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9 KB
  • 2021-08-26 发布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历史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A.重在表达个人政治观念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C.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2.《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叔叔项梁,曾因罪案被栎阳县(今陕西省境内)逮捕入狱,他就打通关系,请蕲县(今安徽省境内)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案件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杀人后和项羽一起逃到吴中郡(今江苏省境内)……吴中重要的徭役或丧葬之事,项梁经常做主办人。由此可推知 A.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B.吏治不整,秦必灭亡 C.法律严酷,秦必灭亡 D.君道败坏,吏治必坏 - 18 -‎ ‎3.东汉时期,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然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4.唐朝皇帝对重要官员的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谏官回避和翰林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的限制,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唐朝的这一做法 A.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B.使得科举制的作用有限 C.有利于官僚队伍的稳定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5.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6.北大教授周先慎先生,在其著作《明清小说》里写道: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作者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B.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C.明清小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世俗化 D.明清小说重塑了传统文化 ‎7.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但他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王夫之 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 18 -‎ ‎8.有学者指出,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例如,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即便鸦片贸易中断,英国为了茶叶等商品的利益,也绝不会对中国开战。林则徐的这一认识 A.延缓了鸦片战争爆发 B.客观分析了战前形势 C.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 D.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 ‎9.“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相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10.20世纪初,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介绍域外文学的首选,其中有《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11.同盟会发动的多次起义常因经费和军械不到位而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却能利用湖北的大量财政存款和汉阳兵工厂的军火,坚持战斗到清王朝大势已去。据此可知,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得益于 A.晚清改革的客观推动作用 B.同盟会的准备工作到位 C.洋务派官僚参与了革命 D.湖北的革命军作战奋勇 ‎12.辛亥革命后,各党派都表现了所谓“醉心共和”的极大热情,但他们这种热情是“以执政去留,为己党盛衰所系,而所争固不在政策”。这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共和宗旨成为政治斗争手段 C.政治斗争削弱共和理念 D.共和主义推动政治进步 - 18 -‎ ‎13.据统计,1872-1913年中国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是买办,有50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材料表明 A.清政府放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D.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在不断发展 ‎14.井冈山道路开辟时,引起党内部分人士的质疑。他们对农民革命持悲观态度,对这条道路横加指责,并提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等疑问。这些质疑 A.低估了武装暴动的积极影响 B.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C.及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 D.否认了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 ‎15.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概念,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这些概念的提出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6.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方针要求加大宣传“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随后,中共报刊在报道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1946年6月底,解放战争爆发,7月底开始,各地的人民军队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旨在 A.契合时局发展的时代需要 B.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 C.宣传民主革命的双重性 D.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 ‎17.下表所示为1956年至1957年春我国戏剧领域里的部分成就。这反映出当时 A.贯彻落实了“百家争鸣”方针 B.戏剧发展背离传统的现象 C.戏剧创作呈现出推陈出新的特征 D.戏剧作品创作难度日益加大 ‎18.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 18 -‎ A.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削减城镇地区人口 D.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19.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20.读以下图表,据此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 A.农村经济体制失去活力 B.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21.“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世纪和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在这里,“新的高度”是指邓小平提出了 A.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B.“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 18 -‎ C.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两大主题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23.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人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这说明 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 B.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 D.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24.