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总复习
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农村改革
(1)内容
(2)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3
高考总复习
(2)过程
(3)成就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我国逐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浦东开发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图示解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3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实现了经济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局面。
【漫画解史】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信息提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拥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利。
【知识补遗】
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其所有制形式特点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一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信息提取: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构图解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3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重点一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影响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史料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
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解读】 图文材料反映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思考】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政治领域的变革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
角度2
思想领域的阻力
试答:
23
高考总复习
角度3
改革的启示
试答:
【提示】 角度2:改革开放之初,“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角度3: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实证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史料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举措及推广过程。
【思考】 据史料指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你如何认识?
试答:
【提示】 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改变,实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识: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23
高考总复习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重点二 新时期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对点训练] 1. (2020·江苏海门一模)下表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
(亿元)
比重
(%)
数值
(亿元)
比重
(%)
数值
(亿元)
比重
(%)
1998
2 083
3.90
33 621
62.90
17 750
33.21
1999
3 245
5.62
35 571
61.57
18 954
32.81
2000
5 520
7.94
40 554
58.32
23 465
33.74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解析:选B。1998~2000年,私营企业比重上升,国企比重下降,这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选B项。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 C项错误;从表格的数据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 D项错误。
2.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2)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3)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23
高考总复习
(4)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对点训练] 2. (2020·江苏南通二模)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这里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
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C。题干材料信息“重点发展沿江”体现配合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故选C项。第一批经济特区创办与江苏无关,排除A项;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重点在沿海不是沿江,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无关,排除D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解读】 (1)解读史料一要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开放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2)史料二应注重以时间历程和贸易数字变化解读信息,史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决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高考总复习
【思考】 (1)根据两则史料,说明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结合两则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
试答:
【提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实证2 市场经济的特点
史料 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解读】 本段史料阐释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其实质。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之处。
试答:
【提示】 基本特点: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
不同之处: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应当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实证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史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解读】 史料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思考】 阅读史料,论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试答:
【提示】 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3
高考总复习
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2.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3)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国家“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23
高考总复习
(1)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
(2)“一带一路”倡议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更是中国担当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续 表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海南卷·T13)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改革开放的影响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23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海南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人才,造成了题干中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故选C项。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项;1988年海南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经济还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海南不是国企,排除 D项。
2.(2018·高考海南卷·T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命题点:对外开放的影响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 A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 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 D项错误。
3.(2016·高考全国卷Ⅲ·T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特点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选A。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
4.(2019·高考全国卷Ⅱ·T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影响
23
高考总复习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A。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民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5.(2018·高考海南卷·T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 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 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 D项错误。
6.(2017·高考海南卷·T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可得出,相应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B项错误;材料中数据反映出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未确立,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D项错误。
23
高考总复习
7.(2018·高考全国卷Ⅲ·T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选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
8.(2017·高考全国卷Ⅰ·T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命题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选C。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据统计,1978年中国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职务的领导人先后出访51个国家,1979年也有十几位领导人先后出访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频繁出访( )
A.表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23
高考总复习
B.反映了对外战略的根本转变
C.意在了解国外经济建设经验
D.促成了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1978年中国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职务的领导人先后出访51个国家,1979年也有十几位领导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当时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意在了解国外经济建设经验,故选C项。
2.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这主要源于( )
A.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国有企业自身的反省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故选B项。
3.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解析:选A。题干中延长承包期、土地交给集体处理使农民可以对生产进行更多的投入,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选A项。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排除B项;农民的自主权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排除C项;承包期的延长不能反映集体对生产管理的加强,排除D项。
4.(2020·山东德州一模)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
1988年
1992年
1996年
1997年
个体工商户(万户)
1 454.9
1533.9
2 703.7
2 850
从业人员(万人)
2 304.9
2 467.7
5 017.1
5 441
——据王玉茹《中国经济史》
23
高考总复习
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C.个体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解析:选B。据题干表格可知,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势,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故选B项。
5.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3 545
9 016
18 668
518 942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30 477
37 911
44 626
58 958
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98
274
621
20 487
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109
423
534
18 184
A.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
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解析:选D。据题干表格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有了大幅度增长,据此可以得出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故选D项。
6.(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是《2007~2017我国不同性质企业占进出口总值比重统计图》。该统计图表明( )
A.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B.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值齐头并进
C.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增长明显
D.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值已失去优势
解析:选C。据题干图片可知,
23
高考总复习
