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 M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考点45 百家争鸣学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单元复习线索】‎ ‎考点45 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士阶层活跃。‎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基本主张 ‎(1)孔子 ‎①政治思想: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编订典籍:整理“六经”,包括《________》、《书》、《________》、《易》、《________》、《春秋》。‎ ‎(2)孟子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________”学说。‎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 ‎(3)荀子 ‎①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________________”。‎ ‎②深入讨论儒家“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其他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回到__________社会。‎ 老庄崇尚________,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庄子 宣传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 李悝 ‎“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 对中国______________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______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奖励耕战;加强____________。‎ 韩非 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__________;“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子 ‎“兼相爱、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尚同、节用等主张;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答案:仁 礼 有教无类 诗 礼 乐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小国寡民 天道与自然无为 自然 精神自由 中央集权 君主集权 奖励耕战 专制主义政治 法治 交相利 非攻 尚贤 百家争鸣 解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宗法分封制崩溃,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重点理解]‎ ‎1.司马迁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 儒家提出仁政、礼治和德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采用儒家思想。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2.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3.“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4.运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2016·浙江卷]‎ 提示:中西方思想有共同的地方,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道德良知。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提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提示:“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大意为统治者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要把人民当做镜子。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提示: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提示:孔子兴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跟进题组]‎ ‎1.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 A.礼 B.义 ‎ C.仁 D.忠 答案:C 解析: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反映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故C项正确;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 A.孟子理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答案:A 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可知,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A项正确;作为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且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C 解析:结合儒家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用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其被官方采用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用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 主题一 传统主流文化的滥觞——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1.图片证史——孔子的思想 ‎《孔子讲学图》‎ 论从史出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史料探史——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i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史料二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 探究 据上述史料说明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是完全对立的吗?‎ 答案:“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 ‎3.重点讲解——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必然性 ‎(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4.归纳比较——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 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主题二 异彩纷呈争芳斗艳——诸子“百家争鸣”‎ ‎1.图片证史——道家与法家思想的争鸣 ‎ ‎ 老子       韩非子 论从史出 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易于被当时统治者接受。‎ ‎2.史料探史——儒家与墨家“仁爱”思想的争鸣 史料一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史料二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 探究 史料一、二反映出儒家与墨家的“仁爱”思想有何不同?‎ 答案: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墨子的“仁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3.重点讲解——多维角度认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方面的内容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 ‎(3)东西文明对比角度: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4)联系现实的角度:应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