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虽然牛顿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花在研读《圣经》上的时间远比研究物理定律要多,但他促成的科学革命却让上帝最终退场”。牛顿“让上帝最终退场”,主要是因为他的理论 A.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 B.完成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 C.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 D.论证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并不存在 ‎25.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26.自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生命进化历史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后,物理学和化学也接受了进化(演化)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基本过程是不可逆的、随机的,非生命系统也有类似生物进化的、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行为。这表明 A.良好秩序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归宿 B.理性精神与人文情怀可以相互交融 - 18 -‎ C.自然科学不同领域间有一定共性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具有普适性 ‎27.在欧洲,很久以来,农民和工人就在踢足球,比赛中的粗野行为,造成的流血、死亡事故屡见不鲜。19世纪末以来,西方足球赛组织开始严格起来。英国足球协会制定并统一了比赛规则,伦敦足协锦标赛决赛的观众人数在1901年达到10万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A.英国的商业足球发展首屈一指 B.英国代议制不断发展完善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休闲发展 D.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得以实现 ‎28.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斯大林后来也曾说:“(1929-1932年间)苏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成的,其余三分之一是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帮助或技术援助建成的。”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加速促进国际交流 B.经济危机推动西方扩大对外投资 C.新经济政策实施规模扩大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29.195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二战后生活。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影片意在 A.赞扬民众建设家园的热情 B.反映美苏两极格局对峙 C.唤起民众对战争的反思 D.颂扬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30.1954年,日本制定《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政府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颁布了促进老年人雇佣与就业的法律、法规,引导第三产业部门为老年人口再就业提供就业便利与空间。这反映出日本政府 A.将政府完全置于福利保障制度的中心 B.实现了社会福利保障的全社会覆盖 C.关心解决老龄化,同时兼顾经济发展 D.满足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 18 -‎ ‎31.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同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竭力反对自由贸易,鼓吹“美国优先”,倡行孤立主义外交,结果在选举中获胜。上述现象折射出经济全球化 A.遭遇发展中国家失衡群体的抵抗 B.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C.增加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D.拉大了全球各国间的贫富差距 ‎32.梵高的《挖掘者》和《背煤袋的妇女们》等作品中,人物造型稚拙,表现手法单调,然而梵高坚信,正确的比例不能代替内涵的表达,这就是艺术,他坚决拒绝了好心的皮特森牧师对他作品的修改。这反映了梵高作品 A.浪漫色彩浓厚 B.强调构图完整 C.典型反映社会 D.对个性的追求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52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36、37题为选做题,每题15分。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并务必将所选试题的方框涂黑。‎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死病,又称鼠疫,是一种致命性极强的传染性疾病。1347年,鼠疫首先登陆西西里岛……至1350年,欧洲所有国家都笼罩在黑死病的魔影之中。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瘟疫复发且持续数年不等。疫情期间,不仅与患者说话或亲密接触会被感染,甚至接触患者触摸或使用过的物品,也会染上瘟疫。从地区危害程度来看,中南欧与西欧患病死亡率高,东欧则较低;城镇死亡率往往高于农村;城镇内部,修道院往往是重灾区,僧侣集团死亡较多……由于人口大量死亡,西欧劳动力极度缺乏,雇工价格急剧攀升;同时人口锐减降低了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谷物价格下跌,农业生产愈发变得无利可图。为改变雇工与谷物价格的“双杀”窘境,一部分领主把庄园自营地以收取货币地租的形式租赁给农民耕种;英国的一些领主看到养羊比种植谷物更加有利可图,纷纷将农田改为牧场……历经瘟疫劫难,一部分有识之士逐渐抛弃了天主教会所倡导的禁欲主义,开始对生命价值做出重新肯定;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在心理上开始注重自我存在的意义和追求现实生活的享乐。‎ ‎——摘编自《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影响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1918年春,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流感爆发。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 - 18 -‎ ‎1919年流感消失时,它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条生命,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的死亡人数。一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疫情所到之处,人口大量死亡。这次流感也是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新全球史》下(杰里·本特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黑死病疫情的特点,分析黑死病对西欧社会的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8年流感迅速蔓延并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应如何防范和战胜流行性疾病?(9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 第一种观点: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 第二种观点: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根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 你同意材料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 18 -‎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根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摘自《光明日报》《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引发戊戌政变的因素。袁世凯告密对戊戌政变的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9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6分)‎ ‎3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中国建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二: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摘自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中“多极合作时代”的提出反映了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大国之间的关系?