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由15%增长到了40%左右,而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比都有所下滑,由此可知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值增长比较明显,故选C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据统计,安徽省滁县1979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只增长15.5%,油料增长19.3%;而这个县当年实行包产到户的15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70%,油料产量增长5.67倍。这说明( )
A.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滁县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C.滁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D.滁县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
解析:选A。材料数据说明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良好的农业基础从材料无法得出,B项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
2.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
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解析:选D。题干材料“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说明当时社会依旧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尚待继续解放,故选D项。
3.(2020·山东青岛一模)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B.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C.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
D.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解析:选C。联系题干所提供的时间点——1988年可知,当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由题干中所提及的现象“各地物价上涨很快”“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可知,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的复杂性,故选C项。
4.1990年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八五”计划,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长,
23
高考总复习
但是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经济全球化加速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1992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值大幅度增长,联系史实可知这与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了经济发展,故选A项。
5.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41万人,1988年约120.14 万人,2012年约1 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解析:选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圳的人口变化与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故选A项;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国策,深圳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会是出生率提高的结果,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推断经济结构的升级,排除C项;社会老龄化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6.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价格双轨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 ( )
A.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B.传统经济体制仍具优势
C.国有企业制度根深蒂固 D.市场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解析:选A。题干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格双轨制”,说明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故选A项。
7.20世纪80年代初,当绝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深圳已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宝安股票(1983年7月8日)”。这说明当时深圳( )
A.最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
C.尝试与世界经济模式接轨
D.正式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选C。股票的出现是计划经济体制内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股票融资来源,故B项错误;深圳通过发行股票活跃经济,有利于与世界经济接轨,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故D项错误。
8.1992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企人员“下海”经商成为热潮,大批青年涌进这支队伍,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3
高考总复习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选A。从时间信息入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更是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企人员“下海”经商成为热潮,这说明此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
9.1982~1999 年《人民日报》中外合资企业广告抽样统计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1982-05
-13
中日
福日牌
电视机
1989-01
-11
中日
大豆色
拉油
1990-09
-21
中美
康泰克
缓释胶囊
1991-05
-26
中德
桑塔纳
轿车
1992-09
-21
中英
力士香皂
1993-05
-07
中国
阿拉伯
撒可
富化肥
1993-05
-25
中日
游乐园
1995-01
-04
中美
喷墨绘图仪
1997-09
-08
中法
红心牌
电熨斗
1999-09
-07
中德
奥迪A6
轿车
上表中1991年前后广告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外资在中国市场占主导地位
B.轻工产品成为合资的主要领域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完全建立
D.外资对中国市场信任度不断增强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1982~1999 年中外合资企业规模扩大,由轻工业向重工业合资的趋势加强,体现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任度不断加强,故选D项;“主导地位”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抽样调查统计,中外合资轻重工业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
10.(2020·重庆二模)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行。到201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 643.9亿美元。下图反映了1997~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据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资( )
23
高考总复习
A.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不大
B.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
C.变化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
D.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解析:选D。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减少,国际经济形势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影响很大,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外商投资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未涉及投资形式的主体,排除B项;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年度如2002~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增长趋势,排除C项。
11.(2020·江苏南通一模)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
B.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美交流
D.中美正式建交开创中国留学教育
解析:选A。“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反映出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教育的交流,故选A项。
12.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见下图),该广告的刊登表明( )
A.农村改革对企业改革的影响
B.中国对外贸易日趋频繁
C.政府对经济改革的积极推动
D.对外开放深入四川地区
解析:选C。农村改革对企业改革的影响是指1984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故A项错误;仅从材料广告不能推断出中国对外贸易日趋频繁,
23
高考总复习
故B项错误;“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政府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故C项正确;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还未深入四川地区,故D项错误。
13.(2020·北京西城区二模)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
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
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
D.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解析:选C。题干材料“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表明我国通过立法,保障外商在华投资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故选C项。
14.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
2011年
1 160
600
560
2012年
1 117
772
345
2013年
1 176
902
274
2014年
1 196
1 029
167
2015年
1 263
1 180
83
截至2016年
11月
1 138
1 617
-479
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解析:选B。材料中“直接利用外资额”“对外直接投资额”均呈现总体上升的发展态势,表明我国在“引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3
高考总复习
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 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 000万下降到1 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 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
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信息,分阶段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从王朝末年的战争、多数新政权的休养生息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问题,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得出;第二小问措施,由材料二“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3)问由材料三从人口红利、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政治原因: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问题: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众素质,扭转民众传统生育观念;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3)积极影响: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3
高考总复习
材料 中国1979~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单位:%)统计表
年份
国有经济
(1993年
之前为国
营经济)
集体经济
城乡个体
经济
其他经济
1979
78.47
21.53
1981
74.76
24.62
0.04
0.58
1983
73.36
25.74
0.12
0.78
1985
64.86
32.08
1.85
1.21
1987
59.73
34.62
3.64
2.02
1989
56.06
35.69
4.80
3.44
1991
56.16
33.00
4.83
6.01
1993
46.95
34.02
7.98
16.05
1995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指出材料中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解析:先弄清楚材料基本内容,如城乡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所占比重快速增长,再抓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如1979年和1993年,联系所学知识如经济体制改革、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等,然后从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进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答案:示例一 信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阐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冲破“左”倾错误束缚,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展开,从而使城乡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年,中国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示例二 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
阐释:1978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3
高考总复习
23
相关文档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2022021-08-2610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32021-08-265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协作2021-08-2610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2021-08-266页
- 高中历史专题时间轴、大框架-(1)2021-08-2611页
- 【历史】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2021-08-2613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2021-08-263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2021-08-266页
-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9-22021-08-267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66页