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 MB
  • 2021-08-26 发布

2020-2021 第19课 辛亥革命 讲义-【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纲要上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3.结合民国成立后的社会现象,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1)兴中会成立:1894 年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成立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指导思想 ‎(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11‎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5.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 ‎(3)概况 ‎①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_年10_月10_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11‎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制定机构:参议院。‎ ‎(3)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失败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 11‎ 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1.阅读教材P109“学思之窗”: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提示:(1)积极意义: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局限: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注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批注:                                    ‎ ‎                                   ‎ ‎2.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革命者,在其作品中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批注:                                    ‎ ‎                                   ‎ ‎3.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批注:                                    ‎ ‎4.阅读“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得票票数图”(下图):孙中山以高票数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11‎ 提示:得票票数是人们对孙中山长期以来不屈不挠领导反清斗争的肯定,说明孙中山已成为当时众望所归的领袖。‎ 批注:                                    ‎ ‎5.阅读教材P112“思考点”: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提示:(1)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从经济上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新的变化。‎ ‎(3)从思想上看,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 ‎(4)从社会生活上看,辛亥革命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批注:                                    ‎ ‎6.阅读教材P112“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提示: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的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孙中山选择了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进而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之路。‎ 批注:                                    ‎ ‎                                   ‎ ‎[思维导图]‎ 11‎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史料三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1)从史料一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意义?‎ 提示: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 ‎(2)史料二中这种政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史料中“‎ 11‎ 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 ‎ 提示:原因:盲目照搬美国政体。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3)史料三中毛泽东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是否科学?为什么? ‎ 提示:科学。毛泽东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肯定其反封建的进步性,也充分肯定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认为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他又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其阶级局限性和缺陷。这种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准确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1)进步性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确立的是(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 11‎ A [材料“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体现辛亥革命后内阁对总统的制约,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临时大总统”来看,《临时约法》未保留君主,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一切大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史料一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史料二  (辛亥革命后)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史料三 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的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史料四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据史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提示:“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 11‎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提示: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史料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提示: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法制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4)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11‎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B [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 ‎4.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D [“辛亥之役……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导致了“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种现象,这说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 ‎ 清末民初国歌的变化所体现的政治近代化 史料一 国歌的变化展现出来的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歌词如下:‎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编自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史料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教育部于1912年2月发布了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词曲,并于2月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歌词如下:‎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临时政府公报》‎ 11‎ 国歌的意义及启示 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变更不断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中国国歌最初因为外交需要而产生,但短短的 歌词和曲调,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国歌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关于国歌的种种争论,也映射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在融入世界和维护传统间的不断探索。‎ ‎5.下面漫画反映的实质是(  )‎ A.清政府秉承“天朝上国”理念 B.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匮乏 C.清朝统治已濒临土崩瓦解 D.清代人缺少音乐文化素养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代表清政府的李鸿章连国歌是什么都不知道,说明其近代外交观念匮乏,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排除。]‎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