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16 KB
  • 2021-08-26 发布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1. 西周时期,王室政府结构逐步走向文官体制:由世官走向专业,由派遣走向分工,由家中仆役走向官府的区分,由原来继承殷商的祝宗卜史(管理祷祝、祭祀、占卜、观天象文书记事)演变为处理案牍的作册(著作简册)内外史。这些变化 A. 政府结构开始向世俗转变 B. 改变了社会人才的结构 C. 成为世袭制度瓦解的开端 D. 催生了官僚政治的诞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王室政府结构逐步走向文官体制”、“由原来继承殷商的祝宗卜史(管理祷祝、祭祀、占卜、观天象文书记事)演变为处理案牍的作册(著作简册)内外史”可以看出传统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主的政治结构逐步走向了世俗结构,即逐步摆脱血缘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人才结构的变化,排除B;“开端”的表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材料中的现象与官僚政治的诞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 A. 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 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 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 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华夷同族”观念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拥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行为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这种行为本身与是否加速儒家思想传播无关,也与政权建立的合法性无关,排除C、D项。‎ ‎3. 北宋时期,州、府级城市实行厢坊两级管理体制,县级城市一般只允许设置坊巷和市。但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开始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高度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 B. 经济规模扩大和社区布局复杂 C.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D. 市民阶层兴起影响行政区变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江南经济发展及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江南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出现较大变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江南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的发展扩大带动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复杂性,故B项说法正确;材料中体现不了高度的中央集权,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私自设立”一处可以看出不是官方所为,故C项的原因不合题意,排除;市民阶层的兴起不仅仅是在江南地区,而题中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变动,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4. 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 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 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 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瓷器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有关的题材,这与理学的影响有关,反映出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政府的行为,因此无法体现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价值,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影响,而不是手工艺品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排除D项。‎ ‎5.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了—倍,但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从超过60%下降到55%。这反映了当时 A. 上海经济地位的动摇 B. 列强商品输出的扩大 C. 民族工业布局的调整 D. 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值增长,但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说明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口岸增多和经济侵略的扩大,B项正确;19世纪后期上海经济地位并未动摇,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民族工业布局并没有调整,C项错误;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6.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内部出现了一种思想,既反专制、反强权,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认为最明显的标志在于资本家与佣工之间的不平等。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来看,这一思想 A. 对中国工人的觉醒有一定启蒙作用 B. 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C. 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中的影响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革命派内部的这种思想认识到资本家与佣工之间的不平等,有利于启迪工人阶级的思想,对中国工人的觉醒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故选A;认识到资本家与佣工之间的不平等与三民主义并不是背道而驰的,排除B;1915年新文化运动才爆发,其口号是民主与科学,这一思想与扩大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 ‎7. 据韩丁《翻身-一中国一个村庄 的革命纪实》记载: 1948 年山西省潞城县张庄完成土改运动,部分农民加入共产党。下表为农民党员入党动机调查。农民入党动机折射出 张庄农民党员入党动机调查 入党动机 人数 想争取平等权利、言论自由 ‎10人 因为翻了身而拥护党 ‎3人 想为人民服务 ‎2人 想打倒地主 ‎1人 想当干部 ‎4人 想在党的保护下躲避财产没收 ‎1人 不知道为什么 ‎1人 其他 ‎2人 总数 ‎28人 A. 农村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B. 农民党员比例很高 C. 农民个人入党动机十分盲目 D. 土地改革进展顺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土改运动中农民入党动机复杂,说明农民对土改和中共认识上存在偏差,农村工作具有艰巨性与复杂性,A正确;张庄总共28个党员,说明党员比例较低,排除B;极个别农民党员入党动机不明确,因此不能说明农民党员入党动机十分盲目,排除C;土改否顺利与入党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8. 下图是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 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 B. 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C. 顺利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1954年这一时间,并结合《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可知,此时我国正在开展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这一宣传强调教育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积极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故D正确;材料与环保意识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建设,与农田水利无关,排除B;当时一五计划还没有完成,排除C。‎ ‎9. 从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开始,罗马法律规定,如果主人以一种无法容忍的方式对待他的奴隶,裁判官就会强制出售该奴隶;甚至规定,主人杀死奴隶是一项刑事犯罪。这反映出 A. 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 B. 法律不再保护奴隶制度 C. 法律的人文精神在发展 D. 罗马法走向道德伦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法要求裁判官强制出售遭到奴隶主苛待的奴隶,将杀死奴隶定为刑事犯罪,反映出法律的人文精神有所发展,C项正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并没有扩大到奴隶,A项错误;‎ 罗马法反对过分压迫奴隶,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B项错误;罗马法走向“道德伦理化”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10. 