,只学习了西方的皮毛,体现了他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和政教的“本末并举”的富强观,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器物和政教,不是中体西用思想和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故CD项错误。故选B。
14.如表为近代中国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体意识的观点。据此可知
表人物
主张
洪仁玕
与番人并雄
梁启超
自强保种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B. 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 民族革命成首要革命任务 D. 革命派与顽周派斗争激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救国救民道路的表现,能够反映出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潮流,故选A;材料看不出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和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纲领上具有继承性的特点,排除B;材料只能看出三个人都强调要进行救亡图存,梁启超并没有强调进行民族革命,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和顽固派的斗争,排除D。故选A。
15.孙中山在论及民生主义时说: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困甚于的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米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利弊。据此可知,孙中山
A. 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B. 实现了一生当中最伟大的转变
C. 关注民生应防止西方社会弊端 D. 放弃了走英美式革命道路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要表达的是英国财富的贫富分化以及美国官员的选拔存在很多流弊,由此可知,孙中山是在强调在进行了民族和民主革命之后,需要克服欧美国家的弊端,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晰认识,故选C;材料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新民生观念,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论述是最伟大的转变,排除B;从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来看,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走英美式道路的念头,故排除D项。故选C。
16.五四以后,在中国出现的种种主义和主张,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政治思湖的输入使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潮争奇斗艳。各种政治方案都呈现在中国人的面前,任由国人比较取舍。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
A. 新文化运动影响 B. 十月革命产生的国际影响
C. 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D. “问题与主义“论争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各种政治方案都呈现在中国人的面前,任由国人比较取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后各种政治方案传入中国,主要是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能完全体现政治方案传播,排除A;十月革命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B;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排除D。故选C。
17.如图所示的毛泽东文章,其提写的背景是当时中国
A. 以俄为师成为全社会共识
B.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C.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到武汉
D. 大革命失败后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1925年12月,此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内存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所以这一时期革命依靠谁,反对谁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创作发表,B正确;国民党学习苏俄的是革命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以俄为师成为全社会共识”说法错误,排除A;北伐是1926年,大革命失败是1927年,排除CD。
18.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恩主义。这个理论指的是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可知这个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故选B;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三个代表”是政党建设理论,排除C。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故选B。
19.柏拉图《理想国》强调了正义的工具性,说明正义需要树立理性的权威,不能把人仅仅视为有欲望的动物。其目的是为了
A. 突出人和人性 B. 维护奴隶主统治 C. 发展商品经济 D. 整个城邦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材料强调正义需要树立理性的权威,不能仅把人视为有欲望的动物,这就是在树立理性权威的同时真正让人站立起来,把人拉回到人应该在的层次上,不是为了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是整个集体、城邦的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表现,不是目的;B选项错误,该主张并非为维护某个阶级的利益,而是整个城邦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正义”、“理性”并非商品经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亨利八世(1491—1547)因与王后凯瑟琳离婚遭到罗马教皇拒绝。与罗马教廷决裂,随后进行宗教改革,确认离婚合法。这表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A. 是对马丁。路德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B. 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的婚烟问题
C. 导致罗马教权影响在英国完全消失
D. 有利于英国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否定罗马教廷的合法性,突出了英国的地位,这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故选D;“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改革之间的关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的婚烟问题”与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罗马教权影响在英国完全消失”中的“完全消失”表述绝对化,排除C。故选D。
21.意大利画家委罗内塞于16世纪70年代创作的《利未家的宴会》中,基督与一群欢闹的人一起用餐,其中包括几个酒鬼,还有侏儒小丑、犬、猴等被宗教法庭认为是不能出现在神圣场景中的角色。委罗内塞的画作
A. 否定了宗教的作用 B. 蕴含理性主义色彩
C. 具有浪漫主义画风 D. 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其中包括几个酒鬼,还有侏儒小丑、犬、猴等被宗教法庭认为是不能出现在神圣场景中的角色”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强调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材料中的画作属于宗教画,而且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理性主义强调的是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材料未涉及,排除B;浪漫主义强调的是对人的主观感情抒发的描写,不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D。
22.有学者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说:希腊学术复兴的主要收获是,思维方法从迷信教条变为按照逻辑进行独立思考;民族文字诞生的主要收获是以活的白话文代替死的拉丁文;民族文学勃兴的主要收获是文学摆脱教会和教条的束缚。这位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是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 B. 天主教的影响力逐步消失
C. 主要影响的群体是知识分子 D. 影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文艺复兴运动对思维方法、民族文字和民族文学的影响,这些都突出了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因为当时的百姓多数是文盲,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错在材料本身无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B项不符合史实;D项本身正确,但错在与题干材料无关。
23.在世界近代史上,科学界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诸如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三位科学家的贡献,所彰显的共同作用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哥白尼让人们认识到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牛顿使人们认识到地球上物体的运动与天体运动遵循同样的规律,这中间根本没有“上帝的地盘”;爱因斯坦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所以,这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均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故B正确;哥白尼的学说具有思想解放作用,但并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证明,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没有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故排除ACD。故选B。
24.达尔文指出:“自然选择的作用,必然在于选取在生存斗争中比其他类型更为有利的那些类型,因此,任何一个物种的改进了的后代,在每一个系统阶段内,总有排挤及消灭它们的前驱者和原先机型的趋向。”材料意在说明