(7分)‎ - 18 -‎ ‎3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也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世学者。陈宏谋所谓的经世是着眼于当下的,而非为后世立法,这从他多次强调士人要关心“时事”,学者要“援古证今”“酌古宜今”的言论中即可看出。1745年,陈宏谋在陕西发布了著名的《申饬官箴八则檄》,针对当时官场的一些陋习进行了箴规,其后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整顿官场陋规的檄文。除了注重对官场陋习、士风的批评与治理外,重视社会教育和书籍的传播亦是其经世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所谓社会教育,并非一确切概念,或用陈宏谋自己的话说即“宣谕教化”。其教育的对象广泛,从童蒙到士子,对平时人们所忽视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陈宏谋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教育而改善的。‎ ‎——摘自由长海《理学与救世——陈宏谋经世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宏谋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宏谋思想的影响。(7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 18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01—05 ABAAA 06—10 CCDDA 11—15 ABDBA 16—20 ACCCC 21—25 ABBBB 26—30 CCDDC 31—32 CD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为必做题。第35、36、37题为选做题,每题15分。‎ ‎33.(25分)‎ ‎(1)特点:①由意大利扩散至整个欧洲(或:规模大、范围广);②疫情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长;③传染性强且死亡率高;④地区危害程度不同。(8分。若考生答“东欧比中南欧和西欧死亡率低”“城镇死亡率往往高于农村”“修道院是重灾区”等,可酌情赋分)‎ 影响:①客观上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②客观上促进了西欧农业结构的变化(刺激了英国圈地运动的进行);③客观上加速了西欧农奴制的瓦解;④客观上加速西欧天主教会的衰落;⑤客观上促进了文艺复兴的产生。(8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2)原因:①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火车、轮船和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③一战期间,海上交通和贸易的频繁;④世界大战加剧了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与接触;⑤1918年流感传染性强,致死率高。(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应对:疫情无国界,各国应携手共同应对;加强跨区域流动人口的科学管控;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依法惩治滥捕、滥杀和滥吃野生动物的行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流行性病学的预防与研究。(3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34.(12分)‎ 评分标准:明确个人观点,2分;论证内容8分;逻辑表达与字体2分。‎ 答题示例一 观点:同意第一种观点,即: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 论据:①儒家强调仁、礼和中庸,追求天人合一,注重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有效挽救现代文明之弊病。 ②儒家强调德治、诚信,尤其是注重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③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 答题示例二 观点:同意第二种观点,即: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论据:①儒家提倡的纲常名教、等级秩序等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观相抵触。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精髓部分还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例如:a.仁、礼和中庸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 - 18 -‎ b.德治、诚信思想有利于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c.儒家注重政治和人事,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观。‎ ‎35.(15分)‎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6分)‎ 影响:戊戌政变发生后,袁世凯的告密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3分)‎ ‎(2)缺陷: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 注意: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4分)‎ ‎36. (15分)‎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原因: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6分)‎ ‎(2)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或: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分)‎ 关系:改变冷战思维;抑制大国霸权;加强合作,寻求理解,求同存异。(5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37. (15分)‎ ‎(1)特点: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官场陋习;重视社会教育;重视女子的教育。(8分)‎ ‎(2)影响:传播了经世致用思想;有利于整顿官场的不良习气;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7分)‎ ‎【附:选择题详解】‎ ‎1.【答案】A ‎【解析】材料“孔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反映出孔子作《春秋》主要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其所持的“礼乐”政治理念评判当时的政治变革,故A项正确。儒家学派是孔子开创的,哪里有“传统”?更别说“偏离了”!故排除B。《春秋》纪事少,所以梁启超说《春秋》当作历史读的意义不大,不能说是“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排除C。统治阶级中有保守势力,也有革新势力,孔子所作《春秋》,迎合了统治阶级中的保守势力的意愿,故D错误。‎ ‎2.【答案】B ‎【解析】项梁因 - 18 -‎ 罪案在秦国都附近逮捕入狱,通过远在蕲县狱掾的一封信,就被释放,案件不了了之;之后又因杀人避难吴中,到吴中后竟然能堂而皇之地主持起当地的丧事,甚至是官方色彩的徭役。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没有帝国官员的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项梁根本就活不到参加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天。结合所学可以推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秦朝的官僚体制迅速走向腐败;吏治的败坏,加上秦朝法律本来就细密严酷,官府借法欺民、缘法为奸,加剧了官府与人民的对立,使广大人民失去了对秦朝政权的信心,最终,人民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因此推论B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楚的三大家族势力,故A项排除。C项中的“法律严酷”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材料并未有秦始皇败坏为君之道的信息,故仅凭材料所述,无法推论出D答案,故D亦排除。‎ ‎3.【答案】A ‎ ‎【解析】从东汉“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到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这种变化反映出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故A项正确;汉武帝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是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的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没有涉及佛道思想,故C项错误;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对宰相子弟的任职限制,唐朝君主的这一做法,旨在维护君主权威,防范相权过重,故A选项正确。