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 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 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 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力,要求调整政策,确立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议会是英国的立法机构,掌握立法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民众的抵制议会的立法权,排除C。‎ ‎【点睛】‎ ‎11. 以下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丹尼·罗德里克提出的全球化发展的“三元悖论”(世界经济的三难选择,即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无法同时存在。)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 A. 表明维护主权就必须抵制全球化 B. 说明全球化下出现多重利益的冲突 C. 指出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 D. 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深化全球化,就要放弃一部分主权或一部分民主;选择高度全球化和国家主权,就要财政从紧、小政府、低税收、放松监管和对外开放;‎ 如果选择高度全球化和民主抉择则需要放弃一些国家主权,融入更高程度的全球治理体系。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下出现了多重利益冲突,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2. 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如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出租等,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增强。你们能给我指出什么没有危险的革命道路、革命阶段和革命方法吗?” 这说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 缓解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 B. 体现了战胜资本主义的艰巨性 C. 不利于战胜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D. 有助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列宁认为,虽然新经济政策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危险,但在革命的过程中没有一条道路是没有危险的,任何一条道路都存在风险,由此说明战胜资本主义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故B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增加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排除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战胜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发挥市场作用,不利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排除D。故选B。‎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 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成功破解》‎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的快速跨越,由1978年的第十一位跃井至2010年起的稳居第二位。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摘编自徐曼、何益忠《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的重要举措。‎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历史基础: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并发展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大一统”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的重塑,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2)主要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长期战争的破坏;旧中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落后,人口文化程度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孤立与封锁。‎ 重要举措:新中国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提出并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推动科技文化进步;发展人民教育;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创外交新局面等。‎ ‎(3)重要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国人的制度自信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解析】‎ ‎【详解】(1)历史基础结合材料一“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及民族意识进行概括即可。‎ ‎(2)一问根据材料二“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结合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国民政府掠夺搜刮及长期战争的影响等因素,从工业基础、科技文化、人口素质、不利的国际环境进行分析阐述;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制度自信及增加中民族凝聚力进行回答。‎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演变 时间 摩擦概况 初发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 ‎5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日本纺织产业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1955年日美之间在首次爆发纺织品贸易纠纷,拉开日美贸易摩擦序幕,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美貿易摩擦主要围绕轻工业品、杂货品等其中,围绕纺织品的厚擦最为激烈。在美国压力下,日本对美织品出ロ实行自愿限制。‎ 频发时期(70年代—80年代)‎ ‎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产业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日关贸易格的领域亦从钢铁、家电、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投资、商业慣例等方面。贸易战的结果,从日本自愿限制出口(钢铁、家电)到不得不接受扩大进ロ、取消国内关税(如汽车)开放国内市场(如电信)等条件。‎ ‎——摘自《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厚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50到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一:20世纪50至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二战后初期,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随着美国的扶植和国内改革等原因,日本经济逐步恢复 发展,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迅速。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因此美日贸易摩擦首先从轻工业开始。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由于滞胀的出现,日美经济都转入低速增长期,市场争夺更加尖锐。随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美出口进一步扩大,70—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频发,范围不断扩大,从纺织品到钢铁制品、通信产品等。(或由轻工业扩展至重工业、服务业等领域)。‎ 两国都试图在贸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遏制对方,保护本国经济,由此也就导致日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 示例二: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处于被动妥协的地位。‎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和政治地位下降。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扶植日本,美日同盟形成,日本在经贸、政治等方面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极高。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日美双边贸易中,美国从顺差转为逆差,日美关系从依赖关系逐渐变成竞争关系。为避免两国贸易摩擦影响到整个日美同盟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日本在美日贸易摩擦中大多采取了妥协性对策,如对美国出口实行自愿限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谋求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迫切需要获得美国的支持,因而对美采取扩大进口、开放国内市场等妥协措施。(如果学生回答1945年,美国投下的两枚原子弹,也令日本人一直有“恐美”记忆也有道理)‎ 在日美贸易摩擦之中,日本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类做法虽在短期内在局部领域产生了缓解摩擦的效果,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摩擦的深层次问题,因而难以改变日美贸易摩擦频发并升级的态势。