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50 KB
  • 2021-08-26 发布

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I卷和II卷两部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考生需将答案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I卷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II卷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2.元代的行省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该做法 A.扩大了元代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加剧了民族隔阂 ‎3.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4.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5.“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 9 -‎ ‎6.甲午战争开始之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积极争取列强出面调停,并且还要求前线清军“静守勿动”,“可则守,不可守则退”。李鸿章上述做法的实际结果是 A.贻误战机,造成清军被动局面 B.造成列强矛盾,形成有利局势 C.有理有节,未给日军战争借口 D.运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损失 ‎7.《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德军驻守的区域,士大夫为店铺重新命名,“德昌”“德兴”“德胜”“德永”,比比皆是,还有自发给侵略军送“万民伞”的。北方下层社会原本刮起痛恨洋物之风,联军侵略后,则以附洋为时髦。这反映了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传统民族心理防线的瓦解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一般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日渐增多。牌位变化反映民间信仰 A.天地亲师崇拜无改变 B.依旧以天地为大 C.家国观念发生了变化 D.深受佛教的影响 ‎9.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火烧曹汝霖宅是该事件的导火线 B.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了反帝斗争 C.事件波及了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 D.各地学生都积极参加排日运动 ‎10.194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 A.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的需要 B.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土地改革深入开展的客观要求 D.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 ‎11./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 - 9 -‎ 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12.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部法律的颁布表明,我国 A.开始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继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 ‎13.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 ‎14下面为中国公民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备注”栏变化情况统计表,由此得出的最准确的历史结论是 A.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 B.我国外交的阶级斗争色彩浓厚 C.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D.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 ‎15.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这一规定,力图 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 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 C.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6.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其意在强调 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 B.法律就是社会契约 - 9 -‎ 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 ‎17.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出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 ‎18.1871年4月,巴黎公社通过法令,指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薪金每年为6000法郎”。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法国熟练工人的工资。这一法令 A.践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B.符合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要求 C.保障了公职人员的纯洁性 D.降低了国家运行与管理的成本 ‎19.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在《统一报》上评论说,列宁“在革命民主派的队伍中竖起了内战的旗帜”。此评论主要是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主张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 C.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现工农兵联合革命 ‎20.在执行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受援助的西欧国家跟美国签订了多边或双边协定,逐步取消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接受美国对使用援助的监督,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这些举措 A.旨在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B.便于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损害了欧洲各国的关税主权 D.有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1.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极为冷静的判的和高贵的自制与有效的公正行动”。美国采取这立场的目的是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 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22.在巴黎和会上,美、英同意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联的参加国 C.力图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D.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23.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 - 9 -‎ 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西班牙内战 C.慕尼黑阴谋 D.德国吞并奥地利 ‎24.标志着中华民族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珍珠港事件 D.1928年张学良“易帜”‎ ‎25.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下列对此大会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 B.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 C.发动“要求销毁并停止制造核武器”的和平签名运动 ‎ D.指出热核武器具有毁灭人类的危险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救字,经画救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 - 9 -‎ 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三省制的进步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3分)‎ ‎2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摘自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摘自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并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5分)‎ ‎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联盟约》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规定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第一次将集体安全概念具体运用于整个国际社会”。可是,这个集体安全机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即从一开始它就缺乏一个国际权力机构所必需的普遍性与广泛性。在这最后一次大会上,对于即将解散的国联,塞西尔爵士断言:“创立它和参加它工作的那些人的努力没有白费,没有这些努力,这个新的世界组织(联合国)就不能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际联盟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5分)‎ ‎2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9 -‎ 材料一 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立即对其寄子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他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 材料二 从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既转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进行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地踏进波兰。‎ ‎——以上材料均摘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末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 9 -‎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 ‎1.C 2.C 3.D 4.B 5.B 6.A 7.B 8.C 9.B 10.B 11.A 12.D 13.D 14.A 15.A 16.C 17.C 18.B 19.C 20.B 21.B 22.C.23.C 24.A 25.B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 ‎ ‎26.(10分)‎ ‎(1)进步意义:‎ ‎①各部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部门合作,集思广益,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③古代中央官制走向成熟,影响深远。‎ ‎④分割相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4分)‎ ‎(2)特点:‎ ‎①发展道路呈现和缓、平稳、渐进。‎ ‎②政治斗争中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既斗争又妥协融合。‎ ‎③最早实行政治变革,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样板。(3分)‎ ‎(3)评价:否定君主专制,追求民主共和,体现爱国救亡精神,具有时代进步性;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政治文明成果,继承发扬传统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在当时的中国并不能贯彻实施,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3分)‎ ‎ ‎ ‎27.(11分) ‎ ‎(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民主政治;争取抗战早日胜利。(3分)‎ 努力:中共七大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方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3分)‎ ‎(2)目的: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或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3分)‎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2分)‎ ‎ ‎ ‎28.(13分) ‎ ‎(1)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2分)‎ 意义:‎ ‎①顺应并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和一体化趋势。‎ ‎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为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6分) ‎ ‎(2)说明:国联正式成立时,会员国较少;成员国主要为各战胜国和一些中立国;苏俄和战败国最初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被英、法所控制。(5分)‎ ‎ ‎ ‎29.(16分) ‎ ‎(1)政策:绥靖政策。(2分)‎ - 9 -‎ 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6分)‎ ‎(2)变化:由纵容侵略转向支持抵抗法西斯。(2分)‎ 原因: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侵略步伐的加快,欧洲人感到战争的逼近;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深。(6分)‎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