选士回避制度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而非限制科举制的发展,排除B。对宰相子弟入仕任职的种种限制和官僚队伍的稳定无关,排除C。宰相和世家大族两个概念并不完全重合,打击宰相势力≠打击世家大族,排除D。 ‎ ‎5.【答案】A ‎【解析】隋唐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冲击和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北宋儒学家为回应佛道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吸纳佛道思想重新解释儒家义理,光大儒学,另一方面,猛烈批判佛教和道教。在儒学家的努力下,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逐渐盛行,到南宋末年,理学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由此可以推知,在南宋时期,佛道冲击儒学正统的危机逐步解除;“危机”解除了,“批判”自然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正确。BCD与“变化”无关,均排除。‎ ‎6.【答案】C ‎【解析】这段话说的是:明清小说由于最大限度地吸纳、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之小说通过“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世俗化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百姓生活。材料揭示的是明清小说具有包容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而非“传统文化”,故AB错误,C正确。D项“重塑”明显错误,排除。‎ ‎7.【答案】C ‎【解析】 “对宋明理学的彻底批判”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故B项错误。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故C项正确。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级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8.【答案】D - 18 -‎ ‎【解析】由材料“在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可知,鸦片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已经“开眼看世界”。但为什么会形成英国“绝不会对中国开战”的错误认识呢?原因在于他仍然沿用“天朝上国”的传统思维方法,认为英国在贸易上离不开中国,忽视了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侵略扩张的必然性,并没有客观分析出中英战前的形势,无法延缓的战争爆发(战争是否对华发动取决于英国统治集团)。因此,D答案正确,排除AB。清王朝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腐败,故C项排除。‎ ‎9.【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不能从根本上抵制列强的侵略,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中学”与“西学”并不矛盾,“不会互相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有利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促进社会的新陈代谢,故D项正确。‎ ‎10.【答案】A ‎ ‎【解析】“《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有启迪民智,激发民族意识的功效,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改革,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可知,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从除旧布新的角度看,“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主要意图在于“布新”,而非“除旧” 故排除D。‎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坚持战斗到清王朝大势已去”,再结合所学可知,湖北的革命党人正是由于利用了清末新政的成果——训练有素的新军官兵、财政存款以及兵工厂,才坚持斗争到清王朝“大势已去”,说明清末新政客观上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准备了一些条件。因此正确答案是A。武昌起义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革命团体文学社与共进会的功劳,同盟会只是间接地起到了影响与推动作用,故排除B。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各党派的“醉心共和”,实际上是只考虑本党利益,不考虑政策利弊,“共和”成为党派间进行政治斗争的手段,B正确。材料揭示的是政党间的竞争,不是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共和成为政党斗争的手段,不是说明政治斗争削弱共和理念,C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3. 【答案】D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A项。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世纪末,排除B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排除C项。根据材料“1872—1913年中国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故选D项。‎ ‎14. 【答案】B ‎【解析】‎ - 18 -‎ 材料并没有反对武装暴动,也没有低估武装暴动,排除A;材料“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体现的是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怀疑,说明此时党内部分人士并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及时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排除C;材料只是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怀疑,并没有否认农民运动,排除D。‎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及中国革命前途时,主张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依照中国国情,建立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排除。毛泽东的建国蓝图不照搬苏联模式,体现的是民主建国与国情结合,并不意味着毛泽东认为苏联民主模式有弊端,故C项排除。仅凭毛泽东几个民主概念的提出,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故D项排除。‎ ‎16.【答案】A ‎【解析】日本投降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情况下,中共实施上述举措,旨在寻求对敌斗争在舆论上的正当性和法理上的合法性。契合了新形势下政治斗争的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正确。中共的报刊报道“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本身就意味着中共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故B排除。民主革命的双重性是指某一事件既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例如:没收官僚资本;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故排除D。‎ ‎17.【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文艺领域的成就,这一戏剧“成就”,既有对原有剧目的“挖掘”“整理”,也有“原创”,可见当时的戏剧呈现出推陈出新的特点,故A排除,C正确。原创的戏剧作品也可能结合历史文化传统,即:戏剧原创≠背离传统,故B排除。材料讲的是同一时期的不同角度的分类,不是一年比一年“成就”少,故排除D。‎ ‎18.