‎ 示例三:美日国家实力对比变化影响日美贸易摩擦。‎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和政治地位下降,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在日美贸易中一直表现为顺差。随着美国的扶植和国内的改革等原因,日本经济逐步恢复发展,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迅速,对美出口不断扩大,因此美日贸易摩擦首先从轻工业开始。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随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美出口进一步扩大,而美国因越南战争、美苏争霸的影响,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所以70—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频发,范围不断扩大。‎ 日美贸易摩擦频发,反映出日本经济实力增长和美国经济地位和产业竞争力的下降。‎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相关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日美贸易格的领域亦从钢铁、家电、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投资、商业慣例等方面”可知日美贸易摩擦领域不断扩大,又或者根据“‎ 日本自愿限制出口(钢铁、家电)到不得不接受扩大进ロ、取消国内关税(如汽车)开放国内市场(如电信)等条件”可知日本在日美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以上观点任选其一进行论述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到了周代,有了相对专业的用于防灾救灾的仓储,按五类区划分级设置,并各有不同的用途。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战国时期,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从汉朝开始, “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到了清朝,更是规定粮食籴进出粜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如果仓中粮食霉烂,官吏要革职留任,限期赔偿;有因仓库空虚响救灾的,定罪甚于空亏钱粮,贪污仓中粮食达千石以上,则处以极刑,并不得赦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仓储制度变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历代沿袭,不断改进;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实行制度化管理,重视监察。‎ ‎(2)意义:推动仓储制度不断完善;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巩固国家政权;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保障民生;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解析】‎ ‎【分析】‎ ‎【详解】(1)特点:根据“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可知,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从汉朝开始,‘常平仓’历代沿袭,并不断改进”可知,古代仓储历代沿袭,不断改进;根据材料“夏商时代,仓储不仅具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也是国防的需要。……周朝以后,官办仓储功能逐步明确,设立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度”可知,职能由综合性走向专业化,分级设置、分类管理;根据材料“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可知,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供需;根据材料“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可知,从为国家获利向让百姓受益转变;根据材料“到了清朝,更是规定粮食籴 进出粜都要地方官亲自验看,如果仓中粮食霉烂,官吏要革职留任……贪污仓中粮食达千石以上,则处以极刑,并不得赦免。”可知,实行制度化管理,重视监察。‎ ‎(2)意义:根据材料所列历代仓储制度变化可知,仓储制度不断完善;从制度借鉴角度看,为后世仓储制度提供借鉴;根据材料“李悝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让国家从中获利”可得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汉朝耿寿昌提出了‘常平仓’的方法,是国家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通过增、减谷价来达到目的,让百姓受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平仓制度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巩固国家政权,为防灾救灾提供物资保障,防止社会动乱,有利于保障民生,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总喜欢把重点放在首位,以示强调。朝鲜战争爆发时,我们高举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了鸭绿江。而对于越南战争则是大力号召要求“援越抗美”。所以前者强调的是“抗美”,而后者则重在“援越”。‎ 朝鲜战争中,中国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与美国斗争。在越南问题上中国主张边打边谈,力图控制战争的波及范国,避免将自己直接介入。为了早日停战,中国不停地在双方牵线搭桥,传递着“和”的信息,并多次为此对越南施加压力,越美的停战和谈包含了中国的外交努力。‎ ‎——摘编自刘卫《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战略选择差异的美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70年来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影响。‎ ‎【答案】(1)因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多次通过第三国向中国传递缓和的信息。‎ ‎(2)影响:朝韩双方,民族分裂、对峙,消耗资源,影响民生建设;牵制影响中国和平建设、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为美国遏制中俄、监控日本提供口实 ‎【解析】‎ ‎【详解】(1‎ ‎)“美国因素”,根据材料信息“朝鲜战争中,中国毫不妥协地与美国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军事较量,最后的停战协定也是在中国的主导下签订的;而在对待越南战争的问题上,中国只是派出支援部队从后方支援越南,让越南人民自己与美国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多次通过第三国向中国传递缓和的信息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影响朝韩双方民生建设、牵制影响中国和平建设、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为美国遏制中俄和监控日本提供口实等角度分析。‎ ‎17. 材料 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回国后,正值“两弹一星”事业启动,孙家栋潜心中国导弹事业9年。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此后42年间,他不怕挫折与失败,共造卫星34颗,约占当时中国所造卫星的1/3。1990年,孙家栋化身商务人士,带队前往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向国际舞台。1999年,70岁的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此时,他本可以功成身退,然而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2019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签署命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任腾飞《孙家栋:航天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贡献:参与中国导弹事业;设计建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带团到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上了国际舞台;参与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研制;为我国迈向太空时代贡献一生。‎ ‎(2)精神:爱国主义;对科学坚持不懈、勇于拼搏;严于律己,不畏艰难;责任与担当。‎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孙家栋潜心中国导弹事业9年”可得出,孙家栋参与中国导弹事业;根据材料“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可知,孙家栋设计建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根据材料“1990年,孙家栋化身商务人士,带队前往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向 国际舞台”可知,孙家栋带团到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上了国际舞台;根据材料“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可知,参与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研制;根据材料“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可知,孙家栋为我国迈向太空时代贡献一生。‎ ‎(2)精神:根据材料“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他本可以功成身退,然而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此后42年间,他不怕挫折与失败,共造卫星34颗”等可以得出爱国主义、对科学坚持不懈、勇于拼搏、严于律己、不畏艰难、责任与担当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