A. 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巨大 B.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C. 自然进化规则是“用进废退“ D. 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 “选取在生存斗争中比其他类型更为有利的那些类型”“任何一个物种的改进了的后代……总有排挤及消灭它们的前驱者和原先机型的趋向”等信息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故D正确;材料体现出物种内部的斗争,而不是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排除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故选D。
25.某派画家主张美术创作由室内走向户外,去捕捉瞬息多变的自然光,画面不刻意强调形体轮廓甚至模糊物体的结构、表达更为主观和感性一些。下列美术作品属于该派画风的是
A.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
B. 库尔贝的《石工》(1849年)
C. 米勒的《拾穗者》(2857年)
D. 莫奈的《日出印象》(1872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主张美术创作由室内走向户外,去捕捉瞬息多变的自然光”可知,强调光与色的结合,这是印象画派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A是浪漫主义,BC是现实主义,D是印象画派。故选D,排除ABC。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抨击“天道”及正统的道德规范“仁义”,肯定“利”“欲“,对人们所不齿的游侠敢于肯定,为他们作传,“较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乎;不既信,不信言,又者有取焉。”司马光谴责游快“北公死党”、废“守职奉上之义“,是“德之贼“乱之所生也。”对于燕丹使荆轲刺泰王一事,认为:“此其又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安也哉!“司马光却以为:“燕丹不胜一朝之忍以虎狼之泰,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之不祀忽诸,罪孰大焉!”
——摘编自武少民《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易经)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说法。“变通久”的思想代代相传,每当社会环境激变之时,它便结合时代的需要突显出来。近代较早提出“变局”思想的是黄遵宪、丁日昌、郭嵩焘、李鸿章等人,有学者统计,1861—1900年间,意识到并深深优虑于“变局”的人不少于37位,虽则37人成不了思想主流,但这毕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思想启蒙力量。主张变局论的士大夫纷纷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倡导在改革中寻求出路。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与司马迁游侠评价的不同点。开简要说明产生这神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产生变化的社会条件与主要影响。
【答案】(1)不同点:司马迁认为游侠是正义的化身;司马光认为游侠是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的祸根。
原因:史观差异:司马迁反对天道观和正统道德规范仁义肯定利欲(只要答出两人的道德价值观不同即可);司马光坚持正统史观,坚持正统道德。
社会主流思想差异:司马迁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司马迁受到多种社会思想影响(答出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可);司马光时代北宋时期理学产生,君主专制加强。
(2)社会条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洋务派资产阶级等新的阶层,阶级开始形成,传统儒学根深蒂固,西学东渐影响扩大。
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中体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一统天下,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
【详解】(1)不同点:通过材料“对人们所不齿的游侠敢于肯定,为他们作传”和材料“司马光谴责游侠“北公死党”、废“守职奉上之义”,是“德之贼”“乱之所生也”分别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游侠的观点。原因:通过材料“司马迁抨击‘天道’及正统的道德规范仁义,肯定利,欲”和司马光的正统史观来分析其史观差异;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分析回答。
(2)社会条件:通过材料“1861至1900年间”从中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角度回答。影响:从思想解放和西学传播,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的角度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以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主义时代”,“希望以某种主义去指导、规范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活动”。在“思想纷争”思维背后,往往都牵涉到对“主义”的不同选择,思想与政治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李大钊指出:“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同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
——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等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中国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思想应该符合国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阐述: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道路均不符合国情,以失败告终。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终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而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知,思想应该符合国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反之则会失败。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历史论述题,首先依据材料“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同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可以得出论题是思想应该符合国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然后结合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主张及其结果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结果分析即可,最后得出结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逐步彤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塾规范的近代教育体制。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如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这些教会学校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配含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他们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兴办了教会女校,如燕京大学等,使中国女子第一次接受学校教育。破除了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提高了妇女的地住。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子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是国传教士明思博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赖上的支配,并在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摘编自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进行简评。
【答案】(1)以西学为指导;传授近代科技为主;具有综合性;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2)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传播了科学知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向近代转型。
消极: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其活动服务于侵略需要;创办学校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解析】
【详解】(1)依据信息“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配含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他们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并进行概括可知特点。
(2)依据信息“教会学校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子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结合所学可进行一分为二的全面的简评。
相关文档
-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21-08-2611页
- 【历史】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2021-08-2610页
-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2021-08-263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人教版高中历2021-08-266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2021-08-263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2021-08-267页
- 广东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2021-08-261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2021-08-268页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2021-08-2612页
- 高中历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练2021-08-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