【答案】C ‎【解析】材料中表格可见,该时期连续四年农业发展落后,国家职工人数即城镇人口急剧上升,国家财政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时期,为此我国采取了调整城镇人口数量即削减城镇人口的举措,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并未采取优先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政策,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所体现的时间阶段不符,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1978年之后,与材料所体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氢弹爆炸后英国对中国态度发生转变,主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地位,反映了中国国家实力提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极大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而非英国,排除A。1967年两极格局已经形成,用不着“促进”故排除B项。“中国氢弹爆炸成功”,对美苏两极格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对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仅凭我国当时的综合国力,使世界多极化“形成”还远着呢,只能说“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排除。‎ - 18 -‎ ‎20.【答案】C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调整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199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是我国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的产物,不能说明农村经济体制失去了活力,A项错误。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第二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故B项错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说明城乡差距在扩大,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只有A项才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故A正确。‎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可知,在普罗泰格拉看来,道德是以欲望和追求为培养目标的,故A项错误;普罗泰格拉作为智者学派的领军人物,自然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故B项正确;根据哲学知识不难知道,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非客观唯心,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传统神学观念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近代科学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A项错误。“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说明文艺复兴对于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 ‎24.【答案】B ‎ ‎【解析】A项是伽利略,与材料中“牛顿”不符,错误;B项是经典力学的历史意义,与材料中“他促成的科学革命却让上帝最终退场”相符,正确;C项是理论框架的形成而非突破,错误;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空观,与材料中“牛顿”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B ‎ ‎【解析】材料表明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而不是革命推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学会批判质疑,故B项正确。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与材料中康德强调思想自由不符,故C项错误。D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6.【答案】C ‎【解析】生命进化历史从简单到复杂和非生命系统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行为不等于良好秩序,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理性精神但没体现人文情怀,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进化(演化)概念为物理学、化学接受,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在最基本的理论原则上统一,说明自然科学不同领域间有一定共性,故C项为正确答案。物理学、化学只是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进化概念,不能说其具有普适性,况且生物进化理论本身还有待完善,故排除D项。 ‎ ‎27.【答案】C - 18 -‎ ‎【解析】足球比赛≠商业足球比赛;且无其它地区对比,无法得出英国足球发展“首屈一指”的结论,故排除A。公众观赏足球比赛不属于政治行为,无法得出B结论,排除B。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可知,19世纪末正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故C正确。按规则踢足球与构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无关,故排除D。‎ ‎28.【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机器和设备,由此可以得出其引进机器设备是出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D正确。材料所述与全球化无关,故排除A。经济危机的影响是苏联社会的外部因素,是外因,内因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工业化建设,虽然有西方国家“帮助或技术援助”的因素,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引进外资有相似特征,但也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规模扩大”,因为斯大林上台后,1920年代后期就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不可能“规模扩大”,故排除C。‎ ‎2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50年”“直到获得美国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再结合所学可知,电影的作者意在肯定马歇尔计划,认为马歇尔计划援助了西欧各国,帮助西欧恢复了被二战破坏了的经济,促进了西欧各国的发展,故D正确。A项的“民众建设家园的热情”,B项的美苏“对峙”,C项的“民众对战争的反思”,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ABC。‎ ‎30.【答案】C ‎【解析】从日本国民的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可知,A选项中的“完全”二字明显错误,故排除A。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的保障对象,不仅包含老年人,还包括妇女、儿童、失业者、工伤事故受害者等社会弱势群体与个人,仅凭上述材料,看不到社会福利保障“实现了”“全社会覆盖”,排除B。材料反映出日本政府在关心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同时,通盘考虑了政府与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国家产业状况,兼顾了社会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老年人诸如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生活需求的内容,谈不上“满足了”,故排除D。‎ ‎3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前的经济全球化遭遇到英美国家内部利益受损群体的集体抵抗,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困境。在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的今天,英美局势的异常变化,增加了两国自身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会传染并影响到其它国家,这就增加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美发达国家利益失衡群体反全球化现象,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故排除A。BD与材料无关,亦排除。‎ ‎3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凡高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构图完整”,排除B。典型反映社会是现实主义画作的特点,凡高并不属于现实主义画派,故C项错误。材料中凡高认为正确的比例不能代表其个人内涵的表达,且拒绝好友的修改,正是体现了他对个性的追求,故D项正确。‎ - 18 -‎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